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陪诊师”正在兴起,联系的70%是老人,大多数已穷途末路

作者:小美跟你说

在现代社会,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是,越来越多的中老年人在医院的长廊里独自等待医生的叫号。这种场景可能是许多人心中难以启齿的痛。但是,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会有这么多老人需要独自面对看病这件事?2022年的数据显示,大陆有超过1.9亿的老人患有慢性疾病,而超过70%的老年人需要独自前往医院就诊。在这背后,是不是隐藏着我们社会的某些不为人知的秘密?

“陪诊师”正在兴起,联系的70%是老人,大多数已穷途末路

一个80多岁的老人在冬日的寒风中,瑟瑟发抖地站在医院的自动门前,眼神中充满了迷茫和无助。这不是电影场景,而是在我们身边真实发生的故事。老人的名字叫王大爷,他患有心脏病和糖尿病,需要定期去医院复诊。但他的子女都在外地工作,无法常回家陪同。王大爷的困境,并非个例。在中国,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的老龄化,这样的场景越来越常见。

“陪诊师”正在兴起,联系的70%是老人,大多数已穷途末路

回到2015年,当时的医疗市场上曾短暂出现过提供陪诊服务的医疗平台,但很快这些平台因种种原因消失了。直到近几年,随着老龄化问题的加剧和疫情的影响,使得去医院的流程变得更加复杂,这一市场需求再次被激活。据统计,仅2022年一年,全国就新成立了281家陪诊服务平台。而这背后,是1.9亿慢性病老人的实际需求推动。

其中,李凡就是众多陪诊师中的一员。她的工作是陪同老人去医院看病,帮助他们排队挂号、记录医生的嘱咐并协助完成各种检查。李凡的背包里总是装满了必备物品:体温计、一次性口罩、消毒湿巾、笔记本、折叠椅,甚至还有巧克力和保温壶。这些看似简单的物件,在陪诊的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陪诊师”正在兴起,联系的70%是老人,大多数已穷途末路

在一次冬日的早晨,李凡陪同一位新冠康复后的老人去医院。由于病情的影响,老人行动不便,而医院的排队等待时间又长,这使得本就疲惫的老人更加难以忍受。李凡让老人坐在折叠椅上休息,自己则忙前忙后,经历了几个小时的奔波才将一系列复杂的就医程序完成。而这样的场景,在李凡的工作日常中,已是家常便饭。

李凡的工作并非总是顺风顺水。随着每月服务的客户量以10%的速度增加,她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照顾老人的她还要应对医院内复杂的流程和不时出现的紧急情况。每一次服务结束,李凡都感觉自己像是完成了一场马拉松。

“陪诊师”正在兴起,联系的70%是老人,大多数已穷途末路

但即便如此,李凡仍旧坚持在这个职业上。因为在她看来,这不仅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种使命。每当看到老人们因为她的帮助而少走弯路,或在病痛中得到一丝慰藉,那种满足感便足以让她忘记所有的疲惫。

“陪诊师”正在兴起,联系的70%是老人,大多数已穷途末路

不仅如此,陪诊师这一职业也在悄然改变着社会的观念与结构。它不仅解决了老年人看病难的问题,也让更多的人开始重新审视家庭与社会对老年人的责任与义务。在一个越来越注重人文关怀的社会,陪诊师的角色变得尤为重要。

“陪诊师”正在兴起,联系的70%是老人,大多数已穷途末路

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未来的陪诊服务可能会与高科技产品如智能手表、健康监测设备等结合,通过实时数据监控,为老人提供更为精准和便捷的服务。而陪诊师的工作也将因此而变得更加专业和多样化。

“陪诊师”正在兴起,联系的70%是老人,大多数已穷途末路

但这一切的改变,都离不开像李凡这样的普通人的坚持和努力。他们用自己的行动,逐渐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让关怀和陪伴成为老年人生活的常态。

“陪诊师”正在兴起,联系的70%是老人,大多数已穷途末路
“陪诊师”正在兴起,联系的70%是老人,大多数已穷途末路

通过陪诊师这一职业的兴起,我们不难发现,解决老年人看病难的问题,不仅需要政府和社会的共同努力,更需要像李凡这样的普通人的贡献。陪诊师不仅是医疗服务的延伸,更是社会关爱的体现。在这一职业可能会变得更加常见和重要。让我们期待,在不远的将来,每一个需要帮助的老人都能得到应有的照顾和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