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管仲这条计谋,堪称教科书般的案例,吃透了人性,看透了人心

作者:阿华历史说

众所周知,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思想文化空前繁荣的时期。在这个英雄辈出的年代,涌现了许多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和军事家。其中,管仲作为"华夏第一相",辅佐齐桓公称霸天下,不仅建立了赫赫战功,更是运用了出色的才智和过人的谋略。那么,管仲到底是如何看透人性、吃透人心,制定出这条惊世骇俗的计谋,让鲁国不战而降的呢?让我们一同走进历史,去探寻这个神秘的面纱。

管仲这条计谋,堪称教科书般的案例,吃透了人性,看透了人心

天资卓绝的管仲初露锋芒

天生骄傲自负的管仲,祖籍安徽,其家世本不俗贫,家父管庄曾位列齐国大夫之职。然而命运无情,管家衰落之际,管仲亦饱受贫穷的煎熬。白手起家实在是件困难重重的事,幸好这时管仲的好友鲍叔牙慷慨解囊,施以援手,才使其得以在困境中喘息。

管仲这条计谋,堪称教科书般的案例,吃透了人性,看透了人心

管仲对于朋友的这份情谊心存感激,但也不免对鲍叔牙的固执愚钝有所责备。鲍叔牙生性木讷,拒绝就任官职,这让多才多艺、志向远大的管仲看在眼里,实在是痛心疾首。正所谓"志同道合者,虽不相识,亦须尽力而为之",管仲反复开导鲍叔牙,终于说服他入仕为官。

就这样,二人一起辅佐齐僖公的两个儿子公子纠和公子小白,潜心习武,精研政治军事,为将来夺取大权而做好准备。但谁也没有想到,这一决定却为日后二人之间的矛盾埋下了祸根。

管仲这条计谋,堪称教科书般的案例,吃透了人性,看透了人心

公元698年,继位齐国的齐襄王为人残暴嗜杀,竟然滥杀自己的姐夫鲁恒公,并与妻妹私通,罪行滔天。齐国由此风雨飘摇,朝野动荡不安。为避免卷入其中,管仲和鲍叔牙分别携公子纠和公子小白避居他乡,但此后二人的矛盾也开始渐渐累积。

齐襄王暴政满朝,引起臣民的不满和反抗。公元686年,其堂弟公孙无知举兵造反,最终被雍廪所杀。这无疑为公子纠和公子小白抢占王位创造了良机。两人都野心勃勃,想要乘虚而入,因此在路上就发生了剑拔弩张的冲突。

管仲这条计谋,堪称教科书般的案例,吃透了人性,看透了人心

管仲机警敏捷,先下手为强,他用利箭射中了公子小白的马车,使其假死。随后他便扶助公子纠回到齐国,打算替他夺取王位。但不料公子小白暗中捡回了一条命,抢先一步回到了齐都。最后在鲍叔牙的运作下,公子小白"复活"夺取王位,是为齐桓公。

齐桓公登基后,心怀戚戚,对于曾经想要除掉自己的管仲和公子纠,自然是心存杀意。鲍叔牙睿智机警,及时进谏说:"管仲乃人杰,助您称霸,实当重用。"齐桓公这才放下杀念,着手安排管仲回归。由此可见,无论权力还是私怨,在江山社稷的诱惑面前,都黯然失色了。

管仲这条计谋,堪称教科书般的案例,吃透了人性,看透了人心

勇夺权柄,齐桓公登基

公子纠与公子小白自幼便是竞争对手,二人跻身王位的野心从未止息。在齐襄王暴政肆虐之际,公孙无知的造反给了他们一个绝佳的机会。

管仲这条计谋,堪称教科书般的案例,吃透了人性,看透了人心

公元686年,公孙无知倚仗兵力,自立为君,掀起了波涛汹涌的政变。齐国一时陷入无主虚浮的境地,公子纠与公子小白虎视眈眈,等待时机夺取王位。鲍叔牙为了给公子小白助力,暗中布下了一个精心的计谋。

当公子纠和管仲率领公子小白回归齐国时,鲍叔牙让公子小白暂时"假死",躲过了管仲的袭击。管仲虽然机警果断,在半路上便用箭射倒了公子小白的马车,但无法确认公子小白是真死还是假死。于是,他只得扶持公子纠回到齐都,准备为其夺取王位。

然而,谁也没有料到,公子小白在鲍叔牙的帮助下,竟然已经偷偷摸摸抢先一步返回了齐国,趁势加冕登基,成为了齐桓公。这一切显然都在鲍叔牙的精心策划之中。

新君即位,自然要先铲除异己。齐桓公怀着杀机,视管仲和公子纠为眼中钉,肉中刺。鲍叔牙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及时进谏道:"弑亲手足,必留骂名。不如借别国之手除掉二人。"于是,齐桓公命鲁国代为除掉管仲和公子纠。

管仲这条计谋,堪称教科书般的案例,吃透了人性,看透了人心

然而,鲍叔牙又及时将计就计,对齐桓公说:"管仲乃人中龙凤,助陛下称霸指日可待。"齐桓公一听大喜过望,立即放下了杀念,并着手安排管仲重新回到齐国任职宰相。

管仲自然也明白,过去的恩怨已经无足轻重。此时齐桓公方兴未艾,正需贤能为辅,以巩固统治。为此,管仲不计前嫌,同齐桓公相约畅聊三日三夜,洽谈国是。自此,二人携手并进,管仲为齐桓公谋划国策,助其一统天下。

管仲这条计谋,堪称教科书般的案例,吃透了人性,看透了人心

引入"国民服装"的奇谋

登基之后,齐桓公自然要着手巩固统治,扩大版图。而要征服其他诸侯国,首先就要瓦解其经济实力。于是,管仲为齐桓公出谋划策,提出了一条精妙绝伦的计策。

当时鲁国财赋殷实,民风淳朴。管仲瞄准了这一点,决定通过"缟"这种服饰渗透鲁国的经济生活。所谓"缟",即用丝线织成的一种轻软细密的织物,价格不菲。管仲在齐国大量推广这种昂贵的"缟"服饰,加之齐国人民对此逐渐趋之若鹜。

不久,鲁国也开始仿效齐国,将"缟"列为时尚潮流。由于鲁国经济实力有限,很快"缟"流行就造成了通货膨胀,民众为购买"缟"而挤兑粮仓,财政收入大幅减少。

就在鲁国经济岌岌可危之际,管仲突然在齐国颁布了一条"节俭令",禁止民众穿着奢侈的"缟"服饰。如此一来,鲁国广大穷苦百姓因无力购买"缟"而穷困潦倒,齐国人民则由于已经穿惯了"缟",纷纷向鲁国收购廉价"缟"货,令鲁国经济雪上加霜。

最终,鲁国经济濒临崩溃,民不聊生。齐桓公乘机出兵,并向鲁国政权施加巨大压力。鲁国在苦难的重压下,终于不得不低头臣服于齐国的统治。

管仲这条计谋,堪称教科书般的案例,吃透了人性,看透了人心

管仲这一神乎其技的"国民服装"计谋,不战而胜,堪称千古奇绝。他巧妙利用了服饰对经济生活的深刻影响,通过一张"缟"纸,便瓦解了鲁国的根基。这种出人意料的策略,着实令人叹为观止。

然而,管仲并非只有智谋过人,他更善于对"权势"这把双刃剑把控分寸。在消弭了鲁国的威胁后,管仲并未贸然继续扩张,而是转而采取了"软硬兼施"的策略,以期在诸侯之间赢得主导权。

管仲这条计谋,堪称教科书般的案例,吃透了人性,看透了人心

统一思想,塑造霸主地位

服从鲁国之后,管仲并未止步于此,而是着手为齐桓公塑造霸主的权威地位。他召集诸侯大会,展现了齐国的主导地位。

管仲这条计谋,堪称教科书般的案例,吃透了人性,看透了人心

当时周室已经几近瓦解,统治力只存于中原地区。管仲精心部署,在会议开幕之初,就摆出了一副霸主的架式。他命齐桓公坐上了主位,其余诸侯国不得不礼让齐国,坐于次位。这无疑是对周室王权的彻底挑战。

接下来,管仲又巧妙运用了"以力服人"与"以德服人"的策略。他暗中结盟实力强劲的楚国,共同拥戴周襄王即位,以取代残暴腐朽的周王室。与此同时,他又为齐桓公制定了新的政策,为臣服者开恩赐福,极大地赢得了诸侯国的拥戴。

管仲这条计谋,堪称教科书般的案例,吃透了人性,看透了人心

在会议的最后阶段,管仲更是煞费苦心斟酌用语,将诸侯国与齐国的关系定义为"叔父""弟"之类的亲疏名分,暗示齐国的主导地位。他这番手腕,无疑是为将来一统天下做足了思想准备。

大会之后,诸侯国对齐国的实力、地位和领导力都是心服口服。他们自觉臣服于齐国的统治,并接受了齐国颁布的新政策。比如出台了新的财赋制度、法律制度等,从而使齐国权威得到了极大的巩固和扩展。

管仲这条计谋,堪称教科书般的案例,吃透了人性,看透了人心

管仲还在思想层面上下足了功夫。他倡导诸侯国废除迎候、馈遗等陈规陋习,推行"义利之行",行文质彬彬、注重德行修养。这种主张极大地夯实了齐国统治的合法性基础。

通过这一系列行动,齐国于春秋后期迅速崛起,开创了百年霸业的基础。诸侯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领域都臣服于齐国的主导权威之下。管仲可谓是用智慧和远见,将齐国塑造成了一个真正的强国霸主。

管仲这条计谋,堪称教科书般的案例,吃透了人性,看透了人心

暮年殒落,惨遭弑杀

尽管在位期间建立了赫赫战功,但管仲的一生最终却遭遇了悲惨的结局。在统一思想,塑造齐国霸主地位之后,管仲开始着手修订旧制,推行新政。

他首先废除了先王时期的陈旧礼仪制度,如朝拜迎候等繁文缛节。取而代之的是一套注重实用、推崇诚信、鼓励勤勉的新礼制。同时,为了巩固中央集权,管仲还剥夺了诸侯的部分特权,并加强了对他们的管控。

在任上,管仲秉持勤勉俭朴的为政理念,身先士卒,他本人就是克勤克俭、无任何铺张浪费的楷模。为了国家年年征战,经常征用民夫,管仲主张依法征收赋税,把国人视为"朕之赤子",从不加以残酷虐待。当时民间流传"生于陶而无戮于陶,管仲之德"的说法,可见民众对他的赞誉之高。

然而,国无常师、民无常产,岂能无忧?管仲晚年时国力渐消,边境屡被外族入侵,无奈之下不得不沿袭古人"赂遗夷狄"的旧政,以解燃眉之急。但这使得宫中很快积累了大批野心家和寻衅者,对管仲虎视眈眈。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话用之于此固然有些牵强,但也透露出一些端倪。公元643年,管仲七旬高龄,年事已高,是时他老态渐露,威望和斗争力量大不如前。正当此时,一批新进士大夫和妇人起了疑心,觉得管仲恃宠而骄,专政太甚。于是,他们在辰时趁管仲午睡之机,将其弑杀于寝室。

就这样,一代名相最终遭遇了悲惨的结局。尽管临终时已年逾古稀,但管仲性命夭折,依然让国人痛心疾首。有诗赞曰:"管生平日之勋业,莫大于是;管氏今日之弃躬,然后存亡无复赘於齐。"管仲的卓然风范与惨淡结局,折射出了权力升迁与暮景凄凉的戏剧性对比,令后世无不感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