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这4类人群最易患上类风湿,早发现、早治疗!

作者:医脉通风湿汇
这4类人群最易患上类风湿,早发现、早治疗!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关节炎症、肿胀、疼痛和功能障碍,尤其容易侵犯手和足的小关节,且常常呈对称分布。

中医将其归于“痹证”范畴。痹,即痹阻不通,意指人体由于外邪侵袭、内伤情志、饮食劳倦等原因,导致气血运行不畅,经络阻滞,出现疼痛、肿胀、活动受限等症状。

最新的流行病学资料显示,大陆类风湿的患病率大约为0.5%至1%。尽管许多人误以为类风湿性主要影响老年人群,实际上,该病并不局限于特定年龄段。不少人群存在着较高的易感风险,而日常生活习惯也可能是潜在的诱发因素,悄无声息地增加了患病几率。你是否属于以下4类易感人群之一呢?

这4类人群最易患上类风湿,早发现、早治疗!

◼有家族病史的人

虽然类风湿并非直接遗传性疾病,但研究证实,其发病具有家族聚集性及遗传倾向。

有数据显示,在91例类风湿患者和91例健康人的一级亲属中,前者的患病率为6.4625%,而后者的患病率为1.054%。举例:如果李四患有类风湿,那么李四的父母、兄弟姐妹、儿女的患病率为普通人的6倍,表明类风湿患者一级亲属患病率高于普通人。

更有甚者,相比于普通人群类风湿0.5~1%的患病率,同卵双胞胎其中之一患有类风湿后,另一胎的患病率高达30%-50%。

这可能与患者自身携带的人类白细胞抗原(HLA)有关,该抗原与类风湿有密切关联,携带该抗原的个体具有对类风湿更高的易感性。

◼经常吸烟的人

吸烟是类风湿最大的风险之一。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有害物质不仅损害肺部健康,还可能增加患类风湿的风险。

吸烟不仅明显增加遗传易感性类风湿的患病机率,还是引起和加重类风湿患者凝血和纤溶障碍的重要原因,经常抽烟的类风湿患者外伤出血时,比普通类风湿患者更不易止血。

中医认为,肺主一身之气,司呼吸,与皮毛相合,且肺气的宣降直接影响身体水液的代谢。长期吸烟不仅伤及肺脏,导致“肺失宣降”,还可能引发全身气机不畅,湿邪、痰浊易于停留,影响气血运行,进而影响关节。

因此,黄闰月医生建议吸烟的类风湿患者戒烟,而没吸烟的类风湿患者尽量远离二手烟。

◼女性人群

女性相较于男性,更易遭受类风湿的困扰,尤其是绝经后女性。

这可能与女性体内雌激素水平变化有关。中医理论中,女子以肝为先天,肝藏血,主疏泄,而肝肾同源,肾主骨生髓。雌激素的波动会影响肝肾功能,导致气血运行不畅,筋骨失养,易发为痹证。

这4类人群最易患上类风湿,早发现、早治疗!

◼长期生活在潮湿环境中的人

居住环境的湿度对健康影响深远,中医里湿邪是引发“痹症”的重要外因之一,《内经》也提到:“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

长期生活在潮湿环境中,湿邪易趁虚而入,阻滞经络,损伤关节,引发或加重类风湿病情。现代研究也证实,潮湿环境与类风湿的发病和病情恶化有关。

早发现、早治疗对类风湿至关重要。

根据一项覆盖全国300余家医院、涉及超过5万名类风湿患者的调查数据显示,大陆有超过80%的类风湿患者在首次就医时,病情就已经发展到了中到重度阶段,这无疑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机。

黄闰月医生认为,如果能够在发病后的6个月到1年内对患者进行规范的干预治疗和密切的病情监测,就有可能避免患者出现残疾,并有望实现临床治愈。

因此,对于类风湿易感人群来说,认识自身的患病风险、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定期进行体检,并在发现症状时立即采取治疗措施,是保持关节健康、提升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通过这些措施,我们可以有效地实现“治未病”的目标,将类风湿对生活的影响降到最低。

图片来源:摄图网

参考资料:

[1]益西拉姆,林雪妮,赵国青,等. 类风湿关节炎流行病学研究概况 [J]. 西藏医药, 2023, 44 (05): 153-155.

[2]王凯. 早诊早治,警惕“类风湿”偷袭女性[N]. 中国妇女报, 2021-11-03 (008).

[3] 韩咏霞.烟、酒、茶与类风湿性关节炎[J].开卷有益(求医问药),2010(12):25.

[4] 武伟,张延,李文宁,黄艳艳.吸烟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凝血与纤溶障碍的影响[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3:13-16.

[5] 鲁邦华,蔡欣荣,黄琼,蔡德慧,向阳.被动吸烟对类风湿关节炎自身抗体及疾病活动的影响[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20,24(12):811-816.

[6]乔禹. 类风湿关节炎为何“独宠”女性?跟内分泌有很大关系 [J]. 家庭生活指南, 2023, 39 (03): 34-35.

[7]中国类风湿关节炎发展报告2020

医脉通是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感知世界医学脉搏,助力中国临床决策”是平台的使命。医脉通旗下拥有「临床指南」「用药参考」「医学文献王」「医知源」「e研通」「e脉播」等系列产品,全面满足医学工作者临床决策、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