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隻要有錢有糧,我就能做個躺平式親王:記宣德時代的大明沈王家族

作者:斐斐曆史說

宣德年間,在明朝皇室中有這樣一個家族,他們雖出身皇族,卻沒有掌握實權,隻能靠吃皇室俸祿度日。但他們并不是尋常的王公貴族,而是一個與衆不同的家族。他們身份尊貴,卻志向平凡,喜好文雅生活,不求戰功勳業,隻盼安享清福。這個家族就是潞州的沈王家族。那麼,這個看起來懶散實則精明的王族,在當年究竟過着怎樣的生活?他們是如何運籌于朝野,維系家族榮華呢?一切的謎團,就藏在宣德朝的檔案裡。請跟随我們一同解開這個神秘面紗......

王室"出身"不足的沈王

沈王朱模出生于洪武十三年八月初二日,生母是趙氏。據《明史》所載,他自幼體弱多病,備受冷落,最終才在洪武二十四年四月時被冊封為沈王,封國遼東沈陽。可見太祖朱元璋對于這個小兒子并不夠重視。

事實上,朱元璋當初冊封三大親王坐鎮遼東,其用意是想将整個東北地區納入明朝的版圖。廣甯的遼王、開原的韓王與沈陽的沈王,再加上一支強大的皇家軍隊,朱元璋打算循序漸進,逐漸将遼東地區并吞歸入。可惜好景不長,洪熙元年太祖駕崩,建文帝朱允炆上台後削藩方針一再,最終導緻遼王朱植被逼無奈隻能傳回京師。至于沈王和韓王,則連開國大典都未參與,更無機會前往封國就藩。

隻要有錢有糧,我就能做個躺平式親王:記宣德時代的大明沈王家族

朱元璋的東北擴張大計就此擱淺。繼任的永樂帝朱棣為了鞏固皇權,對許多在京親王都采取了"放養"政策,将他們遣散出京。然而對于沈王朱模來說,前程未蔔。當年他年僅九歲,即便朱棣有意封他為親王,沈陽也顯然無法作為他的封國了。

就在朱棣為難之際,山西布政使終于打開了一條出路。正當朱濟炫的慶成王府閑置在潞州,不如就将這個王府撥給沈王朱模。于是朱棣一紙诏書,朱模的封國就這樣被随意指定為山西潞州。這個決定注定了後來整個沈王家族在明代的低調行事作風。

潞州離京城并不算太遠,但與東北邊陲相比地理位置也絕非上佳。一個皇子如此微薄的出身,注定了他日後在明朝朝野中很難出人頭地,家族也将日漸式微。不過對于朱模這個性情溫和的皇子來說,也許正是這份"出身不足"成就了他後來安于現狀的性格。

沈王高端"生活"難以滿足

雖然沈王朱模的出身平凡,但身為皇子,理應過着優渥生活。可是現實遠非如此。永樂年間,朱模的歲祿僅有三千石,要養活八子五女的大家庭,确實捉襟見肘。即便到了仁宗朱高熾年間,歲祿增至一萬石,其中六千石折米,四千石折鈔,生活也絕非寬裕。

原因之一是朱模的三個長子武鄉王朱佶焞、陵川王朱佶煃和平遙王朱佶煟等人,都未能獲得歲祿。朱佶焞等人既未封王,自然也就沒有俸祿可領,隻能在沈王府啃老度日。這對于家計開支無疑是雪上加霜。

隻要有錢有糧,我就能做個躺平式親王:記宣德時代的大明沈王家族

另一方面,沈王朱模從未如願以償地為幾個兒子和女兒操辦過婚事。朱棣在位時對朱模漠不關心,一直未曾為其子女舉行冊封儀式。等到宣宗朱瞻基繼位後,才在宣德三年下旨冊封朱模大部分兒子為郡王,并給他們賜婚。可是這一過程也是漫長而曲折的。

宣德三年二月,朱模上奏表示自己的七個兒子即将出府别居,請求朝廷協助修建七座郡王府。同時四個女兒也需府第,希望從本府官員房舍中重新修整。朝廷這才于次年陸續安排儀式,為武鄉王朱佶焞、陵川王朱佶煃、平遙王朱佶煟等人賜婚,并将朝廷官員的女兒許配給新任的郡王們。

此外,朱模的宮府本身也十分簡陋。沈王府原本隻是潞州舊有的慶成王府,規模較小。朱模一直希望擴建府第,但由于周邊都是民宅,需拆遷方能擴建,而當年的明朝卻不願冒着引起民怨的風險。是以沈王府的規模久久未能擴大,生活環境始終十分拮據。

概覽沈王家族的生活狀況,可以看出盡管出身貴族,但家中人口衆多、資源有限,加之朝廷漠視冷落,是以生活隻能說是過得去,絕非高端奢華可期。這正是後來沈王家族性情溫和、不争權位的重要原因之一。

沈王别出心裁"謀生"之道

生活雖過得拮據,但沈王朱模并非毫無主意。為了給家族換來更多俸祿,他别出心裁提出了一個"改革"方案:将自己每年六千石歲祿中的米折改為精米。

隻要有錢有糧,我就能做個躺平式親王:記宣德時代的大明沈王家族

當時明朝賜給諸王的俸祿是以米折實物發放的,這些粗糙的"米"其實是蘊含糠皮和糊粉層的糙米,口感遠不如将這兩層去除後的精米美味。朱模認為,如果能将一部分俸祿米改為精米,雖然數量會減少,但實際營養價值和市場價值都将更高,一定程度上可以抵消家族收入不足的困擾。

洪熙元年九月,朱模終于如願以償,朝廷準許了他每年六千石米中改五百石為精米的請求。從此沈王府的夥食就多了一份精米做成的細嫩佳肴,生活自然也就好過了許多。

除了俸祿之外,朱模還想方設法開辟其他經濟來源。他發現潞州一帶盛産一種獨特的糯米,經過加工可制成香軟可口的"金粉裹紫玉"米團子,頗受當地人喜愛。于是沈王朱模在自家府邸經營起了這種特色小吃生意,不僅糊口家眷,還打開了潞州人氣文化生活的新局面。

另外,朱模十分喜好經世緻用之學。他力主在潞州開辦書院和課館,廣納地方人才,培養潞州文化人。同時也讓一些閑散文人為沈王府編修譜牒、校雠典籍,給予賞賜以資助持。這無疑有助于提高沈王家族在當地的聲望和影響力。

可以說,通過上述一系列經營之道,沈王朱模雖身居一介親王,卻比很多驕奢淫逸、無所作為的世族要精明得多。面對家族的窘境,他選擇以高效務實的方式緩解困難,而不是一味僥幸寄望于昙花一現的王室賞賜,實屬睿智之舉。

王室"權勢"難臻求的沈王

隻要有錢有糧,我就能做個躺平式親王:記宣德時代的大明沈王家族

盡管沈王朱模在生計方面頗有一番作為,但在朝野權勢方面,他卻遙不可及。作為一介飽私囊的小親王,朱模從一開始就别無分毫兵權在手。朝廷對他的重視程度也可想而知。

永樂年間,朱棣為了防範其他皇室成員的威脅,對大部分在京親王都采取了"放養"政策,将他們逐一遣散出京。而朱模自然也在被放逐的王公之列。朝廷将其随意指派到山西潞州,不啻是一種有意無意的軟禁。

即便後來朱瞻基即位,對沈王家族也未見重視。宣德六年三月,朱模請求派遣兩名監軍督理沈王府武事,朝廷拖延未批。可見沈王根本得不到朝廷軍政重用的機會。

相比較權勢之争,宗室内部的沖突倒是少有發生。朱模一生都在沈王府安分守己,沒有引發過任何動亂。這固然與他性情溫和有關,但也反映了他缺乏實力插手朝野是非的無奈處境。

而在婚嫁大事上,沈王家族的主動權就更是無從談起了。當年宣德朝冊封朱模兒子們為郡王時,皆由朝廷一手包辦,指派皇族女眷充當他們的妻室。不僅如此,就連婚禮時的嫁妝绫羅也全部由朝廷備辦。可見婚姻之事沈王家完全聽命于朝廷的擺布。

連王府的建制也由不得沈王家自行決定。宣德三年,朱模曾奏請在本府選取官員房舍為郡王們修建府邸,結果被朝廷否決。直到次年,朝廷才遷就他的請求,啟用本府官房十五間為郡王居所。可見連瑣事一點都要聽憑朝廷指揮。

隻要有錢有糧,我就能做個躺平式親王:記宣德時代的大明沈王家族

概而言之,作為一個王族,沈王家族權勢之微,地位之低,在朝野已不足為據。無兵權、無籓口實權,哪怕是一些基本的生活大事,也全憑朝廷一句話作罷。這種被架空的王室命運,注定了沈氏一門隻能在潞州這個小天地裡打轉。

沈王清貧自守"小資格局"

在明朝這個等級森嚴的王朝體制下,一介小小親王如沈王朱模,自然隻能在一個狹小的舞台上謀生存。不過從另一個角度看,正是由于家族處境平凡,沈王一門才能在潞州安享其"小資格局"。

首先在氣節操守方面,沈王家族可謂過硬。朱模一生未嘗有任何權錢争鬥,恪守王室身份底線。即便面臨生計窘迫,他也隻是想方設法增加收入,從未染指非分之物。其後代更是淡泊名利,全無外擴疆土的野心。

其次在生活作風上,沈王府也堪稱清修。朱模深知養家糊口的艱辛,自然格外珍惜糧食。潞州民間流傳他家中從不浪費米粒,老舊米團也不舍棄,反複浸漬烘烤備作幹糧。府中祭祀酒食也從簡樸,絕不鋪張浪費。

再看朱模的治家之道。他生育子女衆多,但從不分房。即便兒子們年長成人,他也堅持讓大家庭共住一院。或許是為了維系家風,但也可能因為房舍狹小無法分居。正因如此,沈王府上下才能團結一心,避免家族四分五裂。

隻要有錢有糧,我就能做個躺平式親王:記宣德時代的大明沈王家族

就連擇偶大事,朱模也循規蹈矩,從未作過出格之舉。他高陽郡王朱佶熖與呂氏的那樁婚姻,還曾因父命媒妁未遂而引發朝廷垂問。可見他所作所為,多麼嚴守王室綱常。

最後一點,沈王一門還算謙遜有教養。他們未嘗不以豐沃的潞州中原為榮,但終究是藏富于民,而非炫耀于世。朱模熱心培植文人雅士,也是出于對潞州文化的推重,并非有何資助朝野人等的雄心壯志。

結尾

總的來說,雖然沈王家族地位卑微、生活拮據,但正是這種不上不下的"小資格局",才造就了他們安分守己的品格。相比那些驕奢淫逸的皇親國戚,沈王一門保留了最後的王室操守。換句話說,隻有淡薄物資的家族,才能将節儉自重發揚光大。這種"小資格局"對于一個不受重視的親王而言,也許是最好的歸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