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他当军政委时,与省委书记沟通有难度,当军区政委后,沟通紧密

作者:孔甲丙

军地两条线,两条线也几乎是独立发展的,因此,许多军官会通过转业的方式到地方,过去的野战部队想要与地方联系也会经常通过大军区方向出面的办法。

宋清渭将军担任军政委的时候,就曾遇到问题需要向省里反映;当他担任军区政委后,沟通起来就更加方便了。

他当军政委时,与省委书记沟通有难度,当军区政委后,沟通紧密

变革时代下的宋清渭

共和国中的每一段历史,宋清渭老将军几乎都亲身经历过。

1929年他出生在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家庭,由于在成长过程中遭遇日寇欺辱,他立志当兵保家卫国,在年仅15岁时就跟随陈毅、粟裕的第三野战部队南下,并参加了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与解放上海战役,为新中国的诞生立下汗马功劳。

待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他随三野10兵团朝着福建进军,随后就一直留在福建投入建设,几十年都是如此。

上世纪80年代是个风云突变的时代,早在1975年,高层会议上便多次提到“部队机构很庞大”等问题,军队的相关负责人算过一笔账:除了现在超编的40万人外,还有100万人的问题需要处理。

他当军政委时,与省委书记沟通有难度,当军区政委后,沟通紧密

因为军队的数量臃肿不堪,军队的人数增加很多,这放在发展经济的大背景下显然成为了一个比较大的问题,有领导人讲过这样的话:“很多花费都放在了人员的吃穿上面,更重要的是军队膨胀起来不精干,打起仗来就不行。”

1984年11月的一间会议室内,众多解放军高层将领都在谈论着一个月前举办的大阅兵,可会场上的领导人却说:“不过,要争取解决我们高层领导老龄化的问题,这是个得罪人的问题。”

从某种意义来看,改革就是一场革命,从1975年到1985年全军共进行过5次比较大的精简和调整,其中1985年就需要减少100万人。

而这些政策落在每个人的身上,谁都不好受。

他当军政委时,与省委书记沟通有难度,当军区政委后,沟通紧密

陆军部队的建制单位撤销了四分之一,还有些是有着几十年光荣历史、具有赫赫战功的部队,他们当然不愿意撤销编号,很多干部、战士满含热泪走完了最后一次的分列式,大家也都遵守着命令。

从“大消肿”到“大裁军”,可谓是十年磨一剑,当时宋清渭就身处这种变化中。

最初的时候,部队首长负责军地工作,可后来军地之间是没有隶属关系的,地方有事情需要找部队协商或者部队找地方协商工作都会变得比较复杂,人称“宋大炮”的宋清渭向来敢于直言,无论什么样的时代都没有过变化。

1984年,宋清渭意识到部队建设方面的一项困难:过桥要钱、走路收费,处处都要钱,部队里每天都有数百辆车过泉州大桥,按照每辆车通过一次性收费5元来计算,那么一年至少要多支出50万以上的过路费,这些钱是比麻烦的数目。

他当军政委时,与省委书记沟通有难度,当军区政委后,沟通紧密

军以下的单位没有任何机动经费的,而上级若是不报销,那么军中就会遇到麻烦。

由于部队和地方是两条线,因此宋清渭想要找省里面出面解决这件事会很难;到了11月,宋清渭代表军党委参加全军整党工作座谈会,会上有很多熟悉的老同志,宋清渭就把这件事说了出来,当时杨尚昆还问道:“怎么过路走桥还要花钱?”

宋清渭又把困难向杨尚昆说了一遍,杨尚昆这才表示:“你反映的情况很好,军委办公厅会整理你说的情况然后上报。”

很显然,余秋里也考虑过这个问题,他也表示:“宋清渭比较实事求是,反映的情况很好,我们要提倡这种作风。”

这个问题不只是宋清渭所在的军区正面临,而是所有部队都遇到了这样的问题,军队的主要任务是国防,若是连基本的过路、过桥都要去额外支付费用,那无疑也会增加军队的经费负担,甚至可能影响到军队战备和训练。

他当军政委时,与省委书记沟通有难度,当军区政委后,沟通紧密

若是这个问题那么容易被解决,就不能称之为问题了。

军队和地方互不隶属,地方政府也需要钱发展经济,那么这个问题在本质上就是“如何在保障军队需求的同时不损害地方利益”。

在多方的协调之下,国务院行文通知各省、市、自治区:部队的过路、过桥费用一律不收。

后来宋清渭还提及了那次会议的内容:脱稿发言与军委领导的插话持续了40多分钟,会场上的气氛十分活跃。

这么多年军车不再收过路、过桥费正是得益于宋清渭当年会议上的发言。

他当军政委时,与省委书记沟通有难度,当军区政委后,沟通紧密

其实,宋清渭将军一直都是这样,他对上敢于说真话,对下也能够听得进去话,在1987年开始担任济南军区政委后,很多工作也就更好开展了。

1992年5月,宋清渭就听到了一个部队领导反应:某团政治处副连干事吴树海春节期间回到凤阳老家探亲,妻子因保温瓶爆炸烫伤了腿,住院花费了120元,结账的时候该干事将所有钱都交了住院费,结果还欠了医院47元,就连回部队的路费都没有了,他没有办法,只好去镇上的火车站打零工,终于凑够了归队的路费。

这件事让将军久久无法平息,便立即让军区干部给吴树海写了慰问信并寄去300元。

可他又担心这件事将不会是部队中的个例,只不过一些战士在发生这些事时不愿提起,必须得想到一些其他的办法。

他当军政委时,与省委书记沟通有难度,当军区政委后,沟通紧密

于是,宋清渭立即提议军区党委研究采取了2条解决办法:其一是设置特困干部救济基金,解决好干部遇到天灾人祸的困难;其二就是对困难干部进行补助。

无论是在中央全会还是全国人大会议上,宋清渭几次呼吁这件事,终于引起了有关部门领导的认识。

对那些敢于讲真话的同志,宋清渭更是大胆任用,他也多次说:“讲真话是对事业负责。”

在日常的工作中,若是遇到什么需要与地方上协调的问题,宋清渭也就更好处理了,作为大军区的首长,有一项任务就是要搞好军民关系,这和一般作战部队还是有区别的。

他当军政委时,与省委书记沟通有难度,当军区政委后,沟通紧密

老将军初心不改

1988年,宋清渭被授予中将军衔,短短6年后,他便晋升为上将军衔。

若从时代的角度看,正是因为提倡领导干部年轻化,在福建待了几十年的宋清渭才迎来了自己的人生变化,而从他个人的角度来看,正是因为他几十年如一日勤勤恳恳,才拥有了提拔的机会。

1994年11月,老将军退出了济南军区的领导岗位,继续履行中共中央委员的职责,他还于1998年1月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这些年他一直都参与党和国家大政方针决策。

他当军政委时,与省委书记沟通有难度,当军区政委后,沟通紧密

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愿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无论这个问题是否麻烦。

一生戎马之后,他从来没有忘记自己来自哪里。

从政委的位置上退下来后,老将军终于有空抽出时间来关心家乡、农业、农村与农民,当他发现家乡正在遭遇雹灾之苦,经过组织同意将17门退役的高射炮送给了家乡。

身处改革开放的前沿,作为军队高级领导的他更加希望农民能切实感受到政策带来的好处。

他曾说过:“共产党员进了城千万不能忘记农民,农民为中国革命付出了巨大牺牲,建国后工业化的过程中,因为剪刀差又一次损害了农民的利益,现在是到了好好回报农村、回报农民的时候了,咱们国家农民的占比高达8成,要是这么多农民都生活得不富裕,那么中国又该如何实现现代化和全面小康呢?”

他当军政委时,与省委书记沟通有难度,当军区政委后,沟通紧密

为此,只要发现农村出现什么样的问题,宋清渭都会积极去处理和想办法,无关乎事情大小。

他提出,缩小差距的关键在于如何提高农民的收入,提高收入有几个办法:其一是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其二是转移农村人口、鼓励农民外出打工;其三就是建设中小型城市,发展农村的小城镇。

提出这些问题,也是基于中国农村的实际情况来的。

因为农村人口的数量很多,不可能把农民都集中到大城市中去搞城市化,因此要发展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此外农村个体私营经济也该发展起来,这是因为老将军发现:很多农民都有个习惯,只要有钱就会去盖房子。

那么,农村就应该有建筑队和工程队,宋清渭也发现南方的很多农村会把房子盖成两层楼,既美观又节地,不少地方还出现了农村的婚庆公司等,这是个好出路,只有让一部分人富起来,才能走先富帮后富的路子走上共同富裕。

他当军政委时,与省委书记沟通有难度,当军区政委后,沟通紧密

晚年时,宋清渭不仅会经常到各个农村去转一转,还会经常在家乡接待外人,只要是从农村来的,他就会详细询问农村的变化、农业的收成等等,若是知道农民有什么难处,老将军也顾不得自己的身份,求亲拜友地帮忙解决。

当他了解到中央及各级领导都很关注“三农”工作后也深受鼓舞,他不止一次提出:“中央将‘三农’工作放在‘一号文件’中,这是全国9亿农民的福音,中央的重视是件好事,关键是要抓落实。”

除了农民外,老将军仍然很关注国家和军队的变化。

他当军政委时,与省委书记沟通有难度,当军区政委后,沟通紧密

在全国人大工作的那5年里,宋清渭先后向大会提交了黄河保护法、制定口岸法、反腐败等提案,这些提案也都被大会所采纳;他参加过30多次全国人大常委会,也提出过70多项重要建议。

一直到2003年3月,这位备受尊敬的老将军才算真正离职休养,那时他已经74岁高龄,对外仍然称自己有两个“职称”:老战士、老党员。

赋闲在家后,他曾多次通过书信或电话等形式向中央领导提出事关国家大局的建议;此外,他的很多信件都先后刊登在《求是》、《人民日报》和《解放军报》等中央级的报刊上,产生了很强烈的社会效应。

回想起自己的过去,老将军在接受采访时仍然感慨颇多。

15岁参军后,他跟随部队南征北战,一路从北打到南,1948年7月宋母去世时,他所在的部队距离家乡不过几十公里,可部队当时正准备投入济南战役,这件事也成为他心中的痛。

他当军政委时,与省委书记沟通有难度,当军区政委后,沟通紧密

50年代宋父去世,那会的宋清渭正在福建前线准备迎击国民党军队的反攻,当那封信从老家寄来时,他的老父亲已经下葬半个多月了。

其实,组织上将他调回济南军区也是考虑到他离家比较近,没想到他去了后一直没时间回家。

为了能保持清正廉洁,宋清渭还定了个“六不认”的规矩:只要自己还在济南军区一天,就绝不会用自己手中的职权给亲属办事。

面对家乡人,老将军又说:“无论我走到哪里,都不会忘记自己是一个山东人,一个德州人,我愿意为我的家乡建设和发展鼓舞,也愿意贡献所有的热和能。”

2010年,解放军报记者卜金宝前来拜访宋清渭上将,那时,宋清渭已经将写下了40万字的《岁月纪实》,这本书从一个侧面勾勒了和平时期军队的建设轨迹,既有成功带来的喜悦,也有失误造成的遗憾,对于其中的曲折,老将军向来直言不讳。

那天,老将军身着蓝色礼帽、蓝色大衣,看起来满面春风,他握着这位记者的手说:“很高兴与你相识,我一早就在这里等你了。”

简短的交流,让这位记者对老将军产生了很深的印象,他不由想起来一个月前在海军南通干休所采访老八路的场景,那位老人还说:“年轻人,如果你有机会,一定要去拜访宋清渭,我们共事多年,你见了他之后,就再也忘不了了。”

那一天的谈话,也让卜金宝找到了答案。

参考资料

讲真话是对事业负责 ——访济南军区原政委宋清渭上将 解放军报

原济南军区政委宋清渭逝世 | 附德报专访宋清渭特稿 德州日报

他当军政委时,与省委书记沟通有难度,当军区政委后,沟通紧密
他当军政委时,与省委书记沟通有难度,当军区政委后,沟通紧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