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为什么有的人落魄之时,就被人看出他绝非碌碌之辈?

作者:文创贝

原创 我没见过海 斜杠历史

为什么有的人落魄之时,就被人看出他绝非碌碌之辈?比如袁某人。

为什么有的人落魄之时,就被人看出他绝非碌碌之辈?

袁某人1859年9月16日生于河南项城巨室望族,但他的家族发迹并不算太久,只是从他的爷爷辈才开始发迹的。袁某人的爷爷袁树三共有兄弟4人,袁树三是老大,以廪贡生的资格获任陈留训导兼摄教谕;老三袁凤三捐了个“禹州教谕”实缺;老四袁重三没有功名,但擅长经营,是远近闻名的铁算盘,所以留在老家主持家业。

4兄弟中最出色的是老二袁甲三,中进士点翰林,在礼部任职时与侍郎曾国藩关系极好。后被工部侍郎安徽团练大臣吕贤基向朝廷要去帮办军务,此后屡立战功,官至漕运总督,这可是从一品大员。到了袁某人的父辈,依然有几个很出色的人物,袁某人的父亲袁保中以长房长子的身份在老家主持家务,他持家严谨,在老家项城有不错的口碑。

袁某人的叔叔袁保庆跟随袁甲三在战场立功,官至二品江宁盐法道;袁某人的族叔袁保恒中进士点翰林,受李鸿章和左宗棠赏识,官至刑部侍郎;袁保恒的弟弟袁保龄受李鸿章赏识,被调去天津办北洋海防营务。袁某人的家族在袁某人还没出生时就已经有2个进士、2个举人、4个廪贡生、8个知县以上的官员。

袁某人的父亲袁保中第一个妻子生下2个儿子,长子夭折,生下第二个儿子袁世敦后就去世了;袁保中续弦刘氏,又接连生了4个儿子,袁某人在这6个儿子中排行第4。袁某人出生后,因母亲奶水不足,而叔叔袁保庆儿子刚夭折,婶婶牛氏奶水充足,就把袁某人要过去抚养,袁保庆夫妇对袁某人视如己出,十分疼爱,袁某人就过继给了叔叔袁保庆。

袁某人5岁就跟随嗣父袁保庆一家离开项城,先后在济南、扬州、南京生活了9年左右。袁保庆下重金聘请先生教袁某人读书,但袁某人对读书不太上心,加上嗣母溺爱,学业始终平平。但袁某人酷爱武术,在南京偷偷拜师学艺,倒也练出了一身不错的功夫。但1873年袁保庆48岁时突然感染霍乱死去,不到15岁的袁某人扶柩北上,回到老家项城袁寨。

没有了嗣父袁保庆的管教,袁某人和一帮无赖少年整日混在一起,荒废了学业。刚好族叔袁保恒回家探亲,看到天资颇佳的袁某人如此堕落,很是可惜,就把袁某人带去北京,花钱请老师教授袁某人学业,还让自己的弟弟袁保龄督促。袁某人一改往日面目,每日十分用功,哪怕亲爹袁保中去世,两位叔父也没有让袁某人回老家奔丧。

但结果袁某人第一次参加乡试就落榜了,对读书考取功名颇有些心冷,袁保恒见状也没有为难袁某人,就开始考虑为他另谋出路。让袁某人一边读书,一边去刑部帮办杂务。袁某人自小跟随嗣父袁保庆出入官场,对官场套路可谓轻车熟路,办起事情来显得游刃有余,而且袁某人人情练达、为人机敏又处事周密,深得同事夸赞。

后河南中州大旱,袁保恒奉旨前往开封赈灾,也把袁某人带在身边。当时正值隆冬,冰天雪地,袁某人在风雪中忙忙碌碌,毫不为苦,而且所办事情无不井井有条。袁保恒见状不由感叹,老四(袁某人排行第四),你有做官天赋,若有两榜出身,那就如虎添翼了!袁某人回道,我对那些纸上谈兵、百无一用的八股文章实在没有兴趣!

为什么有的人落魄之时,就被人看出他绝非碌碌之辈?

李鸿章(油画)

袁保恒当即教训他,老四,你不能任性,做官至少要有一榜出身,否则难有大作为!袁某人答应回京后好好用功。但没料到,还没等到回京,51岁的袁保恒竟然病死在赈灾之地,袁某人扶柩回老家。秋后袁某人再次应试,仍然名落孙山。一怒之下,他把所有备考书籍烧了个精光,并发誓再也不参加科举,决心投笔从戎。

此时袁氏家族已经开始败落,袁某人一辈中已经有人沉迷于赌博、抽鸦片,袁保恒生前就与袁保龄商量好了把袁氏家族家产拆分为12股,保字辈10兄弟一人一股,另一股作为老母养老,还有一股作为宗祠祭扫公用。兄弟二人又把自己的那股也给了老母亲养老。袁保庆那股家产给了袁某人,其中就包括袁甲三早年在陈州府城里购置的一处大宅院。

袁某人自小跟随嗣父在外生活,自然不愿意回到老家项城,就举家迁往商贾云集、颇为繁华的陈州城,嗣母牛氏和嗣父的两位小妾也一起跟袁某人生活。袁某人手段非凡,作为外乡人来到陈州府,先就备好若干价值不菲的礼物逐一拜访城内重量级人物。接着,袁某人又出资搞了2个文社,常召集一帮文人墨客在自家花园饮酒赏花、吟诗作对,诗酒唱和应付自如。

没多久,袁某人就被陈州府文人视作领袖,名声大噪,就连陈州知府也经常去袁某人家中参加聚会,陈州那些绅商惊得目瞪口呆。但这么一来,袁某人继承的家产也被他挥霍一空。袁某人的妻子见状就经常唠叨,而嗣母牛氏和族叔袁保龄仍然督促他用功备考,袁某人心情烦闷,一气之下离开陈州,独自一人跑去上海投奔一位当道台的朋友,伺机在上海发展。

没料到这位当道台的朋友已经调去广东,袁某人扑了个空,心情郁闷之下他就跑去上海最高级的妓院书寓,还迷上了卖艺不卖身的高级妓女沈玉兰。袁某人出手阔绰,为人大气,沈玉兰也迷上了他,认为他绝非碌碌之辈,因而破了一般不轻易卖身的规矩,和袁某人日日沉迷其间。很快,袁某人带去的钱花光了,被书寓当家人女老板当面揶揄、羞辱。

沈玉兰竟然当众掏出自己的私房钱50两银票给袁某人挣面子,此举更是招来书寓女老板对袁某人的一顿奚落。袁某人气不过,气得当场就要离开,得到沈玉兰贴心宽慰。袁某人最后气呼呼回到自己住的客店,可他已经欠了2天店钱都没付了,一进门就撞见店老板,又遭到店老板一顿奚落,说是袁公子如果连店钱都付不出,就卷铺盖走人,小店不伺候了。

落魄的袁某人只好腆着脸皮要店老板再宽限几日,他明天一定想办法弄到钱。店老板毫不客气说,袁公子如果明天还弄不到钱,可别怪小店不近人情了!袁某人进了房间,心情郁闷,烦恼不已。这时听到对面住客在走廊上大喊,伙计,有什么好吃的,尽快给我弄几样过来!袁某人听了伙计顺口报的菜名,更感觉饥肠辘辘,他也到走廊上要伙计给他送点吃的。

没料到伙计当场回绝他,老板吩咐了,袁公子要菜,没有!袁某人说,那给我来碗面条也行。伙计说,上海人不吃面条,只吃白米饭!袁某人说,来碗白米饭也行。伙计说,白米饭也没有!袁某人火了,破口骂道,真是势利小人!伙计却不生气,哈腰说,袁公子,您请便!对面住客听不下去,要伙计把他刚才点的菜上两份,送一份给袁某人。

为什么有的人落魄之时,就被人看出他绝非碌碌之辈?

清代办理洋务

袁某人落魄到连顿饭都吃不上,还要被店老板羞辱的地步,却碰到对面这位住户仗义的一饭之助,无论如何也该当面向人道声谢,当即敲开对面住户的门,双手抱拳作揖说,素不相识,劳您破费,实在不好意思。对面住户也是个年轻人,当即抱拳还礼说,区区一顿饭,不敢劳您感谢,听您口音好像是河南人,请问贵姓?

两个年轻人互相通报姓名,原来对面这位年轻人叫阮忠枢,是安徽合肥人。两人就这么聊开了,阮忠枢告诉袁某人,他家父兄在淮军任职,颇受李鸿章的关照。两人越聊越投机,颇有相见恨晚之感,阮忠枢干脆叫伙计把两份饭菜都送他房间,他和袁某人边吃边聊。聊着聊着,阮忠枢突然盯着袁某人看了一会儿。

阮忠枢问,以我看,袁兄绝非碌碌之辈,怎么会到了今天这步田地?袁某人于是把自己两次乡试名落孙山,仕途无望之际,转而想做生意,特意到上海来投友,却又扑空,带的钱花光了,所以捉襟见肘的前前后后告诉了阮忠枢,只是把沈玉兰之事给隐去不说。阮忠枢听了说,袁兄目前的窘境算不得什么,你前途远大,只是钻到钱眼里栽跟头太可惜了!

袁某人把内心对科举考取功名绝望,一心只想投笔从戎,可是眼下已经没有了在军功上讨出身的机会的想法对阮忠枢和盘托出。阮忠枢听了却否认了袁某人的想法,他认为,内乱不足为虑,但外洋入侵却是心腹大患,早晚要出乱子,将来大清必然要与洋人开战,所以,还是有在军功上讨出身的机会。

袁某人听了阮忠枢侃侃而谈,一番见解的确不凡,心里甚为佩服。阮忠枢说,既然有志于投笔从戎,可袁兄怎么又去商场上混呢?袁某人大倒苦水,说是家里人不同意,还在逼他下场考试,他是赌气之下才来到上海的。阮忠枢建议袁某人先弄个顶戴,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去捐一个,尤其是像袁某人这样志向远大的人更要有这样的垫脚石。

袁某人听了顿时茅塞顿开,连声夸赞,听了阮兄教导,我是要好好盘算一番。阮忠枢听了笑着说,袁兄称我阮兄,我实在不敢当!结果,两人报了生辰后,袁某人才知道阮忠枢比自己还小几岁,袁某人称阮忠枢为二弟,阮忠枢称袁某人为四哥。阮忠枢建议袁某人立刻动身回家筹钱进京去找门路,如果顺利,年前就应该能得到官凭。

阮忠枢得知袁某人连店钱都欠了,就送给袁某人2张银票,袁某人要写借据,被阮忠枢拒绝了,他说,我不要四哥还钱,只要四哥将来记得这份交情,别忘了兄弟。当晚,阮忠枢又叫店伙计安排了丰盛的酒菜,晚上和袁某人喝了个一醉方休。第二天等袁某人醒来再去找阮忠枢时,阮忠枢已经走了,而袁某人的情人沈玉兰却找到这里了。

沈玉兰找到这里就是为了特意送500两银票和一支金簪给袁某人,希望袁某人日后发达了来接他回去。袁某人没有收她的银票,只收下了金簪,贴身放着。回到项城老家,生母刘氏既心疼儿子,又责怪儿子乱花钱。袁某人要母亲不要责怪自己,他告诉母亲,钱财终究是身外之物,本来就是要让人用的,只要用得得当,就是物有所值。儿子虽然花了大笔家产,但现在陈州谁敢小看您儿子?舍得舍得,先舍才能得。您不必为儿子花出去的钱财心疼,儿子这次从上海回来,颇有心得,要好好盘算,正正经经做点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