天天看点

胡适之死:猝死前5小时曾饮酒,曾留下8条遗嘱,死后7月方被下葬

作者:布拉达

这个标题给人留下了许多悬念和疑问。一位享誉国内外的文化巨人,为什么会在会议上猝然离世?他为何在临终前还留下了8条遗嘱?遗嘱的内容又是什么?他的身后事又是如何处理的?足足等了7个月,他才得以安息,这其中又是怎样的原因?一切似乎都笼罩在云雾之中,难以捉摸。让我们一一探究,揭开这位文化大师死亡的种种谜团。

胡适之死:猝死前5小时曾饮酒,曾留下8条遗嘱,死后7月方被下葬

生平事迹: 追忆胡适的一生

胡适,1891年2月17日出生于浙江嘉兴一个书香世家。自幼饱读诗书,博览群书,着实是个儒雅文质彬彬的书生模样。年少时代,他就在乡间私塾攻读经史子集,学有渊源。及长,胡适一门心思便钻研进了学问的海洋,从此一发而不可收拾。

胡适之死:猝死前5小时曾饮酒,曾留下8条遗嘱,死后7月方被下葬

1910年,胡适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京师大学堂。在这所当时中国最高学府深造期间,他颇受新文化运动的熏陶,思想日渐启蒙。1915年,胡适怀着对知识的渴望,远赴美国求学深造,师从当时著名学者杜威等。在异国他乡,胡适孜孜矻矻,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吸纳了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知识。

1917年,胡适以优异的成绩获得哲学博士学位。毕业后,他回到祖国效力,先后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任教。在学术领域,胡适锐意革新,勇攻沉疴。他以其雄浑有力的文字,掀起了一股新文化运动的浪潮。1919年,胡适在《新青年》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进一步推动了白话文运动的发展,为中国新旧文化转换注入了强劲动力。

上世纪30年代初,胡适应北大之聘,出任北大校长。在他的领导下,北大教学和科研工作成就斐然。同时,他大力提倡学术自由,主张实行民主办学,这使得北大在思想解放和知识创新方面成为全国重镇。直至抗日战争爆发,胡适才依依离开了他深爱的这所学府。

抗战胜利后,胡适继续执教北大,并出任中研院院长。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他矢志不渝地捍卫着学术独立、言论自由,为振兴中华文化而贡献了毕生的心血。可以说,胡适一生都在为思想解放和文化进步而孜孜矻矻、奋力拼搏,他用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坚毅执着、勇于革新。

胡适之死:猝死前5小时曾饮酒,曾留下8条遗嘱,死后7月方被下葬

临终前的最后时光

1962年2月24日,大年初九,这是胡适有生以来最后一个年三十。当天,72高龄的他如常主持了一场在蔡元培纪念馆召开的院士会议。由于这次会议关乎重大,出席的除了胡适本人,还有从海外请回的著名科学家袁家骝、吴建雄夫妇以及经济学家刘大中等多位重量级人物。

会议伊始,胡适面色如常,身体没有半点异样。不过,就在会议进行到中途时,在发言环节,场面渐趋剑拔弩张。当时有人对国内科研发展表示悲观,进而直指胡适的演讲遭到了不少非议和批评。面对如此指责,素来谦逊有礼的胡适竟然激动地反驳起来,态度强硬异常。

身边人有目共睹,这番争论确实刺激了年过古稀的胡适。不久,当他再次发言时,突然手中的酒杯颤动起来,接着头部不慎撞上了桌角,整个人面朝下栽倒在地。现场顿时陷入骚乱,众人伸手想扶住他却都为时已晚。就在这个当口,有医生恰好在场,立即为他抢救。

胡适之死:猝死前5小时曾饮酒,曾留下8条遗嘱,死后7月方被下葬

抢救期间,胡适曾短暂恢复过生命体征。但很快,他的呼吸又停止了,最终命归黄泉。根据医生判断,胡适当时患有严重的心肌梗塞,外加剧烈争论时的精神过度刺激,导致了心绞痛发作,最终造成了心室颤动、心跳骤停的惨剧。

其实,胡适的心脏病早有渐露端倪。据史料记载,自1961年2月底开始,他就已经连续发作过3次心脏病,不过每次好在都没有大碍。这一次,却遗憾地没能逃过死神的魔爪。临终前几个小时,胡适还在酒会上与友人把酒言欢,或许正是这番饮酒作乱,加剧了病情的恶化。

时年72岁的胡适,就这样在一场会议中倒地身亡,生前最后的时光竟如此戏剧性,着实让人感慨万千。最为不幸的是,他死去的那一刻,妻子江冬秀和长子胡祖望都不在他的身旁,未曾为他行最后一矩。多年以后,江冬秀回想起这一幕,定会感慨万分吧。

遗嘱内容及家人反应

胡适之死:猝死前5小时曾饮酒,曾留下8条遗嘱,死后7月方被下葬

胡适生前曾留下8条遗嘱,这在当时无疑是一件令人震惊的事情。作为一代文化巨擘,他对于自己的身后事似乎早有打算。

遗嘱第一条是关于丧葬安排的,胡适明确表示要求火葬,骨灰由执行人妥善处理。第二条则透露出他对北京大学恢复学术自由的坚定期望,他希望自己1948年离开北大时留存在那里的102箱书籍和文件,能在大学重获言论自由之日归还给母校。

遗嘱的第五条无疑是最受关注的一条。在这一条中,胡适就自己的遗产作出了详细安排。他将全部动产和不动产,无论存在何处,都一并遗赠给了妻子江冬秀。如果江太太早于他去世,那么这些遗产将由两个儿子胡祖望和胡思杜平分。如果他们中有人先他而去,那份儿子的部分则由其子嗣继承。

值得一提的是,胡适在写这一条时,似乎并不知情自己的次子胡思杜已在大陆自杀身亡的噩耗。而他愿意将遗产分予小儿子,也从侧面反映出他对儿子先前批评自己的事并无芥蒂。

胡适之死:猝死前5小时曾饮酒,曾留下8条遗嘱,死后7月方被下葬

除了正式遗嘱,胡适还留有一份非正式的遗书,内容极为贴心。他在信中安慰家人说,自己早已体会到身体的每况愈下,所以去世并不意外。他还希望能像同事傅斯年一样倒下时快点了结,免受后期病痛的折磨。对于这一愿望,妻子江冬秀也深有同感。

胡适去世的消息一经传出,顿时引起轩然大波。临终前的那番争执,给人的印象实在不太好。为了维护他的声誉,家人并未追究当日与他针锋相对的人的过错。他们明白,胡适的病根儿在身,争执只不过是导火索而已。

胡适离世后,妻子江冬秀一度接受不了这个噩耗,不得不注射大剂量镇静剂。直到此时,她才发现了胡适生前留下的8条遗嘱。读罢这些遗嘱,江太太内心必定五味杂陈。喜的是丈夫提前为他们打点妥当,痛的是他们再难在有生之年重逢。

不过,好在遗嘱中提到的遗产分割问题并未引起家庭纷争。据传胡适长子胡祖望得知父亲离世后,立即从美国赶回奔丧。届时他会与母亲共同执行父亲的最后嘱托。而在葬礼过程中,江太太更是将胡适与初恋女友韦莲司的照片一同下葬,寄予了她们一对知己的哀思。

胡适之死:猝死前5小时曾饮酒,曾留下8条遗嘱,死后7月方被下葬

下葬前的准备工作

胡适离世后,全国上下无不痛惜这位文化巨擘的逝去。各界人士纷纷表达哀悼之意,不少政要也专程来吊唁。作为文坛领袖,胡适的身后事自然受到格外重视。

首先就是遗体的存放问题。基于当时台湾岛内的气候环境,很快就决定将胡适的遗体先行火化,骨灰则暂时安放在台北文化园区。后经家人商议,胡适的下葬地点最终确定在台北市的景美区。

景美区是胡适生前经常游览写作的地方,他对这里十分钟意。在决定下葬地点后,主办方便着手展开其他准备工作。胡适生前是中研院的院长,因此由中研院全权负责后事。他们首先按照传统习俗,在景美找到一块风水宝地,开工修建坟墓。

胡适之死:猝死前5小时曾饮酒,曾留下8条遗嘱,死后7月方被下葬

同时,中研院还组织了一支隆重的丧葬委员会。国民党副总统陈诚、蒋介石的夫人宋美龄等重量级人物都入选其中,可见主办方对胡适的尊重程度。作为亲属代表,胡适的长子胡祖望也加入了委员会,全程参与祭祀流程的设计。

随后,丧葬委员会陆续敲定了一系列细节问题。比如遗体火化后骨灰该如何安顿?下葬需要举行哪些仪式?墓地的设计如何?铭文又该怎么书写?诸如此类的问题都一一列入谈话日程。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胡适生前曾希望自己的骨灰能撒入风中,化作飞鸟自在翱翔。为了尊重他的遗愿,丧委会决定将他的部分骨灰撒向大海,以寄托着他对自由的向往。至于剩余的骨灰,则将安葖于墓中。

准备工作在短短数月内就全部就绪。期间,不乏一些小插曲和波折,但都很快遭到顺利解决。大体而言,整个过程谨遵胡适的遗嘱,又不失中国传统的丧葬习俗。这样的安排无疑是对胡适最好的敬意,也体现了大家的用心良苦。

胡适之死:猝死前5小时曾饮酒,曾留下8条遗嘱,死后7月方被下葬

一切就绪之后,丧葬委员会便着手准备隆重的下葬仪式。届时将有诸多贵宾现身景美墓园,为胡适的人生画上最后一笔。

隆重下葬仪式

胡适去世后足足七个月,才在1962年9月24日迎来了隆重的下葬仪式。这一天,台北的景美区汇聚了无数莘莘学子和社会名流,人潮汹涌、场面极为庄重肃穆。

早上9时,丧祭就开始在胡适故居附近的中央研究院进行。当胡适的骨灰被抬出时,现场响起了哀乐和诵经声。随后,骨灰被分为两部分,一部分装于骨灰甕中,另一部分则是遵照他生前遗愿,撒向大海和上空。

胡适之死:猝死前5小时曾饮酒,曾留下8条遗嘱,死后7月方被下葬

骨灰飘散之后,丧祭即将正式步入隆重的安葬仪式。这时,一支由亲属及中研院同仁组成的大型祭奠队伍扶着骨灰甕缓缓向景美墓地进发。沿途,无数群众自发加入送葬的队伍中。来自各界的莘莘学子更是前赴后继,不断有人加入其中,形成了一股浩浩荡荡的送葬大军。

队伍到达景美时已是中午,气温高达30多度。但即便如此酷热,人们的斗志仍然无比高涨。当骨灰甕抵达墓地时,一支由中研院同仁组成的仪仗队已在那里等候多时。

在全场肃穆的气氛中,骨灰甕被缓缓安放入事先准备好的墓穴内。紧接着,一位中研院资深院士朗诵了一段悼词,并由胡适的长子胡祖望领头,全场向墓地三鞠躬作最后的致敬。就在这时,突然一阵炮声响彻云霄,为胡适最后一程的落幕画上了一个华丽的句号。

安葬仪式结束后,来宾们又返回中央研究院参加了一场追思会。会上,胡适的老友和学生们你侃侃而谈,回顾了他为中华文化发展做出的不朽贡献。其中,洪炎秋等人更是感慨万千,不禁潸然泪下。

有趣的是,就在这场追思会的最后,一件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情发生了。当主持人宣布散会时,突然有人起身提出,希望在胡适的墓前竖立一尊他生前最喜欢的雕像——那就是著名的"裸体美人鱼"塑像。这番提议顷刻间在会场引发了一阵哄笑声,缓解了场面的肃穆氛围。

结尾

总的来说,这场隆重的葬礼无疑体现了各界人士对胡适的敬重。从筹备到执行,都一丝不苟、万无一失,堪称完美。而喜剧性的一幕,也折射出了胡适那份诙谐、幽默的性格特征,让人忆起这位文化大师的种种风采。就这样,胡适被安息于这块他钟爱的土地上,开启了永久的安葆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