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比朱元璋稳,比陈友谅狠,比张士诚富,比徐寿辉强,比方国珍顺

作者:阿华历史说

比朱元璋稳,比陈友谅狠,比张士诚富,比徐寿辉强,比方国珍顺。这句话出自明代名臣张居正之口,形容了一位在乱世中崛起的枭雄人物。他来自寒微,却胸怀大志,凭借过人的智谋和决心,在动荡的年代击败了无数强敌,一步步走向权力的巅峰。在他的带领下,一支原本微不足道的武装力量逐渐发展壮大,直至最终建立了一个新的王朝。然而,这个王朝的短暂实在出乎意料,仅仅维系了数十年就被明朝所取代,王朝的缔造者也就此谢幕人世。这位曾经震惊天下的人物到底是谁?他的传奇经历又是如何?是否如张居正所说,具备了超凡的领导力和统治能力?让我们一探究竟。

比朱元璋稳,比陈友谅狠,比张士诚富,比徐寿辉强,比方国珍顺

无名之辈的大志向

大夏王朝建立者明玉珍,原籍湖广随州平林村。出身卑微,父亲系农民,母亲亦无名气。平林村地处偏僻,村民多以务农为生,明玉珍自小生活艰辛,但自性勤劳好学,对于报效国家、建功立业怀有极高雄心壮志。

即便家世寒微,明玉珍的出众相貌从小便引人注目。据载他生有"重瞳"奇相,目光炯炯有神,当时人们对此深信不疑,视作吉祥重要的征兆。往昔曾有多位开国君主如后梁吕光、南唐李煜等同样具此异像,因此人们对明玉珍寄予了厚望,认为他必将成就非凡大业。

年少时,明玉珍便为乡里所重视,渐渐成为领导乡勇的领袖人物。他为人正直厚道,乐于扶助穷困人家,惩治歹徒,深受民众爱戴。每逢遇有内外争端时,明玉珍亦挺身而出疏导裁判,赢得高度声誉。

比朱元璋稳,比陈友谅狠,比张士诚富,比徐寿辉强,比方国珍顺

明玉珍的大志渐渐在乡邻间流传开来,名声与日俱增。及至元朝王朝日趋式微,乱象丛生,他遂下定决心要亲自力争天下安康,不愿荒度余生。于是在至正十一年,明玉珍集结数千余勇,自立山头,形成独立武装。尽管当时已有其他农民起义集团活跃,但明玉珍并未轻易加入,而是蓄势待发,摆出自己的布局。

这一切,皆是明玉珍伟大抱负的开端,预示着他将在乱世中崛起,书写自己传奇的一生。尽管出身寒微,贫困潦倒,但大志难酬的他对前程充满了自信与勇气,正如当年人们所预见的那般,注定将成为明末动荡年代中一颗骄人的奇星。

屈身于人的黄金时代

明玉珍原本只是一支自立门户的乡勇头目,实力微薄。为了壮大自己的武装,他不得不加入当时最具影响力的农民起义军——红巾军。红巾军由徐寿辉所领导,人数已达数十万之众,可谓声势浩大。

明玉珍懂得时务,决定暂时隐忍委曲求全,屈身效命于徐寿辉麾下。加入红巾军后,他被编入倪文俊的部队,与陈友谅同属一路。由于勇武过人,明玉珍很快就展现出了过人的军事才能,在多次作战中立下赫赫战功,令倪文俊等上级将领刮目相看。

不过,在一次遭遇元军伏击的战役中,明玉珍不幸失去了右眼,从此成为"明眼子"。这一伤残使他不得不退出前线,转而被派往后方负责筹备军饷。尽管只是从事籌款等繁琐粗活,但明玉珍仍旧尽忠职守,勤勉付出。

比朱元璋稳,比陈友谅狠,比张士诚富,比徐寿辉强,比方国珍顺

当时的红巾军已占据湖北一带,为进一步扩展版图,需要南下征讨四川富庶之地。倪文俊觉得这正是明玉珍施展才能的大好时机,遂指派他带领万余士卒沿江而下,负责在川中劫掠粮草。

一路走来,明玉珍体恤部属疲惫,特意备足粮草,并亲自督阵操练,保证军纪严明。他以身作则,吃苦在前,赢得了众多手下的拥戴。行军至达州,明玉珍又安抚了当地民心,使整个四川地区渐趋太平。

此时,红巾军内部突然发生了激烈的派系斗争。倪文俊意图私自囚杀徐寿辉自立为王,却反被陈友谅所杀,陈友谅随后又继而弑君夺位,改立新的"大义"王朝。

这场军变对明玉珍来说是个千载难逢的机遇。身在四川的他原无颜面向弑主者复命,却也无处可去。于是,明玉珍毅然决定彻底脱离红巾军体系,为自己谋求发展。

在接下来的数年,明玉珍渐渐在四川地区扎根,兵力不断壮大。凭借远见卓识和过人的军事指挥本领,他很快就在当地确立了自己的根基,为最终能够独立称王奠定了基础。这一幕,正如当年人们对其未来贵人的期待。

弃旗倒戈的关键时刻

比朱元璋稳,比陈友谅狠,比张士诚富,比徐寿辉强,比方国珍顺

陈友谅杀害倪文俊篡权后,旋即遣使前来四川,命令明玉珍投靠新朝。然而,明玉珍见识已非往日,岂能容忍如此大逆不道之事。他斥责使者"汝主弑君无道,吾岂能效犬马労"。使者无语而返。

就在这时,红巾军内又爆发了更大的动乱。陈友谅新立的政权根基尚浅,部下方国珍便另起了叛乱之师,两军对垒十余日,战事惨烈。期间,陈友谅竟意图拉拢明玉珍而将其留任四川,却遭明玉珍拒绝。

"你今伪君自有其伪君之过,吾若复从,不特有辱先朝,抑且无颜见天地君臣之义理。"明玉珍直斥陈友谅无君无父,断然割袍离去。

继而,明玉珍亲自率领数万大军击败了四川一带残余的陈、方两派武装,尽夺巴蜀富庶之地,连攻数城,势如破竹。至此,整个四川地区彻底臣服于他。

大获全胜后,明玉珍遂于嘉定三年(1210年)在成都正式执州牧之职,自立为王,定都锦江城,建立了以锦阳为号的新王朝。这标志着他从一介布衣最终登上了权力巅峰,开创了自己的帝王江山。

作为新王朝的开国君主,明玉珍施政体现了开明作风。他深知守成穷经营之艰难,因此大赦天下,准许百姓自由迁徙,并出台了一系列利民富国的政令。他又大兴文教,修缮学校,召集遍天下辍绝四方之士到四川任职。在他的极力扶持下,四川经济迅速恢复,社会逐渐走上正轨。

比朱元璋稳,比陈友谅狠,比张士诚富,比徐寿辉强,比方国珍顺

然而,锦阳政权的统一只维持了不到十年。不久,北方汉人政权"大汉"在战火重燃之际攻陷了关中,迅速强大起来。明玉珍看到大汉王朝蓬勃崛起,不由暗自忧虑,于是改国号为"永明",并将都城迁往绵州。

可惜,大汉政权并不愿放过如此强大的对手。永明四年,大汉主张士诚率三十余万大军挥师直逼绵州。双方在绵竹一带遂爆发了决定命运的会战...

另有两大惊世奇闻

明玉珍统一四川,建立永明王朝后,其施政造福一方,实属难能可贵。他深知国之将兴,在于教育人才;国之将亡,在于荒废人才。因此从即位之初,便十分重视人才的选拔和栽培。

永明王朝设有"九卿"之制,相当于文武百官的最高领导层。明玉珍为此广纳贤士,不拘一格。无论是出身寒门的穷儒,还是隐居山林的隐士,只要有才干者,无不被延揽而用。

就连那些曾在战乱中四处逃亡的遗民,明玉珍也极力劝慰,并为他们提供了衣食住行。凡愿留在永明的,无不被明玉珍予以恩准,优渥安置。由此,永明不仅聚集了大批文人学者,更吸引了众多技术能工巧匠。

比朱元璋稳,比陈友谅狠,比张士诚富,比徐寿辉强,比方国珍顺

在明玉珍的高度重视下,永明时期的文化教育事业空前繁荣,蔚为大观。成都的四所大学便云集了天下能臣。其中便有后世名重一时的理学家程敏政,更有医药巨擘陈自元将其医术推广至永明全境。

永明王朝虽只存在了短短几十载,但在明玉珍的治理之下,四川一时之间竟然成为了全国文教最为发达的地区。直至明清时期,四川的文化教育地位仍极为优越,人们无不追溯永明之盛况,并对明玉珍的贤明英断加以称颂。

另一件与明玉珍有关的大事,则是其在统一四川后曾遇过一次怪异的劫难。有灵异之说流传,当时不知是何原因,明玉珍突然遭遇巨大的腹痛之疾,病入膏肓,整个腹部渐渐臌胀,疼痛难忍。

朝中大臣束手无策,只有请来术士行法驱魔。就在这时,一只奇怪的老鼠竟从明玉珍体内钻了出来,旋即逃之夭夭。明玉珍的病症这才渐渐痊愈。术士们谓此乃是天谴,是妖物意图掳走明玉珍的精魂。

从此之后,朝野上下无不对明玉珍加倍戒备小心,并为其修筑了坚固的内宫深宅。然而这场怪病究竟是何原因引起,直到永明亡国,也无人能解其中的缘故。

最后的覆灭

比朱元璋稳,比陈友谅狠,比张士诚富,比徐寿辉强,比方国珍顺

永明四年,大汉王朝主公张士诚亲自率领三十余万大军自关中出发,沿渭水而下,直趋绵州。这无疑是对明玉珍统治的一次致命挑战。

面对突如其来的强敌,明玉珍自然不能姑息。他下令全国总征调拨,集结了十五万精锐之师,亲自统帅,于绵竹进行会师。双方在那里遂爆发了一场殊死搏斗。

整整三个月,战事胶着无分高下。期间双方伤亡惨重,尸横遍野,鲜血浸透大地。最终,明玉珍不得不率剩余大军撤退绵州城内固守。

张士诚见时机已至,乃命众将包围绵州,严禁出入,企图以重兵力挤垮城中明玉珍。绵州内外战事不断,入夜之时,炮火照亮长空,震耳欲聋。

就在这燃眉之际,绵州城内出现了一场空前绝后的变故。一日午后,突有密报传来,只见绵州城楼之上竟然矗立着一面大汉王朝的旗帜!原来,明玉珍的心腹重臣刘文正临阵背叛,私下纳降于大汉,并打开了城门,放汉军趁虚而入。

眨眼之间,绵州就这样无血落入了大汉军的手中。明玉珍躲闪入内宫,但已无力回天。大汉军队很快将他生擒活捉,并尽数缴获了永明王储藏的巨量财富。

就这样,一代枭雄就此覆没。明玉珍被生生囚禁,最后在大汉京师潼关城中遭严刑拷打,含恨而终。至此,他统一四川、建立永明王朝的伟业也就全然破灭,终结了他的一生传奇。

纵观历史,明玉珍实为一代英雄,令当世有目共睹。可惜最终因为叛臣的背叛和臣僚的无能,使一切功业归于徒劳,令人扼腕叹息。不过,他的一生经历也确实如张居正所说,比朱元璋更稳重,比陈友谅更狠绝,比张士诚更富有,比徐寿辉更强大,只是没赶上比方国珍更加风顺。如此评说,已可见明玉珍的非凡地位和出众能力了。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