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鄉土散文:忘不了的吳村山芋

作者:億聰起名鄉土文學社
鄉土散文:忘不了的吳村山芋

文:王業沁

  山芋這個既能作糧食,又能作蔬菜的植物,眼下在一些媒體中,它又被冠以保健食品,而被人們喜愛。是的,山芋為薯菠科植物甘薯的塊莖,又名甘薯、山薯、番芋、地瓜等。有紅皮、白皮兩種,俗稱蕃薯、蕃薯。大陸各地普遍有栽培。山芋紅皮的肉黃,味甜;白皮者味稍淡。它可以作主糧充饑,蒸、烤皆香美;經檢測它還具有一定藥用價值。山芋含大量澱粉、碳水化合物,還含維生素A、C、B族維生素和各種鹽類。其中維生素A、C含量冠主食品類之首。山芋含膠原和粘液多糖類物質。為一種多糖蛋白質的混合物,能保持人體動脈血管的彈性,防止心血管系統脂肪沉積、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

山芋的功效與作用,本文不再多述。它對生長環境的要求是怕冷不怕熱,一年一季,4月栽種,秋後收獲,入冬窖藏。

在吳村,村上的人們,對山芋的鐘愛也是情有獨鐘,因為,在“三年自然災害”期間,山芋作為主糧之一,曾經與玉米、荞麥,以及葛根、蕨根、野菜等植物挽救了山裡人的生命,據原五合大隊革委會副主任盛心志回憶錄《這裡曾經輝煌過》記載“以書記餘明江同志為首的黨支部,看在眼裡急在心裡。他們認為:吃飯總是頭等大事,于是支部決定,上山開荒種小麥。五九年春又布置凡能種的山地都得種上苞谷(玉米)、山芋和其他雜糧。同時要求各生産隊組織勞動力上山挖葛根、蕨根、苦菜等。這些辦法是得力的,五合人民度過那幾年的大饑荒,沒有一人餓死。是楊灘地區唯一沒有餓死人的大隊。但是,餘明江同志卻因開荒種地而在五九年被批鬥,繼而撤銷支部書記職務。”災荒過後,吳村人,并沒有忘記山芋的功勞,視其為重要的食物植物來種植。可以充饑,可以做菜肴,也可以做喂豬的飼料。在今天的農貿市場,山芋及其杆葉,依然是菜農們銷售的一種蔬菜。

大隊核算時,吳村種的山芋較多,一般是在茶葉地裡間作,社員大多在自己的菜地裡,種上三四壟,霜降前要把山芋藤割回切成小段儲備在大圓桶裡喂豬。然後,挖出山芋挑回,不洗,放在廚房裡,做種的山芋也是不洗的(帶泥巴最好),幾種原始的吃法至今還留在記憶裡:

蒸山芋,将山芋洗淨,煮飯時,米煮開以後,把米湯盛起來,把山芋切成塊狀,放到米飯上蒸熟;

烤山芋,當年吳村廚房裡的竈,是燒柴火的,秋後的山芋成熟以後,“燒飯的”時不時地挖點山芋回來做菜,或蒸或煮,但“光頭放牛的”和“丫頭們”喜歡将未洗的山芋放進竈中,用火灰蓋住“火烤”,熟了以後,雖說山芋的外層被烤糊或烤焦,但裡面香甜可口;

山芋片,洗淨,蒸熟,切成小片,曬幹,等到臘月,與花生、葵花籽、南瓜子等“年貨們”一起炒熟,正月裡待客;

山芋麻條,洗淨除皮,蒸熟,搗碎,趁熱拌和芝麻,切成條,曬幹,用砂炒熟,或用油炸,冷卻後,放到嘴裡嚼得甜脆甜脆;

洗粉,做粉絲,将山芋洗淨後,在機米廠機碎,挑回後,在場院裡,或在桐河邊,用木棍或篙竹搭一吊架,再用白帕子在吊架的四腳上系緊,把機碎的山芋倒進白帕子裡兌水搖擠,下面用木盆接着,待擠幹後,山芋渣用來喂豬,盆裡帶白色的山芋水,讓其沉澱,三天以後,倒掉沉澱在粉上的廢水,鏟除盆裡的山芋粉曬幹就成澱粉;目前,市場上銷售的涼粉、粉皮等都是以此作原料;但當年,隻知道用開水沖熟加白糖吃,還有就是做粉絲,用澱粉加水适量要均勻,放在特制的木方盒裡,在竈上蒸熟,冷卻後,用刨菜絲的刨子,刨成絲狀,曬幹就成粉絲了。

還有,将生山芋洗淨,切成條狀曬幹,用石磨磨成幹粉做山芋粑粑吃,六十年代,山區供應的糧食,曾經因為稻子不充裕,糧站也搭配過山芋幹。

山芋好吃種難藏。山芋不是開花結子育種的植物,它是依靠母體傳種育苗,畏寒,冬天儲藏山芋是一件十分煩惱的事情。

吳村地處五合山區,霜降以後,氣溫漸低,5度以下,容易變質腐壞,少數的家庭就在“火塘”邊挖個地窖(那時村上的住房,一般廚房的地平大多是泥土地),把山芋放進去。還有大多數的家庭,是選擇在朝陽的黃土山坡坎子上挖一米左右的洞窖,洞口不能太大30 公分,裡面放一些木炭,木炭上面墊一些稻草,稻草上面再鋪上破舊的棉絮;做種的山芋,一定不能有破傷,哪怕是破一點皮就不能窖藏,要光滑圓潤,份量在半斤以上,山芋窖藏,裝好以後,洞口用木闆做門,門上還要鑽幾個小洞眼,用稻草蓋住洞門,以便透氣,全封閉不透氣也不行,缺氧山芋在洞窖裡容易腐爛,還要防雨雪進窖。做種的山芋,進的窖來,還要養好自己的身體,安全冬眠,這覺一睡就是近半年。

來年春分前後,開窖,取出山芋,把已經松土施肥準備好的育種菜地,放上育苗的山芋種,蓋上稻草,再蒙上一層薄膜,十多天後,鮮嫩的小苗,害羞地從母體上慢慢伸開枝葉,一節一節地成藤式生長,待長到一定的長度後,就可以剪節扡插了。

  【作者簡介】王業沁,廣德市稅務局退休幹部,現為宣城、廣德作家協會、曆史文化研究會、新四軍曆史研究會會員,喜用文字記錄過去的歲月,充實作在的生活,善于調研,在安徽科技出版社出版過調研文集《科學稅收征管之路》,曾獲得宣城市第一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多年來,偶有作品在報刊、文學平台發表,在職時以新聞通訊為主,退休後開始學習散文寫作和曆史文化研究,已有多篇文章獲獎。

  【投稿說明】歡迎文友原創作品投稿,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本号收錄鄉土、鄉情、鄉愁類稿件。随稿請附作者名,帶圖檔最好。鄉土文學公衆号已開通,歡迎您搜尋微信公衆号:xiangchouwenxue,關注我們。本文圖檔來源于網絡,若侵權聯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