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私人的,公共的|南周文化榜

作者:南方周末

4月,文化领域进入扎堆评奖、颁奖月。文学和出版领域,老牌文学期刊《收获》和《当代》杂志各自隆重举办盘点2023年的文学颁奖典礼,更年轻一些的“刀锋图书奖”也在本月颁出。电影版块,第42届香港电影金像奖、第14届北京国际电影节举办,第77届戛纳国际电影节公布了入选片单。

北京时间4月11日下午,戛纳电影节首批入选电影名单公布,有网友称今年可谓戛纳“华语电影大年”。贾樟柯执导的电影《风流一代》,让他时隔十一年再度入围主竞赛单元。名单公布当天,关于新电影的另一个话题也随之受到热议:过往贾氏电影中毫无疑问的女主角赵涛,此次是否有望夺得戛纳影后?很多人表示期待。

私人的,公共的|南周文化榜

贾樟柯执导、赵涛主演的《风流一代》入围了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资料图)

此外,管虎的《狗阵》入围一种关注单元,郑保瑞的《九龙城寨之围城》入围午夜展映单元,陈可辛的《酱园弄》入围非竞赛展映单元。

也是在4月,香港电影业或许最为重要的年度聚会应时举办。4月14日,香港电影金像奖颁出。几年前还被认为青黄不接的港片市场,如今呈现出“老”与“青”同台竞技的场面。《年少日记》《白日之下》等由香港年轻一代导演拍摄的作品,在收获高口碑的同时,斩获最佳女主角和最佳男、女配角在内的重要奖项,而《命案》《金手指》等由老牌港导拍摄的影片同样占据一席之地。颁奖礼上,梁朝伟再度刷新纪录,凭借《金手指》拿到演艺生涯中第六个金像影帝。不过,从社交媒体信息来看,很多人对林保怡错失影帝感觉惋惜。在电影《白日之下》中,这位剧集里的熟面孔,一改往日形象,在电影中贡献了一位残疾院舍里可恨又可信的“恶魔院长”形象。

四天之后,1900多公里之外的北京,第十四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的帷幕也徐徐拉开。本届北影节举办了三场大师班,受到影迷热捧,分别聚焦影人埃米尔·库斯图里卡、许鞍华和陈冲。在与冯小刚的对谈中,陈冲透露,李安的电影代表作《喜宴》将会重拍,而自己将在电影中饰演一位晚年陷入情网的家庭妇女。26日晚,天坛奖颁布,范伟凭新片《朝云暮雨》再度荣膺“最佳男主角”。这也是他自2017年靠《不成问题的问题》获得该奖后,二封“天坛影帝”。

4月可以说是电影节之月,同样也可称为青年导演之月。与各规模、各地区影展的热闹相映照的是,过去一个月,内地院线电影的“文艺复兴”。观众有幸在影院扎堆看到不少口碑之作,比如《年少日记》《乘船而去》《白日之下》等。这些作品的共同点在于:它们都是由80、90后导演拍摄的首部或第二部剧情长片。

《年少日记》以一封匿名学生的遗书为引子,勾起了一位老师郑Sir少年时期的伤痛记忆,因为精英父亲对孩子的高期待,郑Sir“不聪明”的哥哥在少年时选择自杀。影片以一个家庭为切口,透视出东亚家庭内部常见的弥漫性压抑——竞争、鸡娃、内卷,中产焦虑的压力借由教育在代际传承。导演卓亦谦在接受采访时透露,他在影片中投射了自己的年少记忆,因为他也曾是个受困于平庸的少年,大学时,他曾收到朋友轻生的遗书。

私人的,公共的|南周文化榜

香港电影《年少日记》揭露了东亚家庭的隐痛。(资料图)

年轻导演将私人记忆作为创作的起点,并将它们放置在更普遍的人生境遇之下,真切抵达了社会情绪脉搏,获得不小共鸣。

《乘船而去》同样。它取材于1994年出生的青年导演陈小雨的家族往事,电影颇具江南气质,处理了一个并不复杂的故事:老太太罹患脑瘤后,在外打拼、流浪的子女回家照顾母亲人生最后一程。在这个几乎所有中国人都会面临的现实处境中,影片层层剥开死亡这个沉重的话题,同时辐射城乡、代际、亲情等复杂命题。陈小雨把沉重的故事拍得轻盈,影片具备诗电影的影像风格,不少观众都在观影后表达,他们联想到各自的家族生活。

《白日之下》则具备了显然的公共性,它以发生在香港本地的一系列残疾人院舍虐待事件为原型,描摹一个名为“彩桥之家”的残疾人院舍内的人性之恶——智力障碍女孩遭遇院长性侵、自闭症男孩遭到护工虐待……一位新闻记者在调查中揭露了这一切,却未能完全解决背后的结构性困境。《白日之下》关乎这个社会弱势群体的生存境遇,呈现了媒体监督的现状,表达对社会正义的期待。这种从公共议题出发的创作,具备了充分的严肃性。年轻导演的创作表达,或许可以简单归结为:看见人、关切人。

这三部电影的内容表达或私人,或公共,呈现出青年影人对外部世界和内在生活的高度关注和丰富探索。不过,口碑归口碑,票房归票房。截至发稿,三部影片票房依次分别为1372万元、136万元、1197万元。

也是在4月,台剧《不够善良的我们》上线,这部以一对“家庭主妇-职业女性”为对照组,展现两位中年女性不同人生选择的剧作,或许是本月最受瞩目的剧集。《不够善良的我们》延续了这些年台剧对日常生活细微情绪的敏锐捕捉,聚焦女性到底是该经营婚姻还是专注职场,两者孰优孰劣的人生困局。导演徐誉庭在剧集播完后,在社交媒体发文称,两个人物都带有她对自身人生的省察。《不够善良的我们》可以视为女性创作者从个体生活出发,触达群体情绪的一次尝试。同时,它也切中了一条更普世的人生寓言:在人生的林中,总有两条路,不管选择其中哪一条,都难免时不时回望、叹惋,美化没有走的另一条。

在观点多元,群体价值观时常碰撞的当代文化现场,一直以来,由社会新闻作为叙事事件,揭露公共制度与公共服务缺位与弊病的创作,是一种立足现实的有效表达。但近些年,私人观察成为日趋重要的时代感受器。从4月一系列的影视作品来看,当创作者愿意将私人的感受诚实打开,或许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引发共鸣、弥合差异、达成共识。

月度电影 《乘船而去》

这是一部表演细腻、回归日常生活的电影,不仅有子一代在大都市打拼、追求梦想的苦楚,也有老一代维系乡间伦常的静谧。

这是一部回“家”的电影,体现在三个层次上:一是,回到老屋,因婆婆生病,子女及孙辈回到婆婆的家,体认上一辈人的坚韧与困苦;二是,回到故乡,在大城市寻找梦想的子女重新回到儿时成长的地方,感受家乡的变化与变故;三是,回到乡土中国,婆婆坐着“船”在这个地方与爷爷安“家”,一“家”人经历了大哥的夭亡等家庭隐痛,又在老屋中经历婆婆的病逝,最终小儿子重新子承父业,拾起爷爷的木匠手艺,打造了一艘可以渡人的“船”。这部“家”的故事,呈现了“家”的漂泊和动荡,每一个人都要经历在“家”里降生、离开“家”、尝试建立自己的“家”等过程。“家”是漂泊生活的锚定点,也是随着一代人又一代人变化而变化的、不断重构的地方。

与此同时,电影中的“船”、流动的河、影影绰绰的庭院、潮湿的天气共同组成了一个江南水乡的场景,这是鲁迅、茅盾、叶圣陶等江南文学家的故乡,也是经历工业化之后可以返乡、寻找田园生活的新故乡。(张慧瑜)

私人的,公共的|南周文化榜

《乘船而去》剧照。(资料图)

月度剧集 《不够善良的我们》

推荐《不够善良的我们》,并不代表认为剧集做到了完全意义上的优质,恰恰是因为存在于这部剧之中的争议性讨论,反而建构出作品所产生社会意义的复杂讨论面向。

该剧讲述了两个几乎构成对照组的女人,通过一场漫长的较劲,反思自身情感选择、人生选择的故事。人心、人情有多难写,《不够善良的我们》就面对着多不同的声音。与其说是剧中人觉察出“不够善良”,不如说是对善良的确认有了更复杂的社会条件;与其说是在执念“错误的爱”何错之有,不如说是对爱本身的确认有了更多样的现实考量;与其说是两个女人之间的互相观照,不如说是对自身选择的确认有了更彻底的重建。当对善良、爱与女性自我的确认不再是一种不言而喻,才有了这些绵密而漫长的挣扎、痛苦及反复。有观众认为遍布在作品的小心思很惊艳,也有观众觉得作品设置的困境老生常谈;有观众共鸣于作品刻画的细致入微,也有观众批评作品只剩纯粹的矫情。不一而足的评价,何尝不是曾经或者正困在情感和生活里的我们在面向自己进行投射时所作出的本能反应?剧集给出了一个讨论空间,像是一个有弹性的容器,持续接收着有关这些问题的丰富答案。

本剧导演徐誉庭,在此前编剧的作品《我可能不会爱你》里就已经成功勾勒出在人对自己的认识及其情感、生活建构之间的微妙心理,让人印象深刻。《不够善良的我们》仿佛是面向愈加不纯粹的世界的升级版《我可能不会爱你》,对于生活里的确幸和确丧同样有出彩的刻画,这也是作品甫一播出就能迅速成为焦点的原因;由此生发出的社会性讨论,未必足够充分准确,却也展现出了一些可能的想象空间。

更进一步地说,台剧近些年的现实题材创作升级,确实传达出日益凸显的社会性以及对“人”本身丰富脉络的细腻洞察。无论这样的表达是一种普遍性的反应或者仅仅是对某种异质性的夸大,至少代表了一种探索方向,具有观察和阐释的价值。(何天平)

私人的,公共的|南周文化榜

《不够善良的我们》剧照。(资料图)

月度图书 《高启:诗人的穷途》

除了专修中国文学史的人,恐怕没几个人知道高启。但是在西方,他可能是最知名的明代诗人了,这全赖牟复礼的这本书《高启:诗人的穷途》。以诗证史的写法并不特别,但高启属于有诗无史的人物,在正史中,关于他的记载不过区区几行,诗集却有传世。通过诗文,作者不仅勾勒出诗人未见于史的早期经历,更有意义的是,结合时代风云,牟复礼试图描画的是诗人的心灵图景。

不过,今日读来,让人感慨的除了作者的学术功力,还有传主的命运浮沉。高启处于元末的苏州,早年就有才名,当张士诚占据苏州时,汉人苦蒙元统治久矣,他的许多朋友都加入了张的政权,以为这就是汉人的天命回归,后来朱元璋获胜,这些人大都身死名败。高启侥幸躲过了张士诚,得以有资格效力新朝,还参与《元史》编撰,本来已是成功上岸。但是他为苏州知府魏观的贺诗却莫名成了催命符,经历了连年战火,苏州城残破不堪,魏观想重修府衙,选中的基址是张士诚旧邸,这被人说成了他意图谋反的证据,朱元璋对张士诚恨之入骨又疑心极重,马上就对一系列人处以极刑,为新府衙写过贺诗的高启被腰斩。可笑的是,魏观很快被平反,这是朱元璋少有的公开认错之一,但高启却没有被提及,也没有被正式平反,这是他在正史中不过寥寥数笔的原因,但也没有被封禁,这让他的诗文集得以传世。

再读高的诗文,读他的意气风发,读他的精心雕琢,我们不免叹息,历史借给你的好运,随时会被没收回去。(沈大园)

私人的,公共的|南周文化榜

2024年4月出版的《高启:诗人的穷途》。(资料图)

月度综艺 《灿烂的花园》

《狂飙》播出后,不仅高启强的荧屏形象深入人心,张颂文本人的坎坷经历也广泛传播,“好演员是怎样炼成的”话题成为热议焦点。张颂文在“坐冷板凳”的漫长的季节里,一直租住在京郊的一个质朴小院,每天亲近自然、打扫房间、种花养草,以慢生活锤炼好演技。这使得他在观众眼中一直以脱离演艺名利场的浮躁而被认同。“大器晚成”成为社会共情点,而“脚踏实地”是真正的流量密码。“生活很灿烂,自然有答案。”这既代表着向自然寻找生活答案的气质,也是一种“积极做事,莫问前程”的豁达心态。如今,房主要进行改造,人可以“浪迹天涯”,但植物们需要一个家,“小熊花园”由此萌芽。

私人的,公共的|南周文化榜

真人秀节目《灿烂的花园》。(资料图)

向自然靠近,向艺术精进,在田野中寻找答案。《灿烂的花园》是一档从泥土中获取养分的节目。在节目中,张颂文白手起家、重新搭建一座质朴花园,种植一草一木,认真完成生活小事。这个节目看起来有点“野”,在京郊的田野里,演员们沉浸在生活的田野中。无通告、不妆发,好朋友说来就来;追烟花、捡羊粪,去撒野说走就走。他们享受着乡野的野趣,细品植物的野性,与其野蛮生长的姿态共同成长。

向下扎根,向上绽放,在自然中野蛮生长。张颂文说,草木一生,最重要的是根,人,亦如此。植物的根系需要土壤,而对演员们来说,真实的生活就是养分的来源。“枝繁叶茂是你可以看见的,但是支撑枝繁叶茂的是它的根系。”张颂文从植物生长得来的人生观,也影响传承着后辈。演员马嘉祺在第一天的花园生活结束后说道:“这些做过的事情和见过的人,都变成了我们的根须。”

向外探索,向内感知,于众生中创造阅历。“每天我都想创造一些阅历,因为阅历决定了演戏的厚度。”张颂文说。众人常常说走就走,深入当地村民的日常。演员们在田野中汲取的不仅仅是自然的治愈之力,还收集了平凡人的真实故事和珍贵的人际情感。因此即便没有既定行程,一众演员也能在花园内外不断探索新事物,与自然和人群产生即兴的互动。深入日常生活,主动求索、善于观察、保持好奇,这不仅是文艺工作者收集素材的过程,更是感知内心世界、完善自我的必由之路。(周逵)

南方周末记者 潘轩

责编 李慕琰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