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方伯谦的故事还在继续,走上刑场那一刻他在想什么?

作者:为了历史指标全高

秘中之秘

方伯谦走上刑场的时候,心情想必一定十分郁闷,也很失落,他以为朝廷不会杀总兵,以为老领导不会拿他开刀,以为没人能定他的罪,以为老同学会替他求情,结果全部失算,条条落空。尤其是最后一条,恐怕这是他最难以接受的。

这里要插一句说明一下,方伯谦的官职并不是总兵,而是副将,只是加总兵衔,也就是副将职务,享受总兵待遇,意思是你虽然够格当总兵,但是由于编制不够,所以只能先挂个名解决职称问题。

方伯谦的故事还在继续,走上刑场那一刻他在想什么?

1894年9月23日,方伯谦接到了朝廷下达的判决书,斩立决。这下傻眼了,于是他四处托人说情,希望能够逃过此劫。

事到如今,还有挽回的余地吗?

在收押方伯谦之前,丁汝昌曾在旅顺海军公所对他进行了询问。方伯谦百般抵赖,拒不认罪,这下惹恼了丁汝昌。丁汝昌指出这次与上次不一样,告诉方伯谦不要心存幻想。丁汝昌对方伯谦说,丰岛海战不追究你,那是念在你猝不及防,寡不敌众,而且还保住了济远。可是黄海大战敌我两军船数相当,要想杀敌制胜,全靠大家齐心协力,奋勇作战。你身为右营副将,望敌而逃,如何对得起那些死去的将士?

方伯谦的故事还在继续,走上刑场那一刻他在想什么?

丁汝昌

方伯谦多年的老同学和老战友此时也保持了沉默,没有人站出来为他说话。只有林泰曾曾经动过念头,他为人比较厚道,本想联络刘步蟾联名替方伯谦说情,可是刘步蟾的一番话把他噎得够呛。刘步蟾说,这种事我才不干,要去你自己去,大东沟一战,他方伯谦明明知道当时大家身处险境,可是他却一走了之,不顾大家死活,这种没心没肺的人保他做甚!

早在方伯谦回到旅顺那天,大家对他的厌恶之情就已经表露无遗。旅顺基地分为东港池和西港池,济远回来后停泊在西港池,后面回来的军舰都停到东港池,他们宁愿挤在一起,也不愿与济远为伍。另外,回港的军舰都挂了一面牡丹色旗,表示自己刚刚参加过一场恶战,唯独济远没挂。

话说方伯谦得知被判处“即行正法”之后,曾经痛哭流涕地向旅顺陆军统帅宋庆求救,请他上书朝廷替他说情,结果被宋庆好一顿臭骂:要是老子有海军的生杀之权,早在丰岛海战后就当着大伙的面把你砍了,哪里还能让你又来误军误国!

方伯谦的故事还在继续,走上刑场那一刻他在想什么?

丰岛海战

人人心中有杆秤,在北洋舰队官兵们的心中,与邓世昌和林永升他们相比,方伯谦的所作所为实在令他们心寒和厌恶。

由此可见,方伯谦死于法,死于理,死于情,死于公愤。可是我要告诉大家的是,这些都是方伯谦被杀的原因,但真正杀死他的还有另外一种东西,这就是我们要说的第一个秘密。

这个东西虽然无色、无味、无象、无形,但是残忍、冷酷、无情、血腥。

前面说过,朝廷杀方伯谦的理由是两条,第一条是没有问题的,事实就摆在那里,你再怎么纠缠也没用。有问题的是第二条。

第二条理由是方伯谦的逃跑牵乱了队形。这条理由是有问题的。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逻辑,所以100多年来一直被人所忽视的。下面我们用原始史料来演绎这个逻辑。

这个逻辑的关键在于:北洋舰队的“阵形”到底是不是方伯谦逃走“牵乱”的?只要我们来回顾一下黄海大战的经过,就不难找到答案。

方伯谦的故事还在继续,走上刑场那一刻他在想什么?

北洋舰队并不是一下子就变乱的,这中间有一个比较复杂的渐变过程。小乱有两个。一是夹缝雁行小队阵没有变成,摆成了人字形阵,最后两个小队没有跟上来;二是超勇和扬威被击沉,右翼开始崩溃。小乱之后,北洋舰队整体还不算太乱。大乱也有两个,第一次大乱出现在邓世昌冲锋被击沉,时间是下午3点4分之后。先是联合舰队本队和游击队包围了北洋舰队,前后夹击,北洋舰队因为缺乏统一指挥,各自为战,陷入乱战。邓世昌的冲锋客观上加剧了这次大乱。第二次大乱是方伯谦和吴敬荣的逃跑,时间在下午3点20分之后,也就是致远沉没之后,估计在3点40分左右。这次大乱导致左翼完全崩溃。

事实已经很清楚了,早在方伯谦逃跑之前,北洋舰队就已经乱了。方伯谦逃跑的作用,顶多只能说是让北洋舰队“乱上加乱”。就算方伯谦不跑,与林永升组成一个小队,经远或许不会被击沉,结局可能会好一点儿,但也不可能扭转大局,更不可能大获全胜。

方伯谦的故事还在继续,走上刑场那一刻他在想什么?

所以说,把“牵乱船队”这个罪名加诸方伯谦,把北洋舰队的失败完全归咎于方伯谦,是与史实不相符合的。

实事求是地讲,北洋舰队失败的原因有很多,比如舰队阵形问题、军舰航速问题、炮弹质量问题、小队协同问题,尤其是速射炮问题,等等,可以说北洋舰队的失利,很多人都要负责任,上至最高决策层的慈禧和光绪,下到造炮弹的普通工匠,包括李鸿章和丁汝昌,还有开平煤矿的张翼,每个人都有或多或少的责任。方伯谦逃跑牵动阵形、影响士气是事实,但毕竟只是导致舰队失利的原因之一,这个黑锅不该由他一个人来背。

事情到了这里好像可以煞尾了,如果事情仅仅如此,我还是没有必要花这么多功夫。秘密背后有时候还隐藏着更深的秘密,最后那个秘密才是我们的目标。只有直捣黄龙,拂去最后那层掩盖真相的尘埃,我们才能明白历史究竟有多么残忍。

方伯谦的故事还在继续,走上刑场那一刻他在想什么?

下面我们再来揭开第二个秘密。

真正残忍的地方在于;其实李鸿章和丁汝昌都知道阵形并不是方伯谦一个人牵乱的。

在一则并不起眼的史料中,他们无意中不小心透露了这个秘密。这个史料就是9月18日李鸿章发给总理衙门的那封电报,其中有这样一句话道出了事情的真相:

战至下午三点钟,我队转被彼船冲散。

《寄译署·光绪二十年八月十九日·李鸿章全集》

这个时间,正是联合舰队太极阵形成的时间,而定远起火正是在3点4分。丁汝昌在这里说了真话:北洋舰队是被联合舰队冲乱的!

令人费解的是,此后所有出自李鸿章和丁汝昌之手的文件,包括奏折和电报,说法全都变成了致远沉没后,济远逃跑牵乱了阵形,阵形变乱的时间也从下午3点变成了下午3点20分之后。

北洋舰队的阵形并不是方伯谦搞乱的,至少主要不是他搞乱的。但是丁汝昌和李鸿章却隐瞒了这个重要的真相,将阵形变乱的罪名全部强加给了方伯谦。而且他们这么做并不是无意的,而是故意的。

丁汝昌和李鸿章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丁汝昌在一封电报里无意中透露了答案。这封电报我们前面曾经提到过,9月22日,他在给李鸿章发的第二封战斗汇报电文中这样写道:

窃自日寇起衅以来,昌屡次传令,谆谆告诫,谓日人船炮皆快,我军必须整队攻击,万不可离,免被敌人所算。此次来远、靖远如不归队,定、镇亦难保全。乃济远首先退避,将队伍牵乱,广甲随逃,若不严行参办,将来无以儆效尤,而期振作。

-《寄译署·光绪二十年八月二十三日·李鸿章全集》

黄海大战中,双方交战之前,丁汝昌曾经用信号旗下达过3条命令,其中一条就是“诸舰务于可能范围之内,随同旗舰运动之”,意思就是要“整队攻击,万不可离”,不能脱离舰队单干,你方伯谦竟然敢公开抗命,眼里还有没有我这个提督?如果不加严惩,今后我怎么带兵!

由此可见,丁汝昌主张严办方伯谦有两个动机,第一个动机是立威。

方伯谦的故事还在继续,走上刑场那一刻他在想什么?

第二个动机,是推卸责任。

实事求是地说,作为黄海大战的最高指挥官,打成这个样子,丁汝昌多少是有责任的,他事先没有指定副旗舰,布下的雁行阵又不足以对付联合舰队的太极阵,如果不杀方伯谦,责任就只能由他来担,那些把他视为眼中钉的清流派还不生吞活剥了他?

另外,方伯谦逃跑,丁汝昌也是要负一定责任的。前面说过,如果当初他把平远和广乙调换一下,让吨位更大、战斗力更强的平远与济远组成一个小队,也许方伯谦就不会那么胆小怕死,就算要跑,也许不会跑得那么早。

体制的力量是可怕的,潜规则的力量是巨大的,大清的官场就是一个大染缸,只要身处其中,难免要被染色。丁汝昌虽然“朴实”,可他毕竟身在官场多年,耳濡目染之下,难保一尘不染,何况自保本就是人的本能。

方伯谦的故事还在继续,走上刑场那一刻他在想什么?

顺便说一句,丁汝昌的这封电报还告诉我们一个重要的信息,那就是他一直认为自己最后下达的那3条命令是正确的,所以可以肯定的是,就算定远信号旗没有被打掉,他还是不会改变阵形,北洋舰队还会是这种打法。

李鸿章也只能选择默认丁汝昌的做法。清流派一直在攻击李鸿章,说他消极作战,畏敌如虎,而且指名道姓要换下丁汝昌,从而夺取李鸿章的海军指挥权。为了保住丁汝昌,保住自己对北洋舰队的控制权,他别无选择。

说到这里,我们已经知道李鸿章和丁汝昌是故意把牵乱队形的罪名安在方伯谦身上的,而且我们也知道了他们这么做的动机,似乎问题都已经说清楚了,其实不然,否则我还是不会花这么大的力气来蹚这趟浑水。在探求上述真相和秘密的过程中,我还意外地发现在第二个秘密的背后其实还隐藏着第三个秘密,这个发现不但有趣,而且更为残忍。

其实李鸿章要把牵乱队形的罪名转嫁给方伯谦,也有他不得已的“苦衷”。

今天我们都知道北洋舰队在黄海大战中是打了败仗的,而且还是惨败,可当年李鸿章并不这么看,在他所发的电报和上交的奏折里,都是这样写的:北洋舰队是赢家,联合舰队是输家。

方伯谦的故事还在继续,走上刑场那一刻他在想什么?

所以李鸿章之所以要杀方伯谦,并不是因为方伯谦的逃跑牵乱队形导致北洋舰队打了败仗,而是方伯谦的逃跑导致北洋舰队只是获得小胜,而不是取得大胜。

黄海大战10天后,也就是9月27日,李鸿章在给总理衙门的电文中说了这么一段话:

据西员云:(黄海大战-作者加)为近数十年欧洲各国所未有,虽互有损失,而日船伤重,先退。我军可谓小捷,若后队不散当获全胜。

-《寄译署·光绪二十三年八月二十八日·李鸿章全集》

李鸿章认为,黄海大战是几十年来规模最大的海战,此战中日双方各有损失,但是联合舰队损失更大,而且先退出战斗,所以北洋舰队算是小胜。

在10月5日的奏折《大东沟战状折》中,李鸿章对此进行了更为详细的说明,他说北洋舰队虽然损失了5艘军舰,但是击沉了3艘日舰,完成了护航任务。联合舰队不但率先退出战斗,而且大多受了重伤,所以黄海大战北洋舰队算是小胜而归。如果不是方伯谦逃跑牵乱队形的话,北洋舰队就能大获全胜,所以方伯谦该杀。这就是李鸿章的逻辑。

方伯谦的故事还在继续,走上刑场那一刻他在想什么?

其实李鸿章这是在胡扯,因为事实上他知道北洋舰队并没有小胜,而是大败。

有人说李鸿章这么讲是因为情报有误,不明真相,这个说法一直被人们所沿袭,以讹传讹,但是事实并非如此,证据就在3封电文之中。

早在9月23日、24日、27日,李鸿章坐实了方伯谦的罪名之后,连续给丁汝昌发了3封电报,催促他抓紧时间修好军舰,同时派蚊子船和鱼雷艇到海岸去虚张声势,以免让日军看出北洋舰队伤重无法出海作战的真相,好让联合舰队有所顾忌,不至于肆意横行。

由此可见,李鸿章是知道北洋舰队损失比联合舰队要严重的,然而就在9月27日这天,李鸿章却向总理衙门汇报说北洋舰队在黄海大战获得“小捷”,联合舰队比北洋舰队损失更加惨重。10月5日,在给朝廷的《大东沟战状折》中,他又详细说明了“小捷”的情况,并特别强调方伯谦牵乱队形一事。

很明显李鸿章故意在说谎,明明知道打了大败仗,却对朝廷说打了一个小胜仗。这可是欺君之罪啊,欺君之罪可是要杀头的,为什么要冒险唱这么一出呢?

答案是4个字:迫不得已。

李鸿章这么干也是被逼出来的,多年的官场打拼早就把他修炼成精,成了一只深谙官场之道的老狐狸。他深知朝廷一直就好这一口,但凡开战,无论大小,朝廷历来都喜欢报喜不报忧,你说打了大败仗,朝廷的面子往哪里放啊?

方伯谦的故事还在继续,走上刑场那一刻他在想什么?

忽悠看来是当时官场的一大特色。方伯谦忽悠李鸿章,李鸿章接着忽悠朝廷,大家都在忽悠,我不忽悠怎么混得下去?唉,都不容易。

可是“小捷”是无法让朝廷满意的,你李鸿章办北洋舰队这么多年,花了朝廷这么多银子,怎么只打了个“小捷”呢?

所以李鸿章是不能实话实说的,于是他在奏折中亮出了最关键的那句话:北洋舰队其实是可以“大捷”的,都是因为方伯谦临阵退缩牵乱队形,才让“大捷”变成了“小捷”!

方伯谦被判死刑是没有问题的,无论如何,他都要为他的逃跑行为付出应有的代价。从法理学的角度来说,杀他是没有错的,但是他的死被附加了一些本来不属于他的东西。

这个世界上最理想的替罪羊是本来有罪本来该杀之羊。

真相从来丑陋,政治永远残酷。

好了,北洋海军方伯谦的故事讲完了,我们先喘口气,然后接着来讲另一个长跑将军的精彩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