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对项羽的三思

作者:齐鲁壹点

对项羽的三思

东夷昊

一篇《项羽本纪》衍生出了许多成语或常用语,譬如力能扛鼎、破釜沉舟、鸿门宴、四面楚歌、楚河汉界、作壁上观、霸王别姬、锦衣夜行、沐猴而冠等等。这些围绕项羽而生的丰富的词语充分说明了项羽这个人的丰富性。

本来我想写一篇正能量的附和李清照“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小文,说一说他的勇、他的直、他的情,以证明这个人是个值得表扬的赤子。但慎重起见,今天早晨还是重读了一遍《项羽本纪》。读后,觉得这个事儿还得三思而后行。

一思其“勇”。勇的另一极端则是霸道、是暴戾,不加遏制的勇会催生蔓延至广的恶。如果仅仅看到项羽的力大无穷,一生几无败绩,万军丛中取上将首级游刃有余的大勇,却看不到他屠灭城乡、坑杀俘虏、烧毁宫室、睚眦必报的残暴,那我们所说的,就不是项羽这个人,而是一个被美颜遮蔽了的无盐姑娘。

审视历史,不能单一角度。看待一个人,察其言观其行,还要分析其行为成因。

项羽一把火烧掉阿房宫后,无心定鼎关中,反而认为“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以至于被人鄙视为戴着帽子学人形的猴子。的确,他表现得非常“政治不成熟”,像个顽童,把战争当成了游戏。他的天下概念是故乡本位的,他的富贵是在游戏中靠打怪兽爆出的礼品。赚了这么多装备和高等级珠宝,怎么着也得穿个貂戴个大金链子开辆劳斯莱斯回老家显摆一下。这真的就是一种缺乏“知识”训练的“单纯”,不像刘邦,混迹在弱肉强食尔虞我诈的底层早已接受了“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通达皆文章”的实践和饱经过教训的洗礼。

他是楚国贵族的后裔,楚国贵族历来有荒诞不经的想法和做法,要不也不会出个辞藻繁丽异想天开即便以死明志还要用峨冠博带香草美人来修饰自己的屈原。

当代历史学家好标榜“贵族精神”,比如身先士卒、勇于牺牲,尤其对欧洲贵族的骑士风度、绅士做派赞叹不已。不过这对于刘邦来说简直就是个笑话。刘邦为了逃命可以把自己的儿女推下车去、可以向要烹他老爹的项羽讨杯羹喝,当钟鼎世家遇到野生的刘邦,从此历史就成了另一种形态,不择手段、胜者为王;兔死狗烹、鸟尽弓藏。如果项羽在争霸中胜出,我们汉族可能会有另一种身份标识,例如被称之为楚族?楚的遗风,不止贡献了以赋开启的文学,还贡献了一种不屈服的精神。“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这句口号,后来在抗日战争时期也被一些流亡学校写成了校歌,这是楚人留给中华民族的精神印记。所谓的汉族,其实是这些精神的集合体,如果仅仅因为刘邦,我们才被称之为汉族人,这里面多少也有点“向无赖学习”的味道,幸亏有项羽这样的愣头青、这样的赳赳武夫,这样的主流文化之外的、不爱学习爱武装的猛士精神的掺和,我们才会产生更多的民族自豪感。

再思其“直”。项羽性情坦荡甚至率真,做事敢作敢当,从小并没有被“文学”所驯服,保持着天性。但是未加匡正的天性往往会旁逸斜出、未加规训的人性往往会放任自流。他没有机心,是因为缺乏思考的耐心。他和世界迎面冲撞,以力取胜,所以在智力上他不会比一个地痞流氓更狡狯或言之为更有计谋。在一个崇尚“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文明古国,在一个崇尚阴谋诡计为基础知识的大时代内,项羽无疑是一个异类。即便放眼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项羽也是作为“莽夫”的形象出现的,他巨大的阴影之下,是弹冠相庆的流氓阶级以及所谓知识阶层。这两个阶层之所以能够达成共识,是因为他们有着共同的利益,那就是,要把天真的人改造成听话的人。一是服从权力的听话,一是服从文化形态的听话。很显然,项羽是个不好的榜样,需要“削足适履”,就算割掉头也要把他塞进“主流文化”的圈套中。

除了范增,项羽一生缺乏良师益友。他就像太阳一样,太灼热了,会灼伤任何靠近他的人。而他的光芒又太强烈了,会吸引住所有趋光的生命。

项羽是个真人,这是他的优点,也是他致命的缺点。他能够保持“真”,是因为他有着绝对的实力,武力值爆表,天下无人能敌。虽然说,在绝对的实力面前一切小伎俩都相当为零,但历史是一个时间迁延的过程,比的不是爆发力,而是耐力。你虽然能举起鼎、拔起山,时间却如崇山峻岭绵延无穷,凡事不可能一蹴而就,何况你要改变的是历史进程。这需要的就不是个人的人格魅力或者力量,需要的不是安泰、阿喀琉斯,而是特洛伊木马里的那一群无名士卒。历史的拐点,都是一些细节,以及由小人物无意中引发的。所谓蝴蝶效应,绝非来自某位英雄。

直爽不是错误,直爽也算是美德,“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嘛。但实际上,在传统文化标榜直爽是种美德的同时,还有着相反的评价标准,这个标准不是以道德为评判的,而是由胜利者书写的。失败,就是原罪。这与人的品格无关。

三思其“情”。司马迁在《项羽本纪》中为虞姬留了一笔,这千古一笔,实在是有意思。作为一个被无情摧残的人,司马迁居然有心留情,这是有意思的一点,作为强调项羽勇猛鲁莽形象的大块文章中预留出一块温柔乡来衬托,使得正史多块逸闻、文章多处妙笔,这是有意思的第二点。深夜之中四面楚歌,霸王此时居然没有想自己的千秋霸业,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马,又想到的是自己的爱姬。“力拔山兮气盖世”,“气”是古老中国中的一个玄学,“人活一口气”,霸王泄了气,实质上已经判定了精神上的死亡,之后,只剩下肉身的挣扎。

“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除了马和美人,能想到江东父老,那才是最后的事情,而且,因为面子问题。所谓“知耻而后勇”,但项羽一辈子的勇先用完了,最后只能剩下的是耻。红颜薄命、英雄末路,大约是这个世界上最为悲切的两件事,合为一幕,成为人间绝唱,被后世不断演绎。

我想其中很大的一个原因,是写了铁血背后的柔情,是写了正史或者“文学”不愿直视的一面。弱水三千,霸王为何只取虞姬这一瓢,留给后人的是无尽的想象。人们看到了爱情的含金量,居然能让人从战场上冰冷的血泊中获取一丝人性的温暖。所以我想,李清照在写出“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首诗的时候,潜意识里不一定就是单纯讴歌他的大勇。也许是对虞姬另一种形式的哀悼。作为女性,很难不受情绪化的影响而为是非标准,霸王的英雄气里的三份柔情(特别是还会写诗吟诵歌唱),自然让女性为之倾倒。所以她们宁愿忽视掉刘邦们眼中的这位力大无脑的那种“弱智”形象,忽视男性霸权话语世界,而重塑一个心中理想化的大英雄,直至忽视掉他是一个杀人如麻的魔头。

破釜沉舟的渡江,成就了项羽的霸业;临行踟躇的拒绝渡江,葬送了项羽的性命。江河水,是项羽成败的宿命,更是流淌不尽的历史。

以上的所谓“三思”,可能毫无道理。因为毕竟我们被辩证唯物主义熏染经年,凡事都要“一分为二”,怎么说都有理,完全看风向转到哪里。这种马虎理论尽管有点骑墙,但“一分为二”的看,毕竟是阐释世界观的一种渠道。任何人,都经不起人性的检验;任何人,都会有暗室亏心的时刻;任何人,在利益面前都做不到完全的心如死灰。就譬如虚荣心,项羽能够说出“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的话来,我们谁能、谁敢、谁会这样说呢?心里即便这样想,嘴里也不会这样说的。可人家项羽不但说了而且还做了,这就显得人很真实。不像我们,做不到“知行合一”不说,还要把虚荣心用更大的虚荣心掩盖起来。项羽,不过是骄傲了点,却被时人骂为“沐猴而冠”,显然是符合王道而非符合“人道”的一种评判。

其实我本不想说项羽这类的大英雄大人物,我更关注的是历史背后的小人物。他们没有史记,但顽强地在历史车轮下负重前行、繁衍生息,无论是哪位大人物上场,都耽误不了他们春耕夏种秋收冬藏。他们是土地,他们是尘埃。他们是被遗忘者,但又往往会以他们的名义进行一轮轮的战争和朝代更替。他们一直被视为一个整体,是税收和战备的来源,从来没有人关心到具体哪个有名有姓的生命。“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但他们却是最为顽强的种子,存续着人类宝贵的基因。这些基因里,包藏着历史的密码,当然也包藏着项羽的那一段,至于是善的部分还是恶的部分、是无情的部分还是多情的部分,或者以上是同步存在的,还是逐渐消释的,我无从得知。

因为生物形态的遗传可以被直观发现,而精神方面的遗传,真的就不好说了。

2024.05.13

壹点号东夷昊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