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从证据看卒中血压管理,基于强化降压理念,解析SPC的优势

作者:壹生

《2020年中国卒中报告》数据显示,2018年大陆18岁以上无高血压病史的成人中,有50.9%处于高血压前期,18岁及以上成人的高血压加权患病率为27.5%,其中男性为30.8%,女性为24.2%。农村居民的高血压患病率(29.4%)高于城市居民(25.7%)。只有 41.0% 的成人高血压患者知晓自己的病情,34.9% 正在服用降压药,11.0%的血压得到控制。

高血压仍是导致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血压水平与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和死亡存在密切因果关系。一项荟萃分析发现,在40至69岁之间,收缩压(SBP)每增加20 mmHg或舒张压(DBP)每增加10 mmHg,卒中相关死亡、缺血性心脏病和其他血管性因素导致的死亡增加超过2倍1。另一项荟萃分析结果显示,降压治疗对卒中的预防获益最大,可降低约36%的卒中发生风险2。关注卒中血压管理,具有重要临床意义。本报特邀李刚教授分享卒中血压管理临床经验。

专家简介

从证据看卒中血压管理,基于强化降压理念,解析SPC的优势

李刚 教授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现任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

神经内科主任、脑卒中中心主任

兼任中华预防医学会灾难预防医学分会主任委员

上海市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副会长

上海市医学会神经内科分会脑血管学组组长

中华医学会神经内科分会脑血管学组委员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介入神经病学专委会常委等

主要从事脑血管病院前院内急救及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与基础研究

老树发新芽:平均收缩压和血压变异性可作为预测指标

近年来,卒中血压管理相关指南及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新的治疗策略和方法不断涌现。2023年,ASCOT 研究21年的随访结果公布3,与以阿替洛尔为基础的治疗相比,以氨氯地平治疗为基础的患者卒中风险显著降低[HR 0.82 (95% CI 0.72-0.93),P=0.003],总脑血管(CV)事件[HR 0.93 (95% CI 0.88-0.98),P=0.008],总冠状动脉事件[HR 0.92 (95% CI 0.86-0.99),P=0.024],房颤[HR 0.91 (95% CI 0.83-0.99),P=0.030]均降低,CV死亡率差异的证据较弱[HR 0.91 (95% CI 0.82-1.01),P=0.073]。

该研究发现平均SBP是一个预测指标,SBP每增加10 mmHg非致死/致死性卒中风险增加19%(P<0.001)。氨氯地平+培哚普利(136.3 mmHg)组与阿替洛尔+噻嗪类利尿剂(138.0 mmHg)组在试验中平均收缩压差异绝对值虽小但统计学显著(p<0.001)。

而独立于平均SBP的血压变异性(BPV)也是CV事件的强预测因子[HR/5 mmHg 1.22 (95% CI 1.18-1.26),P<0.001],即使在血压控制良好的受试者中也有预测作用。氨氯地平+培哚普利组的BPV(10.8 mmHg)比阿替洛尔±噻嗪组BPV(12.8 mmHg)也有显著降低 (P<0.001)。与以阿替洛尔为基础的治疗相比,氨氯地平+培哚普利的长期获益部分可以通过其对SBP变异性的影响来解释。

卒中血压管理:强化降压治疗 减少卒中复发风险 遵循个性化原则

《中国脑卒中防治血压管理指导规范(2021年版)》指出,血压管理是脑卒中一级预防的重要环节,高危人群血压应<130/80 mmHg,对于血压不达标的高血压患者推荐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剂(RASI)和钙通道阻滞剂(CCB)联合治疗,固定复方制剂(SPC)可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和血压控制效果。荟萃分析显示,强化降压可以明显减少卒中的复发风险4(如图1)。

从证据看卒中血压管理,基于强化降压理念,解析SPC的优势

图1:强化降压的卒中复发风险更小

分析还发现SBP和DBP降幅越大,卒中复发风险降低得越多,当SBP降低超过11 mmHg时,DBP降低超过4 mmHg,卒中复发风险减少46%4。

ASCOT是一项多中心随机试验,采用2×2析因设计。对英国高血压患者进行全因死亡率和心血管死亡率的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15.7年(IQR为9.7 - 16.4年)。在基线时,所有纳入ASCOT降压组(BPLA)的患者被随机分配接受基于氨氯地平或基于阿替洛尔的降压治疗。在这些患者中,那些总胆固醇为6.5 mmol/L或更低且之前没有接受过降脂治疗的患者进一步随机化,接受阿托伐他汀或安慰剂作为ASCOT降脂组(LLA)的一部分。其余患者为非LLA组。ASCOT-BPLA研究证实,氨氯地平联合培哚普利可显著降低致死性和非致死性卒中风险23%(P=0.0003)5。在中位随访15.7年的ASCOT-Legacy研究中,氨氯地平联合培哚普利还可提供持续的心血管获益,可使总人群卒中死亡风险降低29%6(P=0.0305)。

对于强化降压,在临床中要分情况、个性化处理。2023年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上的一项韩国多中心开放标签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发现7,在血管内取栓(EVT)再灌注成功的急性缺血性卒中大血管闭塞患者中,与常规血压管理相比,强化血压管理24小时导致3个月时功能独立的可能性更低。这些结果提示急性缺血性卒中EVT成功后应避免强化血压管理。

SPC药物组合拳 更好的依从性 更好的降压达标

2018年欧洲心脏病学会/欧洲高血压学会(ESC/ESH)指南已经明确治疗依从性差是血压控制不良的重要原因。大约有43%-66%的病人不按照医生处方服用高血压药物,服药一年后,40%的病人会停药,而简化治疗方案可改善依从性和血压控制。一项系统综述和荟萃分析研究显示,与单药联用(FEC)相比,使用SPC在药物依从性、药物使用持续性上具有明显优势,SBP降得更多,血压达标率高(如图2)8。

从证据看卒中血压管理,基于强化降压理念,解析SPC的优势

图2:SPC组与FEC组在药物依从性、药物使用持续性和BP 降压达标上的对比

SPC也获得了各国指南的推荐。欧洲2018年ESC/ESH指南将双药联合治疗推荐给初始高血压病人9:

•对于大多数人的高血压的初始治疗,首选使用双药联合治疗。

•高血压单片治疗策略,大多数患者首选SPC治疗。

•简化药物治疗的算法,首选使用ACE抑制剂或ARB,联合CCB和/或噻嗪类利尿剂,作为大多数患者的核心治疗策略,β受体阻滞剂用于特定适应证。

美国2017年美国心脏病学会/美国心脏协会(ACC/AHA)高血压防治指南推荐10:对于伴有2级高血压(≥140/90 mmHg)以及平均血压高于目标血压20/10 mmHg的成人,可起始采用2种不同类别的一线降压药物,可采用分开的药物联合或固定复方制剂(I级推荐)。

中国2018高血压防治指南推荐11:对血压≥160/100 mmHg、高于目标血压20/10 mmHg 的高危患者,或单药治疗未达标的高血压患者应进行联合降压治疗,包括自由联合或单片复方制剂。对血压≥140/ 90 mmHg 的 患 者, 也 可 起 始 小 剂 量 联 合治疗,可以自由联合或者用单片复方制剂。联合用药的方法:两药联合时,降压作用机制应具有互补性,同时具有相加的降压作用,并可互相抵消或减轻不良反应。例如,在应用ACEI或ARB 基础上加用小剂量噻嗪类利尿剂,降压效果可以达到甚至超过将原有的ACEI 或ARB剂量倍增的降压幅度。同样加用二氢吡啶类 CCB 也有相似效果。

氨氯地平和培哚普利组成的SPC半衰期均>30h,可24h持久降压,作为常用的抗高血压药物,在卒中血压管理中显示出独特的优势。对于吲达帕胺和培哚普利的SPC,培哚普利在跨过血脑屏障、毛细血管重塑及改善内皮功能方面均有循证证据。PROGRESS研究已证实,培哚普利在高质量降压、稳定降压、减少血压波动等的基础上,在对大脑关注、脑血管自身调节能力的恢复等方面,都有较好的疗效。

合理的血压管理对于改善卒中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促进患者的功能恢复和提高生活质量。未来卒中血压管理的研究需要关注新药物的开发和治疗策略的优化,同时也要面对患者多样性和治疗复杂性的挑战。结合中国国情,需要制定适合中国患者的血压管理策略,以提高治疗的普及性和有效性。

结 语

高血压仍是卒中的首要危险因素,有效控制血压,提高卒中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尽早实现2030健康中国的目标,是重中之重。基于强化降压,尽早达标的降压理念,SPC在卒中血压管理中展现出了明显的优势,受到了各国指南的推荐。通过实现更低的降压目标值,这种SPC有助于降低卒中复发率,改善患者的长期预后。然而,实际应用中仍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医生的建议,个体化调整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1.Clinical Cardiology. 2020;43:99–107.

2.J Hypertens. 2014 Dec;32(12):2285-95.

3.European Heart Journal (2023) 00, 1–11

4.JAMA Neurol.2023;80(5):506-515.

5.Lancet. 2005 Sep 10-16;366(9489):895-906.)

6.Lancet. 2018 Sep 29;392(10153):1127-1137.

7.JAMA. 2023 Sep 5;330(9):832-842.

8.Hypertension 2021;77:695-705

9.European Heart Journal (2018) 39, 3021–3104

10.Hypertension. 2018;71:e13-e115.

11.中国心血管杂志 2019 年 2 月第 24 卷第 1 期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