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刺杀皇帝这件事,不但有高风险,而且没高回报,自然就没人去做

作者:正直盖布里埃尔9q2

世人皆知刺杀皇帝是一件极其危险的事情,但究竟有多危险?为何历史上有勇士敢于这样做?而又为何刺杀皇帝的事件越来越少?不过在探讨这些问题之前,我们不妨先问个更加基础的问题:什么才算是真正的"刺杀"呢?

刺杀皇帝这件事,不但有高风险,而且没高回报,自然就没人去做

刺杀之定义:刺而杀之,欺骗性暗杀

论及"刺杀"一词,不得不首先理清它的定义。按照《史记·刺客列传》中的解释,刺杀指的是"刺而杀之,利用计谋施诈于人,用武器暗中杀害"。其中"暗中杀害"一语,指的是"趁人不备而杀之"。由此可见,刺杀之为事,必需具备两个要素:一是欺骗性,二是暗杀手段。

如果仅仅是明目张胆的杀人,并不算刺杀。比如拿着兵器当众杀人,那就是弑君了;如果是集体武装起事,那就是谋反了。这两种情况虽然也是伤害君主,但其手段并不隐秘,与刺杀之义有别。

刺杀皇帝这件事,不但有高风险,而且没高回报,自然就没人去做

反观史书上记载的那些著名刺客,他们的所作所为方能算得上是真正的刺杀。

比如战国时期的荆轲,他曾乔装成"残疾人",混入秦宫,趁秦王不备之时将剑刺向秦王。虽然最终未能伤害秦王,但其手段却堪称经典的刺杀案例。又如东汉末年的豫让,他为了接近曹操而装作吞炭自残,让人以为自己患重病,从而逐渐赢得曹操的信任,只可惜最后也未能得逞。

再看后来的聂政,这个人更是用尽浑身解数,专门学习琴艺多年,只为能进入宫廷为皇帝侍奉,伺机而动。他的行为虽然令人扼腕,但那种受尽艰辛只为完成刺杀的决心,正是刺客的真实写照。

总的来说,刺杀之举需要极高的智谋和耐心,需要以最大的诡计骗过对方的戒备,趁其松懈之际突然捅出一刀。这种做法无疑危险重重,但在古人眼中,也正是这种赌上性命的勇气,才使得刺杀这一行当沾染上了某种英雄主义的气息。

皇帝安全防护极其严密

刺杀皇帝这件事,不但有高风险,而且没高回报,自然就没人去做

君权神授,皇帝乃天子,地位至高无上。为此,历代王朝皆将皇帝的安全保护工作视为头等大事,防范于未然。

首先,皇帝身边便有侍卫禁军数以万计,素称"天子脚下"。这些亲卫由武艺高强者担任,日夜贴身保护,哪怕皇帝小憩,亦有专人把守。再向外一层,则是负责皇城及宫墙警卫的大军。如清朝时期,就有统领数万人的"八旗"禁军把守。他们沿着城墙巡逻,拱卫皇宫,令外人难以接近。

除了人手之外,皇宫本身的设计布局也极为讲究。京师城中的紫禁城,占地面积约72公顷,城墙高厚约10米,四面环绕,里里外外设有数以千计的房门,错综复杂。即便能进入紫禁城内,想要找到皇帝在那一处所在,也是件难如登天的事。

更有甚者,皇帝的行踪素有讳莫高深之秘。早在隋唐时期,宫中便有严格的"避路"制度,皇帝的去向只有几名亲信知晓,其余宫人只需一味侍奉。平日里上朝下朝的时刻,也都严阵以待,所有沿途一带将被完全封锁,以策安全。

除却这些,则更有一些特别手段用以防范暗杀。据载明朝皇帝朱祁钰上朝时,总带一面铜镜护身,以防他人偷袭。又如宫廷每逢大典,搜查便格外严格,不论是宫人或外旋,皆需接受盘查,以防隐藏凶器。

刺杀皇帝这件事,不但有高风险,而且没高回报,自然就没人去做

可见无论从军队的严阵以待,还是皇宫的地理位置和建筑格局,亦或是各种保护手段,无不是在极力防范针对皇帝暗杀的发生。这些都昭示着一个事实:谋害君王者,要付出何等沉重的代价。

皇家习俗与文化影响

除了严密的防御措施之外,刺杀皇帝之所以难以实施,更与中国古代的皇家习俗和文化传统有着密切关联。

首先,皇权的合法性是建立在祭祀和宗法思想的基础之上的。君主被视为"人天之子",掌管国家与社会的权力来源于"天命"的授予。故而,皇帝不仅是政治领袖,更是整个王朝的核心支柱。违背和伤害皇帝,等同于违背天意,这在古人眼中是绝对不能做的事情。

其次,皇权在礼制和教化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和权威性。儒家思想奉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制度,臣子必须对君主绝对服从,即便是有异议也不可以公开反对。如此等级观念在教育和社会舆论中深入人心,人们对皇权的神圣性怀有由衷的敬畏之心。

刺杀皇帝这件事,不但有高风险,而且没高回报,自然就没人去做

更有甚者,刺杀行为本身在传统文化中被严厉谴责。《大戴礼记》中就明确指出,暗杀乃是"大不韪"。《礼记》更是将"弑君"列为"五残"之首,视为最大的罪过。历代王朝也都将刺杀皇帝定为"大逆不道"的重罪,对犯人及其全族严惩不贷。

这种文化习俗和教化,不断强化了民众对皇权神圣不可侵犯的观念。即便是在危难时期,也很少有人会想到用刺杀的方式来推翻统治者。相比之下,起事造反、宫廷政变等公开的方式,在古代反而更为常见。

可见,刺杀皇帝不仅仅是一场行动本身的艰难,更是一种观念上和文化上的禁忌。这种禁忌在漫长的时间里牢牢扎根于臣民心中,对他们产生了强大的威慑和约束力,从而使刺杀之举变得无源之水、难以为继。

黑夜里的阴谋:宫变、暗算手段

然而,历史终归无绝对。即便刺杀皇帝如此艰难,但总还是有一些阴谋得逞的案例存在。只不过,这些刺杀往往并非出自名门正派之手,而是发生在皇宫深处,源于内府的权力斗争。

刺杀皇帝这件事,不但有高风险,而且没高回报,自然就没人去做

最典型的便是宫变、暗算这类手段了。宫女、太监作为侍奉皇帝的最亲信,掌握着许多军国机密,随时都可能被不同势力利用,做出伤害皇帝的事情。

如北宋时期,宋神宗曾被宫女李师真下毒致死。据载李氏与宋徽宗宠妃赵彦卿勾结,遂在宋神宗吃药之时掺入毒药,不过数日便香消玉殒。赵彦卿随后助徽宗继位,李师真亦被封为贤妃。

再如明代的宫闱斗争更是你来我往、波诡云谲。嘉靖皇帝曾被宫女郭绣私通太监何之盛所下毒,最终阴谋败露身陷囹圄。其子嘉靖帝也曾被母亲孝宁皇后所怀疑,险些遭到残酷毒杀。等到后来,嘉靖帝为了巩固权力,又在宫中下手杀害了数百名宦官及其家眷。

不止如此,即便是在临朝的关键时刻,皇帝也常面临暗杀的危险。根据史载,明朝万历帝就曾在上朝途中被人投毒,当场中毒身亡。朝野震惊,最终查出竟是自己的儿子谋害。

从这些案例可见,权力的诱惑和私欲往往能够冲昏人们的头脑,使一些人产生了伤害君王的冲动和勇气。只不过与正面刺杀不同,这种做法往往隐藏在宫墙之内、暗流之中,行事更为隐秘凶狠,因而也更加令人猝不及防。

刺杀皇帝这件事,不但有高风险,而且没高回报,自然就没人去做

刺杀之利弊:冒天下之大不韪

由上可见,刺杀皇帝实在是一件危险重重、代价沉重的事情。不仅需要精心的策划和无比的勇气,且一旦行动失手,后果不堪设想。因此,即便是那些誓死想要推翻统治者的勇士们,也很少会选择这条不归路。

首先,从个人角度来看,刺杀皇帝的风险和付出实在是太大了。无论是荆轲、聂政那样深入虎穴暗杀,还是宫变中的投毒下药,一旦败露便是株连九族的处置,家破人亡。即便能够得手成功,也无法撼动王朝根基,最终的收益有限。以史为鉴,刺客们无一逃脱了杀身之祸。

其次,从家族利益的角度看,刺杀皇帝更是一种得不偿失的做法。正如前文所述,皇权的合法性和正统性是建立在宗法思想之上的,若是擅自伤害君王,必将遭到群臣唾弃。即便能够短暂篡位,也难以在臣民心中树立自己的权威地位。

比如说东汉末年的董卓,其首先是通过宫变杀害少帝而夺权。但很快便被持统之臣孙坚所讨伐,最终以家破人亡收场。再如十六年后发生的党锢之祸,原本权倾朝野的司马氏一族,也是因为杀死皇帝而遭到灭门的惨淡下场。

刺杀皇帝这件事,不但有高风险,而且没高回报,自然就没人去做

可见,若要彻底改朝换代,起事造反或等待自然衰亡比起暗中刺杀,要合理得多。前者有争夺权力、继承正统的合理性,后者则无疑是罪大恶极的行为。这正是为何历代给予有名的刺客最高的刑罚,也是他们甘冒生命危险的原因。

所以回到最初的问题,皇帝之所以很少遭到暗杀,并非只有一个简单的原因。严密的防御、独特的文化习俗、内宫斗争、以及刺杀本身的风险收益比等,都是制约这种行为发生的重要因素。因此,尽管历史上偶有例外,但总体而言,刺杀皇帝并非一条可行之路,也难以持久流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