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社交智慧:少擡杠,多傾聽,人際關系更和諧

作者:破局者Breaker

#頭條創作挑戰賽#

福樓拜有言:“自然界界限分明,人類的愚昧卻無邊無際。”

人生征途中,真正的對手,其實是自己。

我們常會邂逅這樣一類人: 你傾訴情感,他回饋理智;當你擺事實、講道理,他又轉而胡攪蠻纏。 面對此景,我們往往難以自控,忍不住與其争執,結果情誼受損,道理亦未明。

曾國藩在緻家書中有訓:“無端怨天,天必不受;無故責人,人必不服。”

面對不公,首要之務并非急于反駁。

這樣做非但無助于問題的解決,反而可能加劇事态惡化。

人際交往,圖的是和諧愉悅,而非一較高下。

最大的智慧,在于不與人無謂争執。

這不僅是人際交往的藝術,更是生活哲學的深刻展現。

社交智慧:少擡杠,多傾聽,人際關系更和諧

喜歡擡杠,是一種“病”

王蒙先生早年的微型小說《雄辯症》描繪了一幕獨特場景:一名自稱患有“雄辯症”的患者就醫的經曆。

醫生友好提議:“請坐。”

患者卻反問:“我為何必須坐?你是在試圖剝奪我站立的權利嗎?”

面對患者的固執,醫生隻能換個方式,溫和地說:“請喝點水吧。”

患者立即反駁:“問題沒那麼簡單,水并非都适于飲用。若水中含有氰化鉀,飲之将緻命。”

醫生連忙澄清:“我并未在水中投毒,請安心。”

患者針鋒相對:“我可沒說你下毒。難不成我在誣陷?或檢察院已指控你?我未指控你下毒,反倒是你,無端指責我誣陷,這比下毒更惡劣!”

談話陷入僵局,醫生嘗試轉移話題:“今天的天氣不錯。”

患者依然不依不饒:“一派胡言!局部的好天氣不代表全球如此。以北極為例,此刻正狂風肆虐,暗夜無邊,冰川碰撞……”

醫生解釋:“我指的自然是本地天氣,這是常識。”

患者反駁道:“常識就絕對正确?大衆認同即是真理?”

最終,醫生無奈表示:“你請便吧。”

患者依舊不罷休:“你無權要求我離開。

這裡是醫院,非執法機構,你無權拘捕或懲罰我。”

整個故事中,患者執拗擡杠,令正常的診療無法進行,甚至忘記了自己前來就醫的初衷。

這種人物雖出自小說,但在現實生活中亦能找到其影子,常被稱為“杠精”。

“杠精”,顧名思義,即熱衷于擡杠之人,他們樂此不疲地與人對立,從争辯中獲得滿足。

社交智慧:少擡杠,多傾聽,人際關系更和諧

杠精的本質在于無理糾纏與盲目反對,他們不問觀點的合理性,也不在乎讨論的真實價值,隻為反駁而生,其邏輯核心便是逆向而行。

富蘭克林有雲: 争論與反駁或許能短暫占據上風,但在這種表面的勝利之下,赢得對方由衷的尊重,卻成了遙不可及之事。

此類行為,實則是自我中心的放縱,忽視了對話夥伴的情感需求,無異于一種自私心态的展露。

偏好擡杠,俨然成了一種心理“障礙”,亟需正視與調整。

在杠精的認知裡,真理在握時,他們不留餘地;理屈詞窮之際,則擅長以狡辯掩飾。

終有一天,這份執拗會反噬其身,讓他們在現實的教訓中,品嘗到苦澀的果實,那将是難以承受之重。

少擡杠,才是最進階的活法

愛擡杠之人,常懷有一種偏執信念:自己永遠正确,他人必有偏差。

他們在交流中展現的是一種壓迫姿态,将自己的觀點強加于人,對話的更新隻會激發他們更強烈的反駁欲。

譬如,網絡上瘋傳的《高鐵擡杠女氣哭乘務員》視訊,便是這一現象的縮影。

事件發生在G521次列車,由北京駛向武漢途中。

一名乘務員例行公事,進行檢票時,遭遇了一位拒絕合作的女性乘客。

該乘客不僅拒絕出示車票,還與乘務員展開了激烈的争執,雙方言辭交鋒,氣氛緊張。

随着争論的白熱化,這名女乘客情緒失控,動手推搡乘務員并出言不遜,其行為與言語之粗魯,令旁觀者側目。

面對這一切,始終保持職業素養的乘務員終于崩潰,淚流滿面。

值得注意的是,這一幕甚至連車廂内的一名五歲孩童都無法忍受,他純真地提醒道:“阿姨,檢票是應該的,每趟火車都會這樣做。”

然而,這位女士非但沒有反思,反而斥責孩子不應介入成人事務。

愛擡杠的背後,往往映射出認知局限性。

這類人傾向于否定外界觀點,樂于在挑刺中尋求自我價值的确認,而非通過建設性對話增進了解。

社交智慧:少擡杠,多傾聽,人際關系更和諧

老子有雲:“最直者似曲,最巧者似拙,最善辯者似讷。”

在世為人,寡言争辯,實為智慧之選。

曾國藩生平,即少與人争執,寬厚待人,典範也。

其早歲,左宗棠性情剛直,銳氣外露,時有言辭相激之舉。

然,曾國藩非但不與之争鋒,反視之為寶,委以重任,并贊曰:“談及兵事,吾遜左宗棠矣。”

更誡親友,勿與其結怨。

是以,衆多豪傑慕其雅量,聚其麾下,共襄盛舉。

善辯者,常令人生厭;寡言争者,前路自寬。

不擡杠的人,最值得深交

周國平有言:“在人生路上,擁有一份不較勁的智慧,至關重要。”

不争一時之氣,不僅是胸襟的展現,更是智者的選擇。

有這樣一個寓言,寓意深遠:

一次,有位青年向智者求教:“請問,快樂的真谛何在?”

智者緩緩答曰:“避免與愚者辯論。”

青年不以為然,反駁道:“智者,此言非我所認同!”

聽罷,智者淡然一笑:“确實,你言之有理。”

那些不願無謂争論的人,他們懂得在無意義之事上沉默,生活是以而更加明朗通透。

社交智慧:少擡杠,多傾聽,人際關系更和諧

自古以來,文人間的互相輕視與流派間的争論從未停歇。

然而,胡适卻獨樹一幟,他不僅不回避對手的見解,反而常将那些有見地的理論挂在嘴邊。

胡适深知,與其唇槍舌劍,兩敗俱傷,不如在平和中消弭分歧。

他在《差不多先生》中的名言——“事事但求差不多,何必過分苛求?”正展現了這一智慧。

世間萬物,鮮少以絕對的黑白區分。

在言辭上壓倒對方,并非真正的勝利;

赢了辯論,卻可能失了人心。

對外人争執不休,損了和氣,實屬不智;

與親友激烈争辯,傷了情分,更是得不償失。

正如《蔡康永的說話之道》所言,那些深谙溝通藝術的人,往往樂意在對話中将無意義的勝利謙讓于對方,因為他們了解退讓背後的智慧與價值。

确實如此。

人們通常不願意與“杠精”為伍,遇見此類人,避而遠之為上策。

而那些不願無謂擡杠之人,才是值得我們深入交往的摯友。

社交智慧:少擡杠,多傾聽,人際關系更和諧

《聖經》中的智慧箴言提醒我們:“為何注視弟兄眼中的微刺,卻忽視自己眼中的梁木?”

這話深刻地啟示,自我檢討應優于挑剔他人。

人生之旅,最大的誤區在于渴望改造他人;而心智的局限,則展現在無謂的争辯中。

争辯,源自本能;而不争,則是一種修煉而成的境界。

選擇不争,并非軟弱妥協,實則是規避無益争論,展現高度的情商智慧。

畢竟,與無知者論長短,不過是徒耗心力,于己無益。

正如紀伯倫所言:“生命的真谛寓于人際的緊密相連之中。”

在這紛繁世間,無人能孤立存活,互助與扶持是我們共同的需求。

智者攜手同行,愚者才彼此争鬥。

越是心智敏銳之人,越能領悟不争之妙。

與人為善,實則是在為自己鋪設平坦之路。

點選【關注】,願我們的餘生能踐行這一理念,成為一位拒絕無謂争執、滿載善意的溫暖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