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青言青语”学思想,美丽中国建新功——首届生态环境部青年理论学习成果报告会侧记

“请党放心,美丽中国,奋斗有我!”舞台上,14位青年意气风发,激情飞扬,高亢嘹亮的嗓音响彻在生态环境部三楼报告大厅的上空。这是“首届生态环境部青年理论学习成果报告会”现场。

为引导生态环保青年加强理论武装、提高能力素质、增强责任担当,生态环境部建立青年理论学习成果报告会机制,由机关党委、办公厅、人事司联合主办,直属机关团委承办。2023年7月,生态环境部机关党委发布青年理论学习成果征文征集,经专家评审、现场答辩等环节,14篇征文脱颖而出。

2024年4月的最后一天,阳光明媚,万物生发。来自生态环境部办公厅、法规与标准司、行政体制与人事司、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科技与财务司、水生态环境司、环境影响评价与排放司、华北核与辐射安全监督站、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环境发展中心、核与辐射安全中心、环境规划院、环境工程评估中心、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等系统内14家单位的青年作者现场汇报,立足工作实际,展示青年学习、青年成长、青年建功的感悟和成果。

思想领航,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

“作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中心的青年干部,我深知,理论就是业务、业务就是理论,学习就是工作、工作就是学习,不学理论,工作一天都干不了。”舞台上,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王鹏声情并茂地讲述。

“书稿已定!”2022年7月29日起,《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学习纲要》在全国发行。10章、31目、87条、5.1万字,凝练了习近平总书记对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的深刻论述,数字的背后也凝聚着无数的心血。而王鹏就是编写专班人员之一。

作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中心秘书处的一员,他一直奋战在研究、阐释、宣传党的创新理论一线,并时刻提醒自己,“要做到初心不改、虽远不怠”。

新时代十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高度出发,深刻把握生态文明建设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地位和战略意义,系统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成为新时代大陆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遵循。

践行初心,理论为本,学习为要。青年要持续深化理论学习、强化思想引领,在推进生态环境高质量发展的实践中真信、真用、真干,学在深处、谋在新处、干在实处。

“笔杆子”也能成为业务标兵。在南迦巴瓦峰下顶着高原反应通宵改稿,在国二招宾馆的灯光下、出差途中的中巴车上奋笔疾书,这就是生态环境部办公厅研究室张宝的工作写真。

作为“写材料”的一员,为不断增加“肚子里的墨水”,张宝把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重要著作摆在手边,随时翻阅,努力做好文稿写作的“粮草储备”。如今的他畅游在“文山词海”中,也在努力书写着精彩的青春华章。

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需要全身心投入,深入思考。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运用党的创新理论指导实践,才能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保护生态环境,这是生态环境法治工作最根本的宗旨。如何把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生态环保工作?这是生态环境部法规与标准司张乃月常常思考的问题。作为一个环保老人、法治新人,她一直在用青春力量践行依法治污要求。“生态环境工作需要我做什么,我就认真学习什么。做好能力储备,组织有需要时,召之即来,来之能战。”

以青春力量绘就绿水青山新图景

千百年来,青春的力量,青春的涌动,青春的创造,始终是推动中华民族勇毅前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磅礴力量!

青年以自强不息的精神奋力攀登,换来了日新月异的显著成果。

环境影响评价是守住绿水青山的“第一关”,是生态环境部门统筹发展和保护的重要制度抓手,是经济从高速发展进入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身为新时代的环评工作者,环境影响评价与排放管理司魏翔与团队人员为重大项目提供着从环评编制到审批的全过程保障。新时代,他们勇于担当,敢于挑战,不断发挥环评新效能,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着青春力量。

环境就是民生。从参与政策起草制定到奔赴一线开展科技帮扶,生态环境部环境发展中心张雅京深刻体会到:“只有推动政策落地实践,才能更好履行时代赋予生态环保铁军的使命和担当,当好人民福祉和国家利益的‘守护人’。”多年来,她扑下身子,与老百姓促膝谈心,察民情、听民意、汇民智,实实在在为民生福祉奔走不息。

“作为一名生态环保工作人员,要从建设美丽中国的现实需要出发,自觉站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高度上来看待生态环境事业,把对美丽中国的追求转化成为一件件为民实事。”来自生态环境部水生态环境司的三级调研员洪宇宁是一名援疆干部,上台汇报前,他刚从新疆赶回。作为水生态环境领域的一员,他求知若渴、好学不倦;勤而不辍、进则有为。他利用自己所学,为当地入河排污口监管、污水处理工作出谋划策。

核安全是核事业发展的生命线,确保核安全“万无一失、绝无一失”是推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基本要求,是使命,更是责任。

作为核安全监管的重要一员,生态环境部核与辐射安全中心的张泽宇长期深耕核安全领域,他深钻国家安全与核安全的理论知识,在一次次核安全形势分析与风险评估、在一篇篇重要文稿的编制、在一件件急难重点任务中磨炼自己,保持“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极限思维”,用青春的智慧和汗水筑牢国家核安全防线。

5年前,进入华北核与辐射安全监督站工作不久的金道来被多次问起“核电到底安不安全?”随着理论学习的深入、工作经验的增长,现如今,他可以坚定地回答:“核电是安全的。”

这就是青年生态环保铁军的模样——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奋斗姿态,将青春化作颜料,绘就绿水青山新图景。

在美丽中国建设新征程上勇担使命,勇建新功

毛泽东同志曾说:“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读、学、悟,为的是努力掌握经典著作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和道理、学理、哲理,从而知其言更知其义,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讲政治、重公道、业务精、作风好——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组织部门提出的12字要求。两年多的人事工作让生态环境部行政体制与人事司的王阔阔逐渐懂得了理论学习的关键要领,“那就是实践!”

人事工作政策性、专业性强,为吃透弄准政策精神,他们熟记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等各种人事管理政策规定,在实践中寻找灵感,让理论学习有了更浓厚的“甜味儿”与“香味儿”。

在学习中苦干、在工作中实干、在服务中巧干,用心服务职工,当好“一颗钉”。借调在人事司的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马晓博甘做为民服务“孺子牛”、创新发展“拓荒牛”、艰苦奋斗“老黄牛”。

乡村振兴潜力无限、大有可为。在新时代国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奋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大背景下,青年干部有广阔的舞台去奋斗、展示和成就自己。

多少个不眠的夜晚,生态环境部科技与财务司卿任鹏与团队在攻坚一线中挑灯战斗,在沟沟岔岔中奔赴乡村,帮扶地区绿色发展不断取得新的成绩和突破,探索形成了“点绿成金、添绿增金、守绿换金、借绿生金”和“生态塑美、产业富美、文化兴美、人才助美、制度促美”等富有生态环境特色的经验模式。

从理论中汲取力量坚定前行方向,以生态环境保护促进乡村脱贫攻坚,来自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的袁溪主要承担生态文明与乡村振兴技术支撑工作,多年来,他不断深入脱贫地区、革命老区、边境地区等一线调研帮扶,见证了一个个乡村从“脏乱穷”到“绿美富”的蜕变。

学而信、学而思、学而行,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作为一名从事能源行业减污降碳与环境管理研究工作人员,生态环境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庞可由“学”践“行”,聚焦环境质量改善和“双碳”目标,全力帮扶行业和地区低碳转型。

走进粤港澳大湾区,港珠澳大桥上往来的车流生动展现了大湾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图景。作为大湾区规划实施和生态环保工作机制建立的参与人员,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强烨与各方一起继续用心用情讲述大湾区的生态环保故事。

此次成果报告会,众多青年代表互相学习借鉴,吸收优秀经验,为推动生态环保事业的高质量发展积极贡献青春智慧和力量。

千帆竞发勇者胜,百舸争流奋楫先。青年同志们纷纷表示,将以昂扬之志、拼搏之姿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

“青年理论学习标兵”是一种荣誉,更是引领和示范。14位代表的事迹和精神,将激励着每一位生态环保人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这个伟大的时代,属于英姿勃发的中国青年,属于不懈奋斗的青春中国!

近3小时的报告会接近尾声。此时此刻,青年们的心中洋溢着激情,充盈着向上的力量。

青年们纷纷表示:“将继续在青春的赛道上奋力奔跑,把理论学习当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将学习成果转化为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实际行动,只争朝夕、奋发有为,在建设美丽中国新征程中跑出最好成绩,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留下无悔足迹!”

(文/周亚楠)

监制:皮钧

终审:陈敏

审校:刘晓 刘博文

编辑:董铁莹 tamako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