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刷到一条视频:上海一名初中生被父母赶出家门了!到底怎么回事?
原因是该初中生花了一千多块钱买下了自己心爱的球鞋,父母知道后,或许是觉得孩子年纪小小学会了爱慕名牌,风气不好;又或许是觉得孩子乱花钱了等等,所以将孩子赶了出来。
于是该名初中生暂时借宿在了同学家。了解情况的同学听完事情的来龙去脉以后,直接用视频的形式隔空喊话,替自己的小伙伴打抱不平。
还原买鞋事件,
孩子到底有没有乱花钱?
听到孩子花了1000多买下一双球鞋,为人父母的很多家长,相信都会有不一样的想法。
孩子怎么那么爱慕虚荣呢,为了一双鞋子居然花一千多?
孩子是不是乱花钱了,把过年的零用钱偷偷拿出来挥霍?
孩子是不是不懂得贵和便宜,一千多眨眼就花出去了?
的确,一千多放在现在,也不算一个特别小的数目。
它可以是一个家庭好几天的菜钱;
也可以是大学生一个月的房租;
甚至是一个穷苦家庭半个月的生活费。
所以父母大发雷霆,不顾三七二十一把孩子赶出家门,似乎也情有可原。
但事情的真相是,孩子自己也是有计划攒了好久才买到的这双鞋呀。
孩子用的不是新年亲戚朋友给的“巨款”红包,也不是通过什么不好的途径获得的,而是自己一点一点攒出来的。同学在视频里说,平时出去玩,同学喝奶茶他不喝,同学买游戏他不买。
就是这么好的一个孩子,为了自己想要的东西而有计划地、持续地在努力着,如果我碰上这么一个孩子,我会特别开心的。
要知道,孩子的世界也充满了诱惑,好吃的、好玩的、好看的、同学们在追随的,顶不住任何诱惑,或者对目标有一丝丝不坚定,都不可能买到这双他心仪已久的鞋子。
别再给孩子灌输穷人思维
视频里,孩子有一句话挺触动我的。他说:
“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得过好的,他才知道自己配得上好。不让孩子买贵的,有可能正在毁掉他自己追逐美好生活的动力。”
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突然觉得现在的孩子真的好懂啊,小小年纪真的活得太通透了。
上一代人有上一代人的羁绊,特别是我们爷爷奶奶辈的,看着物价从几分到几毛、从几毛到几块钱,到现在可能是十多块,几十块。
包括我们自己这一辈,都是从贫穷岁月里面走出来的,所以勤劳节俭一直深深刻在脑海里。
家里的老人舍不得吃,舍不得穿,不愿意买新衣,并不是老人执拗固执,而是因为历史背景造就了性格习惯。
现在我们早已脱离了过去,有些家长可能已经从过去生活中走出来了,所以吃穿有度,也允许追求;但有些家长还停留在那些年求温饱的恐慌中,所以穷人思维根深蒂固,难以扭转。
但实际上,当我们把“我不配”的思想灌输给自己的孩子时,孩子在成长中就会失去非常非常多的机会。
比如人生不同的尝试,不同的境遇。
视频里孩子说得很好:
“当孩子跟你说我要买一个很贵的东西的时候,你应该跟他说,这个东西确实很不错,你穿着也很好看,当然这么好的一个东西你应该通过自己的方式去获得,比如攒下一些零花钱,或者寒暑假去打一些简单的工作等等。”
是啊,人都是看到目标才愿意去努力的生物,都是有了目标和希望,才会加倍地去努力想办法达成。
所以,价值观正确的「物欲」真的很重要,当一个人真的看到一个好的东西时产生了“我不配”的心态,那么他正在与这个精彩的世界擦肩而过。
每个人都有“物权”
父母也别想越界
其实,我不止一次刷到过这样的话题#买了很贵的东西结果被父母骂#。
我本以为分享这个话题的,应该都是初中生高中生等没有经济基础的孩子,但事实是,更多的述说者都已经工作了,自己挣钱了,而且买的东西真的说不上贵。
比如,这20多块钱的2个雪媚娘:
再比如,这三四十一斤的车厘子:
甚至,还有因为花了31块钱跟朋友吃饭而被骂的网友......
看到这些分享,原生家庭的伤害瞬间写满屏幕,太可悲了!
记得有一期《少年说》里,一位少年在高台上喊话:
从小家里就给他灌输家里穷,揭不开锅的思想,所以他不敢吃不敢穿,不敢争取,甚至吃完上顿都担心没有下顿。
长大了以后,才知道妈妈每天去美容院,爸爸身上穿的都是名牌,原来这么多年,家里过得最穷困潦倒的竟是自己。
很戏剧性,也充满了喜感,但是的确这就是很多家庭的教育孩子惯用的手法。
担心孩子花钱会大手大脚,所以不自觉地“哭穷”;当孩子试图想要某些东西的时候,家长也拿出自己的判断标准,看看是否值得买。
所以孩子不敢争取,即使在日常刚需品上需要花钱,也充满了愧疚感,因为孩子并不知道,提了这次需求,到底会不会影响家里明天吃饭......
我觉得这里面最核心的问题,就是咱们作为家长手伸得太长,对孩子的价值观没有基本的信任。
家长哭穷的出发点可能是好的,希望孩子节俭、把钱用在刀刃上,但是家长忽视了孩子也是有财商的,有自己的价值观,也有自己的追求。
就拿零用钱举例子:
当我们把零用钱给了孩子,孩子就已经拥有了这份零用钱的物权,也就是零用钱的主人。
也就是说,孩子有全权处理这些零用钱的能力,他可以买任何东西,只要不犯法都行。
当然,作为家长我能理解来自家长的担忧和不信任。就是害怕孩子没有去负责任的能力。当我们看到他买了1000 块钱的鞋,我们想到以后他可能爱慕虚荣,我们甚至可能会想到他以后可能把我的家产败光。
但实际上,这并没有因果关系。
很多人会把脑子里面想的最坏的情况用来判断现在正在发生的事,这个是非常不匹配的。
而且作为家长,我们可以做的是引导孩子如何合理安排好这笔钱,我们持有建议权,但绝不是孩子生命中物欲的判官。
你想想,如果我们的孩子长大以后只能听别人的话,明明就有智商有能力,暗示却没法做决策。
但其实,现在我们很多家长就是一步一步的把自己的孩子往这条路上推,不会做决策,不敢去尝试,没有创造力,也没有想象力。
所以说,把物权还给孩子,才是对孩子最大的尊重;孩子掌控了物权,相应的也会承担后果和责任。
我们作为家长, 放宽心即可。
▍来源:小小包麻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