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1941年,她26岁,抱着1岁的女儿上刑场

作者:斋小晗

1941年11月,寒风凛冽的重庆临冬,一片肃穆。

一名年轻的女共产党员,被敌人押解到了方家坝大田垭口的石灰窑。

寒风吹拂下,女人的衣衫被吹得哗哗作响。

那孩子才1岁出头。

时不时会发出细弱的啼哭声,宛如一只受惊的雏鸟。

行刑的地点,很快就到了。

一队手持武器的敌人把守在那里,正狰狞着冷酷的眼神。

“给你最后一次机会,快招供吧!”

其中一人吼道。

可回答他的,只有女人不屑一顾的眼神。

恼羞成怒之下,

顿时,刺耳的啼哭声,在空气中回荡开来,仿佛撕裂了这个世界的最后一点仁慈。

年轻的女子双眼紧闭,似乎在咬牙忍受着内心的痛苦。

1941年,她26岁,抱着1岁的女儿上刑场

“砰!砰!”

身后,是群众哭泣的呼喊,以及那饱经摧残却还在啼哭的女孩。

她叫刘惠馨

她叫刘惠馨。

1914年,出生在江苏淮阴县一个普通人家。

谁也没想到,

刘惠馨自幼,就给人一种与众不同的感觉。

机敏好学、思维敏捷。

1934年,

青春无限美好的前景正,在向她招手。

1941年,她26岁,抱着1岁的女儿上刑场

然好景不长,

烽烟四起,硝烟遍野,国难当头。

刘惠馨深受震撼,她意识到读书固然重要,但救国更加迫在眉睫。

纤细的身躯,坚韧的内心。

刘惠馨毅然放弃了学业,投身到了抗日救亡的行列。

刘惠馨来到这里,看到的是一片贫困潦倒的生活场景——

她深知,要让这里的人民真正动员起来,必须先引导他们树立起抵御侵略的信心。

于是,刘惠馨开始了她的宣传工作。

1941年,她26岁,抱着1岁的女儿上刑场

白天,她穿梭于田间地头,和当地农民一起劳作、生活在一起。

放下大学生身段,和他们亲如手足,同甘共苦。

那双娟秀的手掌,很快就布满了老茧和泡,甚至有时会渗出血珠,但她从未有过半分放弃的想法。

她用朴实无华的语言,诉说着国家的危难、民族的呐喊。

很快,当地农民们就被她那犀利而慷慨陶醉的文字,所折服,纷纷加入到抗日救亡的行列中去。

1941年,她26岁,抱着1岁的女儿上刑场

有人,成为了地下游击队员;

有人,则负责给前线运送粮草;

还有人,放下锄头提起枪杆子。

1938年,出色的工作表现让她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从此,她就成为了战火硝烟中,亮丽的一抹身影。

一对新人

1939年的一个秋日。

一阵战火余烬中,淡淡传来的炮声里,一对新人在这片苦难的热土上诞生了。

新婚不久,刘惠馨就怀孕了。

1941年,她26岁,抱着1岁的女儿上刑场

按理说,一个孕妇是应该好好休养生息的,可她却丝毫没有放松自己的工作节奏。

身兼数职,主持着特委机关的工作。

又要为发展妇女运动和学生运动四处奔走,同时还兼任中共恩施县委副书记和组织部长。

深秋的乡间,枝头刚剩下最后那抹嫣红,就迎来了初雪的拥抱。

这样的环境,对一位孕妇来说无疑是巨大的考验。

但刘惠馨却毫不在意,孕育的身体对她来说并非是负担,反而成了一种动力。

1941年,她26岁,抱着1岁的女儿上刑场

从未有过一丝一毫的怨言。

这样高强度的工作节奏,对她的身体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消耗。

有几次,她甚至当着大家的面晕了过去,吓坏了在场同志们。

但她似乎并不在意,很快就爬起身来继续工作。

只是那双眼睛中,

同志们都劝她暂时回城休息调养,却被婉拒了。

她一边捋着被汗水打湿的头发,一边开玩笑:“我想多为革命做点事,我怕有一天落到敌人手里就做不了了!”

1941年,她26岁,抱着1岁的女儿上刑场

大家听了,无不为之侧目。

一场突如其来大搜捕

1941年的冬日,虽然寒风凛冽。

但人民抗战的热潮,却丝毫未减。

刘惠馨怀里抱着刚出生不久的女儿,

室内狭小阴冷,一股浓浓的煤火味,让人有些喘不过气来。

可刘惠馨就这样默默坐在角落,小心翼翼地抚摸着襁褓中女儿柔软的脸颊,偶尔会低声哼起一首催眠的小曲。

就在这时,一个人影在瑟瑟的寒风中,猛然推门而入。

“特务来了,快走!”那人低声呼喊着。

刘惠馨一个激灵,立马将女儿抱得更紧了些,准备起身。

1941年,她26岁,抱着1岁的女儿上刑场

却在这时,她的脚步猛然一顿,似乎想到了什么。

只见她迅速扭过身去,

自己若是就这样拿着它们逃命的话,一旦被敌人发现后果不堪设想。

于是她对身边的人使了个眼色,让他先行离开。

接下来发生的一切,仿佛都被放慢了无数倍。

过了一会,一伙敌人突然冲了进来,将她团团围住!

刘惠馨没有说话,一脸释然,文件已经销毁完了。

破旧阴冷的囚室

破旧阴冷的囚室内。

刘惠馨被铁链锁在墙角,双手反扭在身后。但她的双眼依然炯炯有神,像是燃烧着一团熊熊的革命之火。

突然,黑暗中,传来一阵铁栅门打开的刺耳声响。

在她面前居高临下地站定。

“刘惠馨,你还是乖乖招供吧!跟着我们,你还能吃香喝辣,多好啊!”

刘惠馨狠狠瞪了回去,一口唾沫狠狠地喷在了那人脸上。

敌人气急败坏,恶狠狠地说:

“给她上刑,看她嘴硬,还是这些刑具硬!”

高高举起的皮鞭,红热的烙铁。

黑暗笼罩了整个地方,空气中却弥漫着一股刺鼻的霉味。

一座阴冷潮湿的旧谷仓。

刘惠馨和她才出生不久的女儿,被关押在这里,遭受着非人的对待。

刘惠馨急忙将女儿搂得更紧,然后开始解开自己身上那件已然单薄的空心棉衣。

她撕下里衣的一角,以此给女儿裹住小小的身子。

看着孩子贪婪地吞食这些发霉的残羹,她的心如同被生生割开一般,泪水夺眶而出。

自己这副遭人凌辱的残破模样,怎能不让她感到悲恸?

奶水早已干涸,手臂和大腿上布满青紫,甚至还有被鞭挞出的血痕。

可就算是这样,她也从未放弃过继续活下去的希望。

只要女儿还活着,她就义无反顾地继续战斗下去。

1941年,她26岁,抱着1岁的女儿上刑场

尽管身陷囹圄,但刘惠馨仍然没有放弃对革命事业的贡献。

她默默收集着叛徒和特务的信息线索,设法将这些宝贵的情报,一点点传递到了地下党组织手中。

敌人的耐心,也在一点点消耗殆尽。

1942年11月17日。

特务们暗地里将刘惠馨,秘密押解到了方家坝大田垭口的一座废弃石灰窑旁。

就这样,一个才26岁的生命走向了终结。

革命者的鲜血

敌人走远后,一个电话工人及其妻子赶紧上前。

他们亲如己出,将翠兰抚养成人,尽管家境贫寒,但决计供她读完大学。

终于,吴翠兰如愿以偿考上了北京理工大学,

多年后的一天,马识途父女终于相见。

1941年,她26岁,抱着1岁的女儿上刑场

马识途不由一怔,定睛凝视。

热泪盈眶,紧紧将她拥入怀中。

多少年了,女儿终于在他的怀抱里,重新归来!

正因无数像刘惠馨这样的革命先烈,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和平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