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悦读北外滩 | 左联成员白曙在虹口的足迹

作者:上海虹口
悦读北外滩 | 左联成员白曙在虹口的足迹

白曙(1912-1986),原名陈作梅,笔名白曙、白桅、黎明等,现代作家、诗人,1912年12月4日出生在广东台山海宴,七岁入蒙塾。1928年,他就读于台山县一中,受到何于之等的教育和影响,积极投身进步学生运动,受“五四”新文学影响,爱好诗歌。1932年到上海进入暨南大学,由李致民(中共暨大党支部书记)向石灵介绍加入“左联”。同年秋,任“左联”暨南大学小组组长,至“左联”解散时,白曙一直是这个组的召集人。

悦读北外滩 | 左联成员白曙在虹口的足迹

▲上海左联诗歌组成员合影,右起第三人为白曙

当时左联有一个诗歌组,直接领导诗歌组的是周扬。1932年9月,在左联的领导下,中国诗歌会成立,白曙是发起人之一。中国诗歌会成立后,筹办《新诗歌》杂志,白曙在这本刊物上发表《天未明》《暮耕》《是什么世界》等诗歌。同时,中国诗歌会积极开展诗歌大众化运动。这场新诗歌运动波及南北,各地都成立了分会。小说家艾芜、音乐家聂耳,以及不少左翼作家、木刻家,都是这一诗歌运动的支持者。

1933年春夏之间,白曙在内山书店初次遇到了鲁迅先生。由于工作的需要,他常与鲁迅联系,深受鲁迅的教育和帮助。在接触中,鲁迅对新诗提出了不少很精辟的见解。白曙在回忆同鲁迅先生谈话的情景时说:“我们的谈话,便集中到诗歌问题上。鲁迅先生换了一支烟,舒徐地述说着:当时新诗的大毛病,就是别人看不懂,好像这样做,才是世界上的绝作。他劝我们写诗,能吸取民间形式,学些民歌,也是个办法,大致押押韵,做到通俗,能唱,就有阵地。”

1936年7月,白曙大学毕业后,与尹庚合编《现实文学》月刊,为了组稿、印刷方便,便从真如搬到了北四川路新祥里。《现实文学》旨在探讨民族革命战争中的大众文学问题,创刊号为“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特辑”。刊物出版两期即被查禁,白曙面临失业,这时郑振铎先生说,他有个写章回小说的老朋友张毅汉(即张亦庵),在粤东中学负责教务工作,正需要人去教书。白曙便去了粤东中学当教师。

从虹口区档案馆馆藏的粤东中学“本校教职员履历调查表”中得知,白曙到校时间为1936年9月。在粤东中学工作期间,白曙创作了《我爱祖国的绿原》《台儿庄》《哨岗上的玫瑰》《给孤岛的姐妹》《红花篇》等文学作品。作为进步教师,他给同学们介绍新文化运动、《新青年》创刊、现代中国文坛状况等。

悦读北外滩 | 左联成员白曙在虹口的足迹

▲民国25年(1936年)12月1日出版粤中校刊创刊号(虹口区档案馆馆藏)

1938年至1939年期间,他将抗战前期各地的优秀文学作品,编成《第一年》和《第二年》出版,对抗战宣传起了极好的作用,为抗战文学研究留下了珍贵的资料。

此时,粤东中学水电路校舍因地处战区,只得借西摩路(今陕西北路)广肇二小校舍勉强开学,党为争取广大学生,地下教联决定举办“星期讲座”。于是,1939年7月至12月期间,每隔一周的周末,白曙便邀请文化、学术界知名人士、教授、作家如赵景深、许霞(许广平)、张君悌(金人)、巴克、林群(林淡秋)等来校演讲。演讲主题涉及国际问题、抗战问题、妇女问题、青年问题等各个领域。当时虽然形势严峻,“教联”仍冒着风险组织进步学生来听。

在白曙的启蒙教育下,粤东中学学生郑大方、林植康、麦汝壁等人先后投身革命,有的献出了生命。

1941年春,白曙任上海大华书店编辑,主编《大华文艺丛书》并编辑《朝花》旬刊,但是不久也被当局封禁。1941年10月,因受到恐吓,经教联常委会同意,他离开上海去香港,一边教书一边从事进步文化活动。香港沦陷后,他即回到台山任教。

END

文章来源:虹口区档案馆《往事》期刊(2023年壹号),有删改。

作者:黄萍

讲述人:范佳

来源:上海虹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