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推介卢震博士论文:引滦入津工程中的铁道兵(3)原创 / 梅梓祥

作者:铁道兵文化
推介卢震博士论文:引滦入津工程中的铁道兵(3)原创 / 梅梓祥

卢震博士论著节选“引滦入津工程中的铁道兵”,今天发最后一篇。

推介这篇论著的出发点是提供一种信息与现象:35年军史的铁道兵,走出军队序列已38年,但仍存活在亿万人民的心中。尤其是一些高等院校的学子,他们以铁道兵为选题,研究、撰写铁道兵功勋与精神的论文,如中央党校卢震博士的论著。

论文在网络媒体发表,虽不能完全做到像网络文学那样的可读性,但在本公众号推出后,经过新华网、今日头条、铁道兵战友网以及其他公众号的转载,其综合的影响也是很可观的。这既要感谢卢震博士,也要感谢推送及转发的广大铁道兵战友。

论著30万字,铁道兵部分7万字,仅节录了2万字,主要是选择了其中的焦点事件,并对学术性的评析做了部分删节,以充分“迎合”读者阅读网文的习惯。

三次连载,从天津市选施工队伍“一见钟情”铁道兵,到部队挥师津门,突遇撤编铁道兵之变,有着光辉历史和战无不胜作风的铁道兵,在“波澜”之后决战决胜引水隧洞。

本期是“重中之重”——全景式再现铁道兵指战员,安营扎寨于荒野,在工期一再提前的压力下,英雄虎胆,艰苦奋斗,战胜塌方,不怕牺牲,军民协作,群策群力,提前圆满完成工程任务。天津市人民心怀感恩,立碑塑像纪念,铁道兵功勋永垂史册!

卢震博士为撰写论著,除查阅文献资料外,还实地采访了多位当年参战的铁道兵。他通过对这项工程的悉心调研,深层次了解、熟悉了铁道兵,为铁道兵英雄悲壮的事迹而感动不已。他曾向我吐露,他在撰写论文时,由于受论文体裁的限制,不得已删除了许多充满感情但带有文学性的事例及语言。

所以,当我看到:“唐喜良去世后,当战友们为他擦洗遗体时,发现他身上有25处伤疤。”这样简洁的描述,背后有多少万语千言啊。现在,欧洲正是“战时”,媒体上经常看到形容作战英勇的将士为“战神”,——身上25处伤疤的唐喜良,不就是铁道兵的战神吗!

还需要特别说明,引滦入津引水隧洞,北京军区承建了其中四分之一工程,卢震博士的论著中既侧重铁道兵,也“一视同仁”地记录了英雄的友邻部队现场“练兵”,不甘落后,敢打敢拼,甚至抢在了铁道兵之前完成施工任务。因我的公众号对象主要是铁道兵的群体,也考虑篇幅对文章传播的影响,故仅选录铁道兵的内容。谨此请北京军区参加引滦入津工程施工的指战员予以理解、体谅。

再次感谢卢震博士。

推介卢震博士论文:引滦入津工程中的铁道兵(3)原创 / 梅梓祥

2.“1983年国庆节提前通水”

1982年6月中旬,在两支部队施工气势过人,其他工程项目进度不断加快的形势下,李瑞环对通水时间有了新的考虑。6月24日,李瑞环在引滦工程汇报会上适时提出:“引滦全线在1983年国庆节实现提前通水。”

1982年7月15日,中共天津市引滦工程指挥部委员会召开第一次全委会议。会议对引滦通水时间提前的提议进行了更大范围的讨论。事实上,工期能否提前,关键在于看隧洞工程能否提前完工。而隧洞工程能否提前完工,又关键看铁道兵的施工进度。

会后,铁八师党委连夜召开紧急会议,传达指挥部党委会议精神,围绕如何确保1983年“十一”通水进行讨论。会议围绕“倒排工期,关死后门,背水一战”这一目标任务,作出了3项决策:一是定于第二天召开全师连以上干部会议,统一思想,坚定信心,决定大战9、10、11三个月,掀起施工生产高潮;二是针对兵员严重不足的情况,增加兵力;三是向高难度部位集中力量,重点攻克9、12、15号洞。确保按期通水。

为了贯彻上述决定,全师360名连以上干部在师指挥所石子场上召开交底动员大会,宣布工程再提前半年,并开展9、10、11三个月施工大战的决定。为了把隧洞施工推向高潮,两支施工部队又相继制定了“大干九月份”“庆十二大召开”“向国庆节献礼”的总体安排。同时,部队普遍开展了“在施工的大好形势下,下一步怎么干”的大讨论和“比贡献、赛干劲、比进度、赛质量、比作风、赛文明施工”的活动。在此过程中,先后有四千多人写了决心书,表示要“再战十月立新功”。一时间一股大干的热流传遍各洞口。风枪吼叫,斗车飞弃,战士们挥汗大干,整个工地捷报频传。

推介卢震博士论文:引滦入津工程中的铁道兵(3)原创 / 梅梓祥

寒夜破冰施工。

3.攻克“三虎”

在9、10、11月各个井纷纷创月成洞百米佳绩之际,隧洞施工突然出现“三虎挡道”的困局。

“三虎”即“泥老虎”、“水老虎”、“石老虎”。

有亲历者这样描绘亲历“三虎”的感受:其中,“水老虎”时而从地下涌出,时而在洞顶倾盆而下;“泥老虎”则不时突袭,形成泥沙流;“石老虎”则表现为“作业面上,爆破后的岩石随时都有坠落的危险”。遇到破碎层,“一天要塌几次、几十次”。“三虎”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施工的难度,严重妨碍了工程进度。施工再次陷入低潮。

为树立决战决胜的必胜信念,指挥部及时召开了“隧洞工程难点部位政治工作座谈会”,对施工部队进行工程重大意义的再教育、再动员。各施工部队把攻关作为政治任务,各级指挥员,都亲自蹲在洞口指挥,和战士一起共渡难关。

为应对“三虎”,指挥部和部队党委精准施策。对于“水老虎”,据《天津日报》报道,战士们采用了以下三种方法。一是炮眼塞竹片。面对“每打成一组炮眼,就蹿出几股泉水,强大的水压把填进去的炸药冲出来”的难题,铁道兵某团战士采取“炸药快速充填法”,把炮眼用竹片塞紧,使得“水老虎”无法施展“淫威”。二是水中捞“米”。对于“爆破下来的岩石,有的大如碾盘,有的小似米粒”,战士们“用铁锨捞碎碴,如同用铲子捞稀饭”。战士们硬是凭着坚韧的毅力,一锨一锨地捞出几十方碎碴,保证了掘进速度。三是新桶漏底。由于“在掌子面,由于水位深,有的部位抽水机抽不干净,必须人工舀水”,战士用铁桶奋力舀水。“一刻钟、半个小时,水位在涨,铁桶不停”,“用了六个小时,终于把水舀干净了”。就这样,在十一号洞,指战员头顶“倾盆大雨”,脚越“地下长河”,用脸盆、水桶盛水,大战“水帘洞”,最终取得了完全的胜利。

对于像9号洞、10号洞“泥老虎”,指挥部加强了组织调度和集体攻关。引滦指挥部要求:“迅速组织力量,成立师团两级技术攻关组,配合指挥部技术攻关组,制定稳妥可靠的施工方案”,“调动一切设备,集中各方面的智慧,蚂蚁啃骨头,一步一步地稳妥前进。绝对防止大的事故的发生”。

攻关组就此制定了两个方案,其中是从8号、9号井和9号、10号井之间另开两个斜井进入正洞施工。此后,在38团新上部队挑灯夜战开掘下,两个辅助井仅用了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就打到了正洞位置。1983年3月28日,第38、第39两个团攻克了整个隧洞中最大障碍的9号洞。

在加大对9号、10号洞断层攻坚克难的同时,施工部队在14号洞下游面和15号洞上游面碰上了F1、F2大断层带。面对“石老虎”的威胁,李瑞环于1982年12月20日视察6号、9号、10号、辅10号及15号洞,进一步作出了“15号洞是三大难点中的难点”的指示,并就如何通过难点地段作出具体部署。12月29日,引滦指挥部派出断层攻关组进驻现场。随后,攻关组大胆采用了“下导掘进、弧形导坑、先行贯通、分步扩挖”的方法,稳扎稳打,步步为营,施工部队最终于1983年3月8日下午4时25分,成功贯通了十四号洞下游面和十五号洞上游面。

在重点攻关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情况下,铁道兵为了贯彻指挥部“七月完工,八月试水,九月验收,十一通水”的总部署,做好最后的冲刺。1983年3月28日晚8点55分,引水隧洞终于实现全线贯通。

以上节选内容着重叙述了铁道兵在“引滦入津,为民造福”的宏伟目标的共同感召下,克服隧洞施工中重重障碍的真实过程。在此过程中,铁道兵不仅克服物质方面的障碍,也在精神生活方面实现了蜕变和升华。卢博士为此专门专题记述了他们的施工作为和精神状态。

推介卢震博士论文:引滦入津工程中的铁道兵(3)原创 / 梅梓祥

岩石破碎断层多,铁道兵战士冒着生命危险,战胜一次又一次大塌方。

三、解放军战士

李瑞环曾说,引滦施工解放军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人民日报》亦曾发表社论称“人民军队不仅能打天下,而且能建天下”。作为引滦入津工程最为艰难的一段工程,铁道兵部队和驻津部队战士在异常艰苦的环境下,勇克“三关”,经受住了苦与乐、生与死、公与私的艰难考验。

(一)“艰苦奋斗之师”

艰苦奋斗向来是解放军的政治本色。

隧洞工段是整个引滦入津工程最艰苦的一段。1981年冬,部队便来到景忠山脚下安营扎寨。所遇困难难以想象:首先遇到的困难是,一部分铁道兵部队由南北上,不适应北方的严寒。据铁道兵王超英回忆:“部队到迁西驻地时,气温低至零下二十多度。那年迁西下大雪,雪下得还特别的深。”“不少人一下火车,就患了感冒,手脚冻肿。当时的工地,没有地方做饭,没有地方宿营,指战员们一放下背包,就一边搭帐篷,一边投入施工。”

食宿环境亦极为不易。据报道,部队驻扎所处的位置,在河北省迁西县城以北大黑汀水库西侧山沟里。战士们来到工地时,正是隆冬时节。生活上艰苦,做饭没有伙房,炊事班只能在野外搞野炊,驻地没有水,到两里多地外的村子里用行军锅挑。做饭缺少烧柴,到二十多里地外去买柴草。没有营房,一部分只能先住进老乡家,一部分在雪地里支起帐篷,埋锅造饭,野外就餐。

在生活上缺电、缺水、缺煤、缺蔬菜的情况下,经过十四个昼夜的艰苦奋战,战士们硬是凭着一把铁锹一把镐,两只肩膀一双手,在荆棘丛生的荒山坡上,搭盖了一栋栋整齐的临建房。伙食方面,据战士回忆,“热腾腾的饭菜盛到碗里一会儿就冰凉,大风一吹,刮一层沙子,牙修得对不上牙”。有的打盘菜“没吃几口,菜叶便冻在瓷盘子上了,用筷子捅都捅不动”。为此,甚至有的排长下令,“都别吃得太仔细了,狼吞虎咽吃到肚里就热乎了”。就这样,大家“跺着碎步转圈圈,奋力抢在饭菜结冰前吞下肚”。

施工条件也十分简陋。据悉,在当时设备十分简陋的条件限制下,施工部队开凿隧洞靠的是“人海战术”。斜井出渣是有轨运输,使用矿井用的铁矿车一车车往外拉,打眼爆破、拉渣、刨渣、倒渣、出渣等几乎全是人工作业,出石渣使用的工具只是铁铲、洋镐、铁耙、铁网兜、气铁镐等。爆破后,战士们用铁网兜抬着一筐筐石渣往矿车里倒。施工强度也很大。据铁道兵武新才回忆:“当时隧道里气温低、通风条件差、空气污浊潮湿、地下水多,战士们干一会儿就累得汗流浃背。为了加快施工进度,各班之间开展劳动竞赛。劳动竞赛一开展就是几个月,隧洞不断向前掘进。”

推介卢震博士论文:引滦入津工程中的铁道兵(3)原创 / 梅梓祥

铁8师40团7连创造月掘进130米成洞100米的记录,被铁道兵指挥部授予“引滦入津猛虎连”称号。

由于地质条件复杂,洞内作业,渗水淋漓,如同雨下。战士只能站在水里作业,棉衣湿透,无人退缩。例如,三营担负开挖的十三号斜井,平均每小时积水近三十立方米,如一小时不抽水,就会淹没整个掌子面。为了引来滦河水,干部战士肩并肩,头顶淋水作业,脚踩长河施工。“衣服被水浸得透湿,嘴唇冻得发青”。

除了滴水如雨的施工困难,战士们事实上还面临着“冰火两重天”的考验。据铁道兵战士武新才回忆:“冬季洞外很冷,但是洞里很热。隧道涌水特别大,渗进了棉衣棉裤,下班后全身湿透。战士们走出洞口,外面寒风刺骨,衣服没几分钟便结冰了。回到军营帐篷,大家第一件事就是脱下棉服,在火墙上烘干。”即便如此,战士们的干劲还是相当大。武新才在采访时特别提到一个有趣的场面:“有一次,我们轮班出石渣。为了抢先完成任务,副班长带头脱下衣服,只穿一条大裤衩施工。在他的带领下,我们班全部光着膀子在隧道里奋战。隧道外面大雪纷飞,里面却干得热火朝天。”

推介卢震博士论文:引滦入津工程中的铁道兵(3)原创 / 梅梓祥

武新才(右五)在工地采访。

严酷的施工环境,加之简陋的生活条件、繁重的隧洞施工劳动,对战士们而言,无疑是极为艰难的身心考验。一首当时民间的快板歌这样唱道:“多少战士洞里钻,多少台风钻打炮眼,多少斤炸药往里填……多少个断层把路拦,多少次塌方多少险,多少块险石头上悬。多少件军衣被擦烂,多少双靴底都磨穿,多少车石渣推出洞,多少双脚板血泡连”。面对如此“苦”的施工环境,战士们又是如何战胜的?

据铁八师40团政委姚维新回忆:“吃苦是铁道兵的光荣传统。铁道兵平时施工四海为家,苦惯了。过去我们部队都以吃苦为荣,现在有压力,但不怕这个压力。”他在接受采访时,还特别谈道:“解决工地施工‘苦’的问题,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是关键。当时党委一班人,支部一班人,思想统一了,就有战斗力了。”

在此背景下,党委及时开展了立功受奖活动。姚维新回忆:“当时部队党委在引滦工地开展了评先进的立功受奖活动和入党入团活动。好人好事要宣扬,好的要火线入党,表现突出的要立功。当时立功的有不少:有二等功的,也有立三等功的,有入党的。这样一来,就把广大战士的情绪调动起来了。”

另外,中共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亦十分关键。在党员干部的带头下,大干、实干、苦干逐渐成为工地常态。工地上不断涌现出新的先进单位和英雄模范人物。据统计,铁道兵授予荣誉称号的有:某团二连为“引滦入津先锋连”、某团七连为“引滦入津猛虎连”、某团二连为“引滦入津攻坚连”,副排长刘光聪为“引滦入津优秀钻爆手”、工程师王国均为“引滦入津模范工程师”。某团十连记集体一等功,副排长吴关云、副排长王根林记一等功,原副排长唐喜良追记一等功。另有十九个单位分别记集体二等功、集体三等功和嘉奖;二十个个人分别记二等功、三等功。一时间,引滦隧洞工地出现了“英雄辈出”的喜人局面。

推介卢震博士论文:引滦入津工程中的铁道兵(3)原创 / 梅梓祥

风枪手唐良杰。

(二)“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甜水进天津”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甜水进天津。”对于战士而言,“引滦入津”是一项悲壮的事业。说其悲壮,主要是因为燕山山脉复杂的地质条件下,凭借当时的科技条件凿山开洞,流血牺牲是在所难免的。对此,引滦工程指挥部早已做了最坏的打算。而对战士们而言,开工伊始,在部队的政治动员下,早已或多或少,做好了为此牺牲的准备。

在施工中,引水隧道地处地壳多升降、延长扭曲、断裂、破碎地质条件极其恶劣的地带。对于洞内隧道工程来讲,这意味着透水、塌方等不利局面。尽管施工中采取了种种安全措施,但是突然的险情和塌方仍不能完全避免。当一炮下来便可能造成大面积塌方,长期在洞内作业的部队干部战士都真切地经历了血与火、生与死的考验。

据统计,主隧洞要跨越五条大断层和九条小断层。平均每进一米塌方六次,最多时一天塌方七次。十号支洞在头八十天中,竟塌方五十五次,九号支洞一次塌方二千方,光碎石就运了十二天。这种突如其来的塌方,导致8名战士在隧洞施工中丧生。材料显示,大多数是为保证战友安全而遭遇的意外事故。比如在十一号支洞施工中,唐喜良曾四次舍身抢救战友、四十多次排除险情、两次荣立三等功,因抢救战友在塌方中牺牲。其英雄事迹成了官方宣传表彰的典型。

据报道,唐喜良去世后,当战友们为他擦洗遗体时,发现他身上有25处伤疤。为表彰他的英雄事迹,部队给他追记一等功。此外,还有战士集体冒着生命危险战胜塌方的动人佳话。根据铁道兵11师52团1营教导员张洪根回忆,铁道兵11师52团作为11师唯一派出的一个团参加引滦工程,负责12号斜井的开挖。当时,没完没了的断层带和塌方事故让他们裹足不前。为了不给11师丢脸,在政委带领下自愿组织了敢死队,无论塌方与否战士们拿着洋镐、铁锹,用血肉之躯强行通过了断层。

因塌方受伤的事情更为多见。据引滦铁道兵武新才回忆:“记得一天上午10点多,我一个人在隧道掌子面上打风枪钻炮眼,打着打着突然感觉安全帽猛地震动了一下,隧道塌方把两米高的排架砸塌,我被砸伤,顿时失去知觉,被人用担架从隧道里抬到了战地卫生队。”正如铁道兵八师原师长景春阳回忆时所言:“我觉得滦河水甘甜中带着苦涩,在这次引滦入津的施工中,我们先后牺牲了十几名官兵,它是用战士和社会各界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

推介卢震博士论文:引滦入津工程中的铁道兵(3)原创 / 梅梓祥

李瑞环(左2)与景春阳(右3)到隧洞看望指战员。

开山凿洞,除了面临塌方,爆破是另一项非常危险的工作。一两百万枚雷管,一千多吨炸药,都经过指战员的手去装填和引爆,随时都有生命危险。

据铁道兵40团政委姚维新回忆:“战友牺牲后,情绪的波动是十分明显的。老虎团就曾牺牲一名战士。战士牺牲的当天,全连不吃饭。连队情绪十分低落,三五天缓不过劲来。”“政工干部只好积极做战士的思想工作,既讲‘大道理’,又讲‘小道理’,使他们从战士牺牲的阴影中尽快摆脱出来。”

但即便是面对如此考验,引滦工地仍然大量涌现出“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英雄榜样。据统计,在党员干部带头下,参建部队有6100多人带病带伤坚守一线,107人受伤致残,17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上述事实证明了这样一点:党领导的军队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民军队,人民子弟兵可以为人民的利益牺牲一切。天津人民后来把引滦胜利和军队紧紧联系在一起,可以说确系由衷之言。

推介卢震博士论文:引滦入津工程中的铁道兵(3)原创 / 梅梓祥

奋战“地下长廊”,石渣源源外运。

(三)“广阔的胸怀,无私的战士”

在引滦工地上,战士除了经历生与死、苦与乐的考验之外,事实上还面临着公与私的考验。

对于引滦之“公事”与个人之“私事”,从现有材料来看,大部分战士们表现出了集体性的“先公后私、公而忘私”的政治觉悟。材料显示,在引滦入津施工中,准备休假的放弃休假,正在休假的提前归队,准备结婚的推迟婚期,家属来队的提前送走。

比如,在引滦工地上,有的战士刚结婚三天,就送走了妻子,奔赴工地。广西壮族战士许冠群的“两地婚礼”则具有传奇色彩。由于施工任务紧张,他不能按约回家同他的对象成亲。他便按照约好的时刻,相隔千山万水,在施工隧洞里与其对象遥遥相拜。婚礼结束,许冠群拿上安全帽,走进了自己的“洞房”——隧洞。天津市市长李瑞环得悉后,无不感慨地说:“这真是广阔的胸怀,无私的战士。”

事实上,还有战士自告奋勇,主动请缨上引滦工地的。比如,唐良杰,当兵入伍十八年,在隧道里拼了十三年,被称为“隧道大王”。其曾在成昆铁路隧道施工时遭遇塌方,受重伤致中度脑震荡成了二等残疾。引滦入津工程启动时,九死一生、本已被批准转业回家的他,主动请缨来到一线参与到引滦隧道的建设。

在处理个人休息时间的问题上,战士们早已没有了假期的概念。为了把工期往前赶,战士们都把注意力放在了工程进度上。据《天津日报》报道,即使是面对一年一度的春节,担负引滦入津隧洞施工任务的铁道兵某部一万多名指战员主动放弃休假,大年三十仍坚持奋战在工地上,使工地到处呈现一派热气腾腾的施工景象。在十四号洞下游作业面上施工的某部二营五连指战员“一鼓作气干到除夕深夜十一点”,“创造出了当年以来施工最好成绩”。

在地位和前途问题上,战士们亦面临着公与私的考验。在引滦工程进入高潮的时候,铁道兵面临着部队撤销后个人去向的问题。很多战士对于组织作出的上述决定,虽然感情上难免是复杂的,但基本表达了服从组织安排的坚决态度。据铁道兵八师连队指导员张明泉回忆,当时军营战士服务大局的意识还是很强的。比如,某部副团长杨洪亭在接到组织决定他转业到地方工作的分配意见后,他说:“我对部队有感情,但组织上决定了,我没二话;请领导放心,在部队一天,我保证工作一天,负责一天。我要在有限的时间里,为部队完成施工任务做出无限的努力。”面对铁道兵队伍改编的情况,材料显示,战士们不但没有受此影响,反而“愈战愈勇,仗越打越漂亮”,连他们自己都深有感触地说,真没想到,我们这支部队在这种条件下竟展示出如此巨大的战斗力!

对于上述战士种种公而忘私的“反常”举动,又如何来理解呢?根据口述采访以及当时报刊报道等资料显示,党的领导在此过程中发挥了关键性作用。

首先,党的根本理念、宗旨是推动干部战士发扬奉献精神的关键性因素。铁道兵40团政委姚维新在采访中就指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吃苦在前、享乐在后’是共产党员的基本要求。面对个人利益、集体利益怎么办?背后其实是小局和大局的问题、个人和集体关系的问题。用现在习主席的话讲,就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问题。”“当时,部队党委提出了指导性的政策。部队党委提倡:主管干部不请假,不探亲;领导干部要起带头作用。团领导每天上工地巡逻值班,营领导必须固定一个人在工地值班,营以下机关也必须固定人来值班。特殊时期必须采取特殊措施,这样才能保持部队的基本稳定,保持施工的顺利进行。”

其次,党的思想教育、组织措施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据姚维新回忆:“当时我们开了好几个会,党委会、党委扩大会、党员大会。层层发动,层层搞教育。部队的思想政治工作主要围绕发扬铁道兵的优良传统,发挥党员领导干部的带头作用展开。总的来说思想工作做得很扎实,当时各级党员干部作用发挥得很好。”

综上所述,在党的思想引领和组织领导的双重作用下,战士们纷纷向党员干部看齐,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引滦战斗中去。据统计,引滦一年多来,“全师有2900多人主动推迟婚期、假期,1500多人探亲提前归队,3600人次带病带伤坚持施工”。

推介卢震博士论文:引滦入津工程中的铁道兵(3)原创 / 梅梓祥

隧洞打通,战友会师,欢呼胜利。

(四)“军民团结如一人”

积极开展群众工作,密切军民关系是引滦入津工程施工中的一大特点。这在铁道兵引滦施工中表现得尤为明显。这一方面是部队恢复党的优良传统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当时实际引滦入津施工的迫切要求。

引滦隧洞工地附近挨着山岭和村庄。在野外开展作业,一方面需要占用附近的土地,另一方面需要补给一些生活急缺的物资和解决一开始野外住宿的问题。来到全新且陌生的迁西县城的山岭之间,无论是安营扎寨还是后续施工,都亟待驻地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为了在短期内争取群众的支持,铁道兵部队刚进驻时,就采取了一系列的行动。比如,为了不给群众添麻烦,部队在冰天雪地里支帐篷,起锅灶,不进村庄住民房。安营扎寨需要占用土地,部队就舍近求远,上下班多跑路,把家安在沙滩、荒坡、水洼地上,比原营房设计少占用了两百多亩土地。果树是当地群众的重要经济来源,按需要都在砍伐之列。为了减少群众的损失,部队反复修改施工方案,千方百计保护果树,可砍可不砍的尽量不砍,能砍树枝的不砍树,使三百五十多棵被定为砍头的各种果树仍然枝叶繁茂地生长在工地上。准备砍掉的一千九百五十棵杨榆树,战士们利用业余时间全部移植到大队的林地上,并包栽包活。

开凿隧洞要运出大量石渣,他们便把石渣运到河床两岸修筑拦水坝、防洪堤,或填入污水沟、水洼地。铁道兵某团驻地有一条横河,每当洪水泛滥时,威胁村庄,冲毁良田。这个团利用隧洞运出的片石,修筑了一条高1.5米、宽8米、长3200米的防洪堤,群众称它为“爱民堤”。

燕山巍巍清流过,滦水悠悠润津门。1983年9月5日上午8时,潘家口、大黑汀水库和引滦枢纽水闸依次提起,滦河水喷涌而出飞奔天津,全线正式通水。9月11日天津人民盼望已久的滦河水经过几天的奔流,经过自来水厂处理,开始流向市区千家万户。在庆祝通水仪式上,时任天津市市长李瑞环宣布:“今天,清澈甘甜的滦河水已经送入到千家万户,天津人民喝咸水苦水的历史,从此宣告结束!” 就这样,引滦入津工程像一出威武雄壮的剧目,十多万人齐上阵,在一年多时间内解决了解放三十四年来一直想解决而未解决的天津用水问题。

推介卢震博士论文:引滦入津工程中的铁道兵(3)原创 / 梅梓祥

1983年8月,引滦入津工程提前两年全部完成。滦水南流入津门,甘甜的滦河水流进千家万户。战士们欢庆胜利通水。

推介卢震博士论文:引滦入津工程中的铁道兵(3)原创 / 梅梓祥

铁8师40团荣立集体二等功。

引滦入津工程的建成通水,无疑是天津城市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为此,天津市委、市政府代表天津人民的共同意愿,在引滦入津工程纪念碑上写下了这样一段碑文。文曰: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三十四周年之际,引滦入津工程建成通水。七百七十万天津人民饮水思源,勒石以铭。

六十年代后期以来,华北地区持续干旱。全市人民节水保水,成绩卓著。为解决天津城市用水,加快四化建设,1981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兴建引滦入津工程。这项跨流域工程,自大黑汀水库引水,穿燕山余脉,使滦水西流,循黎河入于桥水库,经州河、蓟运河,转输水明渠,注尔王庄水库,引入市区。途经迁西、遵化、蓟县、宝坻、武清、北郊,全长234公里。筑有隧洞、泵站、水库、水厂、暗涵、明渠、管道、倒虹、桥闸、电站等工程215项。1982年5月全线开工,至胜利建成,历时一年四个月。

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89208部队和天津驻军52859部队,承担了最艰险的开凿隧洞任务。人民子弟兵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发扬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顽强拼搏,科学施工,为天津人民建立了丰功,创造了大陆开凿输水隧洞的奇迹。21名引滦工程建设者光荣地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中央领导同志多次亲临工地视察。国务院有关部委积极指导帮助。河北省迁西、遵化两县人民做出重要贡献。全国23个省市给予大力支援,168个单位参加会战,5万工程技术人员团结协作。全市工农商学兵和干部十多万人参加共产主义义务劳动。引滦入津的胜利实现,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和军队有改天换地的无穷智慧和伟大力量,证明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具有光辉灿烂的前途。

引滦入津,造福人民。滦水滔滔,千秋永志。

推介卢震博士论文:引滦入津工程中的铁道兵(3)原创 / 梅梓祥

为了纪念引滦战士的不朽功勋,中共天津市委、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府决定修建一座以解放军的光辉形象为主体的纪念碑。同时,为了纪念天津因水而重获新生的时刻,天津市政府还在海河起点三岔河口竖立起了“盼水母亲”主题雕塑。迁西县的解放军战士雕像与三岔河口的“盼水母亲”雕像遥相呼应,共同表达着天津人民对子弟兵“引滦入津”的感恩之情。

推介卢震博士论文:引滦入津工程中的铁道兵(3)原创 / 梅梓祥

编辑:乐在其中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