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海战结束,揭开那个被尘封了100多年的秘密:方伯谦到底冤不冤?

作者:为了历史指标全高

下午4点10分,黄海大战进入第四回合,直到5点30分才结束,打了80分钟。双方经过近4个小时的激战,都已筋疲力尽,最后的决胜局终于来了。北洋舰队虽然损失惨重,但仍有机会逆袭反击,扳转败局,联合舰队虽然旗舰受到重创,也仍有机会继续扩大战果,前景依然扑朔迷离。

海战结束,揭开那个被尘封了100多年的秘密:方伯谦到底冤不冤?

松岛率领本队向东南逃逸后,刘步蟾和林泰曾指挥定远和镇远开足马力追击,本队航速优势不大,一时半会儿跑不了,只好回身应战。

定远和镇远此时士气高涨,黄海大战中最激烈的炮战开始了,镇远狂射48发炮弹,定远也不甘落后,两舰将一天来压抑的怒火狂泻而出,联合舰队再次遭到重创,旗舰松岛复伤之后雪上加霜,甲板设施被摧毁殆尽,变成一片光秃秃的废墟,护炮钢甲也被击碎,水线以下部位中弹数颗,又有一批官兵死伤,其余各舰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创伤。

在定远和镇远的强大打击下,联合舰队险情不断,战场的天平开始向北洋舰队倾斜,令人遗憾的是这一刻来得太迟了。

下午5点左右,令人振奋的一幕再次出现:靖远和来远结伴杀了回来。叶祖珪和邱宝仁背靠海岸,凭借地利优势,扑灭大火,修复漏洞,恢复了战斗力,然后急忙赶来与定远和镇远会合,此时正好加入追击序列。

海战结束,揭开那个被尘封了100多年的秘密:方伯谦到底冤不冤?

就在这时,一条不经意的建议再次使战局继续朝着有利于北洋舰队的方向发展。靖远舰副舰长刘冠雄向舰长叶祖珪提议升挂帅旗,代理旗舰发号施令,组织兵力打击联合舰队。

在没有得到长官明确授权的情况下,擅自升挂帅旗有越权之嫌,定远信号装置被摧毁之后,北洋舰队一直无人挂出帅旗,恐怕这是个很重要的原因。要是打赢了倒还好说,要是打输了吃不了兜着走。

海战结束,揭开那个被尘封了100多年的秘密:方伯谦到底冤不冤?

靖远舰舰长叶祖珪

谦虚是中国传统美德,但这也不利于毛遂自荐。有将无帅的后果是各自为战,各自为战的后果是大家玩完,没有主心骨的盲战应该休矣。

一人之名,何足道哉?

升旗!

想到决战大局,想到痛歼日舰,想到那些英勇牺牲的战友们,叶祖珪不再犹豫,他毅然升起帅旗,命令舰队变阵绕攻联合舰队,同时命令鸭绿江口各舰出海助战,很快,平远、广丙、福龙、左一迅速赶来,镇南、镇中两艘蚊子船和右二、右三两艘鱼雷艇也随后前来助战,定远和镇远在前,其余各舰尾随靖远排成鱼贯单纵队,向联合舰队攻击前进。

集结成阵的北洋舰队声势浩大,气势逼人,伊东祐亨傻眼了,气贯长虹的北洋舰队让他意识到,这样的舰队你可以击败他,但是你不能轻视他,否则辛辛苦苦打来的战果有可能瞬间化为乌有。

海战结束,揭开那个被尘封了100多年的秘密:方伯谦到底冤不冤?

激战中的时间流逝得格外的快。下午5点30分,太阳西沉,暮色苍茫,辽阔的大海即将被无边的黑暗吞噬。伊东祐亨看了看伤痕累累的联合舰队,再望了望一副拼命架势的北洋舰队,终于再次做出一个很伤面子的决定。他决定见好就收,为了避免误会,这一次他没有再挂“自由运动”的信号旗,直接就挂出了“停止战斗”的旗语,意思就是“赶紧逃跑”!

北洋舰队开足马力继续狂追,追了几海里之后,联合舰队航速优势再次展现出来,北洋舰队虽然拼了命地追,可最后还是没能追上,只能眼睁睁地望着联合舰队越跑越远,影子越来越小,逐渐消失在大海的边缘。

清点一下弹药,定远还剩3发炮弹,镇远还剩两发,北洋舰队弹药配备一直不足,刚才一阵炮击,差点儿打光家底,既然追不上,那就放你一马。

大东沟一战,北洋舰队被打败了是事实,联合舰队率先退出战场也是事实,这就是历史的态度,但是日本在《日清战争纪实》中却不愿意承认这一点。

书中说联合舰队一直尾追北洋舰队,一直追到威海!

这就把玩笑开大了,北洋舰队当晚并没有去威海,而是去了旅顺,联合舰队对北洋舰队的行踪毫不知情,只好自作主张地替北洋舰队安排行程。

可见习惯真的是很难改掉的,无论好坏。

联合舰队本队跑得极快,第一游击队居然追到6点才赶上他们。7点15分,惊魂未定的伊东祐亨这才命令舰队停下来,命令伤势严重的松岛返港修复,他坐镇新旗舰桥立号率余舰鱼贯向东而去。

历时近5个小时(280分钟)的大东沟决战终于结束了,丁汝昌整队返航,定远和镇远开路先行,其余各舰尾随着向旅顺驶去。丁汝昌的心情十分沉重,出来的时候是18艘大小军舰,回去的时候只剩下12艘,大海苍茫,夜色深沉,大家一路上沉默不语,面色凝重。

海战结束,揭开那个被尘封了100多年的秘密:方伯谦到底冤不冤?

最揪心的也许不是丁汝昌,也不是返航的这些官兵们,而是没有参战的李鸿章,他在焦急等待北洋舰队平安返航。方伯谦恰恰正在这个时候撞上了枪口。

何以方伯谦先回?

黄海大战讲完了,是揭秘的时候了。下面我们将根据原始史料,来揭开那个被尘封了100多年的秘密。

按照惯例,打完仗之后就是赏功罚过,该升的升,该降的降,该奖的奖,该杀的杀。黄海大战之后,第一个被追究的就是方伯谦。

追究的结果是杀方伯谦,没有之一,而是唯一。

下面我们按时间顺序把杀方伯谦的过程做一个简单的梳理。为了严谨起见,下面我们会引用一些原始史料,对历史研究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得仔细点儿。嫌麻烦的朋友,或者对考证不感兴趣的,可以跳过这些史料,不会影响阅读。

海战结束,揭开那个被尘封了100多年的秘密:方伯谦到底冤不冤?

我们还得从方伯谦回到旅顺后口述发给李鸿章的那封电报说起。发报时间是9月18日丑时(1点到3点)之后。在这封电文中,方伯谦对他为什么指挥济远率先回到旅顺做了解释:

该轮(指济远-作者注)阵亡七人,伤处甚多,船头裂漏水,炮均不能施放,驶回修理。余船仍在交战。

《寄译署·光绪二十年八月十九日·李鸿章全集》

这封电报我们在第六章开头提过,是李鸿章把方伯谦发给他的电报转发给译署的,译署就是总理衙门。方伯谦的意思是说,济远多处受伤,船头破裂进水,大炮全部被打坏,没法开炮,所以我把它开回来修理。这意思就是申明他不是逃跑,而是战术撤退,因为济远不但丧失了战斗力,而且有沉没的危险,只有开回旅顺才能保住军舰。

海战结束,揭开那个被尘封了100多年的秘密:方伯谦到底冤不冤?

当天(9月18日)下午,心忧如焚的李鸿章又收到第二份战报电文。

电报是丁汝昌发来的。他没有解释方伯谦为什么先回旅顺,而是在汇报说定远、镇远、来远、靖远、平远等舰已经回到旅顺之后,突然冒出一句十分诡异的话来:“济远亦回旅。”

这短短5个字,看似漫不经心,实则意味深长,看似画蛇添足,实则是此地无银三百两。为什么丁汝昌要单独把济远提出来呢,什么叫作“亦”呢?这句奇怪的话引起了李鸿章的怀疑,于是他提出了一个十分刁钻的问题:

此战甚恶,何以方伯谦先回?

-《寄旅顺丁提督·光绪二十年八月十九日·李鸿章全集》

丁汝昌你说说,这一仗打得这么激烈,为什么方伯谦比你们先回来?这是怎么一回事?很明显,李鸿章不相信方伯谦的一面之词,他要丁汝昌给个说法。

可是这个问题丁汝昌当时也说不清楚。方伯谦先回旅顺,这一点他是知道的,可是除了这一点,别的他也不知道。丁汝昌回到旅顺之后才知道方伯谦是丑时回来的,也就是1点到3点之间回来的,而丁汝昌自己是上午9点30分左右才回来的,其他军舰也是这个时候回来的。也就是说,方伯谦比丁汝昌他们至少要早6个多小时回到旅顺,但是方伯谦为什么先回来,他又是怎么回来的,这些他都不知道,也没来得及问。

黄海大战的时候,硝烟弥漫,能见度低,丁汝昌受了伤,在定远甲板上坐着,哪里知道济远是什么状况,再说当时打得那么激烈,就算他没有受伤也不能老盯着济远看哪,所以他必须先做个调查。

海战结束,揭开那个被尘封了100多年的秘密:方伯谦到底冤不冤?

经过4天的调查,1894年9月22日(请大家注意这个时间),丁汝昌正式向李鸿章递交了一份详细的战况汇报,并就方伯谦一事做了明确答复:

自致远冲锋击沉后,济远管带方伯谦首先逃回。

《寄译署·光绪二十年八月二十三日·李鸿章全集》

丁汝昌回答得十分明确,致远冲锋被击沉后,方伯谦第一个逃回了旅顺。这就是定性了,按照他这个说法,方伯谦是个逃兵,而且是首逃。这就间接地回答了李鸿章的那个问题:因为方伯谦第一个逃跑,所以他第一个回来。

接下来,丁汝昌谈了他的处理意见:

济远首先退避,将队伍牵乱,广甲随逃,若不严惩参办,将来无以儆效尤,而期振作。

-《寄译署·光绪二十年八月二十三日·李鸿章全集》

丁汝昌认为,济远第一个逃跑,不但牵乱了北洋舰队的队形,而且带跑了广甲,如果不严惩方伯谦,北洋舰队以后就没法打仗了。在电文中,他还说了一句很要命的话:

济远先回旅,据称船头轰裂漏水,炮均不能施放,情有可疑。

-《寄译署·光绪二十年八月二十三日·李鸿章全集》

这意思是说,据方伯谦说,他之所以先回来,是因为济远船头漏水,大炮全部被毁,不能射击,可是我觉得这个事情值得怀疑。言下之意就是他怀疑方伯谦在说谎。李鸿章接到报告后,用电报的形式把方伯谦事件转发了总理衙门,提出了自己的处理意见,并请总理衙门代为上奏裁定:

兹据丁汝昌查明致远击沉后,该管带方伯谦即先逃走,实属临阵退缩,应请旨将该副将即行正法,以肃军纪。广甲管带澄海营守备吴敬荣亦随济远逃至中途搁礁,咎有应得,惟人尚明白可造,可否革职留营,以观后效。

-《寄译署·光绪二十年八月二十三日·李鸿章全集》

李鸿章给方伯谦定了一个临阵退缩、率先逃跑的罪名,就是说方伯谦是个逃兵,而且是起带头作用的逃兵。他的处理意见是:方伯谦是主犯,从重处罚,判处死刑,立即执行;吴敬荣是从犯,从轻发落,革职留营察看(类似于保留学籍,留校察看)。

与此同时,李鸿章给丁汝昌发了一封电报,让他马上撤了方伯谦的职,派人看押起来,等候圣旨裁决。济远舰舰长一职,由林国祥接任。

海战结束,揭开那个被尘封了100多年的秘密:方伯谦到底冤不冤?

大家应该还记得,这个林国祥,就是广乙舰舰长,曾在丰岛海战中救过方伯谦,当时林国祥奋勇杀敌,方伯谦弃他而去,今天却接替了他的位置,也算是一种补偿吧。

9月23日,圣旨下来了,批文如下:

本月十八日(9月17日,这里写的是农历八月十八-作者注)开战时,自致远冲锋击沉后,济远管带副将方伯谦首先逃走,致将船队牵乱,实属临阵退缩,著即行正法。广甲管带守备吴敬荣随济远退至中途搁礁,著革职留营以观后效。

-《寄丁提督刘镇·光绪二十年八月二十四日·李鸿章全集》

显然,这个判决采纳了李鸿章的建议。

9月24日,方伯谦被斩首。

以上就是黄海大战7天后方伯谦被杀的全过程。事实上杀方伯谦只用了3天,22日定罪上奏,23日朝廷批示,24日旅顺行刑。

下面是揭开真相的时刻。

两条罪名

不管别人认为方伯谦冤不冤,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方伯谦一定觉得自己冤,因为他认为自己并不是逃跑。军舰丧失了战斗力,又有沉没的危险,把军舰开回旅顺修复,目的是为了保住济远,这只是战术退避而已嘛,难道非得要让敌人击沉才行?你李鸿章不是说要避敌保船嘛,我坚决落实啊!所以他不但认为自己无罪,而且还是一个功臣。

直到9月22日被送进大牢的那一天,方伯谦依然是这么想的,而且他认为朝廷不会判他死刑。丰岛海战我也是这么干的,不是什么事情都没有吗,这次为什么不行?

海战结束,揭开那个被尘封了100多年的秘密:方伯谦到底冤不冤?

他之所以如此乐观,理由有4条。

第一条:清朝少有将总兵“正法”的先例。虽然他的职务是副将,但却有总兵头衔。按照以往惯例,顶多只是革职,以后还能东山再起,就算无法官复原职,月薪也有几百两银子,养老不成问题,何况自己还存了那么多房子和美女,日子还是会很美好的。

第二条:济远炮械全部损坏,军舰丧失战斗力,证据确凿,难定临阵退缩、率先逃跑之罪名。

第三条:他与两个领导关系比较铁,他们不会拿自己人开刀,家丑不可外扬嘛。况且脱离战场的又不只他一个人,难道都杀了不成?

第四条:北洋舰队的高级将领与他既是老战友,又是老同学,如果朝廷亮刀杀人,他们一定会站出来为自己求情,朝廷担心冷了士气,到时候一定会对他网开一面。

有这4条,难道还不够吗?

当然不够。李鸿章和朝廷给他的回答是:就算有400条也不够。

不杀一个人,只需要一条理由。要杀一个人,也只需要一条理由。

实际上杀方伯谦的理由不是一条,而是两条。这两条在前面引用的史料中都可以找到。

第一条:临阵退缩,率先逃走。

第二条:牵乱队形。

对照前面讲的黄海大战,我们来看一看这两条罪名是否成立,先看第一条。

丁汝昌在9月22日向李鸿章汇报时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济远先回旅,据称船头轰裂漏水,炮均不能施放,情有可疑。”这句话其实是有问题的,说得难听点儿是在胡扯,怀疑归怀疑,你拿出证据来啊。丁汝昌你并没有出示证据,这才叫查无实据,“情有可疑”。说得难听点儿,这个可以叫作诬告,也可以叫作莫须有。

不过丁汝昌找不到证据,不代表后人找不到证据。

可以肯定的是,济远当时并没有丧失战斗力,很多专家学者(比如戚其章先生)对此都已经做了详细的论证,我就不在这里啰唆了。除此以外,还有两组数据也很能说明问题。

海战结束,揭开那个被尘封了100多年的秘密:方伯谦到底冤不冤?

济远号巡洋舰次世代模型

第一组:中弹数。

据战后统计,济远中弹15颗,济远大小火炮有多少呢?答案是18门。我们来做一个数学题,就算敌人百发百中,一发炮弹干掉一门炮,也还能剩下3门大炮,也不至于“炮均不能施放”,更何况联合舰队又不是神枪手。另外,中弹15颗本身也说明问题,根据战后统计,北洋舰队主力舰中弹都在100发之上,镇远和来远更是高达200多发,这恰恰说明方伯谦没打多久就跑了。

第二组:发弹数。

据战后统计,济远在黄海大战共消耗炮弹150多颗,与定远和来远基本在同一水准。但是我们知道,济远大约在战场待了3个小时,作战的时间比定远要少两个小时。这就自相矛盾了:既然炮都被打坏了,这么多炮弹又是怎么打出去的呢?就算炮械完好无损,按正常发射速度来算,3个小时一直不停地射,也打不出去这么多炮弹啊!这是一个新版的矛与盾的故事。看来把数学学好还是很有必要的,否则连圆谎都漏洞百出。

定远副管驾英国人戴乐尔后来揭开了这个秘密。他受丁汝昌之命到济远舰检查伤情,结论是济远的火炮不像是被炮火所伤,倒像是被锤子砸坏的。

大家可能会问,难道是被潜伏在济远的日本间谍砸坏的?还有,济远舰上的炮弹究竟跑到哪里去了呢?

大家去想吧,应该能想到。

其实济远船头开裂是撞扬威的时候撞坏了,而且伤势没有方伯谦说的那么严重。你想想,济远从大东沟一直跑到旅顺,既然跑这么远都没有沉,为什么不能留下来坚持作战?避敌保船明显说不通。

海战结束,揭开那个被尘封了100多年的秘密:方伯谦到底冤不冤?

临阵退缩该怎么判刑呢?北洋舰队没有制定单独的军法,但是《北洋海军章程》中做了规定:参照雍正朝军规40条处理。雍正朝军规中有两条关于“临阵退缩”的军法,处理意见都是一个字“斩”。所以量刑并未过当,杀方伯谦不冤。

还有人说,第一个跑的是广甲舰舰长吴敬荣,不杀吴敬荣,却把方伯谦杀了,冤。方伯谦第一个跑,这个很多专家已经论证过了,我不想再啰唆了。退一万步讲,即便如此,杀他也不冤,不杀吴敬荣,只能说执法不公平,并不能成为翻案的依据。难道因为一人漏网,就要把其他罪犯全都放了不成?

总结陈词:方伯谦罪有应得,此案不是冤案。说到这里,看起来似乎可以结案了。为什么要加上似乎二字呢?如果事情仅仅如此简单的话,我就用不着浪费这么多笔墨了。

真相说完了,下面来揭开真相背后的秘密,以及秘密背后的秘密。解开这个连环的秘中之秘,才是最令人期待而兴奋的高潮。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