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霍宏伟:昭陵两骏望长安:追寻国宝流失的故事

作者:花家地考古文博文摘

#头条创作挑战赛#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南宋词人辛弃疾的名句,我以它作为这本书的书名——望长安。我想象着,大唐昭陵的两匹石骏,远在异国他乡,昂首天外,西望长安,何时返程,遥遥无期;我想象着,数以千万计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远离故土、欲归不能的怅然与无奈。《望长安》,也许能够表达流落海外华夏国宝的心声。

望长安,念洛阳。在中国都城史上,长安与洛阳为汉唐两京,帝王宅京之地,是中国古代璀璨文明的标志,中国文化的象征符号,本书所讲的故事大多与其相关联。相传1928 年一场久下不停的雨,使得位于洛阳金村东北的田地下陷,金村大墓由此发现。实际上,早在前一年冬天,此地墓葬已遭盗掘。《怀履光去过金村吗?》,重点讲述了1927—1931 年洛阳金村战国大墓珍贵文物被盗掘的史实,墓中各种随葬品漂泊异乡,与加拿大传教士怀履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皇家安大略博物馆是金村文物的主要收藏地。

霍宏伟:昭陵两骏望长安:追寻国宝流失的故事

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展出传金村出土部分文物

民国时期,河南周口、许昌一带汉墓遭到破坏。墓中出土一种作为建筑材料的人像空心画像砖柱,受到西方人的喜爱,散见于英国、法国、美国、加拿大等国一些博物馆。《一“举”两得的人像柱》,探讨的是陈列于英国大英博物馆中国馆内的明星展品汉代人像砖柱。经过解读我们可以看到,这种砖柱不仅具有承托墙砖的实用性,还起着镇墓辟邪、保墓安宁等思想观念方面的作用。

霍宏伟:昭陵两骏望长安:追寻国宝流失的故事

陈列于大英博物馆中国馆的人像柱

在中原腹地大批古墓葬惨遭盗掘的同时,作为大陆古代先民佛教信仰重要载体的石窟寺造像也被恣意劫掠。20 世纪10—30 年代,某些外国人与中国古玩商串通一气,大肆盗凿河北响堂山石窟、山西天龙山石窟及河南龙门石窟佛教造像,致使数量众多的佛雕精品流失海外。《佛国庄严》记述了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以下或简称“宾大博物馆”)藏中国北魏至辽金时期的佛教造像,诸如佛、菩萨、罗汉、天王、力士等雕像,反映出北魏至辽金人们的宗教信仰和艺术造诣。

霍宏伟:昭陵两骏望长安:追寻国宝流失的故事

如果说佛教造像凝聚着古人某种虔诚与执着的话,那么陵上石刻、墓内陶俑则显示出墓主人生前的荣耀与不凡。大唐的辉煌,不仅记录于史书之中,还通过留存至今的文物更加直观地表现出来。1913 年,默默伫立于陕西醴泉县(今礼泉县)九嵕山北坡长达千年之久的唐太宗昭陵六骏中的两骏石刻,被人盗运下山。1918 年,它们出现在美国费城宾大博物馆的展厅中。这五年中,它们究竟踏上了一段什么样的神秘旅程?《昭陵石马夜空嘶》尝试解读这个传奇故事。2002—2003 年,考古学者对昭陵北司马门遗址进行了大面积发掘,清理出六骏石座,对于了解昭陵六骏的原始环境提供了科学依据。

霍宏伟:昭陵两骏望长安:追寻国宝流失的故事

清朝末年修筑汴洛铁路(陇海铁路的前身),破坏了沿线洛阳邙山南麓的诸多古墓葬。其中一座唐墓出土了釉色鲜亮的三彩俑,却痛失于海外。《谁是刘庭训》解读了藏于大英博物馆一组唐代三彩俑的来源。以往有学者认为,这些俑出土于洛阳唐代“刘廷荀”墓。本书钩沉索隐,考证这些三彩俑陪葬的墓主人应是“刘庭训”,还找到了现藏于开封市博物馆的刘庭训墓志志石,它记述了忠武将军刘庭训曲折、生动的传奇经历。曾几何时同葬一墓的三彩俑与志石,今天却相隔万里,令人唏嘘。

霍宏伟:昭陵两骏望长安:追寻国宝流失的故事

国博展出大英博物馆藏唐代三彩文官俑及其细节

与大英博物馆藏唐代三彩釉陶马不同,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藏有一件唐代彩绘骑马女俑。《丫髻》就是关于这件出土于陕西关中地区唐墓骑马女俑服饰的个案分析,进一步探讨唐代审美风尚的变化,初唐着装的封闭性向盛唐开放性的转变,体现出兼容并蓄、开放包容的大唐气象。

霍宏伟:昭陵两骏望长安:追寻国宝流失的故事

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藏唐代骑马女俑

无论是一批三彩俑,抑或是一件彩绘骑马女俑,均以色彩取胜,体形高大,彰显着李唐王朝的强盛国力,而形制较小的铜镜,以其唯美的造型、精细的纹饰、金属的质感,同样吸引着海外博物馆及藏家的注意力。日本泉屋博古馆藏战国、两汉、唐宋等时期铜镜两百余面,种类丰富,类型多样。《纳世界于掌中》从该馆收藏的战国、汉唐铜镜入手,对流失海外的部分战国动物题材铜镜、东汉画像镜、唐代人物镜与特种工艺镜做了考证。从神话到历史,从历史到现实,铜镜题材的逐渐变化,在镜背上呈现出的是各具特色的纹饰与图像,忠实记录着时代变迁的印迹。

霍宏伟:昭陵两骏望长安:追寻国宝流失的故事
霍宏伟:昭陵两骏望长安:追寻国宝流失的故事

有了铜镜,盛放镜子的器具就更加真实、直观地反映出古人对于铜镜的珍爱程度。《镜奁掩月》对大英博物馆藏的北宋银镜盒定名与功能等问题进行探讨。我所提出此盒为银镜奁的观点,得到了大英学者的肯定,并在改陈的新展览中被参考借鉴,做了充分展示。

霍宏伟:昭陵两骏望长安:追寻国宝流失的故事

大英博物馆藏宋代银镜盒及其细部

上述研究专题论文的成稿与部分发表,与我最近十年来的学术深造和本职工作密切相关。2012年1—6 月,我有幸得到中国国家博物馆课题资助,以“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藏中国汉唐文物调查”为题,前往宾夕法尼亚大学访学,对宾大博物馆藏中国古代文物进行了较为系统、深入的观摩研究;还对位于美国东部地区、收藏中国文物较为丰富的数家博物馆做了考察,如费城艺术博物馆、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华盛顿弗利尔美术馆、波士顿美术馆等,近距离观赏到大量精美的中国文物珍品。这次美国之行令我收获甚丰。访学期间,应《文史知识》编辑部的约请,为该刊撰文四篇,分别在《文史知识》“特别关注”栏目连载,以图文形式,向国内广大读者介绍了宾大博物馆藏的部分中国文物。回国后,完成并发表一篇调查研究报告。本书所选《佛国庄严》《昭陵石马夜空嘶》,即为2012年访学成果的体现。

2013 年至今,我参加了中国国家博物馆学者主持编纂的大型丛书《海外藏中国古代文物精粹》图录文物条目的撰写工作,承担了《英国大英博物馆卷》《法国吉美博物馆卷》《法国赛努奇博物馆卷》《美国纳尔逊- 阿金斯艺术博物馆卷》《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卷》等卷文物的遴选及条目的写作任务,同时担任《日本泉屋博古馆卷》《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卷》编纂项目负责人。这些与古代文物研究密切相关的日常工作,为我创造了诸多他人难以接触的学术良机。

2013 年,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始编纂《日本泉屋博古馆卷》,我具体负责部分文物条目的修改、补充及编辑工作。次年4 月, 我与国博同事对日本泉屋博古馆东京分馆进行工作访问,会见馆长小南一郎、广川守等先生,就该卷合作出版事宜展开了较为充分的交流。经过双方一年多的努力,《泉屋卷》于2016 年出版。泉屋博古馆收藏丰富、铸造精美的青铜器,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尤其是该馆收藏的两百余面中国古代铜镜,自成体系,颇具特点。本书中的《纳世界于掌中》一篇,就是以这些铜镜为切入点,对散落海外的部分中国铜镜做一概述,还提出了一些学术观点和看法。

2015 年7 月,《英国大英博物馆卷》写作工作启动,我撰写条目的大英馆藏文物有19 件(组)。2018 年11 月,我与国博同事赴英国伦敦执行公务,实地考察了大英博物馆,细致观察了陈列于该馆内的中国文物,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创造了良好条件。自2017 年至2020 年,我先后发表了三篇有关大英馆藏中国古代文物的论文[1],观点得到了大英博物馆同行的充分肯定。

2017 年10 月,我承担了《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卷》部分文物条目的写作任务,对一件唐代彩绘骑马女俑做了较为深入的个案分析。2020 年9 月,我参加国博举办的“中国古代服饰文物研究论坛”,提交并宣读论文《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藏唐骑马女俑服饰鉴微》。本书所选《丫髻》,即源于此文。

2018 年4 月,我担任《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卷》分卷主编,开始筛选文物,组织团队,编纂该卷。民国时期,加拿大传教士怀履光作为皇家安大略博物馆的代理人,在中国境内收购大量文物,运回国内。其中,洛阳金村战国大墓出土的许多文物收藏于皇家安大略博物馆。本书首篇《怀履光去过金村吗?》,就是我对金村流散文物持续关注三十多年后的一点收获。

本书收录的八篇论文,大多数是关于海外博物馆藏中国古代文物的个案研究,主要运用的研究方法,可归纳为三种。

第一,采用实证的方法,一分材料说一分话。结论不是预设的,而是建立在对大量基础材料进行对比、分析之后,推导出来的。比较法也是常用之法,“上挂下连,左右逢源”,“上下”是一条纵轴,即时间轴,“左右”是一条横轴,即空间轴。将研究对象置于坐标轴中,进行细致入微的比较,从而得出相对客观的结论。在可用来对比的材料上,首选考古发掘品,其次是出土品,再次为流传有绪的传世品。紧紧围绕研究主题,广泛收集、运用不同材质的实物资料。

第二,以问题为中心,努力解决关于文物藏品的基本问题,一是时间问题,如制作年代、出土时间、分期等;二是空间问题,如制作区域、出土地点、分区等。时空交汇,构筑起关于藏品的时空框架,这是首要问题。还有藏品的定名问题。第三,“小题大做”,由小见大,切入点较小,落脚点宏阔。“以物论史,透物见人”,这无疑是一个由实到虚的论证过程,恰如蒙文通先生所言:“以虚带实,也是做学问的方法。史料是实,思维是虚。有实无虚,便是死蛇。”

这些研究方法,是我在认真学习、领会诸多前辈学者的研究经验之后,从长期的写作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朴素而实用,应将其上升到博物馆藏品研究方法论的高度来看待。本书所录八篇文章,涉及的中国古代文物,年代跨度较长,自战国、两汉,至北魏、唐、宋,包括青铜器、玉器、鎏金铜佛像、银器、三彩俑、石刻等。文物专题之间看似没有太多关联,却以不同年代、不同形制、不同材质、不同角度,诠释着一个共同主题,即中国古代物质文化的多样性与古老文明的博大精深。它们有着相同的命运,在动荡不定的清末民国时期,孤独漂泊,身处异乡。然而我们还要抱着这样的意识:它们只是冰山一角,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数以千万计,我的研究难以面面俱到,涵盖全部种类,只能采撷片羽,连缀成篇,希望能够做到以小见大,以点带面。

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仿佛散落于世界各地的一粒粒珍珠,我拣选出其中一些,试图用一个主题作为丝线将它们串联起来,为读者朋友们展示一条美丽的项链,在中国古老、厚重的历史背景下熠熠生辉。对于它们的未来,我们充满期待。“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霍宏伟:昭陵两骏望长安:追寻国宝流失的故事

望长安:海外博物馆收藏的中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