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你的手机真的被“窃听”了吗?真相来了!

作者:平安吉林

如今,智能手机是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承载了通讯、信息、娱乐、支付等多种功能,可以购票、叫车、导航等等,我们对手机的依赖程度可想而知。然而,在手机给我们带来各种红利的同时,我们对自己的个人信息安全也开始越来越担忧起来。

你的手机真的被“窃听”了吗?真相来了!

不少网友都有过类似经历,当你正在和朋友讨论一些特定的话题,例如旅游、购物愿望清单、某个品牌时,你的手机会很快弹出许多关于这些话题的广告。这究竟是巧合还是另有蹊跷?难道手机真的被“窃听”了吗?

实际上,这些都只是基于算法和数据分析的广告投放方式而已。据央广网报道,记者专门对手机疑似被“监听”做了调查,并证实了“App监听可能性几乎不存在”。

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网络安全研究中心测评实验室副主任何延哲在报道中指出,虽然手机“窃听”从技术上可行,但是会导致能耗比非常高,而且还需要付出高成本并承担巨大的法律风险,正规App并不会这么做。

何延哲表示,首先这种数据收集行为是有限制的,因为涉及用户的隐私和数据保护。手机厂商和APP应用开发者需要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保护用户的个人信息不被滥用或泄露。

其次,我们在使用手机的过程中,始终要有一颗警惕的心,保持“事出反常必有妖”的警觉。一旦你的手机出现了以下两种现象,就需要注意:

1.手机流量明显增加。如果手机流量消耗明显增加,而自己并没有改变使用习惯,比如频繁下载大文件或者观看高清视频等,那么对于手机使用者就需要警惕。

2.手机耗电量明显增加。如果手机在待机状态下电池耗电量明显增加,而自己没有进行任何操作,可能是手机被无良APP监听导致的。因为窃听行为的能耗是非常大的,如果要单个app不间断监听,一小时至少耗电6%以上;如果有五六个APP同时监听,一小时内更是会掉电30%以上。

虽然不排除有个别无良APP对手机做出“监听”行为,但目前来看,我们使用的手机几乎不可能存在“监听”的现象,大数据专家刘鹏从五个方面给出分析:

1.手机状态栏红点提示:APP一旦调用“麦克风”“摄像头”等敏感权限,在状态栏就会出现常驻的图标或红点提示,不可能在用户无感的情况下进行“窃听”。而且点击提示,就可以一目了然地查看具体在调用该权限的APP名称是什么。

你的手机真的被“窃听”了吗?真相来了!
你的手机真的被“窃听”了吗?真相来了!

例如我们经常使用的某地图软件,可以明显看到在用户允许情况下,对于调用麦克风权限有显著的标识。

2.能耗大,手机不足以支持:“监听”这一行为对手机系统运行要求极高,会快速消耗用户手机电量和流量,会导致手机明显发热卡顿,而且手机的电量、内存、流量亦无法支持。

3.操作系统的限制:新版手机操作系统会阻止APP在后台长期静默录音,最长只能获取麦克风权限1分钟的时间。

4.成本高、效率低:APP如果“窃听”,不仅需要极高的存储和计算成本,而且效率低、杂讯大、处理速度极慢,明显不符合商业逻辑。

5.法律风险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等法律法规,窃听属于违法行为,正规的企业没有必要冒巨大的法律风险去进行“窃听”。

当然,如果你希望更好地保护个人隐私,防范麦克风等敏感权限被不恰当地调用,那么手机系统里其实就有设置功能:

打开手机中的→“设置”→“隐私”→“权限管理”

你的手机真的被“窃听”了吗?真相来了!
你的手机真的被“窃听”了吗?真相来了!
你的手机真的被“窃听”了吗?真相来了!

在这个页面上,你可以看到手机上所有的权限,比如位置信息、麦克风、相机、通讯录等等。

你的手机真的被“窃听”了吗?真相来了!

自行设置权限,取消不必要的授权。比如说,一些应用程序需要访问你的麦克风,但如果你不需要在应用程序中使用语音功能,则可以取消该应用程序的麦克风权限。如果需要用的话,可以设置为仅使用期间允许。

你的手机真的被“窃听”了吗?真相来了!

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身边类似手机这样的电子产品会越来越多,功能也会越来越强大。虽然精准推送往往给大家的感觉是,我们的手机被“窃听”了,但其实商家、APP开发者完全没必要用“窃听”这么冒险、复杂、成本畸高的手段,去紧盯某个人的购物需求。所以,当我们收到的广告“恰好”和自己的聊天和浏览内容相似时,不要过于担心,理性看待即可。

对此,你是如何看待的

评论区里聊聊吧

来源:法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