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历史探秘】大秦兴亡对中国历史的深远影响

作者:秦楚刊号

@秦楚刊号

请加关注下期继续。

【历史探秘】大秦兴亡对中国历史的深远影响

前面几期分别介绍了大秦兴亡的历程,并且分析了其兴起和灭亡的原因。纵观中国从周朝到清朝几千年的历史,我们可以认为对中国历史影响最大的一定是秦朝,没有之一!为什么这么说?下面就是理由。

一.秦朝开创了中国大一统模式

中国的历史自周朝开始有官方史书(例如鲁国的《春秋》)记载,西汉司马迁根据各种史料写成的千古奇书《史记》是先秦历史最可信的描写。据记载,周武王灭商建立周朝,封神农后人于焦国、黄帝后人于祝国、尧帝后人于蓟国、舜帝后人于陈国、大禹后人于杞国。

再大量分封功臣谋士,封师尚父(姜尚)于营丘,为齐国;封周公旦于曲阜,为鲁国;封召公奭于燕国,管叔鲜于管国,蔡叔度于蔡国;其他兄弟亲戚也一一受封到各诸侯国(据《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记载,管、蔡、郕、霍、鲁、卫、毛、聃、郜、雍、曹、滕、毕、原、酆、郇等国封给了周文王的儿子们;而邘、晋、应、韩则封给了周武王的儿子们);周武王死后,幼子成王继位,武庚与管叔和蔡叔叛乱,周公平乱之后,以商纣王之兄微子启代替武庚统治殷商遗民,国名宋;又封卫康叔于卫国;周成王封其弟叔虞于唐,就是晋国;西周末期又封了郑国,秦国等。周王有六军,每军一万二千五百人(《周礼》夏官司马第四),周天子实际管理的只是“王畿千里”。

【历史探秘】大秦兴亡对中国历史的深远影响

各诸侯国管理自己的国政(包括国君世袭,国君自己任命官员,各国建立自己的军队,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例如晋国在献公时作二军,到文公时作中军、上军、下军等三军,后又增加新上军和新下军,共五军。封地的税赋由自己支配,等等),诸侯国只需要向王室象征性地进贡(例如楚国进贡“包茅”),在王室受到威胁时有勤王(派军队支援)的义务。这就是周朝的封建制度,即各诸侯国相对于周天子,享有几乎完全的自主权。在周朝早期,周武王和周公的威望很高,各诸侯对周王十分敬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诸侯国(例如齐国、晋国等)力量逐渐强大,而且以血缘为纽带的相互关系慢慢疏远,于是孔子所痛心疾首的“礼崩乐坏”现象出现,周天子对各国几乎失去了影响力,形成了群雄争霸的春秋战国时代。

秦始皇消灭六国,统一天下,建立了一个中央集权的帝国,称之为“秦朝”;这种国家形式在秦朝灭亡之后被汉朝继承,并且从此深入人心;此后中国虽然也有一些时候处于分裂状态,但总是“分久必合”。例如,三国分裂之后,晋朝统一;南北朝分裂之后,隋朝统一;五代十国之后,宋朝(部分)统一。那么,为什么统一的理念如此深入人心呢?答案是文化认同,尤其是文字的统一。

二.统一文字等造成文化认同,使得统一理念深入人心

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各国文字不太一样,例如下面的情况:

【历史探秘】大秦兴亡对中国历史的深远影响
【历史探秘】大秦兴亡对中国历史的深远影响

统一文字后,字的书写规范化,同一个字各地的人都认识,文字作为共同的纽带,使中国人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文化共同体。

三.周制向秦制转变

上面关于大一统的部分已经描述了周制和秦制的一些内容,下面再强调一下这一“千年之变”的最大特点。

1,周制的核心和最大的特点就是“分权”!一是中央与地方分权,二是天子与公、卿、大夫等贵族分权,三是诸侯进一步与士大夫分权;也就是说,周制除了土地分封之外,权力也进行了分解。参见:冯天瑜著《周制与秦制》(商务印书馆)。

2,秦朝的制度与周朝具有很大的不同,其中最重要的变化是从原来的封建制变成了郡县制,秦始皇将天下设为三十六郡,由朝廷(中央)任命并派遣守(太守,地方主官)和尉(地方军事和治安官);地方所收的税赋等也上交中央。地方没有人事权,军权和财政权。所以秦制的核心和最大的特点是集权,朝廷集中了所有大权;皇帝又集中了朝廷的大权;只要有意愿和能力,皇帝几乎可以集所有大权于一身。

当然,周制向秦制的转变也有一个过程,并非一蹴而就。秦始皇二十六年,刚统一中国,丞相王绾等人就说:“诸侯初破,燕、齐、荆(楚)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请立诸子”;秦始皇让群臣商议,大家都赞成;廷尉李斯反对;秦始皇认为李斯正确,遂开始实行郡县制。三十四年,秦始皇在咸阳宫举行宴会,仆射周青臣歌颂秦始皇的丰功伟绩,赞美郡县制。博士淳于越针锋相对,提出了周制的好处和郡县制的缺点。秦始皇再次让大家议论。丞相李斯提出了“焚书”、“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灭)族”等恶毒的建议,秦始皇全部采纳。至此秦制得以确立。

【历史探秘】大秦兴亡对中国历史的深远影响

项羽灭秦,自号西楚霸王,刘邦为汉王,并且分封一些有功之人为王,相当于“复辟了封建主义”。刘邦建立汉朝,封韩信为楚王、彭越为梁王、韩王信为韩王、吴芮为长沙王、英(黥)布为淮南王、臧荼为燕王、张敖为赵王。后来又封刘氏子弟为荆王、楚王、齐王、代王等诸侯。从这些可以看出,汉初实际上是以郡县制为主,封建制为辅的混合体制,只不过韩信、彭越等几个“异姓王”都被刘邦以“谋反”的罪名消灭了。到汉景帝时开始削藩,此时所削之藩都是刘氏,结果导致“七国之乱”后来被周亚夫平定。晋朝建立后,大规模封建亲戚,导致“八王之乱”。

为什么周朝实行封建制能够坚持八百多年,而秦朝之后的朝代只要一玩真封建(诸侯有实权,特别是有兵权),就会引起叛乱?我认为一个原因是“皇帝”宝座的吸引力太大,刘邦以一介亭长都能等上帝位,那些出身于皇族、同时又有军队的人,为什么不能当皇帝?有人会说,皇帝是你家亲戚呀,怎么就不学习人家周朝的子弟安分守己呢?那是因为周王没有那么大的权力,而亲戚们当个诸侯也能够执掌一国;二是皇帝与他的儿子们、甚至是太子,他们之间为了皇位经常不惜大开杀戒,其他亲戚更不会念什么手足之情了!

关于封建制和郡县制的优缺点一直有很多争议,早在晋朝之初,淮南相(淮南王的丞相)刘颂就在给晋武帝司马炎的奏章中发表了对封建制的看法(参见《晋书》刘颂传);当然,唐朝柳宗元的《封建论》应该是最著名的一篇相关论文。

四.”传统贵族退场,人人都想称王称霸,攀龙附凤

齐、楚、赵、魏、韩和燕等六国被灭,它们的传统世袭贵族包括诸侯、大夫和士等退出历史舞台,原秦国的传统贵族在商鞅变法之后,也基本上与平民无异。

陈胜说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从思想上破除了贵族主要靠出身的世袭观念。刘邦以一介布衣成为皇帝,他手下如韩信、萧何、曹参等大部分王侯都出身于低层。

这种观念的改变和榜样的示范作用使人们在生存无望的情况下,就会产生“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的冲动,所以后来的“起义”和“叛乱”不断发生,导致政权经常更替,战乱频发!

五.文化的浩劫

1,打击甚至禁止儒家等派的思想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大地涌现了一些伟大的思想家,他们创立了很多流传千古的思想学说,例如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墨家思想、法家思想等等。其中儒家思想源远流长,从西周初期周公制礼作乐,形成礼乐文化和制度,礼有《周礼》,乐有《乐经》,作为儒家经典的还有《尚书》(也称“书经”,简称“书”)、《诗经》(也叫“诗三百”,简称“诗”)、《易经》(简称“易”),以及各国史书《春秋》(有为春秋作注的三传《谷梁传》、《公羊传》和《左传》);上述经典为儒家六经。

《商君书》“去强第四”认为:“国有礼、有乐、有《诗》、有《书》、有善、有修(善良)、有孝、有悌、有廉、有辩(辨别能力)”则必弱,甚至必亡。而在《商君书》“靳令第十三”又指出:国有“六虱(害虫):曰礼、乐,曰《诗》、《书》,曰修善、曰孝悌,曰诚信,曰贞廉,曰仁、义,曰非兵(反对武力),曰羞战(耻于战争)。”有这十二项,则君不胜臣,官不胜民。按照商鞅的意思,不仅儒家经典是有害之物,儒家思想中的仁、义、礼、智、信、廉、耻、孝悌等也应该摒弃!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根据李斯的建议,对传统文化更进一步进行了毁灭性破坏。

2,焚书“坑儒”

李斯建议秦始皇“史官非秦记皆烧之。......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也就是说,凡不是秦国记录的历史,全部销毁;那些《诗》《书》和记录诸子百家言论的著作也要交给地方官烧掉;能够保留的只有医药卜筮种树之书。那么法律书籍呢?没说烧不烧,但肯定是不能流传的,要想学习法令,就以吏为师。对于李斯的这些建议,秦始皇批示:“同意”(制曰:可)!这就造成了中国文化第一次大浩劫,差点使中国先秦传统文化完全灭绝;所幸有人冒死藏匿了部分书籍,到汉朝“大收篇籍,广开献书之路”,中国文化才得以部分恢复;班固《汉书》“艺文志第十”记述了一些书籍的传承情况。

本人在《大秦兴亡录(四):秦始皇吞并六国,一统天下》中已经说过,所谓“坑儒”并不准确,但这也是大规模杀害批评者(秦始皇称之为诽谤者),钳制言论的开端!

3,钳制言论

实际上,钳制言论并不是从秦朝才有的,本人在《成语典故溯源(三)》中介绍过,西周末期的周厉王就杀死“诽谤者”,使得国人“道路以目”,被形容为“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所不同的是,西周是封建社会,周王的控制能力有限,而且贵族的抗衡力量很大,最后周厉王被流放到外地,形成了中国第一个“共和”时期。

而在秦始皇时期,根据李斯的建议,“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就是说,如果有人敢在底下谈论《诗经》和《尚书》就要被在街市处死,批评当下就要被灭族,官吏知情不报视为同罪。这种对言论的钳制力度远非周厉王可比!而后来的朝代不仅有因言获罪的,更有明朝和清朝的文字狱!

有人可能会说,既然西周就有钳制言论的行为,为什么说这是大秦的影响?我的理由如下:

(1)秦朝之前,控制言论的力度和效果不能跟秦朝相提并论。我们知道,能够发表让君王不高兴言论的,往往是“知识分子”;而先秦知识分子有一部分是贵族,他们掌握着一定的力量,如果把他们逼急了,就会遭遇反抗,甚至引发灾难性后果;比如周厉王因使人“道路以目”,没高兴几天,就被赶跑了!而其他知识分子一般也有自己的生存之道,君主对他们的办法没有秦朝之后的朝代那么多。

(2)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利出一孔,传统贵族基本上被消灭,知识分子的生存严重依赖于皇朝,他们的出路几乎只有做官,少数以教书、当幕僚或者师爷为生。皇帝如果要惩罚知识分子,要抓他们不难,因为知识分子不像秦朝统一之前可以逃往他国,朝廷可以轻松地断掉知识分子的生路,迫其就范。所以说,秦朝开创了一种更彻底,更高效,也更严厉的言论控制制度,影响了中国几千年。

春秋战国时期有道家、儒家、墨家、法家、兵家、纵横家、名家等学说,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这一时期是中国思想家的黄金时代,也称轴心时代;随着秦始皇统一中国,这一辉煌时期也戛然而止,从此再也没有开拓性的思想出现。

六.法家思想成为皇帝的独家秘诀

商鞅和韩非是公认的两位法家的代表性人物,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在秦国变法成功。商鞅的成功,实际上是法家学说的胜利,证明了法家确实可以“富国强兵”。可以这样简单地概括商鞅的法家之术,那就是通过弱民、愚民等手段集中秦国的人力物力,实现“军国主义”,使君主能够获得强大的力量,鞭笞天下!当然,《商君书》中也有一些统治之术,但不是重点。

韩非是李斯的同学,两人都是荀子的学生。韩非不像商鞅和李斯那样能说会道(因为口吃),但却善于著书立说。秦王政看到韩非写的《孤愤》和《五蠹》之后感叹道:“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

韩非对中国历史最大的影响,是他在《韩非子》中的帝王统治之术,其核心是“法”、“术”、“势”。这种专门教君主统治之术的书与意大利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相似,但韩非的学说在时间上要早得多!

法家学说受到皇帝的青睐是很自然的,因为那些内容正是投其所好,所以被后来几乎所有皇帝奉为不宣之秘。

汉武帝号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这只是表面文章,其实质是“儒表法里”。《汉书》“元帝纪”记载,汉宣帝对太子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这里的“霸王道”就是法家学说,而“德教”则是儒家学说;“周政”就是周朝之政,也是儒家政治。汉宣帝的这一说法清楚地透露了各朝皇帝“儒表法里”政治的实质。三国蜀汉皇帝刘备在给儿子刘禅的《遗诏》中嘱咐:“可读汉书、礼记,闲暇历观诸子及六韬、商君书,益人意智。闻丞相为写申、韩、管子、六韬一通已毕......。”其中《商君书》、申、韩和管子等都是法家学说,可见刘备和诸葛亮都对法家情有独钟。

七.其他影响

1,重农轻商,利出一孔

商人在中国古代一直受到歧视,他们的地位很低;而在《商君书》中又把重农轻商思想发挥到了极致。秦国对于商人不仅是歧视,更有打击;对于商业活动则予以抑制。例如在《商君书》“垦令第二”中提出:“使商无得粜(tiao卖米),农无得籴(di买米)。......无裕利,则商怯。”“以商之口数使商,令之厮、舆、徒、童者必当名,则农逸而商劳(根据商人家庭人口数量向他们摊牌徭役,让他们家中的厮、舆、徒、童等仆役都一定根据官方登记的情况服徭役,那么农民的负担轻而商人负担重)。”类似的政策还有很多,例如秦始皇三十三年,将逃亡者、赘婿(上门女婿)和贾人(商人)充军到南方未开化之地。

这种极度的重农轻商政策将人民的谋生手段限制于农业,离开农业几乎不能生存,这就成了一种特殊的“利出一孔”。大秦又实行户籍政策和连坐之法,将“黔首”牢牢控制住,使得他们成为“农”和“战”的机器。后来的皇朝也仿照秦朝,采取了类似的做法;只不过鉴于秦朝的极端政策造成了二世而亡的负面效果,不得不稍微有所放松。

2,皇帝追求长生不死

秦始皇后期一心追求长生不死,多次派人求取仙药,并且自称“真人”。后来的许多皇帝、尤其是那些“雄才大略”的皇帝都有类似的追求,例如汉武帝在这方面与秦始皇如出一辙。

3,官僚体系的形成

据《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载,朝廷重要官职如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等都来自于“秦官”,即这些职位都是秦朝设立的,汉朝沿用下来。同样的,郡守、郡尉、关都尉、县令和县长等地方官职也都是“秦官”。所以说秦朝建立的官僚体系对后来的皇朝有着深远的影响;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统治的需要,官僚体系又不断的变化,尤其是中央政府的丞相职位和地方主官以及巡视监察官员等设置有较大改变。

4,万里长城

蒙恬修筑并连接万里长城以抵御北方游牧民族,此后长城一直发挥作用,直到明朝还重修了长城。(孙月西)

【历史探秘】大秦兴亡对中国历史的深远影响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