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大奸臣秦桧的亲信何铸:为何位列五大贤臣之一!

作者:趣说历史

何铸,绍兴初年迁任殿中侍御史,他多次上奏讨论时政,强调为官应公正无私,赏罚严明,以树立朝廷内外之信。当时,朝廷欲将温州的宫殿神像迁移至湖州,这一举动必然引发沿途的烦扰与民怨。何铸因此上疏反对:“浙东正逢旱灾,若再增加劳民伤财之举,恐将激起民怨。请求简约行事,切勿过多侵扰民众。”于是,迁神像的计划被迫停止。

大奸臣秦桧的亲信何铸:为何位列五大贤臣之一!

绍兴十一年(1141年),何铸时任御史中丞,正值秦桧诬陷岳飞入狱之际,他受命主持对岳飞的审讯。

尽管杭州的岳王庙闻名遐迩,但河南汤阴的岳飞庙亦有其独特之处。尽管名声不如前者,但汤阴的岳飞庙同样值得一游。其建筑之雄伟,丝毫不逊色于杭州的岳王庙,而其中的三十多尊彩色塑像更是能带你穿越至那风云变幻的年代。这里不仅塑造了陷害忠良的秦桧等奸臣的形象,还有五大贤臣的塑像,他们分别是周同、宗泽、韩世忠、梁红玉和何铸。前四位想必大家都有所耳闻,敬仰之情油然而生,那么何铸又是如何跻身贤位的呢?

大奸臣秦桧的亲信何铸:为何位列五大贤臣之一!

稍有宋史知识的人都知道,作为御史台谏官的何铸,曾是秦桧的亲信。他虽负有“风闻言事”的职责,但更多时候是秉承秦桧的旨意,与奸党一同弹劾岳飞,对岳飞多有不实之词,甚至请求迅速对岳飞进行处罚,以示其不忠的戒条。然而,身为秦桧的得力干将和同一奸党成员的何铸,是如何进入汤阴五贤祠的呢?

《宋史》虽简略,但仍有迹可循。何铸,字伯寿,余杭人,政和五年进士出身,历任州县官职,后入京为官,逐步升至御史中丞的高位,成为南宋的重要大臣。皇帝赵构和奸相秦桧欲除岳飞这一异己,首先便命何铸负责审讯。这足以看出皇帝和秦桧对他的信任。然而,正是这次审讯,让何铸赢得了贤臣的美名。

大奸臣秦桧的亲信何铸:为何位列五大贤臣之一!

“何铸引岳飞至庭前,询问其谋反之状。岳飞随即撕裂衣裳,露出背上‘尽忠报国’四字,深入肌肤。经过审查,何铸发现并无实证,遂明言岳飞无辜。”这表明,在见到岳飞背上的字后,何铸立即意识到岳飞是冤枉的。或许他本就清楚岳飞的冤屈,否则也不会在秦桧的授意下同党一同弹劾岳飞。那么是否可以推测,身为京官的何铸并不了解前线实情,其弹劾是受了秦桧的蒙蔽呢?史书未明言,我们也不得而知。但当他看到岳飞背上的字和身上的累累伤痕,并听了岳飞的慷慨陈词后,他如醍醐灌顶,幡然醒悟,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

何铸将岳飞的冤屈告知秦桧,秦桧不悦,称“这是皇上的意思”。但何铸坚决表示:“我岂会仅仅为了一个岳飞而妥协?当前强敌未灭,无故杀害大将,将失去士卒之心,这对国家并非长久之计。”他据理力争,让秦桧无言以对。他的辩词逻辑清晰:在强敌当前的情况下,不能杀害岳飞这样的大将,否则将失去军心,对国家不利。他还特意用了“无故”一词,明确表示这是冤狱。

大奸臣秦桧的亲信何铸:为何位列五大贤臣之一!

如果何铸是个真正的奸臣,他不可能“明其辜”,更不可能冒着巨大风险与秦桧辩论。他深知与秦桧背道而驰的后果,但他仍然选择了正义。正因如此,他后来在赵构和秦桧面前失宠,秦桧甚至准备将他流放岭南。但因赵构的反对,他最终只是被贬至徽州。

何铸虽为余杭人,与汤阴县并无直接关联,但他却进入了汤阴的五贤祠,享受着世世代代汤阴人的祭祀。这正是因为他的大义之举感动了人们。也许正是他的大义感动了另一位审问官周三畏,使得他们在“明其辜”之后选择隐居深山。史书上对何铸的评价是:“铸孝友节俭,虽位高权重,却无房可居,只得寄居佛寺。其辩岳飞之冤,亦属人所难能。”至此,我们对何铸的认识应更加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