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海戰結束,揭開那個被塵封了100多年的秘密:方伯謙到底冤不冤?

作者:為了曆史名額全高

下午4點10分,黃海大戰進入第四回合,直到5點30分才結束,打了80分鐘。雙方經過近4個小時的激戰,都已筋疲力盡,最後的決勝局終于來了。北洋艦隊雖然損失慘重,但仍有機會逆襲反擊,扳轉敗局,聯合艦隊雖然旗艦受到重創,也仍有機會繼續擴大戰果,前景依然撲朔迷離。

海戰結束,揭開那個被塵封了100多年的秘密:方伯謙到底冤不冤?

松島率領本隊向東南逃逸後,劉步蟾和林泰曾指揮定遠和鎮遠開足馬力追擊,本隊航速優勢不大,一時半會兒跑不了,隻好回身應戰。

定遠和鎮遠此時士氣高漲,黃海大戰中最激烈的炮戰開始了,鎮遠狂射48發炮彈,定遠也不甘落後,兩艦将一天來壓抑的怒火狂瀉而出,聯合艦隊再次遭到重創,旗艦松島複傷之後雪上加霜,甲闆設施被摧毀殆盡,變成一片光秃秃的廢墟,護炮鋼甲也被擊碎,水線以下部位中彈數顆,又有一批官兵死傷,其餘各艦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創傷。

在定遠和鎮遠的強大打擊下,聯合艦隊險情不斷,戰場的天平開始向北洋艦隊傾斜,令人遺憾的是這一刻來得太遲了。

下午5點左右,令人振奮的一幕再次出現:靖遠和來遠結伴殺了回來。葉祖珪和邱寶仁背靠海岸,憑借地利優勢,撲滅大火,修複漏洞,恢複了戰鬥力,然後急忙趕來與定遠和鎮遠會合,此時正好加入追擊序列。

海戰結束,揭開那個被塵封了100多年的秘密:方伯謙到底冤不冤?

就在這時,一條不經意的建議再次使戰局繼續朝着有利于北洋艦隊的方向發展。靖遠艦副艦長劉冠雄向艦長葉祖珪提議升挂帥旗,代理旗艦發号施令,組織兵力打擊聯合艦隊。

在沒有得到長官明确授權的情況下,擅自升挂帥旗有越權之嫌,定遠信号裝置被摧毀之後,北洋艦隊一直無人挂出帥旗,恐怕這是個很重要的原因。要是打赢了倒還好說,要是打輸了吃不了兜着走。

海戰結束,揭開那個被塵封了100多年的秘密:方伯謙到底冤不冤?

靖遠艦艦長葉祖珪

謙虛是中國傳統美德,但這也不利于毛遂自薦。有将無帥的後果是各自為戰,各自為戰的後果是大家玩完,沒有主心骨的盲戰應該休矣。

一人之名,何足道哉?

升旗!

想到決戰大局,想到痛殲日艦,想到那些英勇犧牲的戰友們,葉祖珪不再猶豫,他毅然升起帥旗,指令艦隊變陣繞攻聯合艦隊,同時指令鴨綠江口各艦出海助戰,很快,平遠、廣丙、福龍、左一迅速趕來,鎮南、鎮中兩艘蚊子船和右二、右三兩艘魚雷艇也随後前來助戰,定遠和鎮遠在前,其餘各艦尾随靖遠排成魚貫單縱隊,向聯合艦隊攻擊前進。

集結成陣的北洋艦隊聲勢浩大,氣勢逼人,伊東祐亨傻眼了,氣貫長虹的北洋艦隊讓他意識到,這樣的艦隊你可以擊敗他,但是你不能輕視他,否則辛辛苦苦打來的戰果有可能瞬間化為烏有。

海戰結束,揭開那個被塵封了100多年的秘密:方伯謙到底冤不冤?

激戰中的時間流逝得格外的快。下午5點30分,太陽西沉,暮色蒼茫,遼闊的大海即将被無邊的黑暗吞噬。伊東祐亨看了看傷痕累累的聯合艦隊,再望了望一副拼命架勢的北洋艦隊,終于再次做出一個很傷面子的決定。他決定見好就收,為了避免誤會,這一次他沒有再挂“自由運動”的信号旗,直接就挂出了“停止戰鬥”的旗語,意思就是“趕緊逃跑”!

北洋艦隊開足馬力繼續狂追,追了幾海裡之後,聯合艦隊航速優勢再次展現出來,北洋艦隊雖然拼了命地追,可最後還是沒能追上,隻能眼睜睜地望着聯合艦隊越跑越遠,影子越來越小,逐漸消失在大海的邊緣。

清點一下彈藥,定遠還剩3發炮彈,鎮遠還剩兩發,北洋艦隊彈藥配備一直不足,剛才一陣炮擊,差點兒打光家底,既然追不上,那就放你一馬。

大東溝一戰,北洋艦隊被打敗了是事實,聯合艦隊率先退出戰場也是事實,這就是曆史的态度,但是日本在《日清戰争紀實》中卻不願意承認這一點。

書中說聯合艦隊一直尾追北洋艦隊,一直追到威海!

這就把玩笑開大了,北洋艦隊當晚并沒有去威海,而是去了旅順,聯合艦隊對北洋艦隊的行蹤毫不知情,隻好自作主張地替北洋艦隊安排行程。

可見習慣真的是很難改掉的,無論好壞。

聯合艦隊本隊跑得極快,第一遊擊隊居然追到6點才趕上他們。7點15分,驚魂未定的伊東祐亨這才指令艦隊停下來,指令傷勢嚴重的松島返港修複,他坐鎮新旗艦橋立号率餘艦魚貫向東而去。

曆時近5個小時(280分鐘)的大東溝決戰終于結束了,丁汝昌整隊返航,定遠和鎮遠開路先行,其餘各艦尾随着向旅順駛去。丁汝昌的心情十分沉重,出來的時候是18艘大小軍艦,回去的時候隻剩下12艘,大海蒼茫,夜色深沉,大家一路上沉默不語,面色凝重。

海戰結束,揭開那個被塵封了100多年的秘密:方伯謙到底冤不冤?

最揪心的也許不是丁汝昌,也不是返航的這些官兵們,而是沒有參戰的李鴻章,他在焦急等待北洋艦隊平安返航。方伯謙恰恰正在這個時候撞上了槍口。

何以方伯謙先回?

黃海大戰講完了,是揭秘的時候了。下面我們将根據原始史料,來揭開那個被塵封了100多年的秘密。

按照慣例,打完仗之後就是賞功罰過,該升的升,該降的降,該獎的獎,該殺的殺。黃海大戰之後,第一個被追究的就是方伯謙。

追究的結果是殺方伯謙,沒有之一,而是唯一。

下面我們按時間順序把殺方伯謙的過程做一個簡單的梳理。為了嚴謹起見,下面我們會引用一些原始史料,對曆史研究感興趣的朋友可以看得仔細點兒。嫌麻煩的朋友,或者對考證不感興趣的,可以跳過這些史料,不會影響閱讀。

海戰結束,揭開那個被塵封了100多年的秘密:方伯謙到底冤不冤?

我們還得從方伯謙回到旅順後口述發給李鴻章的那封電報說起。發報時間是9月18日醜時(1點到3點)之後。在這封電文中,方伯謙對他為什麼指揮濟遠率先回到旅順做了解釋:

該輪(指濟遠-作者注)陣亡七人,傷處甚多,船頭裂漏水,炮均不能施放,駛回修理。餘船仍在交戰。

《寄譯署·光緒二十年八月十九日·李鴻章全集》

這封電報我們在第六章開頭提過,是李鴻章把方伯謙發給他的電報轉發給譯署的,譯署就是總理衙門。方伯謙的意思是說,濟遠多處受傷,船頭破裂進水,大炮全部被打壞,沒法開炮,是以我把它開回來修理。這意思就是申明他不是逃跑,而是戰術撤退,因為濟遠不但喪失了戰鬥力,而且有沉沒的危險,隻有開回旅順才能保住軍艦。

海戰結束,揭開那個被塵封了100多年的秘密:方伯謙到底冤不冤?

當天(9月18日)下午,心憂如焚的李鴻章又收到第二份戰報電文。

電報是丁汝昌發來的。他沒有解釋方伯謙為什麼先回旅順,而是在彙報說定遠、鎮遠、來遠、靖遠、平遠等艦已經回到旅順之後,突然冒出一句十分詭異的話來:“濟遠亦回旅。”

這短短5個字,看似漫不經心,實則意味深長,看似畫蛇添足,實則是此地無銀三百兩。為什麼丁汝昌要單獨把濟遠提出來呢,什麼叫作“亦”呢?這句奇怪的話引起了李鴻章的懷疑,于是他提出了一個十分刁鑽的問題:

此戰甚惡,何以方伯謙先回?

-《寄旅順丁提督·光緒二十年八月十九日·李鴻章全集》

丁汝昌你說說,這一仗打得這麼激烈,為什麼方伯謙比你們先回來?這是怎麼一回事?很明顯,李鴻章不相信方伯謙的一面之詞,他要丁汝昌給個說法。

可是這個問題丁汝昌當時也說不清楚。方伯謙先回旅順,這一點他是知道的,可是除了這一點,别的他也不知道。丁汝昌回到旅順之後才知道方伯謙是醜時回來的,也就是1點到3點之間回來的,而丁汝昌自己是上午9點30分左右才回來的,其他軍艦也是這個時候回來的。也就是說,方伯謙比丁汝昌他們至少要早6個多小時回到旅順,但是方伯謙為什麼先回來,他又是怎麼回來的,這些他都不知道,也沒來得及問。

黃海大戰的時候,硝煙彌漫,能見度低,丁汝昌受了傷,在定遠甲闆上坐着,哪裡知道濟遠是什麼狀況,再說當時打得那麼激烈,就算他沒有受傷也不能老盯着濟遠看哪,是以他必須先做個調查。

海戰結束,揭開那個被塵封了100多年的秘密:方伯謙到底冤不冤?

經過4天的調查,1894年9月22日(請大家注意這個時間),丁汝昌正式向李鴻章遞交了一份詳細的戰況彙報,并就方伯謙一事做了明确答複:

自緻遠沖鋒擊沉後,濟遠管帶方伯謙首先逃回。

《寄譯署·光緒二十年八月二十三日·李鴻章全集》

丁汝昌回答得十分明确,緻遠沖鋒被擊沉後,方伯謙第一個逃回了旅順。這就是定性了,按照他這個說法,方伯謙是個逃兵,而且是首逃。這就間接地回答了李鴻章的那個問題:因為方伯謙第一個逃跑,是以他第一個回來。

接下來,丁汝昌談了他的處理意見:

濟遠首先退避,将隊伍牽亂,廣甲随逃,若不嚴懲參辦,将來無以儆效尤,而期振作。

-《寄譯署·光緒二十年八月二十三日·李鴻章全集》

丁汝昌認為,濟遠第一個逃跑,不但牽亂了北洋艦隊的隊形,而且帶跑了廣甲,如果不嚴懲方伯謙,北洋艦隊以後就沒法打仗了。在電文中,他還說了一句很要命的話:

濟遠先回旅,據稱船頭轟裂漏水,炮均不能施放,情有可疑。

-《寄譯署·光緒二十年八月二十三日·李鴻章全集》

這意思是說,據方伯謙說,他之是以先回來,是因為濟遠船頭漏水,大炮全部被毀,不能射擊,可是我覺得這個事情值得懷疑。言下之意就是他懷疑方伯謙在說謊。李鴻章接到報告後,用電報的形式把方伯謙事件轉發了總理衙門,提出了自己的處理意見,并請總理衙門代為上奏裁定:

茲據丁汝昌查明緻遠擊沉後,該管帶方伯謙即先逃走,實屬臨陣退縮,應請旨将該副将即行正法,以肅軍紀。廣甲管帶澄海營守備吳敬榮亦随濟遠逃至中途擱礁,咎有應得,惟人尚明白可造,可否革職留營,以觀後效。

-《寄譯署·光緒二十年八月二十三日·李鴻章全集》

李鴻章給方伯謙定了一個臨陣退縮、率先逃跑的罪名,就是說方伯謙是個逃兵,而且是起帶頭作用的逃兵。他的處理意見是:方伯謙是主犯,從重處罰,判處死刑,立即執行;吳敬榮是從犯,從輕發落,革職留營察看(類似于保留學籍,留校察看)。

與此同時,李鴻章給丁汝昌發了一封電報,讓他馬上撤了方伯謙的職,派人看押起來,等候聖旨裁決。濟遠艦艦長一職,由林國祥接任。

海戰結束,揭開那個被塵封了100多年的秘密:方伯謙到底冤不冤?

大家應該還記得,這個林國祥,就是廣乙艦艦長,曾在豐島海戰中救過方伯謙,當時林國祥奮勇殺敵,方伯謙棄他而去,今天卻接替了他的位置,也算是一種補償吧。

9月23日,聖旨下來了,批文如下:

本月十八日(9月17日,這裡寫的是農曆八月十八-作者注)開戰時,自緻遠沖鋒擊沉後,濟遠管帶副将方伯謙首先逃走,緻将船隊牽亂,實屬臨陣退縮,著即行正法。廣甲管帶守備吳敬榮随濟遠退至中途擱礁,著革職留營以觀後效。

-《寄丁提督劉鎮·光緒二十年八月二十四日·李鴻章全集》

顯然,這個判決采納了李鴻章的建議。

9月24日,方伯謙被斬首。

以上就是黃海大戰7天後方伯謙被殺的全過程。事實上殺方伯謙隻用了3天,22日定罪上奏,23日朝廷批示,24日旅順行刑。

下面是揭開真相的時刻。

兩條罪名

不管别人認為方伯謙冤不冤,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方伯謙一定覺得自己冤,因為他認為自己并不是逃跑。軍艦喪失了戰鬥力,又有沉沒的危險,把軍艦開回旅順修複,目的是為了保住濟遠,這隻是戰術退避而已嘛,難道非得要讓敵人擊沉才行?你李鴻章不是說要避敵保船嘛,我堅決落實啊!是以他不但認為自己無罪,而且還是一個功臣。

直到9月22日被送進大牢的那一天,方伯謙依然是這麼想的,而且他認為朝廷不會判他死刑。豐島海戰我也是這麼幹的,不是什麼事情都沒有嗎,這次為什麼不行?

海戰結束,揭開那個被塵封了100多年的秘密:方伯謙到底冤不冤?

他之是以如此樂觀,理由有4條。

第一條:清朝少有将總兵“正法”的先例。雖然他的職務是副将,但卻有總兵頭銜。按照以往慣例,頂多隻是革職,以後還能東山再起,就算無法官複原職,月薪也有幾百兩銀子,養老不成問題,何況自己還存了那麼多房子和美女,日子還是會很美好的。

第二條:濟遠炮械全部損壞,軍艦喪失戰鬥力,證據确鑿,難定臨陣退縮、率先逃跑之罪名。

第三條:他與兩個上司關系比較鐵,他們不會拿自己人開刀,家醜不可外揚嘛。況且脫離戰場的又不隻他一個人,難道都殺了不成?

第四條:北洋艦隊的進階将領與他既是老戰友,又是老同學,如果朝廷亮刀殺人,他們一定會站出來為自己求情,朝廷擔心冷了士氣,到時候一定會對他網開一面。

有這4條,難道還不夠嗎?

當然不夠。李鴻章和朝廷給他的回答是:就算有400條也不夠。

不殺一個人,隻需要一條理由。要殺一個人,也隻需要一條理由。

實際上殺方伯謙的理由不是一條,而是兩條。這兩條在前面引用的史料中都可以找到。

第一條:臨陣退縮,率先逃走。

第二條:牽亂隊形。

對照前面講的黃海大戰,我們來看一看這兩條罪名是否成立,先看第一條。

丁汝昌在9月22日向李鴻章彙報時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濟遠先回旅,據稱船頭轟裂漏水,炮均不能施放,情有可疑。”這句話其實是有問題的,說得難聽點兒是在胡扯,懷疑歸懷疑,你拿出證據來啊。丁汝昌你并沒有出示證據,這才叫查無實據,“情有可疑”。說得難聽點兒,這個可以叫作誣告,也可以叫作莫須有。

不過丁汝昌找不到證據,不代表後人找不到證據。

可以肯定的是,濟遠當時并沒有喪失戰鬥力,很多專家學者(比如戚其章先生)對此都已經做了詳細的論證,我就不在這裡啰唆了。除此以外,還有兩組資料也很能說明問題。

海戰結束,揭開那個被塵封了100多年的秘密:方伯謙到底冤不冤?

濟遠号巡洋艦次世代模型

第一組:中彈數。

據戰後統計,濟遠中彈15顆,濟遠大小火炮有多少呢?答案是18門。我們來做一個數學題,就算敵人百發百中,一發炮彈幹掉一門炮,也還能剩下3門大炮,也不至于“炮均不能施放”,更何況聯合艦隊又不是神槍手。另外,中彈15顆本身也說明問題,根據戰後統計,北洋艦隊主力艦中彈都在100發之上,鎮遠和來遠更是高達200多發,這恰恰說明方伯謙沒打多久就跑了。

第二組:發彈數。

據戰後統計,濟遠在黃海大戰共消耗炮彈150多顆,與定遠和來遠基本在同一水準。但是我們知道,濟遠大約在戰場待了3個小時,作戰的時間比定遠要少兩個小時。這就自相沖突了:既然炮都被打壞了,這麼多炮彈又是怎麼打出去的呢?就算炮械完好無損,按正常發射速度來算,3個小時一直不停地射,也打不出去這麼多炮彈啊!這是一個新版的矛與盾的故事。看來把數學學好還是很有必要的,否則連圓謊都漏洞百出。

定遠副管駕英國人戴樂爾後來揭開了這個秘密。他受丁汝昌之命到濟遠艦檢查傷情,結論是濟遠的火炮不像是被炮火所傷,倒像是被錘子砸壞的。

大家可能會問,難道是被潛伏在濟遠的日本間諜砸壞的?還有,濟遠艦上的炮彈究竟跑到哪裡去了呢?

大家去想吧,應該能想到。

其實濟遠船頭開裂是撞揚威的時候撞壞了,而且傷勢沒有方伯謙說的那麼嚴重。你想想,濟遠從大東溝一直跑到旅順,既然跑這麼遠都沒有沉,為什麼不能留下來堅持作戰?避敵保船明顯說不通。

海戰結束,揭開那個被塵封了100多年的秘密:方伯謙到底冤不冤?

臨陣退縮該怎麼判刑呢?北洋艦隊沒有制定單獨的軍法,但是《北洋海軍章程》中做了規定:參照雍正朝軍規40條處理。雍正朝軍規中有兩條關于“臨陣退縮”的軍法,處理意見都是一個字“斬”。是以量刑并未過當,殺方伯謙不冤。

還有人說,第一個跑的是廣甲艦艦長吳敬榮,不殺吳敬榮,卻把方伯謙殺了,冤。方伯謙第一個跑,這個很多專家已經論證過了,我不想再啰唆了。退一萬步講,即便如此,殺他也不冤,不殺吳敬榮,隻能說執法不公平,并不能成為翻案的依據。難道因為一人漏網,就要把其他罪犯全都放了不成?

總結陳詞:方伯謙罪有應得,此案不是冤案。說到這裡,看起來似乎可以結案了。為什麼要加上似乎二字呢?如果事情僅僅如此簡單的話,我就用不着浪費這麼多筆墨了。

真相說完了,下面來揭開真相背後的秘密,以及秘密背後的秘密。解開這個連環的秘中之秘,才是最令人期待而興奮的高潮。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