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民俗】坐茶铺‖韩旭

作者:方志四川

坐茶铺

韩 旭

“一去两三里,茶铺四五家。楼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一首清代竹枝词,一派市井画卷的缩影,一幅关于老成都茶铺的生动勾勒。散落在老成都老茶铺的记忆,其实是市井与生活一直保持着的哲学关系。

成都人爱茶,但是不爱说喝茶。老成都人都爱说:“走哇!去吃茶!”也不说茶馆,茶馆是北方人的叫法,老成都人更爱称之为茶铺。一个坐字更是把茶和茶铺变得生动了。坐茶铺,是老成都人怎么也绕不开的情节。

【民俗】坐茶铺‖韩旭

位于成都铁像寺水街的陈锦茶铺前坐满了晒太阳喝茶休闲的人(新华社记者 沈伯韩 摄,图源:新华社)

茶,泡茶,泡好茶。

坐,请坐,请上坐。

恰如清代才子李调元的诗句,一是茶,二是坐,合起来就是坐茶铺。老成都人是真的把坐茶铺塑造成了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并且演化成成都文化的一张标签,撕不得,也撕不了。

从历史的视角看,成都的闲很大程度上是坐茶铺坐出来的。宋以前的成都人爱耍、爱喝酒,宋以后的成都人爱耍、爱吃茶。坐茶铺这种从宋代开始的生活方式执拗地在成都扎根,从来不受改朝换代的影响。即便是传说中的张献忠几乎杀光了四川人,这种社会风貌也安然无恙地保留了下来,然后把湖广填四川的外地人悄然同化。所以成都的闲因茶铺而自成一道,这种深入骨髓的闲,唯成都可解。

【民俗】坐茶铺‖韩旭

在成都市人民公园内的鹤鸣茶社,人们在喝茶聊天休闲(2021年6月30日新华社记者 沈伯韩 摄,图源:新华网)

有人说:“要认识巴黎,最好的地方就是巴黎的酒吧。”说这话的人显然是对巴黎的认知到了返璞归真的层次,深知名动世界的香水、时装、化妆品以及集香水、时装、化妆品于一身的法国女郎都能在酒吧得到最好的诠释。

那么要认识成都呢?毫无疑问应该是茶铺。一街一茶铺一度是老成都的独特风景,李劼人在《暴风雨前》写道:“老成都这样安生的茶铺很多,平均下来,一条街总有一家……成都人跨出家门走不了几步路就有茶铺,茶铺在老成都几乎就是人们全部的精神文化生活场所了吧,吃茶、看戏、听书、摆玄龙门阵都是在茶铺里。”如先生笔下情景,老成都的茶铺众生百态,雅俗皆有,活灵活现地把成都人的生活浓缩在随处可见的茶铺里。所以没有坐茶铺的热爱,算不上正宗成都人。想要懂得休闲之都的内涵,必须坐茶铺。一屁股坐下去,成都那种浓得化不开的市井烟火气自然而然扑面而来。最成都的盖碗茶、麻将、长牌、素椒杂酱面,甚至叶子烟,都明摆着在眼前上演。这种氛围有很高的接受度,让你不知不觉中就融入进去。你可以一个人读读书、看看报,冬天烤下太阳、夏天躲个清凉;还可以三朋四友天南地北摆龙门阵冲壳子,一阵慷慨激昂、一阵哈哈大笑;还可以唤来掏耳匠,头一偏、眼一眯,把一脸享受的表情生动呈现在眉目间。这样子的闲好舒服、好安逸、好巴适!

【民俗】坐茶铺‖韩旭

外国友人体验川茶文化(四川省川茶品牌促进会 供图,图源:四川日报)

我最喜欢的还是坐茶铺发呆。清空了思绪,豪横占两把竹椅,一把拿来坐,一把拿来跷脚,在慵懒的半靠半躺中发呆,不用应酬别人,也不用应酬自己,就这么脑袋空空,不想不做,肆无忌惮地挥霍时间,让忙碌得疲惫了的身心松弛下来。有时候想想,能在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忙里偷闲、静静发呆真的是一件特别幸福的事情。而这种幸福感在家里怎么也找不到,似乎家里的独处、清茶、发呆往往会滋生无聊和孤独,也只有坐茶铺,闹中取静,才能得一闲适。

怀念啊,大慈寺的茶铺、文化宫的茶铺、下河坝的茶铺、大安桥的茶铺、人民公园的茶铺。

越来越现代感的城市,越来越多的大茶楼,曾经那些遍及成都旮旮角角的茶铺也不知什么时候从视线中慢慢消失。老成都的茶铺时代终是过去了,车水马龙的大街不再安放记忆里的老茶铺,那个把城市的魂都发散在茶碗里的日子定格在了记忆中。即便大慈寺和人民公园的茶铺还在,好像也坐不出当初那个味道了,更像是为了缅怀而存在的地标,不再有随心所欲的闲味。

印象最深的是早些年大慈寺的茶铺,那时的成都人对去大慈寺吃茶没有抵抗力,都爱扎堆往这里钻,无论男女,不分职业。茶铺开在小卖部后面,靠近围墙。从东风路这边的后山门进去,直走,穿过一条长廊、一间大殿就到了。大殿是一个不算太大的天井,都算茶铺的地盘。天井的花架子上总是爬满了牵牛花、七里香、葡萄藤,遮天蔽日,即便夏天,这里也很凉爽。我很喜欢夏天到这里吃茶,喜欢那种时间变慢、慢得无聊、却又想一直无聊下去的感觉。蝉子不知疲倦地聒噪也不会觉得烦。

【民俗】坐茶铺‖韩旭

成都大慈寺内市民在茶馆休闲(华小峰 摄,图源:四川日报)

成都的文化名人也都爱挤到大慈寺喝茶。兴许你绕个弯去上厕所,就能看见流沙河在那棵银杏树下与几个老头聊得正起劲。曾经很认真地同一帮文化圈的朋友讨论为啥圈里人都爱往大慈寺的茶铺钻,大家都认同一个观点,那就是没有为什么,就是喜欢去。

后来洁尘写了《城事》,恰好有一段是描写大慈寺茶铺的。那种久违的熟悉感瞬间被书中的文字找了回来。就像书中所说,大慈寺茶铺就是这样一如既往的生动,这样的生动对于如今四十岁至八九十岁的成都人就像是体温一样的存在。

前年冬天,两位老友相邀,说是去龙潭寺吃坝坝茶。走到地头,我知道那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又回来了。找一处太阳晒得到的地方,每人拖来两把靠背竹椅安坐。嗯!这才是正确的老成都姿势。幺师走过来,镔铁船子哒、哒、哒甩开,青花白瓷茶碗挨个滑进茶船。幺师扯起喉咙喊一声“开水烫哦”!长嘴铜壶高高提起,冒着烟的滚水冲出,茶香顺着蒸腾起来的热气飘散开来。使碗盖划拉两下,嘬一小口,发出“咝咝”的声音。茶水咽下,不约而同都轻轻“哦”了一声。大家会心相望,我说:“这下来对了!”

前不久《成都日报》有文说,成都打造了市井生活圈。2024年5月8日,中国国家档案局申报的“成都老茶馆档案”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与“德格印经院院藏雕版”“徽州千年宗姓档案”三项档案文献,入选《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我想,坐茶铺这样一种纯粹的、具有烟火气的文化现象该会唤醒吧?也许我们的茶铺又要回来了。

总而言之,没有坐过茶铺的外地人,算你没来过成都;没有坐过茶铺的成都人,也不要说你了解这座城市。至于理由,只有坐过茶铺的人才晓得。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韩 旭(成都市锦江区地方志办公室总编,四川省文艺传播促进会副监事长,四川省散文学会理事。曾签约起点中文网,发表长篇玄幻小学《红月教主》;主编杂志《品位锦江》;编著出版《激情岁月》《成都春熙路》等30余部纪实性作品;主持编撰方志、历史地情丛书近20部)

配图:方志四川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