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乡土散文:忘不了的吴村山芋

作者:亿聪起名乡土文学社
乡土散文:忘不了的吴村山芋

文:王业沁

  山芋这个既能作粮食,又能作蔬菜的植物,眼下在一些媒体中,它又被冠以保健食品,而被人们喜爱。是的,山芋为薯菠科植物甘薯的块茎,又名甘薯、山薯、番芋、地瓜等。有红皮、白皮两种,俗称红薯、白薯。大陆各地普遍有栽培。山芋红皮的肉黄,味甜;白皮者味稍淡。它可以作主粮充饥,蒸、烤皆香美;经检测它还具有一定药用价值。山芋含大量淀粉、碳水化合物,还含维生素A、C、B族维生素和各种盐类。其中维生素A、C含量冠主食品类之首。山芋含胶原和粘液多糖类物质。为一种多糖蛋白质的混合物,能保持人体动脉血管的弹性,防止心血管系统脂肪沉积、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山芋的功效与作用,本文不再多述。它对生长环境的要求是怕冷不怕热,一年一季,4月栽种,秋后收获,入冬窖藏。

在吴村,村上的人们,对山芋的钟爱也是情有独钟,因为,在“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山芋作为主粮之一,曾经与玉米、荞麦,以及葛根、蕨根、野菜等植物挽救了山里人的生命,据原五合大队革委会副主任盛心志回忆录《这里曾经辉煌过》记载“以书记余明江同志为首的党支部,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们认为:吃饭总是头等大事,于是支部决定,上山开荒种小麦。五九年春又布置凡能种的山地都得种上苞谷(玉米)、山芋和其他杂粮。同时要求各生产队组织劳动力上山挖葛根、蕨根、苦菜等。这些办法是得力的,五合人民度过那几年的大饥荒,没有一人饿死。是杨滩地区唯一没有饿死人的大队。但是,余明江同志却因开荒种地而在五九年被批斗,继而撤销支部书记职务。”灾荒过后,吴村人,并没有忘记山芋的功劳,视其为重要的食物植物来种植。可以充饥,可以做菜肴,也可以做喂猪的饲料。在今天的农贸市场,山芋及其杆叶,依然是菜农们销售的一种蔬菜。

大队核算时,吴村种的山芋较多,一般是在茶叶地里间作,社员大多在自己的菜地里,种上三四垄,霜降前要把山芋藤割回切成小段储备在大圆桶里喂猪。然后,挖出山芋挑回,不洗,放在厨房里,做种的山芋也是不洗的(带泥巴最好),几种原始的吃法至今还留在记忆里:

蒸山芋,将山芋洗净,煮饭时,米煮开以后,把米汤盛起来,把山芋切成块状,放到米饭上蒸熟;

烤山芋,当年吴村厨房里的灶,是烧柴火的,秋后的山芋成熟以后,“烧饭的”时不时地挖点山芋回来做菜,或蒸或煮,但“光头放牛的”和“丫头们”喜欢将未洗的山芋放进灶中,用火灰盖住“火烤”,熟了以后,虽说山芋的外层被烤糊或烤焦,但里面香甜可口;

山芋片,洗净,蒸熟,切成小片,晒干,等到腊月,与花生、葵花籽、南瓜子等“年货们”一起炒熟,正月里待客;

山芋麻条,洗净除皮,蒸熟,捣碎,趁热拌和芝麻,切成条,晒干,用砂炒熟,或用油炸,冷却后,放到嘴里嚼得甜脆甜脆;

洗粉,做粉丝,将山芋洗净后,在机米厂机碎,挑回后,在场院里,或在桐河边,用木棍或篙竹搭一吊架,再用白帕子在吊架的四脚上系紧,把机碎的山芋倒进白帕子里兑水摇挤,下面用木盆接着,待挤干后,山芋渣用来喂猪,盆里带白色的山芋水,让其沉淀,三天以后,倒掉沉淀在粉上的废水,铲除盆里的山芋粉晒干就成淀粉;目前,市场上销售的凉粉、粉皮等都是以此作原料;但当年,只知道用开水冲熟加白糖吃,还有就是做粉丝,用淀粉加水适量要均匀,放在特制的木方盒里,在灶上蒸熟,冷却后,用刨菜丝的刨子,刨成丝状,晒干就成粉丝了。

还有,将生山芋洗净,切成条状晒干,用石磨磨成干粉做山芋粑粑吃,六十年代,山区供应的粮食,曾经因为稻子不充裕,粮站也搭配过山芋干。

山芋好吃种难藏。山芋不是开花结子育种的植物,它是依靠母体传种育苗,畏寒,冬天储藏山芋是一件十分烦恼的事情。

吴村地处五合山区,霜降以后,气温渐低,5度以下,容易变质腐坏,少数的家庭就在“火塘”边挖个地窖(那时村上的住房,一般厨房的地平大多是泥土地),把山芋放进去。还有大多数的家庭,是选择在朝阳的黄土山坡坎子上挖一米左右的洞窖,洞口不能太大30 公分,里面放一些木炭,木炭上面垫一些稻草,稻草上面再铺上破旧的棉絮;做种的山芋,一定不能有破伤,哪怕是破一点皮就不能窖藏,要光滑圆润,份量在半斤以上,山芋窖藏,装好以后,洞口用木板做门,门上还要钻几个小洞眼,用稻草盖住洞门,以便透气,全封闭不透气也不行,缺氧山芋在洞窖里容易腐烂,还要防雨雪进窖。做种的山芋,进的窖来,还要养好自己的身体,安全冬眠,这觉一睡就是近半年。

来年春分前后,开窖,取出山芋,把已经松土施肥准备好的育种菜地,放上育苗的山芋种,盖上稻草,再蒙上一层薄膜,十多天后,鲜嫩的小苗,害羞地从母体上慢慢伸开枝叶,一节一节地成藤式生长,待长到一定的长度后,就可以剪节扦插了。

  【作者简介】王业沁,广德市税务局退休干部,现为宣城、广德作家协会、历史文化研究会、新四军历史研究会会员,喜用文字记录过去的岁月,充实现在的生活,善于调研,在安徽科技出版社出版过调研文集《科学税收征管之路》,曾获得宣城市第一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多年来,偶有作品在报刊、文学平台发表,在职时以新闻通讯为主,退休后开始学习散文写作和历史文化研究,已有多篇文章获奖。

  【投稿说明】欢迎文友原创作品投稿,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本号收录乡土、乡情、乡愁类稿件。随稿请附作者名,带图片最好。乡土文学公众号已开通,欢迎您搜索微信公众号:xiangchouwenxue,关注我们。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若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