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齊白石與我家三代人,黎澤渝口述,齊白石書畫院院長湯發周釋出

作者:齊白石藝術研究會
齊白石與我家三代人,黎澤渝口述,齊白石書畫院院長湯發周釋出

世上曾有齊白石,餘墨尚存人世間。

若問餘墨哪裡求,白石山堂少白處!

00:00

/

05:10

倍速

白石山堂是中國齊白石書畫院全資子公司:是目前收藏齊白石作品最多的一家書畫院,全權負責齊白石文創、齊白石風尚等品牌的創立與發展緻力于對齊白石書畫、藝術、篆刻鑒定及拍賣等資産進行内容挖掘、體系梳理、産業推動、業态創新、價值觀重制等工作的重要内容,是打造基于齊白石文化藝術的産品創新平台的重要環節。

齊白石與我家三代人,黎澤渝口述,齊白石書畫院院長湯發周釋出
齊白石與我家三代人,黎澤渝口述,齊白石書畫院院長湯發周釋出
齊白石與我家三代人,黎澤渝口述,齊白石書畫院院長湯發周釋出

各位藏友大家好,今天我們有請時任齊白石傳人、齊良芷弟子、中國齊白石書畫院院長、清華美院客座教授、網易集團官方形象代言人、特邀教研主任、北京畫院及榮寶齋簽約畫家,齊白石書畫大資料鑒定專家、上海齊白石藝術研究會會長、白石山堂文化傳媒的首席營運官-湯發周先生曾聽黎澤渝這樣說道:我家與白石老人不僅是同鄉同裡的近鄰,而且是世交。我們的老家同屬湖南省湘潭縣曉霞山下的鄉村,兩家先後定居北京時,又同住在西城區,相距隻一二裡路,祖父、父母與白石老人的交往,長達半個多世紀。

齊白石與我家三代人,黎澤渝口述,齊白石書畫院院長湯發周釋出

祖父與白石老人

白石老人從27歲開始學習作詩,後又學習書法篆刻,他對詩書畫印的酷愛,成了與祖父結為莫逆之交的橋梁與紐帶。祖父名黎德恂,字松庵,生于1870年,卒于1953年,出身于以科第起家為名宦的書香門第,考取過舉人,由于不願做官,長期閑居老家,過着陶淵明式的生活,以詩書畫印自娛。

1894年,32歲的白石初到我家為曾祖父畫“衣冠遺像”( 曾在1958年齊白石遺作展覽會上展出)。這是白石老人首次來我家,他和祖父對藝術的共同愛好,使他們一見如故。祖父見他聰慧好學,就留他在我家住下,此後八九年間,白石老人每年總有好幾個月是生活在我家的。

齊白石與我家三代人,黎澤渝口述,齊白石書畫院院長湯發周釋出

我家對面不遠是羅山,花月佳辰,必開詩會,祖父與白石等十幾位鄉間親友于1895年共同成立了“羅山詩社”,大家經常在我家飲酒賦詩。白石老人對這段生活是十分留戀的,在十年後給祖父信中還回憶道:“聚必為十日飲,或造花箋(即在信箋上繪畫--筆者注),或墓金石,興之所至,則作畫數十幅。日将夕,與二三子遊于杉溪之上,仰觀羅山蒼翠,幽鳥歸巢;俯瞰溪水澄清見蟹蜞橫行自若。少焉月出于竹嶼之外,歸誦芬樓(即祖父的書齋--筆者注),促坐清談。璜不工于詩,頗能道詩中之三昧。有時公或弄笛,璜亦姑妄和之。月己西斜,尚不欲眠。,.....瀵本恨不讀書,以友兼師事公....安得化身為蝸牛,負其廬置之于羅山之側!”白石老人在晚年還曾賦詩曰:“難得當年快活時,貧家隻有老松知,不妨四壁煙如海,燃節為燈夜作詩.....

白石老人住我家時,除吟詩作畫外,學習書法篆刻也是一項重要活動,即前信中所提的“墓金石”。白石老人是1896年在我家學習篆刻的。當時祖父及幾位伯叔對研究篆刻之道興趣正濃,白石來我家後,祖父就把家藏圖書和一些藝術珍品給他觀摩,如西泠六家中的丁龍泓、黃小松兩派的影印等。

齊白石與我家三代人,黎澤渝口述,齊白石書畫院院長湯發周釋出

祖父比白石小8歲,當時是20多歲的青年,見白石如此珍愛這些佳品,一天,就對他開玩笑地說:“你若能一次光口吃掉一碗鹹魚,我就任你挑一方好印送給你。”白石果真一口氣吃完了,于是得到一方好印章。又有一天,祖父指着門前杉溪上的獨木橋對白石說:“你若能退着走過去,我就送你一方佳印。”白石又勝利了。後來白石老人寫了一首詩追憶此事:“三十年前溪上路丹楓亂落黃花瘦。與君顔色未曾凋,人影水光獨木橋。”此詩注釋中記載了上述故事。從這兩個小故事中,可見白石老人當年對篆刻藝術是何等癡迷!

白石老人的《羅山舊事》一詩,更為生動細膩地反映了他與祖父等人在我家學習篆刻的實踐活動,是何等刻苦頑強。詩曰:“石潭舊事等心孩,石書堂水亦災。風雨一天拖雨屐,傘扶飛到赤泥來。誰雲春夢了無痕,印見丁黃始入門。今日羨君赢一着,兒為博士父詩人。

齊白石與我家三代人,黎澤渝口述,齊白石書畫院院長湯發周釋出

距當年刻印半個多世紀後的一天,父親拿出幾十方家藏印章給我看,并對我說:“這裡面有些是白石老人和你祖父等人當年在咱們家初學刻印時的作品,白石刻的第一顆印章是“金石癖’,可惜已丢失了。

我見到這堆印章大多為極普通的壽山石,形狀各異:有方的、長圓的、古錢形的,還有極不規則的,似乎是随意拿來的一塊石頭,磨磨就刻。其大小也不一:小的如蠶豆大,大的底面積如銅闆,高度卻不到一厘米,想必是刻了磨,磨了再刻,才變得如此模樣。有的則是上下兩端,乃至側面都刻為名章可能是為了充分利用石料。這些印章有的是名章,有的是閑章,所用字型有行、楷、草、篆等。有的無邊款,有的有,其中白石刻的約有十來方。邊款上有的刻:“仿某某人,規範否?"或“白石曾刻之”等字樣。

齊白石與我家三代人,黎澤渝口述,齊白石書畫院院長湯發周釋出

祖父與日石老人在青壯年時,由詩書畫印結下的友情,随時間的遷移變得更加深厚了。從30年代後給父親的來信中也可見一斑。如:“尊大人與璜别後,三上書,隻得一答。老書生膽小避亂之滬,滬如此。尊大人處能無槍聲否?璜甚念之。新年以來有家書否?如常通音問,乞轉示我,為幸!先請尊太夫人福安。

“咫尺久不相見,真似天涯矣.…..尊親大人一函并拙詩草九本,皆請添上尊大人之居址,并為璜寄去。濁世雖有家,遷移無定所,殊可感歎也。抗戰前,祖父曾來京住父親家,當時白石老人也已定居北京,他倆又會面了。從父親當年的日記中可看到:祖父與白石老人經常互相拜訪,在重陽節還一起登高遊玩,又曾一起去觀音寺聽圓瑛和尚講楞嚴經等。1950年祖父80大壽、父親60壽辰時,白石老人送巨幅《松鶴圖》(此畫1958年齊白石遺作展曾展出)祝壽。三年後,祖父83歲謝世。

齊白石與我家三代人,黎澤渝口述,齊白石書畫院院長湯發周釋出

從祖父與白石老人交往中,可以看到:他們對于詩書畫印有共同興趣,并曾一起研習,但兩人發展道路迴别。祖父比白石老人更早地接觸中國傳統文化,他5歲啟蒙,青年中舉,而且如白石老人所說:“其天資勝于餘”,況且祖父家中又有豐富的藏書和藝術珍品,更便于學習借鑒,但是,祖父隻是把詩書畫印作為消閑自娛的對象,最終半途而廢,一事無成。而白石老人把藝術作為終生的事業,锲而不舍,精益求精,從模仿到創新,終于自成一家,成為被國内外尊崇的藝術大師。

父親與白石老人

齊白石與我家三代人,黎澤渝口述,齊白石書畫院院長湯發周釋出

父親名黎錦熙,字劭西,生于1890年,卒于1978年,是大陸著名的語言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1894年白石老人初來我家住時,父親才4歲,開始讀啟蒙教材《詩經》父親年幼,課凳上不去,常由白石老人抱上去,祖父也讓白石一起就讀,他們的塾師是王仲言。

在家庭環境的影響下,父親自幼受祖國文化熏陶,十來歲讀完《十三《文選》也讀完一半,諸子及唐文熟讀了數百篇,古今體詩讀至萬首。經》同時他也極喜愛作詩、繪畫、書法、刻印、吹箫、弄笛,是以他10歲就參加了白石和祖父等人組織的“羅山詩社”,和長輩們一塊飲酒賦詩,受白石的扶掖。他15歲時考取了清朝末科秀才。

齊白石與我家三代人,黎澤渝口述,齊白石書畫院院長湯發周釋出

父親成年以後,詩書畫印雖不是他的專業,但少年的堅實基礎,使他日後顯示了突出的藝術才華。比如他的書法藝術曾廣為世人所承認,許多人向他求字。他不是為藝術而藝術,而是以書法為工具,來推動他所從事的國語運動。在《黎錦熙寫字潤筆單》中明确規定:“中堂、對聯每副30元,不寫國音字母者加兩倍,每幅90元;招牌、額,每字10元,字旁不注國音者加兩倍。”父親就是利用一切機會使國音字母普及開來,以推廣全國的國語(當時稱為國語)。父親還曾創拟出注音字母草體,此字帖由商務印書館出版,在當時曾廣為流傳。

父親在詩歌藝術上,也頗有成就,他的詩作幾十年來常見于報紙雜志,并曾出版《劭西詩存》,被專家們評論為“詩家之詩、史家之詩、學者之詩”“詩中有史,史中有詩”。詩歌韻轍,屬于他的語音專業範圍,是以成績更大,影響更廣,比如他與人合撰的《中華新韻》,曾被當時政府頒定為全國作詩填詞押韻的标準。

齊白石與我家三代人,黎澤渝口述,齊白石書畫院院長湯發周釋出

父親與白石在詩歌創作上常常互相交流,共同提高。現錄白石老人函如下:“拙詩集日來文岚簃已送印頁來校閱,始知先生費精神不少,可謂字字留心看過。甚感!甚感!《過洞庭觀日》短古一首(樊、王皆不取者),因君稱之似太白,吾自細看,此時不能為。作此短古時,吾正在家,或讀太白詩,是學太白,未可知也。….吾之所學,君能全知,慚愧對諸故人言。己酉後,世不變亂,讀十年書,行數萬裡路,閉戶作詩,或有可觀者。….總而言之,吾應知足,既畫、刻已有虛名,又欲作詩,近于好事,然性之所好,不得不為也。1963年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了八開大學的《齊白石作品集》,其中詩集冊就是由父親校訂的,并寫有長序。

齊白石與我家三代人,黎澤渝口述,齊白石書畫院院長湯發周釋出

1948年父親與胡适、鄧廣銘兩先生合編的《齊白石年譜》,由商務印書館出版,父親在序中說:“參加撰寫他的年譜,其所謂義不容辭,責無旁貸。從父親4歲與白石老人相識,到白石老人97歲去世,近60年的忘年之交情深意切,這不僅由于他們有共同的藝術愛好,更由于他們在人品道德上有許多相似之處:政治上,都愛國愛民,在舊社會他們雖都有較高聲望,但絕不為官,連國大代表也不當。

而新中國成立後卻都欣然接受被選為全國人大代表在生活上,都非常樸素,待人謙和;事業上,都認真嚴謹,敢于革新創造;教學上,又都毫無保留,真心誠意地希望青出于藍而勝于藍,我認為他們的這些精神與他們各自的藝術作品、科研著作,都是我們民族文化的寶貴遺産,是我們後輩永遠學習的榜樣。

齊白石與我家三代人,黎澤渝口述,齊白石書畫院院長湯發周釋出

我與白石老人的交往

我與白石老人相識是在抗戰勝利後不久,當時我還是國小低年級學生,随父母從蘭州來北京定居,住西城區成方街,距白石老人家僅一站多路,是以從國小到高中的十來年間,常随父母去看望白石老人。

我母親賀澹江,湖南長沙東鄉人,生于1907年,卒于1983年,她工作之餘喜歡賦詩、填詞、繪畫,1936年與父親成婚後不久,就與白石老人相識并拜白石為師。老人在世的最後十來年間,母親常攜我去拜訪他,耳濡目染,使她畫的小雞、魚蝦、花卉等頗具白石之風。

齊白石與我家三代人,黎澤渝口述,齊白石書畫院院長湯發周釋出

當時白石老人住在西城區跨車胡同15号,這是一所典型的北京四合院老人住兩明一暗的北屋,小套間為卧室;大間則是他的客廳、餐廳、畫室三位一體的房間:西牆根是一排木櫃,其上系着一根長鐵絲,常夾挂着老人的字畫,櫃前一張長長的畫案,鋪着墨綠色台布,其上有“文房四寶”,,進門中間是一張能支成圓形的舊方桌,即餐桌,幾個小方凳;桌前靠南牆是一把舊藤躺椅,這是老人的專座,椅旁一根紅漆龍頭木拐杖。到冬季,椅上多一條皮毛墊,椅邊多一個煤爐子。這就是世界文化名人白石老人晚年工作和生活的處所。這種陳設,不用說在今天,就是在當年也是夠簡樸的了。

小時候我差不多一周就要來這裡一至兩次,老人總是穿着布長衫,戴一頂布帽,坐在舊藤椅上接待我們。我和母親圍坐他身邊,老人常用他的大手握住我的小手,我靜靜地聽他和母親談畫畫、聊家常,有時我悄悄地摸摸他胸前稀疏銀白的長胡須。去他家最有趣的事是看老人畫畫。他畫時很少講話,全神貫注一氣呵成,運筆不快,有點像打太極拳的動作,運好氣後一個動作接一個動作,不緊不慢,柔中有剛。寥寥數筆,毛茸茸的小雞,活蹦亂跳的魚蝦,笨拙橫行的螃蟹都躍然紙上了;水靈靈的蜜桃,沉甸甸的柿子,飽滿的荔枝或枇杷挂滿了枝頭;豔麗的牡丹、雅淡的荷花、金黃的葵花、紫色的喇叭,争相怒放....畫完後,老人總讓我們幫他夾挂在身後細鐵絲上,靜靜觀看并問我們畫得好不好,有時他認為有不妥之處,就取下來再添幾筆,一直到滿意為止。他對藝術如此認真嚴肅精益求精的态度,在我幼小的心靈中,留下了極深的印象。

齊白石與我家三代人,黎澤渝口述,齊白石書畫院院長湯發周釋出

我從學齡前到讀國小期間,受家庭影響也很喜歡用墨筆水彩亂塗抹,母親就把她畫畫和父親寫字剩下的宣紙零頭,釘成巴掌大的小畫冊送給我,幾年間我竟也畫了十多本,也常帶去向白石老人請教,他有時指點我一番,但更多是點頭稱贊:“好!好!”于是我很得意,也就特别喜歡去他家。

一次他看了我畫的一隻死闆闆的小雞後,起身走向畫案,為我畫了一張一尺多長的雛雞圖:兩隻毛茸茸的小雞叼着一條已被喙為兩截但尚在蠕動的蚯蚓,旁邊又有幾隻小雞飛奔過來,正欲參加這場口中奪食的激戰,小翅膀急急扇動,小腳爪緊張地奔跑跳躍,栩栩如生,極富有動态感和活力。不等老人畫完,我就拍着手大笑起來,一反小姑娘平素文靜的态度。母親忙呵斥我:“不要'人來瘋’!”可是我依舊開心地咯咯笑着。但看了白石老人的題詞,我卻突然停止了笑聲,老人不解地問我:“怎麼啦?”我指着題詞中的“一笑九十歲”不答話,頑皮地看着老人。突然白石老人和母親同時笑了起來,原來題詞是分行寫的:第一行是“澤渝小朋友”,第二行是“一笑九十歲”, 第三行是“白石老人”。自此白石老人似乎更喜歡我了,每次去他家,不僅像平素一樣要留我們吃飯,而且還常常親自打開櫃子給我拿些小食品吃,并鼓勵我要多練畫畫,他還曾向母親提出希望結為兒女親家。

齊白石與我家三代人,黎澤渝口述,齊白石書畫院院長湯發周釋出

讀國中後,我的興趣從畫畫轉移到讀課外書上,考入高中後,我就決心繼承父業,将來報考大學中文系。功課忙了,也長成大姑娘了,我不願再做母親的“小尾巴”到處串門兒,去白石老人家的次數也相對少多了,不過逢年過節或老人的生日我總是要去的。記得有次生日飯是在湖南曲園酒樓,老人身穿大紅緞子長袍,像京戲戲裝,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老人曾一度遷居到北城雨兒胡同,離我家較遠,我一次也沒去過那兒。此間政府給老人頒發國際和平獎金的大會,我是參加了的。也許因為去他家的次數比小時候少些了,是以我們一旦去了,他總是特别高興,還曾主動為我刻名章。每次去都有說不完的話。

記得有一次我和母親向他告辭,他非要拄着拐杖走出房門,倚着鐵門目送我們,我們已快走出院子,老人仍依依不舍地向我們揮手,他的四子(或五子,我記不清了),正巧經過院子,見此情景,忙取來相機,拍下了這難忘的時刻。白石老人97歲臨終那年,還給我畫了一張一尺見方的牡丹,題詞是“澤渝世侄女雅囑,九十七歲白石老人”,畫面上隻有一朵紅牡丹,很豔麗很有質感,但花瓣全部張開着,有的還向下垂着,似乎馬上就要凋謝了。後來我每每望着這張畫,心中總是升起一種無名的悲哀,好像這朵快要開敗的紅牡丹正是當時白石老人生命即将結束時的寫照。

齊白石與我家三代人,黎澤渝口述,齊白石書畫院院長湯發周釋出

1957年9月16日,我家大門門鈴急急地響着,我跑出一看,原來是白石老人的幼子耋根,他哽咽地對我說:“爸爸病故了,讓我去通知三姐,順路先來告訴你。”我被這突然的噩耗驚呆了,我為根從此成為孤兒而傷心,也為自己失去了一位慈愛可親的長者而難過,更為大陸乃至世界人民失去了一位偉大天才的藝術大師而悲痛。此後我随父母一塊兒參加了在北京醫院的遺體告别,在嘉興寺殡儀館的公祭,在跨車胡同15号的家祭,最後跟着靈車一直送到北京西郊白石橋墓地。

白石老人雖已離開我們了,但他的音容笑貌永遠活在我的心中:他的精神時時激勵我在語言文字工作中奮進!(未完待續)收藏書畫,就找“白石傳人”的齊白石書畫院,版權所有,現場創作,齊白石畫派,百年傳承,一脈相傳,隻做真迹書畫,集聚衆家之長,現場創作,可根據藏家要求定制字畫,可合影!常年售收高端書畫,尋找合作高端書畫經紀人、合夥人、大區負責人,主要運作齊白石生前的同款畫畫毛筆、齊白石畫蝦專用宣紙、齊白石墨塊、齊白石自制顔料配方、齊白石畫工筆草蟲秘法、齊白石小女齊良芷藏父親齊白石書畫遺作真迹展及齊白石小女齊良芷自藏書畫名家專場拍賣、齊白石傳人、中國齊白石書畫院院長湯發周緻敬齊白石誕辰160周年重制齊白石筆下的微觀世界書畫展等項目,還有運作齊白石、齊良芷、齊良遲、齊良末、齊秉頤、齊景山、齊秉正、齊展儀,齊慧娟、齊壽餘、齊育文、齊麗霞、齊由來、齊佛來、齊水蓮、齊燕君、李可染、李苦禅、婁師白、郭秀儀、王森然、王雪濤、盧光照、王漱石、王天池、王文農,楊秀珍、湯發周等齊白石傳人價值百千萬以上的書畫、印章真迹作品,亦可接受NFT、數字藏品、元宇宙、、跨界品牌聯合,文化賦能資源整合等操作,歡迎有實力的網絡公司競标。(圖文選自:齊白石傳人書畫網)(本文圖檔素材選自:齊良芷眼中的齊白石、齊白石書畫院、齊白石傳人書畫網)

齊白石與我家三代人,黎澤渝口述,齊白石書畫院院長湯發周釋出
齊白石與我家三代人,黎澤渝口述,齊白石書畫院院長湯發周釋出
齊白石與我家三代人,黎澤渝口述,齊白石書畫院院長湯發周釋出
齊白石與我家三代人,黎澤渝口述,齊白石書畫院院長湯發周釋出
齊白石與我家三代人,黎澤渝口述,齊白石書畫院院長湯發周釋出
齊白石與我家三代人,黎澤渝口述,齊白石書畫院院長湯發周釋出
齊白石與我家三代人,黎澤渝口述,齊白石書畫院院長湯發周釋出

注:以上圖文節選自講座《少白公子趣說齊白石》 主講人:湯發周

甲辰年 【龍年】編撰于華東上海齊白石書畫院(上海浦東總院)

齊白石與我家三代人,黎澤渝口述,齊白石書畫院院長湯發周釋出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