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中国私募股权市场报告: 交易量相对活跃, “干火药”充足

作者:钛媒体APP
中国私募股权市场报告: 交易量相对活跃, “干火药”充足

近期,贝恩公司发布了中国私募股权市场报告,公司合伙人在报告发布会上,针对种种一级市场的现状作出了解读。

中国私募股权市场在2021年达到高点以后,2022年、23年基本从交易规模、融资数量、退出规模来讲,都是有大幅下降的。但这不是中国单个的问题,全球私募市场也是一样的,所以整个市场还是在调整之中。从交易结构和退出形式来看,一级市场的挑战非常大。

“当然在这些暗点当中还是有一点亮点的,例如整个中国调整的过程当中,有一个很显著的特点,美元基金和人民币基金方向是不一样的。人民币基金不管是融资还是投资角度来讲都是非常坚挺的,23年和22年相比人民币基金融资、投资,还有小幅上涨;包括2024年第一季度大家去看趋势的话,其实也是一样。所以整体由于国家基金在背后的推动,人民币基金一直在企稳。”周浩表示。

而另一边,美元基金在2023年呈现“冰火两重天”的情况。上半年美元基金从投资角度来讲非常谨慎,到了下半年从第三第四季度,10月份以后发现市场上交易是越来越活跃,包括今年年头也有大规模交易出现,大家可以看到美元基金普遍处于比较谨慎的状态,但是在企稳。

对于私募股权市场的前景展望,周浩认为:投资活跃度在回暖之中的,但不会出现大家于其中的“V型”反转,而是在未来两到三年时间,呈现比较平缓的发展。

究其原因,是因为今年市场并不缺少资金,贝恩公司研究发现市场上“干火药”(已募资但未投出的金额)存量较大,与23年和22年相比反而增加了。一部分新募到的人民币基金都还没有投出,美元基金则越来越趋向于或注重于去投后期并购类的大型交易,但这样的标的在市面上在售的并不多。

周浩还在会议中指出,发现交易的PE倍数已经下降了。过去两年已经有20%下跌。虽然交易倍数下跌,但买卖双方在估值方面预期还是需要一定时间的磨合,这也造成交易完成的时间被拉长,交易数量也在缓慢爬坡。

据贝恩公司统计,16年到今天为止,所有私募股权基金投出去的交易,还有60%以上是未退出的,这样的情况下机构先要退出才能实现DPI,才能实现回报,才能融新的资金。从这个角度来讲,未来两三年,特别是对美元基金来说募资非常具有挑战性。

最后,周浩对私募股权投资者GP给出了两个建议:第一,很多客户过去两年做的事情是战略梳理和基金转型。每一个基金都要思考清楚,在整个投资环境和投资逻辑,包括宏观环境变化的情况下,如何在未来找到投资机会。未来中国可能普遍靠市场快速增长的逻辑已经不成立了,未来到底是准备多做人民币基金,还是更多专注在某些特定赛道,或专注在某些特定的投资主题,都是需要每个基金仔细思考和打磨的。

第二,60%被投企业还没有退出,这些企业如何做价值最大化,帮助它尽快退出,或不退出之前如何帮助被投企业通过手段提升业绩,这是摆在每个GP手上最重要的问题。大的GP手上有3到5个左右的被投企业需要退出,退出的节奏其实是非常重要的,包括在哪里、哪种方式退出,是IPO还是卖给其他基金,这些都是需要通盘考虑的问题。

“我们觉得GP还要做一件事情:不要“守株待兔”,要“主动出击”。历史告诉我们,去找独家交易机会是能够创造最大价值的,不要坐等机会出来,好几家在那里一起竞价,而是利用自己现有的资源和能力,去寻找独家的交易机会。这是基金解决了退出问题以后,要涵盖解决的重点问题。”周浩表示。

从投资的活跃交易度情况,2023年跌到十年低点,相比2021年高点来看,2022、2023年两年连续下跌。

原因有几个:第一,确实宏观经济增速有一定程度的放缓,这是基本面情况。第二,整体IPO退出相对来讲是放缓的,因此退出的困境是依然存在。很多投资人,在投资过程当中也会考虑这方面的因素。

另外就是前文提到“干火药”待投金额是上升的,大家都希望能有更高的效率,所以倾向于找更大的项目。但这些项目存在的数量并没有那么多,所以这就造成整个投资活跃度是下降的。再加上交易倍数,虽然一定程度是下降的,但双方分歧依然存在,我们也看到不少交易买卖双方预期还是存在一定差距,也没有办法促成这个交易。因此,综合这几方面因素叠加起来,投资活跃度是在2023年相对较低的。

但从更长期角度来看,相比2005年到2013年,2023年处在相对活跃的区间。因此相比过去十年,现在的确是低点,但交易仍是活跃的。

具体看交易构成,也分了好几个类型:成长型投资还是占到最大的,与过去几年情况基本类似,在23年仍有差不多60%这样的份额。公开市场投资有所增加,初创期投资始终维持较高,这是整体的情况。

具体到行业来看,对比过去五年(2017-2022年)的投资,电商、科技、线上服务等是有所收缩的,但半导体、生物医药、汽车出行是持续增加的,并且占的交易金额也是比较大的。因为人民币基金很多都是产业引导,所以对于半导体、汽车出行看的更多,美元基金相对来说会看更多传统医药等等,这是它们的区别。

再看投资的玩家类型:对比18年到22年、23年,我们看全球GP是相对减少的,没有以前那么活跃。但国内GP、政府机构都是相比之前更加活跃。同时在美元基金里面,全球GP泛亚太GP减少,中东投资者一定程度上更加活跃。所以主要是人民币基金以及中东投资者在2023年其实是持续活跃的,并且相比以往更加活跃。

会议上,几位合伙人解答了一些重要问题,以下为钛媒体创投家整理。

Q:2023年哪些产业领域投资比较活跃?

A:半导体、汽车出行类、生物医药类占比确实持续提升,最主要的原因是人民币基金、产业基金对此类产业推动是比较多,这部分产业持续活跃,并且在短期内也会保持这样的情况。

Q:2023年募资持续在低点,但人民币募资反而是比较活跃,许多人民币包括产业基金募到比较大的金额,美元基金相对比较少。请介绍一下市场上的募资方向以及政策趋势。

A:目前,有不少头部美元基金开始考虑人民币业务,包括注册在岸主体,都是为了进一步在中国长期发展做准备。至于美元和人民币投资或募资方向,肯定是非常不一样的。人民币募资来源大头是政府,也有险资以及高净值人群还有金融机构,这都是相对比较大的。美元基金是比较稳定的募资来源,基本有很多养老基金,包括主权基金。这两者差别是人民币募资每年来源会变化相对多一点,但美元相对比较稳定。

我们还是看到美元基金是比较积极在尝试人民币的,给他们未来打开了一条不一样的道路,一方面可以拿到不一样的资金来源,另外也可以投一些以前通过美元基金投不了的行业,这会产生更多投资交易。

Q:PE/VC跨境出海有哪些新的机遇和交易机会,看好哪一些机会,关注点有哪些经验教训?

A:近几年大家都在关注出海,从数据统计来讲,这里面涉及到在境外发生的交易,中国私募股权报告里面并没有统计这部分数据。如果从方向性角度来讲,北美拉美或大洋洲的交易、并购是在上升的,行业是先进制造、互联网都有。其中主要有几个企业出海模式,贸易出海、供应链出海等,这些是投资的主题,整体供应链可能放在海外。中国企业以往在中国已经成功了,复制到海外,比如直播相关的产业在北美,大家也会持续关注。行业来讲,刚刚提到的先进制造或消费电子、光伏、互联网等等,大家都会关注。

Q:今年开始越来越多并购案例出现,但一些投资人认为并购不是容易的事情,尤其是偏前期或中期的项目不容易定价,在后期有什么解决的方案吗?

A:这跟基金之间做资产交易是一样的,价格谈不拢主要原因还是买的时候价格比较贵,当然他在退出时候不希望退出交易太低。同时从企业来讲,在这样市场环境下也不希望付过高的溢价。短期内这个问题还是会存在的,我们已经慢慢看到了,从22、23年开始,整个交易估值已经回归理性了,再往后推三年左右,那段之后的交易会变得更加容易,不管是卖方还是买方都可以在价格上达到更好的一致。

第二,从基金的角度来说,我买来一个企业想卖给另外一家企业,在买来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投后管理和价值创造,要把这个企业变得更加有价值,才能卖一个高一点的溢价给下一家企业。一般我们对基金客户建议来讲也是一样的,怎么样帮助被投企业降本增效,要更加花时间和精力做投后管理,而不是买来就放着它自己去做,所以要更多干预投后管理,把这个企业管的更好之后,未来把这个企业卖给其他公司做并购交易的话,这个价值会得到更好的体现。

Q:之前提到中国有大量资金没有投出去,原因是什么?

A:虽然2023年募资整体偏低,但人民币基金还是募到不少钱。去年投资交易大幅减少,简单来说就是这些钱没有花出去,所以待投金额是持续上涨。循环来看,大家随着待投金额越多,就越想投大额,但越想投大额,双方分歧越大,标的数量也有限,市场就那么几个,很可能大家在追抢一个,最终只能一个人投到。还有可能因为估值原因大家都没有投到,所以一进一出待投金额就越来越多了。我们觉得在未来很可能还是会这样子,但随着交易量活跃,比如今年一季度已经有几笔大额交易发生,逐步下去的话会进入到更加健康的水平。

Q:为什么现在大家都想投大额?

A:待投金额较大,如果做小单其实工作量跟一单大的差距没有那么大,所以它希望一次性能够投一单大的当然最好,不然还不解决待投金额高的问题。另一方面,更大交易门槛也是提升的。希望它现金流非常稳定,有一定分红,有一定增长,不需要增长那么快。这就是大额交易增多的两方面因素。(本文首发于钛媒体创投家 作者|张翌楠 编辑|陶天宇)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