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齐白石与我家三代人,黎泽渝口述,齐白石书画院院长汤发周发布

作者:齐白石艺术研究会
齐白石与我家三代人,黎泽渝口述,齐白石书画院院长汤发周发布

世上曾有齐白石,余墨尚存人世间。

若问余墨哪里求,白石山堂少白处!

00:00

/

05:10

倍速

白石山堂是中国齐白石书画院全资子公司:是目前收藏齐白石作品最多的一家书画院,全权负责齐白石文创、齐白石风尚等品牌的创立与发展致力于对齐白石书画、艺术、篆刻鉴定及拍卖等资产进行内容挖掘、体系梳理、产业推动、业态创新、价值观重现等工作的重要内容,是打造基于齐白石文化艺术的产品创新平台的重要环节。

齐白石与我家三代人,黎泽渝口述,齐白石书画院院长汤发周发布
齐白石与我家三代人,黎泽渝口述,齐白石书画院院长汤发周发布
齐白石与我家三代人,黎泽渝口述,齐白石书画院院长汤发周发布

各位藏友大家好,今天我们有请时任齐白石传人、齐良芷弟子、中国齐白石书画院院长、清华美院客座教授、网易集团官方形象代言人、特邀教研主任、北京画院及荣宝斋签约画家,齐白石书画大数据鉴定专家、上海齐白石艺术研究会会长、白石山堂文化传媒的首席运营官-汤发周先生曾听黎泽渝这样说道:我家与白石老人不仅是同乡同里的近邻,而且是世交。我们的老家同属湖南省湘潭县晓霞山下的乡村,两家先后定居北京时,又同住在西城区,相距只一二里路,祖父、父母与白石老人的交往,长达半个多世纪。

齐白石与我家三代人,黎泽渝口述,齐白石书画院院长汤发周发布

祖父与白石老人

白石老人从27岁开始学习作诗,后又学习书法篆刻,他对诗书画印的酷爱,成了与祖父结为莫逆之交的桥梁与纽带。祖父名黎德恂,字松庵,生于1870年,卒于1953年,出身于以科第起家为名宦的书香门第,考取过举人,由于不愿做官,长期闲居老家,过着陶渊明式的生活,以诗书画印自娱。

1894年,32岁的白石初到我家为曾祖父画“衣冠遗像”( 曾在1958年齐白石遗作展览会上展出)。这是白石老人首次来我家,他和祖父对艺术的共同爱好,使他们一见如故。祖父见他聪慧好学,就留他在我家住下,此后八九年间,白石老人每年总有好几个月是生活在我家的。

齐白石与我家三代人,黎泽渝口述,齐白石书画院院长汤发周发布

我家对面不远是罗山,花月佳辰,必开诗会,祖父与白石等十几位乡间亲友于1895年共同成立了“罗山诗社”,大家经常在我家饮酒赋诗。白石老人对这段生活是十分留恋的,在十年后给祖父信中还回忆道:“聚必为十日饮,或造花笺(即在信笺上绘画--笔者注),或墓金石,兴之所至,则作画数十幅。日将夕,与二三子游于杉溪之上,仰观罗山苍翠,幽鸟归巢;俯瞰溪水澄清见蟹蜞横行自若。少焉月出于竹屿之外,归诵芬楼(即祖父的书斋--笔者注),促坐清谈。璜不工于诗,颇能道诗中之三昧。有时公或弄笛,璜亦姑妄和之。月己西斜,尚不欲眠。,.....瀵本恨不读书,以友兼师事公....安得化身为蜗牛,负其庐置之于罗山之侧!”白石老人在晚年还曾赋诗曰:“难得当年快活时,贫家只有老松知,不妨四壁烟如海,燃节为灯夜作诗.....

白石老人住我家时,除吟诗作画外,学习书法篆刻也是一项重要活动,即前信中所提的“墓金石”。白石老人是1896年在我家学习篆刻的。当时祖父及几位伯叔对研究篆刻之道兴趣正浓,白石来我家后,祖父就把家藏图书和一些艺术珍品给他观摩,如西泠六家中的丁龙泓、黄小松两派的影印等。

齐白石与我家三代人,黎泽渝口述,齐白石书画院院长汤发周发布

祖父比白石小8岁,当时是20多岁的青年,见白石如此珍爱这些佳品,一天,就对他开玩笑地说:“你若能一次光口吃掉一碗咸鱼,我就任你挑一方好印送给你。”白石果真一口气吃完了,于是得到一方好印章。又有一天,祖父指着门前杉溪上的独木桥对白石说:“你若能退着走过去,我就送你一方佳印。”白石又胜利了。后来白石老人写了一首诗追忆此事:“三十年前溪上路丹枫乱落黄花瘦。与君颜色未曾凋,人影水光独木桥。”此诗注释中记载了上述故事。从这两个小故事中,可见白石老人当年对篆刻艺术是何等痴迷!

白石老人的《罗山旧事》一诗,更为生动细腻地反映了他与祖父等人在我家学习篆刻的实践活动,是何等刻苦顽强。诗曰:“石潭旧事等心孩,石书堂水亦灾。风雨一天拖雨屐,伞扶飞到赤泥来。谁云春梦了无痕,印见丁黄始入门。今日羡君赢一着,儿为博士父诗人。

齐白石与我家三代人,黎泽渝口述,齐白石书画院院长汤发周发布

距当年刻印半个多世纪后的一天,父亲拿出几十方家藏印章给我看,并对我说:“这里面有些是白石老人和你祖父等人当年在咱们家初学刻印时的作品,白石刻的第一颗印章是“金石癖’,可惜已丢失了。

我见到这堆印章大多为极普通的寿山石,形状各异:有方的、长圆的、古钱形的,还有极不规则的,似乎是随意拿来的一块石头,磨磨就刻。其大小也不一:小的如蚕豆大,大的底面积如铜板,高度却不到一厘米,想必是刻了磨,磨了再刻,才变得如此模样。有的则是上下两端,乃至侧面都刻为名章可能是为了充分利用石料。这些印章有的是名章,有的是闲章,所用字体有行、楷、草、篆等。有的无边款,有的有,其中白石刻的约有十来方。边款上有的刻:“仿某某人,规范否?"或“白石曾刻之”等字样。

齐白石与我家三代人,黎泽渝口述,齐白石书画院院长汤发周发布

祖父与日石老人在青壮年时,由诗书画印结下的友情,随时间的迁移变得更加深厚了。从30年代后给父亲的来信中也可见一斑。如:“尊大人与璜别后,三上书,只得一答。老书生胆小避乱之沪,沪如此。尊大人处能无枪声否?璜甚念之。新年以来有家书否?如常通音问,乞转示我,为幸!先请尊太夫人福安。

“咫尺久不相见,真似天涯矣.…..尊亲大人一函并拙诗草九本,皆请添上尊大人之居址,并为璜寄去。浊世虽有家,迁移无定所,殊可感叹也。抗战前,祖父曾来京住父亲家,当时白石老人也已定居北京,他俩又会面了。从父亲当年的日记中可看到:祖父与白石老人经常互相拜访,在重阳节还一起登高游玩,又曾一起去观音寺听圆瑛和尚讲楞严经等。1950年祖父80大寿、父亲60寿辰时,白石老人送巨幅《松鹤图》(此画1958年齐白石遗作展曾展出)祝寿。三年后,祖父83岁谢世。

齐白石与我家三代人,黎泽渝口述,齐白石书画院院长汤发周发布

从祖父与白石老人交往中,可以看到:他们对于诗书画印有共同兴趣,并曾一起研习,但两人发展道路迴别。祖父比白石老人更早地接触中国传统文化,他5岁启蒙,青年中举,而且如白石老人所说:“其天资胜于余”,况且祖父家中又有丰富的藏书和艺术珍品,更便于学习借鉴,但是,祖父只是把诗书画印作为消闲自娱的对象,最终半途而废,一事无成。而白石老人把艺术作为终生的事业,锲而不舍,精益求精,从模仿到创新,终于自成一家,成为被国内外尊崇的艺术大师。

父亲与白石老人

齐白石与我家三代人,黎泽渝口述,齐白石书画院院长汤发周发布

父亲名黎锦熙,字劭西,生于1890年,卒于1978年,是大陆著名的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1894年白石老人初来我家住时,父亲才4岁,开始读启蒙教材《诗经》父亲年幼,课凳上不去,常由白石老人抱上去,祖父也让白石一起就读,他们的塾师是王仲言。

在家庭环境的影响下,父亲自幼受祖国文化熏陶,十来岁读完《十三《文选》也读完一半,诸子及唐文熟读了数百篇,古今体诗读至万首。经》同时他也极喜爱作诗、绘画、书法、刻印、吹箫、弄笛,所以他10岁就参加了白石和祖父等人组织的“罗山诗社”,和长辈们一块饮酒赋诗,受白石的扶掖。他15岁时考取了清朝末科秀才。

齐白石与我家三代人,黎泽渝口述,齐白石书画院院长汤发周发布

父亲成年以后,诗书画印虽不是他的专业,但少年的坚实基础,使他日后显示了突出的艺术才华。比如他的书法艺术曾广为世人所承认,许多人向他求字。他不是为艺术而艺术,而是以书法为工具,来推动他所从事的普通话运动。在《黎锦熙写字润笔单》中明确规定:“中堂、对联每副30元,不写国音字母者加两倍,每幅90元;招牌、额,每字10元,字旁不注国音者加两倍。”父亲就是利用一切机会使国音字母普及开来,以推广全国的普通话(当时称为国语)。父亲还曾创拟出注音字母草体,此字帖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在当时曾广为流传。

父亲在诗歌艺术上,也颇有成就,他的诗作几十年来常见于报纸杂志,并曾出版《劭西诗存》,被专家们评论为“诗家之诗、史家之诗、学者之诗”“诗中有史,史中有诗”。诗歌韵辙,属于他的语音专业范围,所以成绩更大,影响更广,比如他与人合撰的《中华新韵》,曾被当时政府颁定为全国作诗填词押韵的标准。

齐白石与我家三代人,黎泽渝口述,齐白石书画院院长汤发周发布

父亲与白石在诗歌创作上常常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现录白石老人函如下:“拙诗集日来文岚簃已送印页来校阅,始知先生费精神不少,可谓字字留心看过。甚感!甚感!《过洞庭观日》短古一首(樊、王皆不取者),因君称之似太白,吾自细看,此时不能为。作此短古时,吾正在家,或读太白诗,是学太白,未可知也。….吾之所学,君能全知,惭愧对诸故人言。己酉后,世不变乱,读十年书,行数万里路,闭户作诗,或有可观者。….总而言之,吾应知足,既画、刻已有虚名,又欲作诗,近于好事,然性之所好,不得不为也。1963年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了八开大本的《齐白石作品集》,其中诗集册就是由父亲校订的,并写有长序。

齐白石与我家三代人,黎泽渝口述,齐白石书画院院长汤发周发布

1948年父亲与胡适、邓广铭两先生合编的《齐白石年谱》,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父亲在序中说:“参加撰写他的年谱,其所谓义不容辞,责无旁贷。从父亲4岁与白石老人相识,到白石老人97岁去世,近60年的忘年之交情深意切,这不仅由于他们有共同的艺术爱好,更由于他们在人品道德上有许多相似之处:政治上,都爱国爱民,在旧社会他们虽都有较高声望,但绝不为官,连国大代表也不当。

而新中国成立后却都欣然接受被选为全国人大代表在生活上,都非常朴素,待人谦和;事业上,都认真严谨,敢于革新创造;教学上,又都毫无保留,真心诚意地希望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我认为他们的这些精神与他们各自的艺术作品、科研著作,都是我们民族文化的宝贵遗产,是我们后辈永远学习的榜样。

齐白石与我家三代人,黎泽渝口述,齐白石书画院院长汤发周发布

我与白石老人的交往

我与白石老人相识是在抗战胜利后不久,当时我还是小学低年级学生,随父母从兰州来北京定居,住西城区成方街,距白石老人家仅一站多路,因此从小学到高中的十来年间,常随父母去看望白石老人。

我母亲贺澹江,湖南长沙东乡人,生于1907年,卒于1983年,她工作之余喜欢赋诗、填词、绘画,1936年与父亲成婚后不久,就与白石老人相识并拜白石为师。老人在世的最后十来年间,母亲常携我去拜访他,耳濡目染,使她画的小鸡、鱼虾、花卉等颇具白石之风。

齐白石与我家三代人,黎泽渝口述,齐白石书画院院长汤发周发布

当时白石老人住在西城区跨车胡同15号,这是一所典型的北京四合院老人住两明一暗的北屋,小套间为卧室;大间则是他的客厅、餐厅、画室三位一体的房间:西墙根是一排木柜,其上系着一根长铁丝,常夹挂着老人的字画,柜前一张长长的画案,铺着墨绿色台布,其上有“文房四宝”,,进门中间是一张能支成圆形的旧方桌,即餐桌,几个小方凳;桌前靠南墙是一把旧藤躺椅,这是老人的专座,椅旁一根红漆龙头木拐杖。到冬季,椅上多一条皮毛垫,椅边多一个煤炉子。这就是世界文化名人白石老人晚年工作和生活的处所。这种陈设,不用说在今天,就是在当年也是够简朴的了。

小时候我差不多一周就要来这里一至两次,老人总是穿着布长衫,戴一顶布帽,坐在旧藤椅上接待我们。我和母亲围坐他身边,老人常用他的大手握住我的小手,我静静地听他和母亲谈画画、聊家常,有时我悄悄地摸摸他胸前稀疏银白的长胡须。去他家最有趣的事是看老人画画。他画时很少讲话,全神贯注一气呵成,运笔不快,有点像打太极拳的动作,运好气后一个动作接一个动作,不紧不慢,柔中有刚。寥寥数笔,毛茸茸的小鸡,活蹦乱跳的鱼虾,笨拙横行的螃蟹都跃然纸上了;水灵灵的蜜桃,沉甸甸的柿子,饱满的荔枝或枇杷挂满了枝头;艳丽的牡丹、雅淡的荷花、金黄的葵花、紫色的喇叭,争相怒放....画完后,老人总让我们帮他夹挂在身后细铁丝上,静静观看并问我们画得好不好,有时他认为有不妥之处,就取下来再添几笔,一直到满意为止。他对艺术如此认真严肃精益求精的态度,在我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齐白石与我家三代人,黎泽渝口述,齐白石书画院院长汤发周发布

我从学龄前到读小学期间,受家庭影响也很喜欢用墨笔水彩乱涂抹,母亲就把她画画和父亲写字剩下的宣纸零头,钉成巴掌大的小画册送给我,几年间我竟也画了十多本,也常带去向白石老人请教,他有时指点我一番,但更多是点头称赞:“好!好!”于是我很得意,也就特别喜欢去他家。

一次他看了我画的一只死板板的小鸡后,起身走向画案,为我画了一张一尺多长的雏鸡图:两只毛茸茸的小鸡叼着一条已被喙为两截但尚在蠕动的蚯蚓,旁边又有几只小鸡飞奔过来,正欲参加这场口中夺食的激战,小翅膀急急扇动,小脚爪紧张地奔跑跳跃,栩栩如生,极富有动态感和活力。不等老人画完,我就拍着手大笑起来,一反小姑娘平素文静的态度。母亲忙呵斥我:“不要'人来疯’!”可是我依旧开心地咯咯笑着。但看了白石老人的题词,我却突然停止了笑声,老人不解地问我:“怎么啦?”我指着题词中的“一笑九十岁”不答话,顽皮地看着老人。突然白石老人和母亲同时笑了起来,原来题词是分行写的:第一行是“泽渝小朋友”,第二行是“一笑九十岁”, 第三行是“白石老人”。自此白石老人似乎更喜欢我了,每次去他家,不仅像平素一样要留我们吃饭,而且还常常亲自打开柜子给我拿些小食品吃,并鼓励我要多练画画,他还曾向母亲提出希望结为儿女亲家。

齐白石与我家三代人,黎泽渝口述,齐白石书画院院长汤发周发布

读初中后,我的兴趣从画画转移到读课外书上,考入高中后,我就决心继承父业,将来报考大学中文系。功课忙了,也长成大姑娘了,我不愿再做母亲的“小尾巴”到处串门儿,去白石老人家的次数也相对少多了,不过逢年过节或老人的生日我总是要去的。记得有次生日饭是在湖南曲园酒楼,老人身穿大红缎子长袍,像京戏戏装,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老人曾一度迁居到北城雨儿胡同,离我家较远,我一次也没去过那儿。此间政府给老人颁发国际和平奖金的大会,我是参加了的。也许因为去他家的次数比小时候少些了,所以我们一旦去了,他总是特别高兴,还曾主动为我刻名章。每次去都有说不完的话。

记得有一次我和母亲向他告辞,他非要拄着拐杖走出房门,倚着铁门目送我们,我们已快走出院子,老人仍依依不舍地向我们挥手,他的四子(或五子,我记不清了),正巧经过院子,见此情景,忙取来相机,拍下了这难忘的时刻。白石老人97岁临终那年,还给我画了一张一尺见方的牡丹,题词是“泽渝世侄女雅嘱,九十七岁白石老人”,画面上只有一朵红牡丹,很艳丽很有质感,但花瓣全部张开着,有的还向下垂着,似乎马上就要凋谢了。后来我每每望着这张画,心中总是升起一种无名的悲哀,好像这朵快要开败的红牡丹正是当时白石老人生命即将结束时的写照。

齐白石与我家三代人,黎泽渝口述,齐白石书画院院长汤发周发布

1957年9月16日,我家大门门铃急急地响着,我跑出一看,原来是白石老人的幼子耋根,他哽咽地对我说:“爸爸病故了,让我去通知三姐,顺路先来告诉你。”我被这突然的噩耗惊呆了,我为根从此成为孤儿而伤心,也为自己失去了一位慈爱可亲的长者而难过,更为大陆乃至世界人民失去了一位伟大天才的艺术大师而悲痛。此后我随父母一块儿参加了在北京医院的遗体告别,在嘉兴寺殡仪馆的公祭,在跨车胡同15号的家祭,最后跟着灵车一直送到北京西郊白石桥墓地。

白石老人虽已离开我们了,但他的音容笑貌永远活在我的心中:他的精神时时激励我在语言文字工作中奋进!(未完待续)收藏书画,就找“白石传人”的齐白石书画院,版权所有,现场创作,齐白石画派,百年传承,一脉相传,只做真迹书画,集聚众家之长,现场创作,可根据藏家要求定制字画,可合影!常年售收高端书画,寻找合作高端书画经纪人、合伙人、大区负责人,主要运作齐白石生前的同款画画毛笔、齐白石画虾专用宣纸、齐白石墨块、齐白石自制颜料配方、齐白石画工笔草虫秘法、齐白石小女齐良芷藏父亲齐白石书画遗作真迹展及齐白石小女齐良芷自藏书画名家专场拍卖、齐白石传人、中国齐白石书画院院长汤发周致敬齐白石诞辰160周年重现齐白石笔下的微观世界书画展等项目,还有运作齐白石、齐良芷、齐良迟、齐良末、齐秉颐、齐景山、齐秉正、齐展仪,齐慧娟、齐寿余、齐育文、齐丽霞、齐由来、齐佛来、齐水莲、齐燕君、李可染、李苦禅、娄师白、郭秀仪、王森然、王雪涛、卢光照、王漱石、王天池、王文农,杨秀珍、汤发周等齐白石传人价值百千万以上的书画、印章真迹作品,亦可接受NFT、数字藏品、元宇宙、、跨界品牌联合,文化赋能资源整合等操作,欢迎有实力的网络公司竞标。(图文选自:齐白石传人书画网)(本文图片素材选自:齐良芷眼中的齐白石、齐白石书画院、齐白石传人书画网)

齐白石与我家三代人,黎泽渝口述,齐白石书画院院长汤发周发布
齐白石与我家三代人,黎泽渝口述,齐白石书画院院长汤发周发布
齐白石与我家三代人,黎泽渝口述,齐白石书画院院长汤发周发布
齐白石与我家三代人,黎泽渝口述,齐白石书画院院长汤发周发布
齐白石与我家三代人,黎泽渝口述,齐白石书画院院长汤发周发布
齐白石与我家三代人,黎泽渝口述,齐白石书画院院长汤发周发布
齐白石与我家三代人,黎泽渝口述,齐白石书画院院长汤发周发布

注:以上图文节选自讲座《少白公子趣说齐白石》 主讲人:汤发周

甲辰年 【龙年】编撰于华东上海齐白石书画院(上海浦东总院)

齐白石与我家三代人,黎泽渝口述,齐白石书画院院长汤发周发布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