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悅讀北外灘 | 左聯成員白曙在虹口的足迹

作者:上海虹口
悅讀北外灘 | 左聯成員白曙在虹口的足迹

白曙(1912-1986),原名陳作梅,筆名白曙、白桅、黎明等,現代作家、詩人,1912年12月4日出生在廣東台山海宴,七歲入蒙塾。1928年,他就讀于台山縣一中,受到何于之等的教育和影響,積極投身進步學生運動,受“五四”新文學影響,愛好詩歌。1932年到上海進入暨南大學,由李緻民(中共暨大黨支部書記)向石靈介紹加入“左聯”。同年秋,任“左聯”暨南大學小組組長,至“左聯”解散時,白曙一直是這個組的召集人。

悅讀北外灘 | 左聯成員白曙在虹口的足迹

▲上海左聯詩歌組成員合影,右起第三人為白曙

當時左聯有一個詩歌組,直接上司詩歌組的是周揚。1932年9月,在左聯的上司下,中國詩歌會成立,白曙是發起人之一。中國詩歌會成立後,籌辦《新詩歌》雜志,白曙在這本刊物上發表《天未明》《暮耕》《是什麼世界》等詩歌。同時,中國詩歌會積極開展詩歌大衆化運動。這場新詩歌運動波及南北,各地都成立了分會。小說家艾蕪、音樂家聶耳,以及不少左翼作家、木刻家,都是這一詩歌運動的支援者。

1933年春夏之間,白曙在内山書店初次遇到了魯迅先生。由于工作的需要,他常與魯迅聯系,深受魯迅的教育和幫助。在接觸中,魯迅對新詩提出了不少很精辟的見解。白曙在回憶同魯迅先生談話的情景時說:“我們的談話,便集中到詩歌問題上。魯迅先生換了一支煙,舒徐地述說着:當時新詩的大毛病,就是别人看不懂,好像這樣做,才是世界上的絕作。他勸我們寫詩,能吸取民間形式,學些民歌,也是個辦法,大緻押押韻,做到通俗,能唱,就有陣地。”

1936年7月,白曙大學畢業後,與尹庚合編《現實文學》月刊,為了組稿、印刷友善,便從真如搬到了北四川路新祥裡。《現實文學》旨在探讨民族革命戰争中的大衆文學問題,創刊号為“民族革命戰争的大衆文學特輯”。刊物出版兩期即被查禁,白曙面臨失業,這時鄭振铎先生說,他有個寫章回小說的老朋友張毅漢(即張亦庵),在粵東中學負責教務工作,正需要人去教書。白曙便去了粵東中學當教師。

從虹口區檔案館館藏的粵東中學“本校教職員履曆調查表”中得知,白曙到校時間為1936年9月。在粵東中學工作期間,白曙創作了《我愛祖國的綠原》《台兒莊》《哨崗上的玫瑰》《給孤島的姐妹》《紅花篇》等文學作品。作為進步教師,他給同學們介紹新文化運動、《新青年》創刊、現代中國文壇狀況等。

悅讀北外灘 | 左聯成員白曙在虹口的足迹

▲民國25年(1936年)12月1日出版粵中校刊創刊号(虹口區檔案館館藏)

1938年至1939年期間,他将抗戰前期各地的優秀文學作品,編成《第一年》和《第二年》出版,對抗戰宣傳起了極好的作用,為抗戰文學研究留下了珍貴的資料。

此時,粵東中學水電路校舍因地處戰區,隻得借西摩路(今陝西北路)廣肇二小校舍勉強開學,黨為争取廣大學生,地下教聯決定舉辦“星期講座”。于是,1939年7月至12月期間,每隔一周的周末,白曙便邀請文化、學術界知名人士、教授、作家如趙景深、許霞(許廣平)、張君悌(金人)、巴克、林群(林淡秋)等來校演講。演講主題涉及國際問題、抗戰問題、婦女問題、青年問題等各個領域。當時雖然形勢嚴峻,“教聯”仍冒着風險組織進步學生來聽。

在白曙的啟蒙教育下,粵東中學學生鄭大方、林植康、麥汝壁等人先後投身革命,有的獻出了生命。

1941年春,白曙任上海大華書店編輯,主編《大華文藝叢書》并編輯《朝花》旬刊,但是不久也被當局封禁。1941年10月,因受到恐吓,經教聯常委會同意,他離開上海去香港,一邊教書一邊從事進步文化活動。香港淪陷後,他即回到台山任教。

END

文章來源:虹口區檔案館《往事》期刊(2023年壹号),有删改。

作者:黃萍

講述人:範佳

來源:上海虹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