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社交智慧:少抬杠,多倾听,人际关系更和谐

作者:破局者Breaker

#头条创作挑战赛#

福楼拜有言:“自然界界限分明,人类的愚昧却无边无际。”

人生征途中,真正的对手,其实是自己。

我们常会邂逅这样一类人: 你倾诉情感,他回馈理智;当你摆事实、讲道理,他又转而胡搅蛮缠。 面对此景,我们往往难以自控,忍不住与其争执,结果情谊受损,道理亦未明。

曾国藩在致家书中有训:“无端怨天,天必不受;无故责人,人必不服。”

面对不公,首要之务并非急于反驳。

这样做非但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反而可能加剧事态恶化。

人际交往,图的是和谐愉悦,而非一较高下。

最大的智慧,在于不与人无谓争执。

这不仅是人际交往的艺术,更是生活哲学的深刻体现。

社交智慧:少抬杠,多倾听,人际关系更和谐

喜欢抬杠,是一种“病”

王蒙先生早年的微型小说《雄辩症》描绘了一幕独特场景:一名自称患有“雄辩症”的患者就医的经历。

医生友好提议:“请坐。”

患者却反问:“我为何必须坐?你是在试图剥夺我站立的权利吗?”

面对患者的固执,医生只能换个方式,温和地说:“请喝点水吧。”

患者立即反驳:“问题没那么简单,水并非都适于饮用。若水中含有氰化钾,饮之将致命。”

医生连忙澄清:“我并未在水中投毒,请安心。”

患者针锋相对:“我可没说你下毒。难不成我在诬陷?或检察院已指控你?我未指控你下毒,反倒是你,无端指责我诬陷,这比下毒更恶劣!”

谈话陷入僵局,医生尝试转移话题:“今天的天气不错。”

患者依然不依不饶:“一派胡言!局部的好天气不代表全球如此。以北极为例,此刻正狂风肆虐,暗夜无边,冰川碰撞……”

医生解释:“我指的自然是本地天气,这是常识。”

患者反驳道:“常识就绝对正确?大众认同即是真理?”

最终,医生无奈表示:“你请便吧。”

患者依旧不罢休:“你无权要求我离开。

这里是医院,非执法机构,你无权拘捕或惩罚我。”

整个故事中,患者执拗抬杠,令正常的诊疗无法进行,甚至忘记了自己前来就医的初衷。

这种人物虽出自小说,但在现实生活中亦能找到其影子,常被称为“杠精”。

“杠精”,顾名思义,即热衷于抬杠之人,他们乐此不疲地与人对立,从争辩中获得满足。

社交智慧:少抬杠,多倾听,人际关系更和谐

杠精的本质在于无理纠缠与盲目反对,他们不问观点的合理性,也不在乎讨论的真实价值,只为反驳而生,其逻辑核心便是逆向而行。

富兰克林有云: 争论与反驳或许能短暂占据上风,但在这种表面的胜利之下,赢得对方由衷的尊重,却成了遥不可及之事。

此类行为,实则是自我中心的放纵,忽视了对话伙伴的情感需求,无异于一种自私心态的展露。

偏好抬杠,俨然成了一种心理“障碍”,亟需正视与调整。

在杠精的认知里,真理在握时,他们不留余地;理屈词穷之际,则擅长以狡辩掩饰。

终有一天,这份执拗会反噬其身,让他们在现实的教训中,品尝到苦涩的果实,那将是难以承受之重。

少抬杠,才是最高级的活法

爱抬杠之人,常怀有一种偏执信念:自己永远正确,他人必有偏差。

他们在交流中展现的是一种压迫姿态,将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对话的升级只会激发他们更强烈的反驳欲。

譬如,网络上疯传的《高铁抬杠女气哭乘务员》视频,便是这一现象的缩影。

事件发生在G521次列车,由北京驶向武汉途中。

一名乘务员例行公事,进行检票时,遭遇了一位拒绝合作的女性乘客。

该乘客不仅拒绝出示车票,还与乘务员展开了激烈的争执,双方言辞交锋,气氛紧张。

随着争论的白热化,这名女乘客情绪失控,动手推搡乘务员并出言不逊,其行为与言语之粗鲁,令旁观者侧目。

面对这一切,始终保持职业素养的乘务员终于崩溃,泪流满面。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幕甚至连车厢内的一名五岁孩童都无法忍受,他纯真地提醒道:“阿姨,检票是应该的,每趟火车都会这样做。”

然而,这位女士非但没有反思,反而斥责孩子不应介入成人事务。

爱抬杠的背后,往往映射出认知局限性。

这类人倾向于否定外界观点,乐于在挑刺中寻求自我价值的确认,而非通过建设性对话增进理解。

社交智慧:少抬杠,多倾听,人际关系更和谐

老子有云:“最直者似曲,最巧者似拙,最善辩者似讷。”

在世为人,寡言争辩,实为智慧之选。

曾国藩生平,即少与人争执,宽厚待人,典范也。

其早岁,左宗棠性情刚直,锐气外露,时有言辞相激之举。

然,曾国藩非但不与之争锋,反视之为宝,委以重任,并赞曰:“谈及兵事,吾逊左宗棠矣。”

更诫亲友,勿与其结怨。

是以,众多豪杰慕其雅量,聚其麾下,共襄盛举。

善辩者,常令人生厌;寡言争者,前路自宽。

不抬杠的人,最值得深交

周国平有言:“在人生路上,拥有一份不较劲的智慧,至关重要。”

不争一时之气,不仅是胸襟的体现,更是智者的选择。

有这样一个寓言,寓意深远:

一次,有位青年向智者求教:“请问,快乐的真谛何在?”

智者缓缓答曰:“避免与愚者辩论。”

青年不以为然,反驳道:“智者,此言非我所认同!”

听罢,智者淡然一笑:“确实,你言之有理。”

那些不愿无谓争论的人,他们懂得在无意义之事上沉默,生活因此而更加明朗通透。

社交智慧:少抬杠,多倾听,人际关系更和谐

自古以来,文人间的相互轻视与流派间的争论从未停歇。

然而,胡适却独树一帜,他不仅不回避对手的见解,反而常将那些有见地的理论挂在嘴边。

胡适深知,与其唇枪舌剑,两败俱伤,不如在平和中消弭分歧。

他在《差不多先生》中的名言——“事事但求差不多,何必过分苛求?”正体现了这一智慧。

世间万物,鲜少以绝对的黑白区分。

在言辞上压倒对方,并非真正的胜利;

赢了辩论,却可能失了人心。

对外人争执不休,损了和气,实属不智;

与亲友激烈争辩,伤了情分,更是得不偿失。

正如《蔡康永的说话之道》所言,那些深谙沟通艺术的人,往往乐意在对话中将无意义的胜利谦让于对方,因为他们理解退让背后的智慧与价值。

确实如此。

人们通常不愿意与“杠精”为伍,遇见此类人,避而远之为上策。

而那些不愿无谓抬杠之人,才是值得我们深入交往的挚友。

社交智慧:少抬杠,多倾听,人际关系更和谐

《圣经》中的智慧箴言提醒我们:“为何注视弟兄眼中的微刺,却忽视自己眼中的梁木?”

这话深刻地启示,自我反省应优于挑剔他人。

人生之旅,最大的误区在于渴望改造他人;而心智的局限,则体现在无谓的争辩中。

争辩,源自本能;而不争,则是一种修炼而成的境界。

选择不争,并非软弱妥协,实则是规避无益争论,展现高度的情商智慧。

毕竟,与无知者论长短,不过是徒耗心力,于己无益。

正如纪伯伦所言:“生命的真谛寓于人际的紧密相连之中。”

在这纷繁世间,无人能孤立存活,互助与扶持是我们共同的需求。

智者携手同行,愚者才彼此争斗。

越是心智敏锐之人,越能领悟不争之妙。

与人为善,实则是在为自己铺设平坦之路。

点击【关注】,愿我们的余生能践行这一理念,成为一位拒绝无谓争执、满载善意的温暖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