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真如教寺考略

作者:嘉興正春和文化

文 | 葉加

據光緒《嘉興府志》卷十八“寺觀一”載:“真如教寺,在縣南四裡。唐至德二年立。”

真如教寺舊址在今城南路北端文昌路到真合路間及兩側區域。真如教寺初建于唐朝至德二年(757)。

真如教寺考略

▲民國《嘉興縣治地圖》(局部)

據至元《嘉禾志》卷第十一“寺院”載:“大中十年,裴相休舍宅為寺,改為至德院,無著大師住持,而雪峰和尚住庵,庵有雪峰井。宋大中祥符元年改今名。有蔡元長、周開祖、範德鎮留題小石刻。”

唐宣宗大中十年(856),唐朝名相裴休把自己的家宅捐為佛寺,名為至德院。裴休(791~864),字公美,河内濟源(今河南濟源)人,祖籍河東聞喜(今山西運城聞喜),浙東觀察使裴肅次子。善文章,工書,以歐陽詢、柳公權為宗,為晚唐著名書家,寺刹多請其題額,他所撰《定慧禅師碑》至今儲存于陝西戶縣草堂寺。

據《金山寺志》等資料記載,《白蛇傳》中的法海是裴休的兒子,俗名裴頭陀。裴休晚年被貶,到荊南任節度使,在此期間,潛心研究佛學經典,精通《華嚴經》與《禅宗心要》,編有《黃檗山斷際禅師傳心法要》一卷,卷首他作有序文。

朱彜尊輯錄的《明詩綜》記有:“城南放鶴洲,相傳為唐相裴休别業,名曰裴島。然考新、舊《唐書》,俱不言休流寓吳下。至元《志》(《嘉禾志》)、柳《志》(柳琬《嘉興府志》)、于鳳喈《補志》(《嘉興志補》),俱未之載。” 朱彜尊所記對裴休在放鶴洲有過别業提出質疑。裴休舍宅為寺,雖嘉興曆代志書上都有記載,但同樣存疑。

無著(約4至5世紀),北印度富婁沙富羅國人,古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創始人之一。無著先以小乘佛教修行出家,不得盡解,後師從彌勒菩薩聽受大乘空觀,研習《瑜珈師地論》,且通達《華嚴經》等大乘經義,論著頗多,對後世之瑜伽修行有一定影響。

無著約4至5世紀生于北印度,真如教寺初建于唐朝至德二年(757),已是8世紀。“住持”釋義“掌管一個寺院的主僧”。“無著大師住持”解讀為“古印度無著大師做過真如教寺住持”,在時空上都不契合。這裡的無著大師應該是和古印度無著菩薩同名者(下文中的“僧清辨”也應為和古印度佛教學者清辨同名者)。

真如教寺為華嚴宗(賢首宗)道場,推崇弘揚《華嚴經》的高僧大德無著和裴休合乎情理。

真如教寺考略

▲雪峰義存禅師

雪峰義存禅師(822~908),福建泉州南安澗埕村人,俗姓曾,生于一個世代信奉佛教的家庭。9歲要求出家,父母不允;12歲随父遊莆田玉澗寺,遂留寺不回,禮寺僧慶玄和尚為師,随侍5年;17歲落發為僧,改名義存;70歲出遊浙江甯波四明、江蘇丹丘之地,後入閩;87歲示寂,賜号“真覺大師”。

雪峰義存禅師是唐末最偉大的禅師之一,禅宗中的雲門、法眼兩宗,皆出自雪峰義存禅師門下。聞名弟子有雲門、玄沙、保福、長慶等。“住庵”釋義“住在寺院内學佛修行者”。“而雪峰和尚住庵”,雪峰義存禅師在世年代,真如教寺已建,雪峰義存禅師曾在真如教寺内學佛修行極具可能性。

真如教寺考略

▲欽定《四庫全書》卷十一至元《嘉禾志》

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至德院改名為真如院。寺院内有北宋名流蔡元長、周開祖、範德鎮參拜後留言的石刻。蔡京(1047~1126),字元長,興化軍仙遊縣(今福建省仙遊縣)人,書法家。先後四次任宰相,任期達17年,四起四落堪稱古今第一人。

周邠,字開祖,錢塘(今杭州)人。宋仁宗嘉佑八年(1063)進士,宋神宗元豐年間(1078~1085)為溧水令,官至朝請大夫、輕車都尉。蘇轼多與酬唱。韋骧(1033~1105),字子駿,錢塘(今杭州)人。工詩文,著《錢塘集》,留有一首題為《又和會月波樓與範德鎮赓唱之什》的詩。

據光緒《嘉興府志》卷十八“寺觀一”載:“皇祐壬辰,僧清辨等重拓講堂。”

宋仁宗皇祐四年(1052),僧人清辨等重新拓建了講堂。并請司馬光寫了《秀州真如院法堂記》:壬辰歲夏四月,有僧辨踵門來告曰:“清辨,秀州真如草堂僧也。真如故有講堂,庘狹不足以庥學者,清辨與同術惠治而新之,今高顯矣。願得之子文,刻諸石以谂來者。”

光謝曰:“光文不足以辱石刻,加平生不習佛書,不知是以雲者,師其請諸他人。”

曰:“他人清辨所不敢請也,故維子之歸,而子又何辭?”

光固辭不獲,乃言曰:“師之為是堂也,其志何如?”

曰:“清辨之為是堂也,屬堂中之人而告之曰:‘二三子苟能究明吾佛之書,為人講解者,吾且南鄉坐而師之。審或不能,則将取于四方之能者。’皆伏謝不能,然後相率抵精嚴寺,迎沙門道歡而師之。

又屬其徒而告之曰:‘凡我二三子肇自今以後,相與協力同志,堂圮則扶之,師阙則補之,以至于金石泐,山淵可平,而講肄之聲不可絕也。’”

光曰:“師之志則美矣。抑光雖不習佛書,亦嘗剽聞佛之為人矣。夫佛蓋西域之賢者,其為人也,清儉而寡欲,慈惠而愛物,故服敝補之衣,食疏粝之食,岩居野處,斥妻屏子,是以自奉甚約而憚于煩人也。雖草木蟲魚不敢妄殺,蓋欲與物并生而不相害也。凡此之道,皆以狷潔其身,不為物累,蓋中國於陵仲子、焦光之徒近之矣。

夫聖人之德周,賢者之德偏,周者無不覆。而末流之人猶未免棄本而背原,況其偏者乎。故後世之為佛書者,日遠而日訛,莫不侈大其師之言而附益之以淫怪誣罔之辭,以駭俗人而取世資,厚自豐殖,不知厭極,故一衣之費或百金不若,绮纨之為愈也;一飲之直或萬錢不若,脍炙之為省也。高堂巨室以自奉養佛之志,豈如是哉?天下事佛者莫不然,而吳人為甚。師之為是堂,将以明佛之道也。是必深思于本原,而勿放蕩于末流,則治斯堂之為益也,豈其細哉?”

皇祐四年,館閣校勘、同知太常禮院司馬光記。

司馬光在記中通過清辨之口記述了拓建講堂的目的、意義及決心,并講述佛教之本,批評當時佛教界的歪風,希望清辨利用拓建的講堂正本清源,使佛教歸于正道。司馬光(1019~1086),字君實,号迂叟,陝州夏縣涑水鄉(今山西省夏縣)人,出生于光州光山(今河南省光山縣),世稱涑水先生,自稱西晉安平獻王司馬孚後代。

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司馬光和嘉興(當時的秀州)淵源頗深,他的父親司馬池(980~1041)曾任杭州知州,他的恩師龐籍(988~1063)曾任秀州知州。宋仁宗皇祐三年(1051),33歲的司馬光由宰相龐籍推薦任館閣校勘,同知太常禮院。在任期間,他對《古文孝經》進行了系統的研究,并撰寫了《古文孝經指解》一文,《秀州真如院法堂記》也是在這一時期所撰。

據光緒《嘉興府志》卷十八“寺觀一”載:“嘉祐壬寅,僧自南募建仁王護國般若寶塔。元祐戊辰,高麗僧統重修長水塔亭。宣和庚子,兵毀,僅存地宮冶銀塔像。後析為三,南則為賢首十方教院。”

宋仁宗嘉祐七年(1062),僧人自南(與南嶽下八世同名)募建仁王護國般若寶塔。鮑義叔《真如寶塔記》中有:“嘉祐壬寅歲,有法師自南者,募建仁王護國般若寶塔,善導衆生,修崇梵福。”光緒《嘉興府志》卷十八“寺觀一”有:“燒造五色琉璃瓦以為壯嚴。”

仁王護國般若寶塔,又稱長水塔、真如塔。長水子璇大師(965~1038),世稱長水大師、楞嚴大師,秀州(今嘉興)人。俗姓鄭,字仲微,号東平,又号長水,以華嚴為宗。九歲随普慧寺契宗出家,習誦《楞嚴經》。

宋真宗大中祥符六年(1013),因錢公易上奏,受賜紫衣及“長水疏主楞嚴大師”号。宋仁宗寶元元年(1038)四月十五日,75歲示寂。至元《嘉禾志》卷十四“仙梵”載有:“長水法師,土人也。有道行,注《華嚴經》八十一卷。跏趺而死,以兩甕合之葬于真如寺。宋建炎,兀術兵至。發之,見手爪繞身,瘞之而出。”

真如教寺考略

▲義天大覺國師

宋哲宗元祐三年(1088),高麗(北韓半島古代國家)僧統重修長水塔亭。義天大覺國師是北韓高麗王朝天台宗的代表人物,名王煦,字義天,是高麗文宗王徽和仁睿後李氏所生的第四子。11歲時,順父王之願,發心出家為僧,師從景德國師爛圓,學習華嚴學;15歲被封為“廣智開宗弘真佑世僧統”。

高麗宣宗二年(1084)四月入華求法,遍訪當時耆宿,受學各宗高僧。宋哲宗元祐四年(1089),蘇轼以龍圖閣學士任杭州知州。期間,留有《送楊傑》一詩,該詩的叙文為:“無為子嘗奉使登太山絕頂,雞一鳴,見日出。又嘗以事過華山,重九日飲酒蓮花峰上。今乃奉诏與高麗僧統遊錢塘。皆以王事,而從方外之樂,善哉未曾有也,作是詩以送之。”其中“今乃奉诏與高麗僧統遊錢塘”,記述高麗僧統義天大覺國師在浙江的活動,和高麗僧統為真如教寺重修長水塔亭,在時間上相符。

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真如教寺毀方臘之亂,僅存塔的地宮。

方臘(1078~1121),又名方十三,北宋歙州(今安徽歙縣)人。 宋徽宗宣和二年(1120)十月聚衆百萬起事,攻占六州五十二縣(包括今浙江全境及安徽、江蘇南部、江西東北部的廣大地區),建立政權,奉為“聖公”,年号“永樂”。宣和三年(1121)四月,占據的最後一個據點青溪幫源洞被宋軍攻破,方臘父子等39名首領被俘,同年八月二十四日方臘在汴京被處決。

後來,真如教寺故址一分為三,南面又建起了寺院,稱為賢首十方教院。賢首國師(643~712),名法藏,華嚴宗實際開創者,宗内稱為三祖。原本為康居國人,其祖父僑居長安,以康為姓,武則天命京城十大德為其授具足戒,并賜以“賢首”之名,人稱“賢首國師”,曆任五帝(唐高宗、武則天、中宗、睿宗、玄宗)門師。

據至元《嘉禾志》卷第十一“寺院”載:“建炎初,知州趙叔近龍圖以王事死,殡于其中,因镌贈恤之詞于僧房,鄉人為立祠。”

宋高宗建炎元年(1127),秀州知州趙叔近死于王事,葬在真如教寺。僧房上镌刻有為趙叔近平反的文字,是以老百姓建造祠堂紀念他。明萬曆《秀水縣志》卷二“建置志”載:“趙龍圖祠,在縣南真如寺東,宋趙叔近以龍圖侍制知秀州卒,立祠。”

宋太祖趙匡胤二弟趙廷美的後代、進士趙叔近,在南宋建立第一年到秀州當知州,把秀州治理得很好。因沒能及時發饷,以陳通為首的兵士在杭州造反,一路搶掠來到秀州城下。趙叔近到造反兵中間,對他們曉以大義,講明利害,造反兵聽從他的話,安定了下來。

趙叔近給宋高宗上奏,造反兵已經招安,請宋高宗赦免他們。因為大臣們的反對,宋高宗沒有赦免造反兵,派大将王淵帶兵前去平叛。原本王淵和趙叔近在汴京為一妓女有過節,平叛結束後,王淵向宋高宗告發趙叔近A錢和私通造反兵,趙叔近被抓,由朱芾當知州。

有個叫徐明的兵士帶頭造反,抓了朱芾,放出趙叔近,請他繼續當知州。趙叔近對造反的兵士說:“如果你們能保境安民,我可以暫時代理,我奏請朝廷派一個好知州來秀州。”

趙叔近的奏章還沒送到宋高宗手中,朝廷已派張俊帶大軍到秀州征讨。張俊到秀州時,趙叔近出北門去迎接,張俊不分青紅皂白把趙叔近砍死。秀州兵民見趙叔近被殺,真的造反了,一時城中大亂,火光沖天。第二天,張俊攻下秀州城,殺了帶頭造反的人。王明清的《揮麈錄》和《宋史·宗室四》中對此事都有記載。

據至元《嘉禾志》卷第十一“寺院”載:“淳熙二年,僧戒月又建華嚴閣于其西,閣下為十六觀堂焉,商逸卿為之記。慶元三年十月,又建寶塔于其北,鮑義叔為之記。其餘基址,官立為寨,後廢。”

宋孝宗淳熙二年(1175),僧人戒月在寺院的西面修建了華嚴閣,閣的底層為十六觀堂。十六觀堂,就是面外環的十六間禅觀之所,分别根據十六觀想來命名。十六觀堂是佛教藝術史上極為獨特的建築,它以空間營造的方式再現了佛教經典。

商逸卿有《真如教院華嚴閣記》:嘉興南門外數裡所,有精舍曰真如,湖光塔影,映帶蕩搖,絕無俗塵,合是佛境。系船其下,登臨靜深,傑閣在颠,俯瞰荒忽。至其棟宇精密,化樂天宮之幻成;步履安平,堅牢地神之擎戴。金碧晃耀,位置森然,晨香夕燈,霧橫星燦,信一方之殊勝也。閣距地凡幾□□□,布丈六金身繪像,并其旁之西方聖人者二,如懸度然。每歲之春,有般若社會,少長鹹集,以數千計。念誦佛号,隐雷盤旋,皆茲閣之所覆也。匪假神運,可想人力,戒月之志勤矣。予勸農真如,所謂戒月者,其主僧也。面目巉岩,宜有強幹。故人黃君安止交遊餘二十年,昨得之于武昌,去載再見于都城,今來此,則戒月囑其求予記。黃固佳士,月亦非庸庸缁徒矣。真如為賢首十方教院,唐至德時号至德院,本朝大中祥符改賜今名,僧之言雲,然寺有題名石刻。

建中靖國之初,郡守領客自資聖禅院過真如烹茶,賢首教院則其間固鼎峙也。真如繼是,當以閣誇,傳過嘉興而問僧坊之盛,願梯雲者誰不勇往?寺自紹興間有僧用智者,草草重蓋于兵火之餘,号智華嚴。今戒月自淳熙二年為主席,遂有意建華嚴閣,心不退轉,迄臻于成。凡五間,闊六丈二尺,高六丈五尺,深四丈九尺。他如盧舍那殿、十六觀堂及僧之居處一新之。至其具體有不可阙者,總為屋四十八間。戒月謂未嘗持疏登人門,特以講說所得襯施不為己有,抟塗塞海,始若茫然,聚毛成裘,久乃見效,為費約十萬四千餘缗。寺無常産,戒月又辦田,歲可收米三百斛,今之仰食其香積者已百五十餘人。月不為诳,衆眼具知,予不溢美,随喜涉筆。嘉定壬申八月旦日,朝散郎、權知嘉興軍府兼管内勸農公事商逸卿記。

商逸卿,字羲仲,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進士。曆官定海知縣、延平治中、代理嘉興知府及國子監主簿、大理寺丞、刑部郎中等職,終朝請郎主管沖佑觀。商逸卿擅于撰寫文章,才思靈活,同鄉後學進士陳耆卿對他有“筆舌一瀉三江”之譽。商逸卿在《真如教院華嚴閣記》中記述了寫這篇記的緣由,介紹了真如寺的曆史、雄偉莊嚴的氣象及信衆衆多,還介紹了修建華嚴閣的情況,戒月建閣的功績。

真如教寺主持智炬“夜夢觀音大士有所告語,于是猛勇精進,捐财施力。複有長者檀波羅衆,舍己愛樂,無量數計,共成佛事。鸠工于淳熙十年(1183)仲冬二十九日,落成于慶元三年(1197)孟冬之六日。”

曆時14年,慶元三年(1197),主持智炬在寺院的北面又建起了寶塔。鮑義叔有《真如寶塔記》,在記中介紹了塔傳入中國的過程,記述了真如塔的建造、焚毀、重建,以及重建後真如塔的雄姿、登塔所見的四周景色,最後通過問答闡述佛教禅理。鮑義叔,永嘉人。南宋前期官至府學教授、紹興府通判等職。

真如教寺方臘之亂後,寺院部分基址官府建了兵寨,後來不用也荒廢了。

據光緒《嘉興府志》卷十八“寺觀一”載:“元末兵毀。明洪武二十四年修複,定為教寺。萬曆丙戌,僧真谧建長水法堂。丁酉,僧海滄等重修。”

元代真如教寺毀于戰火。明太祖洪武二十四年(1393)修複,定名為“真如教寺”。明神宗萬曆十四年(1586),僧人真谧修建長水法堂。真谧,自号定湖老人。據《槜李詩系》載,他乃“隆萬間秀水真如寺僧冬溪之門人也,有學行”。亦是項元汴交遊圈的一位僧人。

留有詩作《掃長水大師墓雪作》:“同雲四望暗,雨雪七日多。祇樹絡珠纓,古塔起嵯峨。南圃予舊業,莊嚴複如何。蹑屐獨自往,樵采蹊徑訛。鳥雀寂不喧,草木皆已皤。前修有遺迹,長水窣堵波。皓皓表梵行,行堅喻屍羅。停立溯年歲,四百春秋過。竊忝藐裔孫,掃除倚中阿。運帚拂其上,寒風動松蘿。缭繞還再拂,彌天曜羲和。清淨本自然,斯言良不磨。” 萬曆二十五年(1597),僧人海滄等重修長水法堂。

據明萬曆《秀水縣志》卷二“建置志”載:真如教寺“内舊有雪峰井、彩雲橋、東坡煮雪亭、裴丞相清輝堂、長水塔、柏屏、龍槐、璎珞松,号‘八景’。龔勉複命僧真谧辟長水墓道,而表之以碑”。

真如教寺“八景”,明代文人墨客題詠者甚多。戚元佐有《真如擊竹山房》,其中《真如柏屏山房》:“鳳刹清虛域,雙林一徑分。湖香晴湧塔,屏翠晚蒸雲。梵語恒河偈,蟲書貝葉文。自憐貪佛日,久已離人群。”

方澤(釋)有《真如寺雜詠六首》,其中《寶塔》:“暎空金刹尚峨峨,複檻層檐委地多。城野競誇新苑囿,更無公子獻花過。”

彭辂有《真如寺八景》(五言絕),其中《龍槐》:“輪囷化為龍,糾曲常盤踞。閑聽貝葉翻,一任流雲去。”“修鱗霜霰裡,得地且深蟠。欲作法王雨,蒼然雲氣寒。”

龔勉有《真如寺》,其中《雪峰井》:“井上雪為峰,井中泉即雪。試煮趙州茶,一療衆生熱。”

僧人真谧修辟長水墓道,請龔勉寫記文并把記文刻在碑上。龔勉(1536~1607),字子勤,号毅所,無錫南門外跨塘橋人,明穆宗隆慶二年(1568)進士,王問的弟子,詩人、書畫家。先後任浙江嘉興、吳橋兩地知縣,南京刑部主事、嘉興知府,主持重修嘉興南湖煙雨樓。最後官至浙江布政使,為明朝的封疆大吏。

據光緒《嘉興府志》卷十八“寺觀一”載:“天啟乙醜,僧道耕重建禅堂,郡守詹應鵬扁曰‘水雲禅院’。”

明熹宗天啟五年,僧人道耕重建禅堂,郡守詹應鵬題寫了匾額“水雲禅院”。詹應鵬(約1572~約1653), 字沖南,回族,安徽宣城人,南副都禦史詹沂長子。萬曆四十四年(1616)進士,史學家,曆任嘉興知府、兩浙提刑按察司副使、布政司右參政等職。

據光緒《嘉興府志》卷十八“寺觀一”載:“國朝順治乙酉塔毀,己亥僧明句重建。乾隆六十年,重建華嚴經閣。鹹豐兵毀,僅存寶塔。”

真如教寺考略

▲民國時的真如教寺及真如塔

清世祖順治二年(1645),真如塔毀于戰火。順治十六年(1659),僧人明句重建。清高宗乾隆六十年(1715),重建華嚴經閣。清文宗鹹豐十年(1860)太平天國軍攻占嘉興,真如教寺毀于兵火,僅存真如塔。

清德宗光緒八年(1882),真如塔失火,塔檐、平座、欄杆等均被燒毀,隻存磚塔身。光緒二十五年(1899),真如塔重修。重修後的真如塔為七層樓閣式,塔高52米,塔基直徑12米,可登臨塔的最高層遠眺。

1959年,由于真如塔塔刹傾斜嚴重,出于安全考慮,塔刹被拆除。拆下的塔刹暫放于紫陽街上的防痨協會内,後移放至人民公園的土山上,供遊客參觀。1971年,真如塔由縣房管所整體拆除,塔的地宮未挖掘。拆下來的塔磚,一部分修建了兒童公園一段圍牆,一部分建入市心弄的幾幢房屋裡,這些塔磚上有的刻有順治十六年(1659)重建時捐資人姓名等文字,後均散失。

真如教寺考略

▲1959年,拆除真如塔塔刹前拆除人員合影(滕新民提供)

2008年10月,放置在人民公園内的真如塔塔刹,經有關部門協商,運至嘉興市博物館中心大廳展陳。真如塔塔刹,重約10噸,高11米,最大直徑為2.5米,覆缽刹座、仰蓮花形盤、七重相輪為鐵鑄,頂上的寶葫蘆為銅制。

真如塔塔刹是嘉興曆史地标“七塔八寺”中唯一一件大件實物遺存。

圖檔:作者提供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