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从合工大到东大,趁年轻多试错

作者:UniDesignLab
从合工大到东大,趁年轻多试错

转自:小印帆的建筑笔记

一段时间的为目标而专注之后,总是会陷入一种所谓的虚无。但怎样才能永不停止对新生事物的洞察和探索,保持较高信息敏感度?在关注了一千多个公众平台后,他没有沉迷在信息的浪潮中,而是挖掘了更多机遇和实习Offer,从建筑媒体,到建筑教育,地产设计,他一直在尝试,小马过河般不断试错。

从合工大到东大,趁年轻多试错
从合工大到东大,趁年轻多试错

赵于畅

合肥工业大学 本科

东南大学 硕士

台湾科技大学交换

连续三年获校一等奖学金

第四节UIA-CBC国际高校建造大赛国际级三等奖

Archidaily翻译实习生

碧桂园华东设计管理部实习

专访一览

01:时间、效率、套路

02:课设、对比、思考

03:对建筑新媒体平台利用

04:打破专业“隔离”

05:寻找、尝试、多方向试错

“时间其实都是挤出来的”

在学校里面担任副班长,也做了一些项目的负责人、组织人,在掌握一些方法后,其实会发现,自己比想象的更容易压榨,所以要对自己的能力有充分的自信。

百试不爽的惯用套路

N1:了解自己在一天中自己什么时间段精力最充沛,或者做事情效率更高,在之后的安排中,把难搞的、繁重的任务排在这段时间,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更高的效率。

N2:做好任务(专业课,学校活动、生活小事等等)的优先级分配,分清任务的轻重缓急,把自己的时间和分配利用好,精力管理可能比时间管理更重要。

N3:在建筑专业中,我们很多任务都是相对长期的,在这个过程中,试着习惯多线程的思维方式,在节点多时用好提醒事项和便签。

低年级时有一段时间很喜欢做计划,但现在慢慢的对计划没有那么深的追求。因为有时候发生计划之外的情况,没办法完成原定的计划,会让自己的心情产生落差。但是任何时候都不应该让形式感超越效果本身,我们在这一天做完自己今天需要完成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最好的计划,而不应该让完成计划的形式感绑架我们今天的行动,要始终记得”抬头看路“

从合工大到东大,趁年轻多试错
从合工大到东大,趁年轻多试错

大三课设 图书馆设计@赵于畅

“把课设方案当做投标实战”

在拿到课设任务时,我常会把自己换位成设计总监(虽然可能听起来有点中二,但体验感值得一波安利哈哈~),拿到了投标书,想象自己如何设计才能在众多的方案中吸引到甲方的目光,脱颖而出。

然后带着对课题的思考对之前的设计做全方位复盘,吸取之前的教训以及记录重要节点,在下一次出图时,避免上次出现的不太好的概念,或者阻碍表达、阻碍设计的观念,试着在通过这个方案融入自己的想法。

同时也要和不同学校的人多看多对比,不拘泥于校园的一隅,有意识的对比自己的学校与其他学校之间任务导向和教学目标的区别,取长补短,寻找差距。

从合工大到东大,趁年轻多试错
从合工大到东大,趁年轻多试错

大三课设 创客空间设计@赵于畅

“永不停止对新生事物的洞察和探索”

把握当下的时代风向和大趋势, 保持较高的信息敏感度,任何一个细分都有着无限可以深挖的机会。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多加好友,多参与活动,多关注订阅号,从多平台,多专业,多领域获取最新信息,可以获得除了实习机会之外的很多意外惊喜。

保研结束后的一段时间里,陆陆续续通过公众平台写过经验帖,原创案例分析,在archidaily翻译了一些境外设计机构的案例,也做过一些公众号文章的编辑工作。很多的研学营,实习机会,活动其实都是小规模,垂直化发布的,如果不去自己挖掘,很少有人会主动把这些信息塞到你手里。

从合工大到东大,趁年轻多试错
从合工大到东大,趁年轻多试错

Archidaliy 实习翻译@赵于畅

作为一个刚起步的新媒体小白,我可能也不能为大家提供特别有价值的心得。之所以愿意接下来这些零零碎碎的工作,初衷在于希望自己养成由输入到输出的思维方式,借由各种学术的或非学术文章的写作,对自己的思维彻底的复盘;但信息是把双刃剑,怀抱信息时也要警惕信息,信息是焦虑和机会的双重源头。

所以在关注了一千多个公众平台后,开始每天安排一个特定的时间(像吃饭的时候刷刷手机),把它当作一个娱乐化信息媒介来接收,抽空集中完成信息的获取、整合工作,避免让自己沉迷在信息的浪潮中。

从合工大到东大,趁年轻多试错

大三课设 山地旅馆@赵于畅

“打破专业“隔离”,建筑从不局限于建筑”

对其他任何专业保持好奇心,有机会就要多交流。比如说建筑大师扎哈在进入建筑之前是数学系出身,而卡拉特拉瓦将仿生和建筑结合在一起,创造出一种前所未有的新的建筑形式。我们很难想象到,建筑学科会与其他的专业学科知识碰撞,产生什么样的火花。保持好奇心,也是保持自己在建筑这个学科中的活力。

在建筑的学习过程中,有时也会觉得建筑学生在五年的专业训练里受到了某种程度的与大多数专业的”隔离“,无论是形成了圈内的审美体系,或者是独有的工作模式与展示风格,你可以想一想自己在学习建筑学之后跟周围人(非建筑专业)的审美,思考问题的方式,有没有变得不一样?

比如说,我们为什么觉得大多数售楼部很”商业“,很”俗气“?为什么有不少人觉得”大莲花“其实不丑,甚至好看?我们是不是在受一套审美体系的规训?这些问题未必有明确的回答,但值得我们去思考,也值得我们去警惕。建筑学不应该是服务极少数人审美癖好的精英主义专业,我们也需要更多地了解其他专业的看法,并且从他们那里学到我们能力圈之外的东西。

从合工大到东大,趁年轻多试错
从合工大到东大,趁年轻多试错

大三课设 长租公寓设计@赵于畅

“迷茫是常态,但不要陷入一种虚无”

关于未来其实还是迷茫的,一段时间的为目标而专注之后,总是会陷入一种所谓的”虚无“。此时最重要的还是给自己找点事情干,规避自己的迷茫和无聊,也可以避免因为迷茫而浪费了更多的时间。

利用新媒体或一些其它的平台,寻找一些可以填补空白时间的事情,建筑媒体,建筑教育,地产设计等等建筑方向,都可以大胆去尝试,就像小马过河,趁年轻多试错,多见识总是不会错的,在不停的实践中,我们才能对未来方向有一点点的明确和把握。

从合工大到东大,趁年轻多试错

摄于南京金鹰美术馆@赵于畅

从合工大到东大,趁年轻多试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