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记我的同事——原华县教师进修学校教师雪云

作者:华州文史荟萃

雪 云

作者:刘振祥

八六年二月我从教育局调往华县教师进修学校任教。那天我打扫房子,领办公桌椅,搬床板床凳。这里有我认识的好多同志,我不愿麻烦人,凡事都是我一人干,反正我有的是力气和耐力。正当我扛着床板走的时候,忽然觉得后边有人帮我抬着,感到了一阵轻松。走到房子门前放床板时,才发现帮我的是雪云。我还没来得及说出感谢的话,她却埋怨我不叫人帮忙,还说:“一看,就知道你是个逞强好胜的硬汉子!”她的话让我觉得很不好意思。

记我的同事——原华县教师进修学校教师雪云

以前我也认识雪云,就是没有说过话,就连她的丈夫我也认识,只是碰见时打个招呼而已。这次来校我带中师函授教育的语文课。教材量大,文学史上各个时期的文章均有选择,备课量相当大。我整天忙于翻阅资料,写教案。加之又带着三个孩子上学,做饭、管娃,整天忙得很少和人交往。我的教学任务是在全县十一个教学点上每星期的星期六、星期天巡回教学。雪云带数学课,在校内上课。她经常来我房子询问孩子的课程、生活。还把她在后院种的蔬菜不时的送给我或孩子。孩子对她也由生疏到热情,常常说她雪云姨如何如何对她们好。直到二十多年后的今天还说:“啥时候两家人能聚在一起的话,好好吃顿饭。”

雪云是个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人。少年时代她就是一个爱学习、会学习的好学生。初中毕业就考入了省重点高中的华清中学。文化大革命她失去了高考机会,回到了她的家乡。后来她当上了民办教师。丈夫在外地工作,她既要上课,又要管孩子,种自留地。她尽管紧张、劳累,在她身上表现出来的却是一切都难不倒她的倔强劲。她说母亲去世早,姐姐比她大十多岁,对她很关心;在那困难的年代,给了她很多的帮助。七八年恢复高考后,雪云考上了师范院校。上学期间孩子就是姐姐替她经管的。她每谈到她的姐姐,都流露出深深的感激之情。她也经常回忆那些困难的年月和那些经受困苦折磨的往事。时代和经历使她显得比一般同龄人更深沉,更有毅力,更能面对现实。在工作和生活中她总是比别人表现得出色。

九一年前后,她曾因治疗乳腺增生动了一次大的手术。我还约了朋友,借了外单位的车去看她。她虽在医院里,可精神状态完全不像一个病人。出院后,我又去看她,胸部的绷带还没有拆掉。她倒茶,谈笑完全不像一个做了大手术后还没有康复的病人。她说,医院里的医生告诉她,以后再也不能做稍微用力的事了,就连提一壶水的事恐怕都难做到。她说:“我就不相信。我要试试看。”说着她又发出了笑声。原来,她是个始终用微笑和轻蔑对待一切困难的人。

一个星期天,她约我和她带着孩子去潜龙寺郊游。我说潜龙寺我去过,道路很难走,何况往来几十里;一个正常人都觉得不太容易,何况你又没有康复!她说:“活动也会促进康复,外出能够减少郁闷。”就这样我们两家人踏上了去潜龙寺路程。一路步行爬山,她都走得很踏实,就连我的妻都说腿疼,最后留在了半路上等待我们归来。最终我们来到了潜龙寺,看到了“柏抱槐”。还在寺的西北处的平台上照了相。雪云笑着说:“我们不是上来了么!”

记我的同事——原华县教师进修学校教师雪云

有一次我从庐山回来给母亲买了一个拐杖,在九江给雪云买了一个瓷娃娃。手杖是我精心挑选的,瓷娃娃很逗人笑。旅途的烦闷使我不时拿出瓷娃娃看着解闷。回来后,我去她家,她的孩子没有见到瓷娃娃,看见了放在那里的拐杖,以为是我给他爷爷买的。听了孩子的话,我也后悔当时没有多买一把。

后来我利用进山的一次机会,砍了一根剪子般木棍,回到家,经过火烤加工、雕刻、染漆,做了 一根龙头小拐杖,让雪云送给她的父亲。雪云看了很高兴。还说这样的拐杖,不论木质,做工,都是市场上难以买到的。后来听说她父亲去舅舅家时遗失在舅家了,以后就归舅舅使用了。雪云还后悔没有把那把拐杖做为父亲的陪葬品。

雪云对父亲非常体贴,她经常把父亲接到学校来照管,衣食住行体贴、周到。父亲尽管年事已高,还爱看书报,我把我订的小报以及收集的故事小报经常送给他阅读。时间长了我和老人也很能谈说到一块了。一次,雪云对我说:“真没想到,老人家从这里回去才几天,就去世了!”说话间,她的眼眶里已充满了泪水。

雪云在事业上是成功的,多次被县教育系统评为“教学能手”并获得了中学高级数学教师的技能职称”,她还和其他人合著有数学方面的书籍,并得以出版。可她仍觉得做得很不够。一次她去参加华清同学会。会后决定印发个人小传,她让我替她写了一个传,可她最后竟然没有送去。我问为什么?她却说不如别人辉煌。雪云的谦虚就可见一斑了。

雪云是个爱学习、会学习的人。她经常回忆她当年的初高中学习生活。几十年的教学生涯,是他学习积累了丰富的知识,体会出了多方面的教学方法。凡是听过她的课,接受过她的教育的人,都对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在她从学校的教学岗位上退了下来,可她并没有停止她的教学活动。她的子女大了,工作了,她还在为培养教育她的孙子辈在继续呕心沥血。她把她儿子的孩子、女儿的孩子、侄男甥女的孩子都聚集在一起,为他们的学习成长浇灌着自己的心血。

这只“不知老之将至”的春蚕还在吐着她那缕缕新丝!

原文来源:作者供稿

原文作者:刘振祥

整理编辑:华州文史荟萃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