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只要有钱有粮,我就能做个躺平式亲王:记宣德时代的大明沈王家族

作者:斐斐历史说

宣德年间,在明朝皇室中有这样一个家族,他们虽出身皇族,却没有掌握实权,只能靠吃皇室俸禄度日。但他们并不是寻常的王公贵族,而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家族。他们身份尊贵,却志向平凡,喜好文雅生活,不求战功勋业,只盼安享清福。这个家族就是潞州的沈王家族。那么,这个看起来懒散实则精明的王族,在当年究竟过着怎样的生活?他们是如何运筹于朝野,维系家族荣华呢?一切的谜团,就藏在宣德朝的档案里。请跟随我们一同解开这个神秘面纱......

王室"出身"不足的沈王

沈王朱模出生于洪武十三年八月初二日,生母是赵氏。据《明史》所载,他自幼体弱多病,备受冷落,最终才在洪武二十四年四月时被册封为沈王,封国辽东沈阳。可见太祖朱元璋对于这个小儿子并不够重视。

事实上,朱元璋当初册封三大亲王坐镇辽东,其用意是想将整个东北地区纳入明朝的版图。广宁的辽王、开原的韩王与沈阳的沈王,再加上一支强大的皇家军队,朱元璋打算循序渐进,逐步将辽东地区并吞归入。可惜好景不长,洪熙元年太祖驾崩,建文帝朱允炆上台后削藩方针一再,最终导致辽王朱植被逼无奈只能返回京师。至于沈王和韩王,则连开国大典都未参与,更无机会前往封国就藩。

只要有钱有粮,我就能做个躺平式亲王:记宣德时代的大明沈王家族

朱元璋的东北扩张大计就此搁浅。继任的永乐帝朱棣为了巩固皇权,对许多在京亲王都采取了"放养"政策,将他们遣散出京。然而对于沈王朱模来说,前程未卜。当年他年仅九岁,即便朱棣有意封他为亲王,沈阳也显然无法作为他的封国了。

就在朱棣为难之际,山西布政使终于打开了一条出路。正当朱济炫的庆成王府闲置在潞州,不如就将这个王府拨给沈王朱模。于是朱棣一纸诏书,朱模的封国就这样被随意指定为山西潞州。这个决定注定了后来整个沈王家族在明代的低调行事作风。

潞州离京城并不算太远,但与东北边陲相比地理位置也绝非上佳。一个皇子如此微薄的出身,注定了他日后在明朝朝野中很难出人头地,家族也将日渐式微。不过对于朱模这个性情温和的皇子来说,也许正是这份"出身不足"成就了他后来安于现状的性格。

沈王高端"生活"难以满足

虽然沈王朱模的出身平凡,但身为皇子,理应过着优渥生活。可是现实远非如此。永乐年间,朱模的岁禄仅有三千石,要养活八子五女的大家庭,确实捉襟见肘。即便到了仁宗朱高炽年间,岁禄增至一万石,其中六千石折米,四千石折钞,生活也绝非宽裕。

原因之一是朱模的三个长子武乡王朱佶焞、陵川王朱佶煃和平遥王朱佶煟等人,都未能获得岁禄。朱佶焞等人既未封王,自然也就没有俸禄可领,只能在沈王府啃老度日。这对于家计开支无疑是雪上加霜。

只要有钱有粮,我就能做个躺平式亲王:记宣德时代的大明沈王家族

另一方面,沈王朱模从未如愿以偿地为几个儿子和女儿操办过婚事。朱棣在位时对朱模漠不关心,一直未曾为其子女举行册封仪式。等到宣宗朱瞻基继位后,才在宣德三年下旨册封朱模大部分儿子为郡王,并给他们赐婚。可是这一过程也是漫长而曲折的。

宣德三年二月,朱模上奏表示自己的七个儿子即将出府别居,请求朝廷协助修建七座郡王府。同时四个女儿也需府第,希望从本府官员房舍中重新修整。朝廷这才于次年陆续安排仪式,为武乡王朱佶焞、陵川王朱佶煃、平遥王朱佶煟等人赐婚,并将朝廷官员的女儿许配给新任的郡王们。

此外,朱模的宫府本身也十分简陋。沈王府原本只是潞州旧有的庆成王府,规模较小。朱模一直希望扩建府第,但由于周边都是民宅,需拆迁方能扩建,而当年的明朝却不愿冒着引起民怨的风险。因此沈王府的规模久久未能扩大,生活环境始终十分拮据。

概览沈王家族的生活状况,可以看出尽管出身贵族,但家中人口众多、资源有限,加之朝廷漠视冷落,因此生活只能说是过得去,绝非高端奢华可期。这正是后来沈王家族性情温和、不争权位的重要原因之一。

沈王别出心裁"谋生"之道

生活虽过得拮据,但沈王朱模并非毫无主意。为了给家族换来更多俸禄,他别出心裁提出了一个"改革"方案:将自己每年六千石岁禄中的米折改为精米。

只要有钱有粮,我就能做个躺平式亲王:记宣德时代的大明沈王家族

当时明朝赐给诸王的俸禄是以米折实物发放的,这些粗糙的"米"其实是蕴含糠皮和糊粉层的糙米,口感远不如将这两层去除后的精米美味。朱模认为,如果能将一部分俸禄米改为精米,虽然数量会减少,但实际营养价值和市场价值都将更高,一定程度上可以抵消家族收入不足的困扰。

洪熙元年九月,朱模终于如愿以偿,朝廷批准了他每年六千石米中改五百石为精米的请求。从此沈王府的伙食就多了一份精米做成的细嫩佳肴,生活自然也就好过了许多。

除了俸禄之外,朱模还想方设法开辟其他经济来源。他发现潞州一带盛产一种独特的糯米,经过加工可制成香软可口的"金粉裹紫玉"米团子,颇受当地人喜爱。于是沈王朱模在自家府邸经营起了这种特色小吃生意,不仅糊口家眷,还打开了潞州人气文化生活的新局面。

另外,朱模十分喜好经世致用之学。他力主在潞州开办书院和课馆,广纳地方人才,培养潞州文化人。同时也让一些闲散文人为沈王府编修谱牒、校雠典籍,给予赏赐以资助持。这无疑有助于提高沈王家族在当地的声望和影响力。

可以说,通过上述一系列经营之道,沈王朱模虽身居一介亲王,却比很多骄奢淫逸、无所作为的世族要精明得多。面对家族的窘境,他选择以高效务实的方式缓解困难,而不是一味侥幸寄望于昙花一现的王室赏赐,实属睿智之举。

王室"权势"难臻求的沈王

只要有钱有粮,我就能做个躺平式亲王:记宣德时代的大明沈王家族

尽管沈王朱模在生计方面颇有一番作为,但在朝野权势方面,他却遥不可及。作为一介饱私囊的小亲王,朱模从一开始就别无分毫兵权在手。朝廷对他的重视程度也可想而知。

永乐年间,朱棣为了防范其他皇室成员的威胁,对大部分在京亲王都采取了"放养"政策,将他们逐一遣散出京。而朱模自然也在被放逐的王公之列。朝廷将其随意指派到山西潞州,不啻是一种有意无意的软禁。

即便后来朱瞻基即位,对沈王家族也未见重视。宣德六年三月,朱模请求派遣两名监军督理沈王府武事,朝廷拖延未批。可见沈王根本得不到朝廷军政重用的机会。

相比较权势之争,宗室内部的矛盾倒是少有发生。朱模一生都在沈王府安分守己,没有引发过任何动乱。这固然与他性情温和有关,但也反映了他缺乏实力插手朝野是非的无奈处境。

而在婚嫁大事上,沈王家族的主动权就更是无从谈起了。当年宣德朝册封朱模儿子们为郡王时,皆由朝廷一手包办,指派皇族女眷充当他们的妻室。不仅如此,就连婚礼时的嫁妆绫罗也全部由朝廷备办。可见婚姻之事沈王家完全听命于朝廷的摆布。

连王府的建制也由不得沈王家自行决定。宣德三年,朱模曾奏请在本府选取官员房舍为郡王们修建府邸,结果被朝廷否决。直到次年,朝廷才迁就他的请求,启用本府官房十五间为郡王居所。可见连琐事一点都要听凭朝廷指挥。

只要有钱有粮,我就能做个躺平式亲王:记宣德时代的大明沈王家族

概而言之,作为一个王族,沈王家族权势之微,地位之低,在朝野已不足为据。无兵权、无籓口实权,哪怕是一些基本的生活大事,也全凭朝廷一句话作罢。这种被架空的王室命运,注定了沈氏一门只能在潞州这个小天地里打转。

沈王清贫自守"小资格局"

在明朝这个等级森严的王朝体制下,一介小小亲王如沈王朱模,自然只能在一个狭小的舞台上谋生存。不过从另一个角度看,正是由于家族处境平凡,沈王一门才能在潞州安享其"小资格局"。

首先在气节操守方面,沈王家族可谓过硬。朱模一生未尝有任何权钱争斗,恪守王室身份底线。即便面临生计窘迫,他也只是想方设法增加收入,从未染指非分之物。其后代更是淡泊名利,全无外扩疆土的野心。

其次在生活作风上,沈王府也堪称清修。朱模深知养家糊口的艰辛,自然格外珍惜粮食。潞州民间流传他家中从不浪费米粒,老旧米团也不舍弃,反复浸渍烘烤备作干粮。府中祭祀酒食也从简朴,绝不铺张浪费。

再看朱模的治家之道。他生育子女众多,但从不分房。即便儿子们年长成人,他也坚持让大家庭共住一院。或许是为了维系家风,但也可能因为房舍狭小无法分居。正因如此,沈王府上下才能团结一心,避免家族四分五裂。

只要有钱有粮,我就能做个躺平式亲王:记宣德时代的大明沈王家族

就连择偶大事,朱模也循规蹈矩,从未作过出格之举。他高阳郡王朱佶熖与吕氏的那桩婚姻,还曾因父命媒妁未遂而引发朝廷垂问。可见他所作所为,多么严守王室纲常。

最后一点,沈王一门还算谦逊有教养。他们未尝不以丰沃的潞州中原为荣,但终究是藏富于民,而非炫耀于世。朱模热心培植文人雅士,也是出于对潞州文化的推重,并非有何资助朝野人等的雄心壮志。

结尾

总的来说,虽然沈王家族地位卑微、生活拮据,但正是这种不上不下的"小资格局",才造就了他们安分守己的品格。相比那些骄奢淫逸的皇亲国戚,沈王一门保留了最后的王室操守。换句话说,只有淡薄物资的家族,才能将节俭自重发扬光大。这种"小资格局"对于一个不受重视的亲王而言,也许是最好的归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