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他當軍政委時,與省委書記溝通有難度,當軍區政委後,溝通緊密

作者:孔甲丙

軍地兩條線,兩條線也幾乎是獨立發展的,是以,許多軍官會通過轉業的方式到地方,過去的野戰部隊想要與地方聯系也會經常通過大軍區方向出面的辦法。

宋清渭将軍擔任軍政委的時候,就曾遇到問題需要向省裡反映;當他擔任軍區政委後,溝通起來就更加友善了。

他當軍政委時,與省委書記溝通有難度,當軍區政委後,溝通緊密

變革時代下的宋清渭

共和國中的每一段曆史,宋清渭老将軍幾乎都親身經曆過。

1929年他出生在一個地道地道的農民家庭,由于在成長過程中遭遇日寇欺辱,他立志當兵保家衛國,在年僅15歲時就跟随陳毅、粟裕的第三野戰部隊南下,并參加了淮海戰役、渡江戰役與解放上海戰役,為新中國的誕生立下汗馬功勞。

待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前夕,他随三野10兵團朝着福建進軍,随後就一直留在福建投入建設,幾十年都是如此。

上世紀80年代是個風雲突變的時代,早在1975年,高層會議上便多次提到“部隊機構很龐大”等問題,軍隊的相關負責人算過一筆賬:除了現在超編的40萬人外,還有100萬人的問題需要處理。

他當軍政委時,與省委書記溝通有難度,當軍區政委後,溝通緊密

因為軍隊的數量臃腫不堪,軍隊的人數增加很多,這放在發展經濟的大背景下顯然成為了一個比較大的問題,有上司人講過這樣的話:“很多花費都放在了人員的吃穿上面,更重要的是軍隊膨脹起來不精幹,打起仗來就不行。”

1984年11月的一間會議室内,衆多解放軍高層将領都在談論着一個月前舉辦的大閱兵,可會場上的上司人卻說:“不過,要争取解決我們高層上司老齡化的問題,這是個得罪人的問題。”

從某種意義來看,改革就是一場革命,從1975年到1985年全軍共進行過5次比較大的精簡和調整,其中1985年就需要減少100萬人。

而這些政策落在每個人的身上,誰都不好受。

他當軍政委時,與省委書記溝通有難度,當軍區政委後,溝通緊密

陸軍部隊的建制機關撤銷了四分之一,還有些是有着幾十年光榮曆史、具有赫赫戰功的部隊,他們當然不願意撤銷編号,很多幹部、戰士滿含熱淚走完了最後一次的分列式,大家也都遵守着指令。

從“大消腫”到“大裁軍”,可謂是十年磨一劍,當時宋清渭就身處這種變化中。

最初的時候,部隊首長負責軍地工作,可後來軍地之間是沒有隸屬關系的,地方有事情需要找部隊協商或者部隊找地方協商工作都會變得比較複雜,人稱“宋大炮”的宋清渭向來敢于直言,無論什麼樣的時代都沒有過變化。

1984年,宋清渭意識到部隊建設方面的一項困難:過橋要錢、走路收費,處處都要錢,部隊裡每天都有數百輛車過泉州大橋,按照每輛車通過一次性收費5元來計算,那麼一年至少要多支出50萬以上的過路費,這些錢是比麻煩的數目。

他當軍政委時,與省委書記溝通有難度,當軍區政委後,溝通緊密

軍以下的機關沒有任何機動經費的,而上級若是不報帳,那麼軍中就會遇到麻煩。

由于部隊和地方是兩條線,是以宋清渭想要找省裡面出面解決這件事會很難;到了11月,宋清渭代表軍黨委參加全軍整黨工作座談會,會上有很多熟悉的老同志,宋清渭就把這件事說了出來,當時楊尚昆還問道:“怎麼過路走橋還要花錢?”

宋清渭又把困難向楊尚昆說了一遍,楊尚昆這才表示:“你反映的情況很好,軍委辦公廳會整理你說的情況然後上報。”

很顯然,餘秋裡也考慮過這個問題,他也表示:“宋清渭比較實事求是,反映的情況很好,我們要提倡這種作風。”

這個問題不隻是宋清渭所在的軍區正面臨,而是所有部隊都遇到了這樣的問題,軍隊的主要任務是國防,若是連基本的過路、過橋都要去額外支付費用,那無疑也會增加軍隊的經費負擔,甚至可能影響到軍隊戰備和訓練。

他當軍政委時,與省委書記溝通有難度,當軍區政委後,溝通緊密

若是這個問題那麼容易被解決,就不能稱之為問題了。

軍隊和地方互不隸屬,地方政府也需要錢發展經濟,那麼這個問題在本質上就是“如何在保障軍隊需求的同時不損害地方利益”。

在多方的協調之下,國務院行文通知各省、市、自治區:部隊的過路、過橋費用一律不收。

後來宋清渭還提及了那次會議的内容:脫稿發言與軍委上司的插話持續了40多分鐘,會場上的氣氛十分活躍。

這麼多年軍車不再收過路、過橋費正是得益于宋清渭當年會議上的發言。

他當軍政委時,與省委書記溝通有難度,當軍區政委後,溝通緊密

其實,宋清渭将軍一直都是這樣,他對上敢于說真話,對下也能夠聽得進去話,在1987年開始擔任濟南軍區政委後,很多工作也就更好開展了。

1992年5月,宋清渭就聽到了一個部隊上司反應:某團政治處副連幹事吳樹海春節期間回到鳳陽老家探親,妻子因保溫瓶爆炸燙傷了腿,住院花費了120元,結賬的時候該幹事将所有錢都交了住院費,結果還欠了醫院47元,就連回部隊的路費都沒有了,他沒有辦法,隻好去鎮上的火車站打零工,終于湊夠了歸隊的路費。

這件事讓将軍久久無法平息,便立即讓軍區幹部給吳樹海寫了慰問信并寄去300元。

可他又擔心這件事将不會是部隊中的個例,隻不過一些戰士在發生這些事時不願提起,必須得想到一些其他的辦法。

他當軍政委時,與省委書記溝通有難度,當軍區政委後,溝通緊密

于是,宋清渭立即提議軍區黨委研究采取了2條解決辦法:其一是設定特困幹部救濟基金,解決好幹部遇到天災人禍的困難;其二就是對困難幹部進行補助。

無論是在中央全會還是全國人大會議上,宋清渭幾次呼籲這件事,終于引起了有關部門上司的認識。

對那些敢于講真話的同志,宋清渭更是大膽任用,他也多次說:“講真話是對事業負責。”

在日常的工作中,若是遇到什麼需要與地方上協調的問題,宋清渭也就更好處理了,作為大軍區的首長,有一項任務就是要搞好軍民關系,這和一般作戰部隊還是有差別的。

他當軍政委時,與省委書記溝通有難度,當軍區政委後,溝通緊密

老将軍初心不改

1988年,宋清渭被授予中将軍銜,短短6年後,他便晉升為上将軍銜。

若從時代的角度看,正是因為提倡上司幹部年輕化,在福建待了幾十年的宋清渭才迎來了自己的人生變化,而從他個人的角度來看,正是因為他幾十年如一日勤勤懇懇,才擁有了提拔的機會。

1994年11月,老将軍退出了濟南軍區的上司崗位,繼續履行中共中央委員的職責,他還于1998年1月當選為全國人大代表,這些年他一直都參與黨和國家大政方針決策。

他當軍政委時,與省委書記溝通有難度,當軍區政委後,溝通緊密

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願意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無論這個問題是否麻煩。

一生戎馬之後,他從來沒有忘記自己來自哪裡。

從政委的位置上退下來後,老将軍終于有空抽出時間來關心家鄉、農業、農村與農民,當他發現家鄉正在遭遇雹災之苦,經過組織同意将17門退役的高射炮送給了家鄉。

身處改革開放的前沿,作為軍隊進階上司的他更加希望農民能切實感受到政策帶來的好處。

他曾說過:“共産黨員進了城千萬不能忘記農民,農民為中國革命付出了巨大犧牲,建國後工業化的過程中,因為剪刀差又一次損害了農民的利益,現在是到了好好回報農村、回報農民的時候了,咱們國家農民的占比高達8成,要是這麼多農民都生活得不富裕,那麼中國又該如何實作現代化和全面小康呢?”

他當軍政委時,與省委書記溝通有難度,當軍區政委後,溝通緊密

為此,隻要發現農村出現什麼樣的問題,宋清渭都會積極去處理和想辦法,無關乎事情大小。

他提出,縮小差距的關鍵在于如何提高農民的收入,提高收入有幾個辦法:其一是提高農産品的産量和品質;其二是轉移農村人口、鼓勵農民外出打工;其三就是建設中小型城市,發展農村的小城鎮。

提出這些問題,也是基于中國農村的實際情況來的。

因為農村人口的數量很多,不可能把農民都集中到大城市中去搞城市化,是以要發展中小城市和小城鎮,此外農村個體私營經濟也該發展起來,這是因為老将軍發現:很多農民都有個習慣,隻要有錢就會去蓋房子。

那麼,農村就應該有建築隊和工程隊,宋清渭也發現南方的很多農村會把房子蓋成兩層樓,既美觀又節地,不少地方還出現了農村的婚慶公司等,這是個好出路,隻有讓一部分人富起來,才能走先富幫後富的路子走上共同富裕。

他當軍政委時,與省委書記溝通有難度,當軍區政委後,溝通緊密

晚年時,宋清渭不僅會經常到各個農村去轉一轉,還會經常在家鄉接待外人,隻要是從農村來的,他就會詳細詢問農村的變化、農業的收成等等,若是知道農民有什麼難處,老将軍也顧不得自己的身份,求親拜友地幫忙解決。

當他了解到中央及各級上司都很關注“三農”工作後也深受鼓舞,他不止一次提出:“中央将‘三農’工作放在‘一号檔案’中,這是全國9億農民的福音,中央的重視是件好事,關鍵是要抓落實。”

除了農民外,老将軍仍然很關注國家和軍隊的變化。

他當軍政委時,與省委書記溝通有難度,當軍區政委後,溝通緊密

在全國人大工作的那5年裡,宋清渭先後向大會送出了黃河保護法、制定口岸法、反腐敗等提案,這些提案也都被大會所采納;他參加過30多次全國人大常委會,也提出過70多項重要建議。

一直到2003年3月,這位備受尊敬的老将軍才算真正離職休養,那時他已經74歲高齡,對外仍然稱自己有兩個“職稱”:老戰士、老黨員。

賦閑在家後,他曾多次通過書信或電話等形式向中央上司提出事關國家大局的建議;此外,他的很多信件都先後刊登在《求是》、《人民日報》和《解放軍報》等中央級的報刊上,産生了很強烈的社會效應。

回想起自己的過去,老将軍在接受采訪時仍然感慨頗多。

15歲參軍後,他跟随部隊南征北戰,一路從北打到南,1948年7月宋母去世時,他所在的部隊距離家鄉不過幾十公裡,可部隊當時正準備投入濟南戰役,這件事也成為他心中的痛。

他當軍政委時,與省委書記溝通有難度,當軍區政委後,溝通緊密

50年代宋父去世,那會的宋清渭正在福建前線準備迎擊國民黨軍隊的反攻,當那封信從老家寄來時,他的老父親已經下葬半個多月了。

其實,組織上将他調回濟南軍區也是考慮到他離家比較近,沒想到他去了後一直沒時間回家。

為了能保持清正廉潔,宋清渭還定了個“六不認”的規矩:隻要自己還在濟南軍區一天,就絕不會用自己手中的職權給親屬辦事。

面對家鄉人,老将軍又說:“無論我走到哪裡,都不會忘記自己是一個山東人,一個德州人,我願意為我的家鄉建設和發展鼓舞,也願意貢獻所有的熱和能。”

2010年,解放軍報記者蔔金寶前來拜訪宋清渭上将,那時,宋清渭已經将寫下了40萬字的《歲月紀實》,這本書從一個側面勾勒了和平時期軍隊的建設軌迹,既有成功帶來的喜悅,也有失誤造成的遺憾,對于其中的曲折,老将軍向來直言不諱。

那天,老将軍身着藍色禮帽、藍色大衣,看起來滿面春風,他握着這位記者的手說:“很高興與你相識,我一早就在這裡等你了。”

簡短的交流,讓這位記者對老将軍産生了很深的印象,他不由想起來一個月前在海軍南通幹休所采訪老八路的場景,那位老人還說:“年輕人,如果你有機會,一定要去拜訪宋清渭,我們共事多年,你見了他之後,就再也忘不了了。”

那一天的談話,也讓蔔金寶找到了答案。

參考資料

講真話是對事業負責 ——訪濟南軍區原政委宋清渭上将 解放軍報

原濟南軍區政委宋清渭逝世 | 附德報專訪宋清渭特稿 德州日報

他當軍政委時,與省委書記溝通有難度,當軍區政委後,溝通緊密
他當軍政委時,與省委書記溝通有難度,當軍區政委後,溝通緊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