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感恩母爱 守“护”你我

作者:江南时报

5月12日是第113个国际护士节,也是母亲节。当天,南京明基医院一楼大厅内前来参加义诊的市民排起了长队。左转上楼至妇产科门诊,粉红色的环境让人倍感温馨,医护人员紧张有序地忙碌着,迎接一个个新生命的到来。

感恩母爱 守“护”你我

彩虹活动角

而在南京市儿童医院河西院区,大厅宽敞明亮,随处可见可爱的卡通形象,充满童趣。乘电梯至205B肿瘤病区,谈话声、嬉戏声等交织在一起。在205B病区的墙上,记者还看到不少孩子留下的绘画作品,汇聚着重生的希望与感激。

见证新生命的诞生

让母爱在产房延续

“哇——”一声声婴儿的啼哭声,见证了一名护理工作者16年的职业生涯。

庄莉是南京明基医院产房的护士长,主要负责产房的护理管理及母乳喂养咨询和指导工作。她告诉记者,医院每月的分娩量在150人次左右,平均每日出生5-6个婴儿。“分娩时,我们主要负责观察产程,接生台上与医生配合实施安全助产,落实新生儿早期基本保健措施。不同于其他科室的是,妇产科的‘喜悦时刻’更多,能够见证一个个新生命的降生,我倍感幸福。”庄莉说,随着临床经验的积累,她对这份工作越来越得心应手,也更加有责任感。

在家里,庄莉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在医院,她给予每一位准妈妈温暖与力量,让母爱在产房延续。家人是她最坚强的后盾,他们的支持和付出,让庄莉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工作。庄莉相信自己对工作的付出和态度,能够起到言传身教的效果。“我的孩子们正值青春期,彼此的沟通交流非常重要。下班再晚,我们都会互相分享在医院和学校的故事。”

石红亮是南京明基医院的妇产科护士,小小的身躯蕴含大大的能量。今年,石红亮更是将迎来人生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成为一位母亲,激动的心情不时溢于言表。尽管已怀孕5个月,她依然推着几十斤重的工作车,不辞辛劳地为准妈妈们送上关怀。

感恩母爱 守“护”你我

石红亮

“上一次护士节和母亲节重合还是2019年,那时我刚刚工作,没什么太多的感想。如今觉得护士节真的很有意义,虽然平时工作忙碌且疲惫,但每当到了这天,大家聚在科室里庆祝,即使只是吃个普普通通的蛋糕,也会感到无比开心。”石红亮说。

送你一朵小红花

患儿心中的温暖“妈妈”

“拥有你就拥有全世界……”记者来到南京市儿童医院河西院区205B肿瘤病区休息室时,16岁的薛正阳正为护士“妈妈”赵茜演唱歌曲《告白气球》。

感恩母爱 守“护”你我

赵茜

仪器滴滴答答的声音穿越走廊,这个名字听上去有些沉重的病区,溢满了医生护士们的爱与笑容。该病区护士长赵茜笑着指向胸前的彩色卡通挂件向记者介绍,这是前几天从小患儿那里收到的礼物。

2002年,赵茜进入南京市儿童医院,一晃已是20多年过去。她见过许多疑难杂症,也要面对家长和孩子们阴晴不定的情绪。在这里,常常一扇手术门,就隔开了焦急的家长与脆弱的生命。

薛正阳本是准高一的学生,去年因患有颅内生殖细胞肿瘤来这里治疗。治疗开始时,他执拗较真的性格,令赵茜很是苦恼。“刚来化疗时,他非常敏感,看人的眼神总是小心翼翼,像有个自我保护的盔甲。PICC(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后,我们跟他宣教好,需要配合手臂锻炼,他却一动不动。”赵茜见薛正阳跟她的儿子一般大,便亲切地叫他“大儿子”,耐心地拉着他的手臂做运动,时不时问“动一动,疼吗”,薛正阳动了动手臂,说“好像没有那么疼了”。在慢慢相处中,薛正阳放下恐惧,开始管赵茜叫“妈妈”,变得开朗起来。

去年结疗时,薛正阳向“妈妈”提出一个愿望:明年能不能再来南京看她?如果无法来南京,便邀请她去老家盐城东台做客。赵茜记住了这个约定,今年早春时节便带上儿子一同前往东台履约。而“5·12”这天,薛正阳从老家赶来,为“妈妈”过双节,并在医院做志愿者,过得非常充实。“刚得知自己生病时,我很是恐惧和害怕。进入205B肿瘤病区治疗后,在医生的准确治疗和护士们的关心下,我逐渐走出阴霾,重拾对未来的信心。这里就像我的另一个家,给了我无限温暖,留下许多深刻的回忆。我生病是不幸的,但能在这里得到最好的治疗和护理,又是幸运的。”薛正阳说。

琳琅满目的绘画、盲盒、积木、挂坠摆满了赵茜的办公室,许多都是患儿们在彩虹活动角制作的。赵茜告诉记者,有些家长在刚得知孩子病情时无法接受,对医护人员持有怀疑态度;还有些家长觉得孩子生病了,就过度纵容他们。“我一直传递的理念是,即使孩子生病了,也要为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不仅要生理健康,还要心理健康。在这方面,家长要给孩子正向的引导。”

感恩母爱 守“护”你我

庄莉

在病人及家属面前,赵茜绝不会表现出软弱。“我们就是家长背后的一个推手、一股力量。不哭要比哭好,家长用笑容面对,患儿才会打消恐惧。”医院在彩虹活动角有一套激励机制,即用小红花换取礼物,也会将性格开朗和性格消极的家长调剂在一间病房,互相安慰、打气。205B肿瘤病区共有23个护士,他们用一颗颗真心温暖每一个小患者,让病区充满爱与希望。

(江南时报记者 钱月明 邓雯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