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真如教寺考略

作者:嘉兴正春和文化

文 | 叶加

据光绪《嘉兴府志》卷十八“寺观一”载:“真如教寺,在县南四里。唐至德二年立。”

真如教寺旧址在今城南路北端文昌路到真合路间及两侧区域。真如教寺初建于唐朝至德二年(757)。

真如教寺考略

▲民国《嘉兴县治地图》(局部)

据至元《嘉禾志》卷第十一“寺院”载:“大中十年,裴相休舍宅为寺,改为至德院,无著大师住持,而雪峰和尚住庵,庵有雪峰井。宋大中祥符元年改今名。有蔡元长、周开祖、范德镇留题小石刻。”

唐宣宗大中十年(856),唐朝名相裴休把自己的家宅捐为佛寺,名为至德院。裴休(791~864),字公美,河内济源(今河南济源)人,祖籍河东闻喜(今山西运城闻喜),浙东观察使裴肃次子。善文章,工书,以欧阳询、柳公权为宗,为晚唐著名书家,寺刹多请其题额,他所撰《定慧禅师碑》至今保存于陕西户县草堂寺。

据《金山寺志》等资料记载,《白蛇传》中的法海是裴休的儿子,俗名裴头陀。裴休晚年被贬,到荆南任节度使,在此期间,潜心研究佛学经典,精通《华严经》与《禅宗心要》,编有《黄檗山断际禅师传心法要》一卷,卷首他作有序文。

朱彝尊辑录的《明诗综》记有:“城南放鹤洲,相传为唐相裴休别业,名曰裴岛。然考新、旧《唐书》,俱不言休流寓吴下。至元《志》(《嘉禾志》)、柳《志》(柳琬《嘉兴府志》)、于凤喈《补志》(《嘉兴志补》),俱未之载。” 朱彝尊所记对裴休在放鹤洲有过别业提出质疑。裴休舍宅为寺,虽嘉兴历代志书上都有记载,但同样存疑。

无著(约4至5世纪),北印度富娄沙富罗国人,古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创始人之一。无著先以小乘佛教修行出家,不得尽解,后师从弥勒菩萨听受大乘空观,研习《瑜珈师地论》,且通达《华严经》等大乘经义,论著颇多,对后世之瑜伽修行有一定影响。

无著约4至5世纪生于北印度,真如教寺初建于唐朝至德二年(757),已是8世纪。“住持”释义“掌管一个寺院的主僧”。“无著大师住持”解读为“古印度无著大师做过真如教寺住持”,在时空上都不契合。这里的无著大师应该是和古印度无著菩萨同名者(下文中的“僧清辨”也应为和古印度佛教学者清辨同名者)。

真如教寺为华严宗(贤首宗)道场,推崇弘扬《华严经》的高僧大德无著和裴休合乎情理。

真如教寺考略

▲雪峰义存禅师

雪峰义存禅师(822~908),福建泉州南安涧埕村人,俗姓曾,生于一个世代信奉佛教的家庭。9岁要求出家,父母不允;12岁随父游莆田玉涧寺,遂留寺不回,礼寺僧庆玄和尚为师,随侍5年;17岁落发为僧,改名义存;70岁出游浙江宁波四明、江苏丹丘之地,后入闽;87岁示寂,赐号“真觉大师”。

雪峰义存禅师是唐末最伟大的禅师之一,禅宗中的云门、法眼两宗,皆出自雪峰义存禅师门下。闻名弟子有云门、玄沙、保福、长庆等。“住庵”释义“住在寺院内学佛修行者”。“而雪峰和尚住庵”,雪峰义存禅师在世年代,真如教寺已建,雪峰义存禅师曾在真如教寺内学佛修行极具可能性。

真如教寺考略

▲钦定《四库全书》卷十一至元《嘉禾志》

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至德院改名为真如院。寺院内有北宋名流蔡元长、周开祖、范德镇参拜后留言的石刻。蔡京(1047~1126),字元长,兴化军仙游县(今福建省仙游县)人,书法家。先后四次任宰相,任期达17年,四起四落堪称古今第一人。

周邠,字开祖,钱塘(今杭州)人。宋仁宗嘉佑八年(1063)进士,宋神宗元丰年间(1078~1085)为溧水令,官至朝请大夫、轻车都尉。苏轼多与酬唱。韦骧(1033~1105),字子骏,钱塘(今杭州)人。工诗文,著《钱塘集》,留有一首题为《又和会月波楼与范德镇赓唱之什》的诗。

据光绪《嘉兴府志》卷十八“寺观一”载:“皇祐壬辰,僧清辨等重拓讲堂。”

宋仁宗皇祐四年(1052),僧人清辨等重新拓建了讲堂。并请司马光写了《秀州真如院法堂记》:壬辰岁夏四月,有僧辨踵门来告曰:“清辨,秀州真如草堂僧也。真如故有讲堂,庘狭不足以庥学者,清辨与同术惠治而新之,今高显矣。愿得之子文,刻诸石以谂来者。”

光谢曰:“光文不足以辱石刻,加平生不习佛书,不知所以云者,师其请诸他人。”

曰:“他人清辨所不敢请也,故维子之归,而子又何辞?”

光固辞不获,乃言曰:“师之为是堂也,其志何如?”

曰:“清辨之为是堂也,属堂中之人而告之曰:‘二三子苟能究明吾佛之书,为人讲解者,吾且南乡坐而师之。审或不能,则将取于四方之能者。’皆伏谢不能,然后相率抵精严寺,迎沙门道欢而师之。

又属其徒而告之曰:‘凡我二三子肇自今以后,相与协力同志,堂圮则扶之,师阙则补之,以至于金石泐,山渊可平,而讲肄之声不可绝也。’”

光曰:“师之志则美矣。抑光虽不习佛书,亦尝剽闻佛之为人矣。夫佛盖西域之贤者,其为人也,清俭而寡欲,慈惠而爱物,故服敝补之衣,食疏粝之食,岩居野处,斥妻屏子,所以自奉甚约而惮于烦人也。虽草木虫鱼不敢妄杀,盖欲与物并生而不相害也。凡此之道,皆以狷洁其身,不为物累,盖中国於陵仲子、焦光之徒近之矣。

夫圣人之德周,贤者之德偏,周者无不覆。而末流之人犹未免弃本而背原,况其偏者乎。故后世之为佛书者,日远而日讹,莫不侈大其师之言而附益之以淫怪诬罔之辞,以骇俗人而取世资,厚自丰殖,不知厌极,故一衣之费或百金不若,绮纨之为愈也;一饮之直或万钱不若,脍炙之为省也。高堂巨室以自奉养佛之志,岂如是哉?天下事佛者莫不然,而吴人为甚。师之为是堂,将以明佛之道也。是必深思于本原,而勿放荡于末流,则治斯堂之为益也,岂其细哉?”

皇祐四年,馆阁校勘、同知太常礼院司马光记。

司马光在记中通过清辨之口记述了拓建讲堂的目的、意义及决心,并讲述佛教之本,批评当时佛教界的歪风,希望清辨利用拓建的讲堂正本清源,使佛教归于正道。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省夏县)人,出生于光州光山(今河南省光山县),世称涑水先生,自称西晋安平献王司马孚后代。

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司马光和嘉兴(当时的秀州)渊源颇深,他的父亲司马池(980~1041)曾任杭州知州,他的恩师庞籍(988~1063)曾任秀州知州。宋仁宗皇祐三年(1051),33岁的司马光由宰相庞籍推荐任馆阁校勘,同知太常礼院。在任期间,他对《古文孝经》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撰写了《古文孝经指解》一文,《秀州真如院法堂记》也是在这一时期所撰。

据光绪《嘉兴府志》卷十八“寺观一”载:“嘉祐壬寅,僧自南募建仁王护国般若宝塔。元祐戊辰,高丽僧统重修长水塔亭。宣和庚子,兵毁,仅存地宫冶银塔像。后析为三,南则为贤首十方教院。”

宋仁宗嘉祐七年(1062),僧人自南(与南岳下八世同名)募建仁王护国般若宝塔。鲍义叔《真如宝塔记》中有:“嘉祐壬寅岁,有法师自南者,募建仁王护国般若宝塔,善导众生,修崇梵福。”光绪《嘉兴府志》卷十八“寺观一”有:“烧造五色琉璃瓦以为壮严。”

仁王护国般若宝塔,又称长水塔、真如塔。长水子璇大师(965~1038),世称长水大师、楞严大师,秀州(今嘉兴)人。俗姓郑,字仲微,号东平,又号长水,以华严为宗。九岁随普慧寺契宗出家,习诵《楞严经》。

宋真宗大中祥符六年(1013),因钱公易上奏,受赐紫衣及“长水疏主楞严大师”号。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四月十五日,75岁示寂。至元《嘉禾志》卷十四“仙梵”载有:“长水法师,土人也。有道行,注《华严经》八十一卷。跏趺而死,以两瓮合之葬于真如寺。宋建炎,兀术兵至。发之,见手爪绕身,瘞之而出。”

真如教寺考略

▲义天大觉国师

宋哲宗元祐三年(1088),高丽(朝鲜半岛古代国家)僧统重修长水塔亭。义天大觉国师是朝鲜高丽王朝天台宗的代表人物,名王煦,字义天,是高丽文宗王徽和仁睿后李氏所生的第四子。11岁时,顺父王之愿,发心出家为僧,师从景德国师烂圆,学习华严学;15岁被封为“广智开宗弘真佑世僧统”。

高丽宣宗二年(1084)四月入华求法,遍访当时耆宿,受学各宗高僧。宋哲宗元祐四年(1089),苏轼以龙图阁学士任杭州知州。期间,留有《送杨杰》一诗,该诗的叙文为:“无为子尝奉使登太山绝顶,鸡一鸣,见日出。又尝以事过华山,重九日饮酒莲花峰上。今乃奉诏与高丽僧统游钱塘。皆以王事,而从方外之乐,善哉未曾有也,作是诗以送之。”其中“今乃奉诏与高丽僧统游钱塘”,记述高丽僧统义天大觉国师在浙江的活动,和高丽僧统为真如教寺重修长水塔亭,在时间上相符。

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真如教寺毁方腊之乱,仅存塔的地宫。

方腊(1078~1121),又名方十三,北宋歙州(今安徽歙县)人。 宋徽宗宣和二年(1120)十月聚众百万起事,攻占六州五十二县(包括今浙江全境及安徽、江苏南部、江西东北部的广大地区),建立政权,奉为“圣公”,年号“永乐”。宣和三年(1121)四月,占据的最后一个据点青溪帮源洞被宋军攻破,方腊父子等39名首领被俘,同年八月二十四日方腊在汴京被处决。

后来,真如教寺故址一分为三,南面又建起了寺院,称为贤首十方教院。贤首国师(643~712),名法藏,华严宗实际开创者,宗内称为三祖。原本为康居国人,其祖父侨居长安,以康为姓,武则天命京城十大德为其授具足戒,并赐以“贤首”之名,人称“贤首国师”,历任五帝(唐高宗、武则天、中宗、睿宗、玄宗)门师。

据至元《嘉禾志》卷第十一“寺院”载:“建炎初,知州赵叔近龙图以王事死,殡于其中,因镌赠恤之词于僧房,乡人为立祠。”

宋高宗建炎元年(1127),秀州知州赵叔近死于王事,葬在真如教寺。僧房上镌刻有为赵叔近平反的文字,因此老百姓建造祠堂纪念他。明万历《秀水县志》卷二“建置志”载:“赵龙图祠,在县南真如寺东,宋赵叔近以龙图侍制知秀州卒,立祠。”

宋太祖赵匡胤二弟赵廷美的后代、进士赵叔近,在南宋建立第一年到秀州当知州,把秀州治理得很好。因没能及时发饷,以陈通为首的兵士在杭州造反,一路抢掠来到秀州城下。赵叔近到造反兵中间,对他们晓以大义,讲明利害,造反兵听从他的话,安定了下来。

赵叔近给宋高宗上奏,造反兵已经招安,请宋高宗赦免他们。因为大臣们的反对,宋高宗没有赦免造反兵,派大将王渊带兵前去平叛。原本王渊和赵叔近在汴京为一妓女有过节,平叛结束后,王渊向宋高宗告发赵叔近贪污和私通造反兵,赵叔近被抓,由朱芾当知州。

有个叫徐明的兵士带头造反,抓了朱芾,放出赵叔近,请他继续当知州。赵叔近对造反的兵士说:“如果你们能保境安民,我可以暂时代理,我奏请朝廷派一个好知州来秀州。”

赵叔近的奏章还没送到宋高宗手中,朝廷已派张俊带大军到秀州征讨。张俊到秀州时,赵叔近出北门去迎接,张俊不分青红皂白把赵叔近砍死。秀州兵民见赵叔近被杀,真的造反了,一时城中大乱,火光冲天。第二天,张俊攻下秀州城,杀了带头造反的人。王明清的《挥麈录》和《宋史·宗室四》中对此事都有记载。

据至元《嘉禾志》卷第十一“寺院”载:“淳熙二年,僧戒月又建华严阁于其西,阁下为十六观堂焉,商逸卿为之记。庆元三年十月,又建宝塔于其北,鲍义叔为之记。其余基址,官立为寨,后废。”

宋孝宗淳熙二年(1175),僧人戒月在寺院的西面修建了华严阁,阁的底层为十六观堂。十六观堂,就是面外环的十六间禅观之所,分别根据十六观想来命名。十六观堂是佛教艺术史上极为独特的建筑,它以空间营造的方式再现了佛教经典。

商逸卿有《真如教院华严阁记》:嘉兴南门外数里所,有精舍曰真如,湖光塔影,映带荡摇,绝无俗尘,合是佛境。系船其下,登临静深,杰阁在颠,俯瞰荒忽。至其栋宇精密,化乐天宫之幻成;步履安平,坚牢地神之擎戴。金碧晃耀,位置森然,晨香夕灯,雾横星灿,信一方之殊胜也。阁距地凡几□□□,布丈六金身绘像,并其旁之西方圣人者二,如悬度然。每岁之春,有般若社会,少长咸集,以数千计。念诵佛号,隐雷盘旋,皆兹阁之所覆也。匪假神运,可想人力,戒月之志勤矣。予劝农真如,所谓戒月者,其主僧也。面目巉岩,宜有强干。故人黄君安止交游余二十年,昨得之于武昌,去载再见于都城,今来此,则戒月嘱其求予记。黄固佳士,月亦非庸庸缁徒矣。真如为贤首十方教院,唐至德时号至德院,本朝大中祥符改赐今名,僧之言云,然寺有题名石刻。

建中靖国之初,郡守领客自资圣禅院过真如烹茶,贤首教院则其间固鼎峙也。真如继是,当以阁夸,传过嘉兴而问僧坊之盛,愿梯云者谁不勇往?寺自绍兴间有僧用智者,草草重盖于兵火之余,号智华严。今戒月自淳熙二年为主席,遂有意建华严阁,心不退转,迄臻于成。凡五间,阔六丈二尺,高六丈五尺,深四丈九尺。他如卢舍那殿、十六观堂及僧之居处一新之。至其具体有不可阙者,总为屋四十八间。戒月谓未尝持疏登人门,特以讲说所得衬施不为己有,抟涂塞海,始若茫然,聚毛成裘,久乃见效,为费约十万四千余缗。寺无常产,戒月又办田,岁可收米三百斛,今之仰食其香积者已百五十余人。月不为诳,众眼具知,予不溢美,随喜涉笔。嘉定壬申八月旦日,朝散郎、权知嘉兴军府兼管内劝农公事商逸卿记。

商逸卿,字羲仲,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进士。历官定海知县、延平治中、代理嘉兴知府及国子监主簿、大理寺丞、刑部郎中等职,终朝请郎主管冲佑观。商逸卿擅于撰写文章,才思敏捷,同乡后学进士陈耆卿对他有“笔舌一泻三江”之誉。商逸卿在《真如教院华严阁记》中记述了写这篇记的缘由,介绍了真如寺的历史、雄伟庄严的气象及信众众多,还介绍了修建华严阁的情况,戒月建阁的功绩。

真如教寺主持智炬“夜梦观音大士有所告语,于是猛勇精进,捐财施力。复有长者檀波罗众,舍己爱乐,无量数计,共成佛事。鸠工于淳熙十年(1183)仲冬二十九日,落成于庆元三年(1197)孟冬之六日。”

历时14年,庆元三年(1197),主持智炬在寺院的北面又建起了宝塔。鲍义叔有《真如宝塔记》,在记中介绍了塔传入中国的过程,记述了真如塔的建造、焚毁、重建,以及重建后真如塔的雄姿、登塔所见的四周景色,最后通过问答阐述佛教禅理。鲍义叔,永嘉人。南宋前期官至府学教授、绍兴府通判等职。

真如教寺方腊之乱后,寺院部分基址官府建了兵寨,后来不用也荒废了。

据光绪《嘉兴府志》卷十八“寺观一”载:“元末兵毁。明洪武二十四年修复,定为教寺。万历丙戌,僧真谧建长水法堂。丁酉,僧海沧等重修。”

元代真如教寺毁于战火。明太祖洪武二十四年(1393)修复,定名为“真如教寺”。明神宗万历十四年(1586),僧人真谧修建长水法堂。真谧,自号定湖老人。据《槜李诗系》载,他乃“隆万间秀水真如寺僧冬溪之门人也,有学行”。亦是项元汴交游圈的一位僧人。

留有诗作《扫长水大师墓雪作》:“同云四望暗,雨雪七日多。祇树络珠缨,古塔起嵯峨。南圃予旧业,庄严复如何。蹑屐独自往,樵采蹊径讹。鸟雀寂不喧,草木皆已皤。前修有遗迹,长水窣堵波。皓皓表梵行,行坚喻尸罗。停立溯年岁,四百春秋过。窃忝藐裔孙,扫除倚中阿。运帚拂其上,寒风动松萝。缭绕还再拂,弥天曜羲和。清净本自然,斯言良不磨。” 万历二十五年(1597),僧人海沧等重修长水法堂。

据明万历《秀水县志》卷二“建置志”载:真如教寺“内旧有雪峰井、彩云桥、东坡煮雪亭、裴丞相清辉堂、长水塔、柏屏、龙槐、璎珞松,号‘八景’。龚勉复命僧真谧辟长水墓道,而表之以碑”。

真如教寺“八景”,明代文人墨客题咏者甚多。戚元佐有《真如击竹山房》,其中《真如柏屏山房》:“凤刹清虚域,双林一径分。湖香晴涌塔,屏翠晚蒸云。梵语恒河偈,虫书贝叶文。自怜贪佛日,久已离人群。”

方泽(释)有《真如寺杂咏六首》,其中《宝塔》:“暎空金刹尚峨峨,复槛层檐委地多。城野竞夸新苑囿,更无公子献花过。”

彭辂有《真如寺八景》(五言绝),其中《龙槐》:“轮囷化为龙,纠曲常盘踞。闲听贝叶翻,一任流云去。”“修鳞霜霰里,得地且深蟠。欲作法王雨,苍然云气寒。”

龚勉有《真如寺》,其中《雪峰井》:“井上雪为峰,井中泉即雪。试煮赵州茶,一疗众生热。”

僧人真谧修辟长水墓道,请龚勉写记文并把记文刻在碑上。龚勉(1536~1607),字子勤,号毅所,无锡南门外跨塘桥人,明穆宗隆庆二年(1568)进士,王问的弟子,诗人、书画家。先后任浙江嘉兴、吴桥两地知县,南京刑部主事、嘉兴知府,主持重修嘉兴南湖烟雨楼。最后官至浙江布政使,为明朝的封疆大吏。

据光绪《嘉兴府志》卷十八“寺观一”载:“天启乙丑,僧道耕重建禅堂,郡守詹应鹏扁曰‘水云禅院’。”

明熹宗天启五年,僧人道耕重建禅堂,郡守詹应鹏题写了匾额“水云禅院”。詹应鹏(约1572~约1653), 字冲南,回族,安徽宣城人,南副都御史詹沂长子。万历四十四年(1616)进士,史学家,历任嘉兴知府、两浙提刑按察司副使、布政司右参政等职。

据光绪《嘉兴府志》卷十八“寺观一”载:“国朝顺治乙酉塔毁,己亥僧明句重建。乾隆六十年,重建华严经阁。咸丰兵毁,仅存宝塔。”

真如教寺考略

▲民国时的真如教寺及真如塔

清世祖顺治二年(1645),真如塔毁于战火。顺治十六年(1659),僧人明句重建。清高宗乾隆六十年(1715),重建华严经阁。清文宗咸丰十年(1860)太平天国军攻占嘉兴,真如教寺毁于兵火,仅存真如塔。

清德宗光绪八年(1882),真如塔失火,塔檐、平座、栏杆等均被烧毁,只存砖塔身。光绪二十五年(1899),真如塔重修。重修后的真如塔为七层楼阁式,塔高52米,塔基直径12米,可登临塔的最高层远眺。

1959年,由于真如塔塔刹倾斜严重,出于安全考虑,塔刹被拆除。拆下的塔刹暂放于紫阳街上的防痨协会内,后移放至人民公园的土山上,供游客参观。1971年,真如塔由县房管所整体拆除,塔的地宫未挖掘。拆下来的塔砖,一部分修建了儿童公园一段围墙,一部分建入市心弄的几幢房屋里,这些塔砖上有的刻有顺治十六年(1659)重建时捐资人姓名等文字,后均散失。

真如教寺考略

▲1959年,拆除真如塔塔刹前拆除人员合影(滕新民提供)

2008年10月,放置在人民公园内的真如塔塔刹,经有关部门协商,运至嘉兴市博物馆中心大厅展陈。真如塔塔刹,重约10吨,高11米,最大直径为2.5米,覆钵刹座、仰莲花形盘、七重相轮为铁铸,顶上的宝葫芦为铜制。

真如塔塔刹是嘉兴历史地标“七塔八寺”中唯一一件大件实物遗存。

图片:作者提供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