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探访六枝三线工业遗址:之一 | 六枝电厂,“工业化”从这里起步

作者:天眼新闻

沿老贵昆铁路自东向西,刚驶出六枝火车站,南侧,一片月牙形的湖泊映入眼帘。高耸的红色烟囱直插云霄,苏式红色砖房掩映在湖畔绿树中间,像极了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里魔幻与现实的时空交错。

探访六枝三线工业遗址:之一 | 六枝电厂,“工业化”从这里起步

1960年起投用的六枝电厂生产厂房。(据网图)

每次列车驶出六枝站时,69岁的魏亚莎都会朝南张望:“这里是东风水库,小时候我们在这里洗衣服,我的弟弟、妹妹在湖里扑腾,最终学会了游泳……”老魏所指的东风水库,是六枝发电厂的冷却湖。

湖水是自然积淀的小规模水库。1956年,煤炭部根据中共中央政治局北京会议精神,决定开发贵州六盘水煤田。1958年,六枝矿区的地质勘探和矿井建设同时开工。这一年的7月12日,22名部队转业干部和老区调派干部乘汽车进驻六枝矿区,六枝的矿山业建设轰轰烈烈拉开序幕。自此,六枝这片土地的工业史展开了恢弘叙事的画卷,三线建设以史诗级篇章叙述着工业化进程。

探访六枝三线工业遗址:之一 | 六枝电厂,“工业化”从这里起步

拓荒者肩挑手抬开展三线建设(据网图)

进口发电机组投用实现工业生产保障

据第一代“三线拓荒者”回忆,进驻矿区之初钻探矿井,工业生产的第一道难题便是要解决发电、用电的瓶颈。

据《六枝矿志》记载,1958年至1960年初,由于当时矿区七个工区所用的施工电源大部分系山东潍坊柴油机厂生产的40KW小型柴油发电机组,配电电压为380/220伏,自发、自管、自用,设施简陋,用电没有保证,建井速度缓慢。

探访六枝三线工业遗址:之一 | 六枝电厂,“工业化”从这里起步

三线建设初期建设矿区的艰苦场景。(据网图)

为解决矿区用电,1958年10月,六枝矿区电厂正式开始筹建,选址就在六枝街以北与东风水库夹角的十来亩土地上。

1959年初,初定规模为两台1500KW汽轮发电机组的火力发电厂正式动工,设计与安装分两期工程进行。一号机组采用匈牙利生产的3.15千伏、1500千瓦发电机,6.6/3.15千伏、2100千伏安变压器,单缸混合凝汽式汽轮机和单气鼓斜水管链条炉锅炉。

紧锣密鼓筹建一年,1960年2月7日,六枝发电厂正式投入运行。

探访六枝三线工业遗址:之一 | 六枝电厂,“工业化”从这里起步

保留在厂房墙上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标语。(据网图)

电力改变山区生活条件

“水库其实是电厂发电机组的冷却湖。”六枝工矿集团宣传部部长李志国告诉记者。

六枝电厂开工的那一年,年仅5岁的魏亚莎跟着父母从郎岱举家搬到了六枝街马脚田——短短9年时间里,郎岱县先后更名为六枝市、六枝县、六枝特区,迁往东北面50公里外的下营盘。在六枝街居住的9年时光,不足1公里远的东风水库既是街坊们浣洗衣服的首选,也是当年青少年们玩耍的乐土。

探访六枝三线工业遗址:之一 | 六枝电厂,“工业化”从这里起步

隔湖眺望贵昆铁路,厂房中间种植的铁树已经见证了半个多世纪的工业生产和生活变化的风风雨雨。 邓倩/摄

“当年的六枝县城都还没通电,天黑以后只能依靠煤油灯照明;也没通自来水,吃水去井里挑,洗衣服都是抬到宽阔的东风水库湖面。大人、小孩都来这里游泳。电厂定时排放热水,很多老乡专门跑这里来热水洗澡。”魏亚莎回忆。热水实际是电厂实施冷却降温后置换出来的热水,工业时代初期,这种公共的热能也为周边居民带来一些意想之外的便利。

探访六枝三线工业遗址:之一 | 六枝电厂,“工业化”从这里起步

六枝电厂厂部。 邓倩/摄

在第一台机组施工的同时,一方面筹建电厂组织机构。初期的六枝电厂,全厂职工仅有108人,其中干部7人,机构较为简单;另一方面,由矿区建井工程处机电安装队架设五条6千伏木杆配电线路,一号线由电厂至老马箐地宗工区,全长5.2公里;二号线由电厂至下云盘,毛家寨工区(线路只架设到下云盘),全长7.5公里;三号线由电厂至六枝工区,全长2.4公里;四号线由电厂至凉水井矿,全长6公里;五号线由电厂至毛毛洞、倒马坎工区,全厂6公里。毛毛洞、倒马坎停建后,五号线变为农村配电线路,1983年移交给六枝特区新华区管理使用。自此,六枝片区终于从煤油灯支撑照明的农业社会渐渐演变成现代化城镇,开始迈入工业化的历史舞台。灯火相依,电器入户,家家户户对“实现四个现代化”噙满了憧憬。

探访六枝三线工业遗址:之一 | 六枝电厂,“工业化”从这里起步

为三线工业贡献了半个多世纪的六枝电厂,已经停止了昔日的使命。作为国家级和省级工业遗址将被一直见证贵州工业的发展进程。 邓倩/摄

筚路蓝缕,矿区煤矿建设初成规模

结合《六枝工矿志》及初代“三线”拓荒老人的回忆,电厂第二期工程亦从1958年底如火如荼进行。

二号机组为国产6.3千伏、1500千瓦发电机,冲动凝汽式汽轮机和翻板炉排抛煤炉锅炉,1961年9月完工投产,作为一号机组的备用电源。

探访六枝三线工业遗址:之一 | 六枝电厂,“工业化”从这里起步

二号机组。邓倩/摄

二号机组投产后,于1962年初将四号线路在六枝矿专线与凉水井矿专线可以互相备用,如遇任一回线路出现事故无法供电情况下,另一回线路可供两矿用电。

1965年,电厂两台发电机组已不能满足矿区用电的需要。1965年4月,六枝铁路(“贵昆线”贵阳至六枝段)通车后,在一年时间内西南煤矿建设指挥部(即大华农场)相继租用水利电力部列车电业局三台单机容量为2500千瓦的列车发电站作为扩大矿区建设施工电源。三台列车中,编号为四十五列电设置在东风水库边,靠近电厂,并入电厂运行。

探访六枝三线工业遗址:之一 | 六枝电厂,“工业化”从这里起步

造型别致的苏式厂房建于六十多年前。 邓倩/摄

1965年11月,邓小平同志乘坐专列对西南三线建设展开实地调查,十分重视电网的建设,提出“没有电网是不行的。贵州有煤,火电缺。贵州要很好地规划,要综合利用,各行各业在这里搞多少工厂,要些什么,要多少,怎么解决法,都要有个规划。”同月23日,在视察六盘水煤矿基地的建设时,当晚该专列就停靠在东风水库桥头。

此后列车电站进入矿区后,与电厂联成了6千伏高压配电系统。1965年增设了四条6千伏配电干线:其中六号线由电厂至四角田矿,全长1.2公里;六一线是电厂与列车的联络线,全厂6.5公里;列地线由四十七列电车至地宗矿,全长3公里;四号线二回由电厂至凉水井矿,全长5.8公里。

探访六枝三线工业遗址:之一 | 六枝电厂,“工业化”从这里起步

六枝电厂与贵昆铁路隔着东风水库相望。 邓倩/摄

西南煤矿建设指挥部决定电厂扩建第三台机组,扩建工程从1966年4月开始,于1967年初建成投入运营。机组是罗马尼亚生产的6.3千伏、3000千瓦发电机,单缸冲动凝汽式汽轮机和竖井锤击式磨煤煤粉炉锅炉。

至此,矿区发电机组容量达13500千瓦,其中列电7500千瓦、电厂6000千瓦,矿区主配电网络上形成了环形系统,对安全连续供电有了初步保证。

探访六枝三线工业遗址:之一 | 六枝电厂,“工业化”从这里起步

变电设施。 邓倩/摄

工业交接班制度,严格而富有人情味

2024年4月的一天,慵懒的春日午后,57岁的袁祖益坐在电厂门卫值班室里对来往车辆进行登记。自电厂停产后,值守门岗成为他“工人身份”的最后一班岗。

墙身厚达一尺的水泥岗亭敦实地立在灰蒙蒙的电厂大门北侧,这里海拔1339米。岗亭以北十多米外的六层小楼是当年的工人单身宿舍,虽已多年闲置不用,但东西两侧圆弧形外墙、楼内的水磨石地板和马赛克玻璃幕外墙见证着40年前的工人地位。“每层楼7间宿舍,总共42间宿舍。‘三班倒’的时候,为保障工人休息,每间宿舍有3至4名工人轮班期间在宿舍里休息、补瞌睡。”

袁祖益是20世纪80年代调到六枝电厂来的,曾在二号机组翻板炉前挥铲,将电煤铲抛至抛煤炉里,使其燃烧发电。厂区烟囱西北侧目前已闲置的厂房就是他三十多年前奋战的岗位。

“那时电厂里有食堂,逢年过节还发福利,那个年代物资匮乏,进电厂当工人是周边居民很羡慕的工作。”袁祖益仍记得,跟煤矿一线工人一样,电厂工作有严格的时间管理制度:

“早班8点-16点,中班16点-24点,晚班次日0点-8点,这就是‘三班倒’。工人分为四个班组轮流倒班,轮换一个班组出来调节休息!”

探访六枝三线工业遗址:之一 | 六枝电厂,“工业化”从这里起步

制度上墙,纪律公示已在半个多世纪前就形成铁律。 邓倩/摄

锅炉工是非常辛苦的工种,尽管厂区有严格的考勤制度,为了使前一班工人能按时下班,接班的工人会提前半小时到岗交接,提前10分钟上岗工作。“厂区人数最多的时候有300多人。后来逐渐机械替代了人工铲煤,再靠仪表控制来调整相关参数。”

在历史条件的整合下,六枝电厂与1967年初投用的补林变电站承担了矿区的供配电网络主力,六枝对辖区电网进行相应的改扩建,逐步形成永久配电干线,通过整合移交等方式形成六枝特区现有用电格局。

探访六枝三线工业遗址:之一 | 六枝电厂,“工业化”从这里起步

时光交替,半个多世纪以来,爬山虎藤蔓遍布石墙。 邓倩/摄

从生产到生活,六枝电厂逐渐承担地方企事业和附近农村少量负荷。此后,六枝电厂渐渐成为矿区的辅助保安电源。2014年底,六枝电厂宣告正式停产。此后,作为三线工业起点的六枝电厂渐渐退出历史舞台,其中1960年2月7日投用的第一台匈牙利产1500KW机组已捐献给贵州三线建设博物馆。

后记:

近日,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公布了第一批贵州省工业遗产名单,六枝矿区与贵州晶体管厂、茅台酒酿酒作坊、湄潭中央实验茶厂旧址等16处被认定为第一批贵州省工业遗产。

首批贵州省工业遗产的认定,是根据2023年12月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印发的《贵州省工业遗产管理办法》,组织开展的认定申报工作,经工业遗产所有权人自愿申请、相关市(州)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推荐、专家评审、现场核查和网上公示等程序,确定名单后,予以公布。在名单中,有6个已获国家工业遗产,括六枝矿区及茅台酒酿酒作坊、黎阳航空发动机公司、贵州万山汞矿、长征电器十二厂、贵飞强度试验中心旧址。

本次认定的贵州省工业遗产,具有工业特色鲜明、遗产价值突出、保存状况良好、管理水平较高、产权明晰等特点。针对贵州省工业遗产的利用,《贵州省工业遗产管理办法》规定,应与城市转型发展相结合,注重生态保护、整体保护、周边保护,与自然人文和谐共生。

此外,在利用发展方面,《贵州省工业遗产管理办法》还从“一加强两支持三鼓励”作出了规定。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邓倩

编辑 向秋樾

二审 刘定珲

三审 孙勤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