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一个彩陶盆里,有光,有火,有滔滔黄河,有文明孕育…

作者:草根练剑

“大家看,我身后就是运城博物馆,整体形象呈椭圆形,建筑设计取太极之意、星云之势、摇篮之形,它仿若扎根在黄土高原的老树根,更是‘华夏文明摇篮’所在地,在这里寻找华夏文明起源,将触碰到绵延不绝的中华文脉,感受着上下五千多年的历史沧桑。”

一个彩陶盆里,有光,有火,有滔滔黄河,有文明孕育…

距联播还有一个小时,运城博物馆馆长王大奇和讲解员赵芙蓉就认真讨论,反复研究联播“路线”、镇馆之宝、馆藏必看、博物馆文物“显眼包”等,希望通过这次联播,让更多网友“云”观博物馆,近距离感受馆藏精华,通过新石器时代彩陶盆,让“国宝”实证文明,探寻“一万年文化史”之“文明孕育”。

一个彩陶盆里,有光,有火,有滔滔黄河,有文明孕育…

▲馆长王大奇和讲解员赵芙蓉

带领网友们“云”观运城博物馆

走进运城博物馆,寻根文明。上午10时许,王大奇站在运城博物馆内,带领网友们开启跨越时空与历史的对话,解码运博,探索中华文明孕育发展。讲解员赵芙蓉亲切地和网友们互动,在她娓娓道来下,网友们仿若置身现场,触碰着“大河由此向东流”孕育出的文明、文化以及那些文物实证的辉煌,引来百万+网友围观点赞。

解码一座博物馆

探寻中华文明孕育发展

运城,古称“河东”,它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王大奇介绍,运城博物馆作为该区域的历史文化集中展示场所,一件件精美文物、一个个专题展馆,讲述着中华根祖文化的历史,从4500万年前的“世纪曙猿”化石,到“舜歌南风”“嫘祖养蚕”“禹凿龙门”等远古传说,再到华夏先民4600多年对盐湖的开采利用史……来一趟运城博物馆,仿佛开启了一次感受人类起源和中华文明早期历史之旅。

运城博物馆基本陈列以“大河之东”为主题,取意于运城特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文物资源和厚重的人文历史。由华夏寻根、馆藏珍品、盬盐春秋、地灵人杰、土木华章、条山风云等6个历史专题展组成。藏品资源特色鲜明,具有独特的价值和鲜明的地域性。

“在运城,抓一把泥土都能攥出文明的乳汁!”这是一句让每一位运城人引以为傲的话,也彰显着运城在人类起源和中华文明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地位。网友们一面聆听赵芙蓉讲解,一面留言打call。

王大奇与赵芙蓉重点推介了“镇馆之宝”——新石器时代彩陶盆。

一个彩陶盆里,有光,有火,有滔滔黄河,有文明孕育…

▲东庄类型彩陶盆

运城博物馆供图

赵芙蓉介绍,新石器时代,泛指距今12000—4000年的阶段。运城目前发现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是垣曲古城东关遗址第一期遗存,学术界称为“前仰韶文化阶段”,距今约6400—7000年。

这件彩陶盆虽小,却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出土于运城仰韶文化早期的代表性遗址——芮城东庄遗址,距今大约有6200年左右,为东庄类型的典型器物。折沿、卷唇、束颈、圆腹、腹底部下缩、圜底,泥质红陶。器身以棕红色陶衣为底色,用黑色绘出三角形几何纹,组成了有节奏、优美流畅的装饰。随着视中心的转移便会产生菱形格、“米”字格和回旋纹的变化。彩陶上的黑彩与棕红色形成对比,相得益彰,突破了对称的图案格式,体现了制陶者的艺术想象力和审美情趣。

一个彩陶盆里,有光,有火,有滔滔黄河,有文明孕育…

▲运城博物馆展厅

山西晚报记者 孙佳森 摄

这样美丽的彩陶是如何烧制成的呢?赵芙蓉向网友们抛出提问,并做出专业解答。彩陶要先用红色和黑色的矿物原料和白色陶土调制,然后绘在陶坯体上,形成美丽的图案。这些经过彩绘的陶坯要在高温的窑中焙烧(900℃),待冷却后,取出用软草或粗布擦一擦,会形成艳丽美观的效果。经过火烧的彩绘不会脱落,它们在地下沉睡了几千年,出土后仍然绚丽如新。

运城仰韶文化中期的代表遗址为夏县西阴遗址。1926年2月,时任清华学校国学研究院人类学教师的李济先生和中国地质调查所袁复礼先生,到晋南考察时,在西阴村发现了一大片到处都是史前陶片的遗址。

一个彩陶盆里,有光,有火,有滔滔黄河,有文明孕育…

▲运城博物馆展厅

山西晚报记者 孙佳森 摄

当年10月,李济先生便主持了考古发掘。西阴村遗址的发掘是中国人第一次独立主持的田野考古发掘,李济先生也被誉为“中国考古学之父”。其中,西阴村遗址令世人瞩目的第一个发掘成果是出土的“半个人工切割下来的蚕茧标本”。

西阴村遗址(庙底沟类型)处的时代在距今约6000年,属于传说中的黄帝时期,这不禁让网友们想起了“嫘祖养蚕缫丝”的古老传说。后来,西阴周边地区陆续发现了与蚕有关的考古新发现,说明了晋南是中华先民栽桑养蚕的重要发祥地。

西阴村遗址令世人瞩目的第二个发掘成果是彩陶纹饰。西阴村遗址的发掘,使安特生提出彩陶文化起源于西方的说法发生了动摇。通过对西阴村遗址发掘材料的研究,李济先生认为:“中国在有文字之史前已有文化,为固有文化”。

行走在运城博物馆,一把火,点燃文明之光;一池盐,繁荣河东之城;一座城、一群人守护中华之源。一个小时的联播里,网友们沉浸在运城博物馆的“云游”中,有网友直呼“逛得不过瘾”,王大奇与赵芙蓉热情邀请大家“一定要到运城,实地打卡博物馆。”

一个彩陶盆里,有光,有火,有滔滔黄河,有文明孕育…

▲彩陶盆 仰韶中期

运城市夏县西阴村遗址出土

运城博物馆藏

运城博物馆供图

特邀专家:谢尧亭,山西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一个彩陶盆里,有光,有火,有滔滔黄河,有文明孕育…

▲谢尧亭教授

中华文明起源到发展是一个阶段性过程

“文明起源到文明形成,它有一个过程。”作为山西文博界的知名专家,谢尧亭教授曾主持或参与多项田野考古发掘项目,多次获“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等多种荣誉。在他看来,中华文明起源探究,本身就是一个过程,充满挑战性、趣味性。尤其是晋南地区,是中华文明重要的发祥地之一,为中华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谈到“一万年文化史”之“文明孕育”这一主题,谢尧亭教授首先从地理位置切入。他表示,山西地处中原与北方的枢纽地域,按文献记载这里是冀州之域,自古以来就是民族与文化的交汇与融合之地,素有“表里山河”之称,特殊的地理、气候与土壤等自然环境与远古以来发达的人文环境,孕育了古老而灿烂的文明基因,在多元一体的文明起源与形成过程中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再者,从自然资源来看,食盐和铜矿的开发和利用在文明的起源和形成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天然优势。据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早在5000多年前盐池就已经得到开发利用,加之养蚕缫丝和旱作农业的发达,晋南地区作为华夏核心区域率先步入文明的行列。

中华文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6000多年以前,甚至更早的时期,玉器、彩陶、古代文字、大型建筑、古礼、祭祀、家族组织等既有物质层面的遗存,也有精神层面的发现,这些因素表明中华文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更早的时代。谈及山西对中华文明的贡献,谢尧亭教授表示,从文字、古城、观象授时、农业、盐业,到冶金、丝织业、礼乐制度,这些重要的历史证物见证了山西在中华文明发展中的贡献,这种古今时代的传承与接力,至今仍在发展、进阶、演变。

一个彩陶盆里,有光,有火,有滔滔黄河,有文明孕育…

▲夜幕下的运城博物馆

一个彩陶盆里,有光,有火,有滔滔黄河,有文明孕育…
一个彩陶盆里,有光,有火,有滔滔黄河,有文明孕育…
一个彩陶盆里,有光,有火,有滔滔黄河,有文明孕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