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四大证券报精华摘要:5月13日

作者:新华财经

新华财经北京5月13日电 四大证券报内容精华摘要如下:

中国证券报

•‍性价比凸显 A股港股吸引全球资金关注

多家外资机构表示,当前,全球资金正积极寻找更具性价比的资产,中国资产则被视为不可忽视的价值洼地——中国经济持续恢复向好,资产估值调整充分、性价比凸显,而有关部门持续推动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也将进一步增强A股、港股对全球资金的吸引力。

•‍防止过度包装 提升量化水平 上市公司ESG信披踏入“深水区”

截至5月10日,记者通过统计发现,2095家上市公司披露了2023年度ESG报告或可持续发展报告或社会责任报告(简称ESG相关报告),而披露2022年度ESG相关报告的上市公司数量为1847家,上市公司ESG信披率进一步提升。在披露数量提升的同时,内容质量的改善提上日程。专家表示,上市公司在ESG披露质量以及实践方面存在短板,比如缺乏量化内容、成效自说自话等,大部分企业还没有将ESG与自身业务结合起来。

•‍前4个月信贷结构持续优化 金融支持实体经济质效不断提升

中国人民银行5月11日发布4月金融统计数据。业内专家表示,当前引导贷款合理增长、均衡投放的成效明显,信贷投放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得到增强。尤其是,贷款总量“小月不小”,信贷结构持续优化,利率水平维持低位;同时,社会融资规模总体保持平稳增长。整体而言,今年前4个月,金融支持实体经济质效不断提升,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创造了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未来一段时间,预计政府债券将加快发行,对年内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形成稳定支撑。

上海证券报

•‍加快建设一流投资机构 公募勇做资本市场价值发现者

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一流的投资机构。公私募基金作为专业的机构投资者,在服务居民财富管理、促进市场健康发展等方面承担着重要职责。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培育一流投资银行和投资机构”,近日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要求“推动证券基金机构高质量发展”,公募基金要全面强化专业能力,勇做资本市场的价值发现者。

•‍平稳推进发行上市审核工作 沪深交易所拟5月16日召开上市委审议会议

5月10日,记者从沪深交易所获悉,在IPO新规发布后的第一周,沪深交易所同时发布上市委审议会议公告,拟于5月16日审议相关企业的发行上市申请。具体而言,将审议1家深市拟IPO公司发行上市申请,审议1家沪市公司再融资申请。记者了解到,自去年阶段性收紧IPO节奏相关政策发布以来,沪深交易所提交注册和取得注册批文的公司数量总体保持平稳。同时,受多重因素影响,提请上市委审议的项目数量同比有所减少。

•‍瑞丰达涉嫌多项违法违规被证监会立案调查

中国证监会5月11日发布消息称,针对媒体报道浙江瑞丰达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下称“瑞丰达”)实际控制人“跑路”的消息,证监会表示从目前掌握情况看,瑞丰达涉嫌多项违法违规,决定对其立案调查,依法从严处理。近日,“跑路”私募瑞丰达成为市场关注热点。证监会表示高度重视,迅速行动,组织证监局、基金业协会等相关单位开展核查。目前证监会已向公安机关等通报情况,加强协同配合。下一步,证监会将与有关方面一道积极稳妥推进风险处置,维护市场秩序,切实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

证券时报

•‍政策释放多重利好 中概股IPO升温 全球资本将目光重新投向中国资产

进入2024年,中资企业赴美上市较此前有所升温,尤其在A股IPO门槛提高、节奏放缓之下,不少企业和资本都重新将目光投向美股、港股等境外IPO市场。境外IPO市场曾是国内一级市场美元基金热衷的退出通道,但受多种因素影响,中资企业境外上市一度遇冷,美元基金在国内一级市场的投资陷入“退出无门”的窘境。除近期境外IPO市场热度上升之外,国家十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支持境外机构投资境内科技型企业的若干政策措施》也从多方面进一步提出支持外资、美元基金在国内开展投资的措施。接下来,美元基金在国内一级市场的投资能否重新“焕发生机”,备受业内关注和期待。

•‍新规引导理性上市 8家拟IPO企业已主动止步

5月6日至5月11日,共有7家拟IPO企业撤回材料。若加上“五一”假期交易所“加班加点”终止的1家,5月以来已有8家企业终止IPO。记者注意到,在尚未公布2023年财务数据的情况下,上述8家拟IPO企业中,有多家企业的过往财务数据已不符合新的上市门槛。有相关项目当事方坦称,“撤单”与上市标准提高有关。此外,还有的IPO企业虽然财务数据符合新要求,但曾存在大额现金分红,相关指标超出了交易所在上个月答记者问时提到的“红线”。当前,共有428家拟IPO在审企业处于“中止审核”状态,大多数企业仍在补充2023年财报数据。随着2023年业绩相继出炉,未来还有多少IPO候审企业止步于上市新规,答案仍待揭晓。

•‍北向资金今起不再披露实时成交额

北向交易实时成交额及每日额度余额的信披调整今日起正式实施。这意味着沪深股通实时买入交易金额、卖出交易金额和交易总额不再披露。沪深港交易所表示,本次调整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港交所完成对沪深股通盘中实时交易信息的调整;第二阶段,沪深港交易所同步完成其他交易信息的披露调整,预计第一阶段完成三个月后实施。其中,第一阶段调整今日起正式实施。

证券日报

•‍碳市场扩围信号再释放 金融支持有望进一步加强

日前,中国人民银行、生态环境部、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中国证监会联合召开绿色金融服务美丽中国建设工作座谈会。会议指出,推动环境要素市场建设,分阶段逐步扩大大陆碳市场行业覆盖范围,完善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大陆碳市场由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和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CCER市场)组成。其中,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于2021年7月份正式上线,CCER市场则于今年1月份宣布重启。

•‍新“国九条”发布满月 A股市场现积极新变化

新“国九条”发布已经满月。过去一个月,以落实新“国九条”为契机,资本市场开启了新一轮深化改革。在强监管、防风险、促高质量发展的主线下,“1+N”政策体系框架逐渐清晰,举措不断落地。同时,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聚焦主业,致力于提升业务科技含量和公司投资价值,积极回应投资者关切,促使A股市场呈现新变化。

•‍大陆首只TLAC非资本债券即将发行

随着2025年初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的总损失吸收能力(TLAC)考核目标越来越近,中国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G-SIBs)已将发行新工具融资提上日程。5月11日,工商银行发布公告称,将于5月15日发行2024年总损失吸收能力非资本债券(第一期),本期债券基本发行规模为人民币300亿元。接受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表示,工商银行发行TLAC非资本债券有助于满足国际金融监管标准,增强自身风险抵御能力。在TLAC的监管要求下,预计后续TLAC非资本债券发行规模将逐渐增加。

编辑:王媛媛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