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從合工大到東大,趁年輕多試錯

作者:UniDesignLab
從合工大到東大,趁年輕多試錯

轉自:小印帆的建築筆記

一段時間的為目标而專注之後,總是會陷入一種所謂的虛無。但怎樣才能永不停止對新生事物的洞察和探索,保持較高資訊敏感度?在關注了一千多個公衆平台後,他沒有沉迷在資訊的浪潮中,而是挖掘了更多機遇和實習Offer,從建築媒體,到建築教育,地産設計,他一直在嘗試,小馬過河般不斷試錯。

從合工大到東大,趁年輕多試錯
從合工大到東大,趁年輕多試錯

趙于暢

合肥工業大學 大學

東南大學 碩士

台灣科技大學交換

連續三年獲校一等獎學金

第四節UIA-CBC國際高校建造大賽國際級三等獎

Archidaily翻譯實習生

碧桂園華東設計管理部實習

專訪一覽

01:時間、效率、套路

02:課設、對比、思考

03:對建築新媒體平台利用

04:打破專業“隔離”

05:尋找、嘗試、多方向試錯

“時間其實都是擠出來的”

在學校裡面擔任副班長,也做了一些項目的負責人、組織人,在掌握一些方法後,其實會發現,自己比想象的更容易壓榨,是以要對自己的能力有充分的自信。

百試不爽的慣用套路

N1:了解自己在一天中自己什麼時間段精力最充沛,或者做事情效率更高,在之後的安排中,把難搞的、繁重的任務排在這段時間,在較短的時間内達到更高的效率。

N2:做好任務(專業課,學校活動、生活小事等等)的優先級配置設定,厘清任務的輕重緩急,把自己的時間和配置設定利用好,精力管理可能比時間管理更重要。

N3:在建築專業中,我們很多任務都是相對長期的,在這個過程中,試着習慣多線程的思維方式,在節點多時用好提醒事項和便簽。

低年級時有一段時間很喜歡做計劃,但現在慢慢的對計劃沒有那麼深的追求。因為有時候發生計劃之外的情況,沒辦法完成原定的計劃,會讓自己的心情産生落差。但是任何時候都不應該讓形式感超越效果本身,我們在這一天做完自己今天需要完成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最好的計劃,而不應該讓完成計劃的形式感綁架我們今天的行動,要始終記得”擡頭看路“

從合工大到東大,趁年輕多試錯
從合工大到東大,趁年輕多試錯

大三課設 圖書館設計@趙于暢

“把課設方案當做投标實戰”

在拿到課設任務時,我常會把自己換位成設計總監(雖然可能聽起來有點中二,但體驗感值得一波安利哈哈~),拿到了投标書,想象自己如何設計才能在衆多的方案中吸引到甲方的目光,脫穎而出。

然後帶着對課題的思考對之前的設計做全方位複盤,吸取之前的教訓以及記錄重要節點,在下一次出圖時,避免上次出現的不太好的概念,或者阻礙表達、阻礙設計的觀念,試着在通過這個方案融入自己的想法。

同時也要和不同學校的人多看多對比,不拘泥于校園的一隅,有意識的對比自己的學校與其他學校之間任務導向和教學目标的差別,取長補短,尋找差距。

從合工大到東大,趁年輕多試錯
從合工大到東大,趁年輕多試錯

大三課設 創客空間設計@趙于暢

“永不停止對新生事物的洞察和探索”

把握當下的時代風向和大趨勢, 保持較高的資訊敏感度,任何一個細分都有着無限可以深挖的機會。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多加好友,多參與活動,多關注訂閱号,從多平台,多專業,多領域擷取最新資訊,可以獲得除了實習機會之外的很多意外驚喜。

保研結束後的一段時間裡,陸陸續續通過公衆平台寫過經驗帖,原創案例分析,在archidaily翻譯了一些境外設計機構的案例,也做過一些公衆号文章的編輯工作。很多的研學營,實習機會,活動其實都是小規模,垂直化釋出的,如果不去自己挖掘,很少有人會主動把這些資訊塞到你手裡。

從合工大到東大,趁年輕多試錯
從合工大到東大,趁年輕多試錯

Archidaliy 實習翻譯@趙于暢

作為一個剛起步的新媒體小白,我可能也不能為大家提供特别有價值的心得。之是以願意接下來這些零零碎碎的工作,初衷在于希望自己養成由輸入到輸出的思維方式,借由各種學術的或非學術文章的寫作,對自己的思維徹底的複盤;但資訊是把雙刃劍,懷抱資訊時也要警惕資訊,資訊是焦慮和機會的雙重源頭。

是以在關注了一千多個公衆平台後,開始每天安排一個特定的時間(像吃飯的時候刷刷手機),把它當作一個娛樂化資訊媒介來接收,抽空集中完成資訊的擷取、整合工作,避免讓自己沉迷在資訊的浪潮中。

從合工大到東大,趁年輕多試錯

大三課設 山地旅館@趙于暢

“打破專業“隔離”,建築從不局限于建築”

對其他任何專業保持好奇心,有機會就要多交流。比如說建築大師紮哈在進入建築之前是數學系出身,而卡拉特拉瓦将仿生和建築結合在一起,創造出一種前所未有的新的建築形式。我們很難想象到,建築學科會與其他的專業學科知識碰撞,産生什麼樣的火花。保持好奇心,也是保持自己在建築這個學科中的活力。

在建築的學習過程中,有時也會覺得建築學生在五年的專業訓練裡受到了某種程度的與大多數專業的”隔離“,無論是形成了圈内的審美體系,或者是獨有的工作模式與展示風格,你可以想一想自己在學習建築學之後跟周圍人(非建築專業)的審美,思考問題的方式,有沒有變得不一樣?

比如說,我們為什麼覺得大多數售樓部很”商業“,很”俗氣“?為什麼有不少人覺得”大蓮花“其實不醜,甚至好看?我們是不是在受一套審美體系的規訓?這些問題未必有明确的回答,但值得我們去思考,也值得我們去警惕。建築學不應該是服務極少數人審美癖好的精英主義專業,我們也需要更多地了解其他專業的看法,并且從他們那裡學到我們能力圈之外的東西。

從合工大到東大,趁年輕多試錯
從合工大到東大,趁年輕多試錯

大三課設 長租較高價的電梯大廈設計@趙于暢

“迷茫是常态,但不要陷入一種虛無”

關于未來其實還是迷茫的,一段時間的為目标而專注之後,總是會陷入一種所謂的”虛無“。此時最重要的還是給自己找點事情幹,規避自己的迷茫和無聊,也可以避免因為迷茫而浪費了更多的時間。

利用新媒體或一些其它的平台,尋找一些可以填補空白時間的事情,建築媒體,建築教育,地産設計等等建築方向,都可以大膽去嘗試,就像小馬過河,趁年輕多試錯,多見識總是不會錯的,在不停的實踐中,我們才能對未來方向有一點點的明确和把握。

從合工大到東大,趁年輕多試錯

攝于南京金鷹美術館@趙于暢

從合工大到東大,趁年輕多試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