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黄巢为什么会落榜!

作者:趣说历史

咸通九年之际,长安城的金榜前人头攒动,喜忧参半。一名青年从榜首至榜尾逐一审视,反复确认后,不得不接受自己名落孙山的残酷现实。他心中满是茫然,紧握拳头,迅速逃离了这座繁华的城市。

黄巢为什么会落榜!

这一年,黄巢再次踏上科举之路,却再次遭遇失败。数年的努力化为泡影,巨大的失落感让这位出身盐贩的青年愤懑不已。他意识到,通过科举这条道路改变自己的命运似乎遥不可及。尽管长安城内繁华似锦,但等待他的却是无尽的凄风苦雨。

离开长安的黄巢,将失望、哀伤和忧愁化为满腔怒火,倾注于文字之中:“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透阵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这首诗既抒发了黄巢的愤怒,也彰显了他无尽的壮志。我们不难从中窥见,这位青年才俊的文采确实不凡。然而,如此才华横溢、抱负远大的青年,为何屡次在科举的道路上折戟沉沙呢?

黄巢为什么会落榜!

事实上,黄巢的愤怒并非无的放矢。唐末时期的科举制度确实存在诸多弊端。进士科作为唐朝晚期的选拔制度,已经变得浮薄不堪,为世人所诟病。

【唐宣宗之后的科举,种种不公层出不穷,让平民百姓想要通过科举改变命运变得异常艰难。】

在唐宣宗时期,宰相李德裕曾试图为寒门子弟创造公平的科举环境,但限制门第子弟的措施最终松懈崩溃。大量门阀子弟重新获得优待,他们凭借家族背景和朝中关系,在科举中占据优势地位。而当时还盛行一种风气,即拜谒权贵。朝中权贵、宦官等能够影响科举仕途的人物,往往成为考生们争相攀附的对象。

黄巢为什么会落榜!

寒门士子为了前途,不得不钻营门路、攀附权贵;而门阀子弟和官宦世家更是互相勾结、互相照应。这让那些不愿走后门、社会地位低下的寒门子弟在科举之路上几乎看不到希望。

或许有人会问,科举考试的试卷都是一样的,即使走了后门,如果答得不好也是徒劳。然而,在唐朝时期,试卷上并不糊名,考官拿到考卷便能知道考生的背景。因此,试卷已不再单纯,它背后是一张复杂的关系网。考试成绩不再取决于才华和笔力,而是关系、金钱和门第。

黄巢为什么会落榜!

这种情况导致唐末时期的寒门士子在科举考试中若不走后门、不请托,很难看到希望。而那些长期困于科考的考生,往往会对考场之黑暗、世风之日下感到悲哀叹息。乾符丁酉年,关宴之盛甲于常年,但有一位名叫温定的考生却久困科场,他坦率地表达了自己的愤慨和不满。

与初唐时期士人落第后的壮志未酬相比,唐末时期的士人更多地表现出满腹的埋怨。他们在黑暗的科举场中看到了肮脏的一面,难以平复心中的怨恨。例如,李山甫落第后愤怒地将怒火发泄到当时的礼部主司王铎身上,最终投身藩镇并挑拨藩镇势力屠害了王铎一家。这可谓是唐末科举落第的一种极端后果。

黄巢为什么会落榜!

然而,与黄巢的落第相比,李山甫的报复行为只是冰山一角。广明元年,当大唐皇帝仓皇逃离帝都长安时,他或许未曾想到,那个曾经怀揣炙热之心来到帝京、渴望成为唐庭臣子的青年,最终会成为推翻大唐的关键人物。这一切的根源,正是那黑暗腐朽的科举制度所铸就的悲剧。黄巢即位后改国号为大齐,狠狠地给了大唐王朝一记响亮的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