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学厨后才发现,这3个“烹饪坏习惯”,让我做菜越来越难吃

作者:陇南武都发布

来源:八个碗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学厨后才发现,这3个“烹饪坏习惯”,让我做菜越来越难吃

前段时间我老婆给儿子炖了一次排骨之后,小家伙听见排骨就摇头。

今儿上午在冰箱翻出来几块不知道冻了多久的排骨,决定赶紧解决掉它们。

正当我收拾排骨准备打打牙祭的时候,被我儿子那小手给制止了,还强烈表示,再也不想吃排骨了。

看见我老婆在一边无奈又羞愧的摇头,我才意识到,估计是他妈妈给他做的排骨给孩子吃出阴影了。

这么千载难逢的机会可不多,我可得抓住在孩子面前表现的机会,于是钻进厨房,使出毕生功力,一顿猛如虎的操作过后,给少爷端上去一份色泽红润,软烂脱骨,入口肉香四溢,回味悠远的排骨之后,小伙子一口气就干了两碗米饭。

吃饱了以后还宣布了一个新家法,“以后咱们家的排骨,只能爸爸做,剥夺妈妈做排骨的权力了”。

听了这话,本来还担心我们家领导不高兴把气撒我头上,可扭头一看,领导那吃相比她儿子还急呢……

学厨后才发现,这3个“烹饪坏习惯”,让我做菜越来越难吃

不有句老话说嘛,知妇莫若夫。不用问我就知道,我老婆炖排骨肯定是一股脑的把所有食材,配料,小料,香料还有调料全扔锅里,然后大火烧开小火慢炖。

而且领导这会儿肯定是一边吃,脑子里一边想,“不对呀,这傻老爷们儿放的料,老娘也放了呀,怎么就没这么香呢?”

那既然料都一样,为什么味道会不一样呢?

其实这个问题也困扰了我挺长时间,后来才发现这个问题的关键,是因为我在正式学厨之前,因为理论和技术的欠缺,养成了很多烹饪的坏习惯,意识到并加以改正之后,我的厨艺也随之提升了一大截。

这篇文章,就顺着这锅炖排骨,分享三个影响咱们厨艺的坏习惯吧。

学厨后才发现,这3个“烹饪坏习惯”,让我做菜越来越难吃

坏习惯一:该炒的不炒

同是炖排骨,我老婆习惯把所有的东西都扔锅里,然后把权力交给灶火,翘着二郎腿等灶火把排骨炖香。

我炖排骨,得先泡排骨半小时,泡出血水,然后排骨冷水下锅,配上葱姜跟花雕酒焯排骨,一边焯一边打末子。焯完以后,再拿热水把排骨身上的血末洗干净。

热锅凉油,把焯过水的排骨煎炒香了,再加上大块的葱姜和八角,香叶,桂皮一块儿炒香了。

然后是酱油和花雕酒分别从锅边烹进去,把香味儿烹出来以后加上焯排骨的原汤。

转进高压锅里,选个排骨模式,给他压的软烂又入味儿。

学厨后才发现,这3个“烹饪坏习惯”,让我做菜越来越难吃

趁着排骨在锅里压着,准备点葱姜,香菇,土豆胡萝卜啥的。

等排骨压好了,起个炒锅。热锅凉油小火下香菇,香味儿出来再开大火下葱姜炝锅,然后是胡萝卜土豆下锅炒,下点五香粉炒香,酱油烹香。

接着是炖排骨的原汤和排骨下锅,先用老抽找颜色,再用盐,白糖,胡椒粉调味儿。

完事儿等土豆跟胡萝卜炖熟,就能出锅了。

细心的朋友们肯定发现了,我跟我老婆做排骨最大的不同就是我炒了两次,我老婆一次也没炒。

第一次炒,是为了把排骨炒香,把葱姜和香料炒香,再下锅炖的时候,才能把香味儿交出来。

第二次炒,其实就是烧和炒的结合,先把香菇炒香,再把葱姜和五香粉酱油炒香,才能让后期烧的时候香味儿更足。

学厨后才发现,这3个“烹饪坏习惯”,让我做菜越来越难吃

这两次的炒,目的很简单,就是把用来提香的小料和香料的香味儿彻底的给激发出来,让他们多出点力气。

刚刚学炒菜的时候,因为怕高温,又因为自己技术不好,所以都刻意的去回避炒这个事儿,以至于浪费很多香味。

炝锅用的葱姜蒜,生吃的那种呛辣味儿,来自于体内的硫化物,原本的葱姜蒜香,都被硫化物给挡严实了,必须得经过高温的炒,才能把硫化物们哄走,把原味儿的香请出来。

大部分香料的香味儿,沸点都在150度以上,也就是5成油温。得需要高温才能激发,只靠炖也能香,但是下锅炒才能把香味儿彻底的释放。

学厨后才发现,这3个“烹饪坏习惯”,让我做菜越来越难吃

而以酱油,醋,酒为代表的发酵集团,液态调味料。因为发酵过程中因为部分区域氧气含量低而积累出来的酸味儿,更得想办法处理掉才行。

当然了,醋就另当别论了哈……

尤其是以大豆和小麦为原材料酿造的酱油,黄豆酱,甜面酱。酸味的积累会更多,要是不经过高温炒,酸味儿会让酱香味大打折扣。

怕炒,其实是惧怕高温的表现,但是温度达不到一定的高度时,食材们是不会乖乖地把香味儿交出来的。

学厨后才发现,这3个“烹饪坏习惯”,让我做菜越来越难吃

坏习惯二:钟情于爆炒

改掉前面不敢炒的坏习惯以后,我立刻又养成了另一个坏习惯:炒啥都要高温爆炒。

别管做个啥菜,都要追求高温烹饪。

今年过年的时候,还又犯了一回这毛病呢。

我家儿子喜欢吃荷兰豆,焯水过后呢,我把锅烧的很热才放油,炒的时候又一直大火,以至于那翠绿的豆子上都炒出了黑糊点儿。

大过年的我媳妇儿生生忍了好几天没骂我,等年一过完,连本带利的都给我招呼上来了。

过于的高温烹饪,很容易把菜炒糊,糊味儿可比香味儿劲儿大多了。

冒着被热油点子关照的风险,辛辛苦苦通过高温营造出来的那点香气,只要是遇上糊味儿,立马就蔫儿了,被那种焦苦味儿盖的严严实实。

学厨后才发现,这3个“烹饪坏习惯”,让我做菜越来越难吃

温度过高还有个危害,是损失鲜味儿。

尤其是咱们的增鲜大户,谷氨酸钠。别管是主动加进去的味精,还是食物原本的鲜味儿,大部分鲜味其实都是这老兄提供的。

谷氨酸钠啥都不怕,就怕高温。当温度超过120的时候,谷氨酸钠被烫成了焦谷氨酸钠,再也没有增鲜的本事了。

这也是为啥味精要在出锅前放的原因,那种炸鱼前抹味精的操作,纯粹是无用功。

还有一类食材,也怕高温。

炒绿叶菜的时候,稍不留神就会发黄发黑,实际是因为叶绿素害怕高温导致的。

学厨后才发现,这3个“烹饪坏习惯”,让我做菜越来越难吃

我有个做粤菜的朋友,教了我一招水炒法,分享给大家试用下哈。

核心要点是把调味用的盐和味精直接放在绿叶菜上,锅里一点底油烧热以后下葱花蒜片爆香。

然后加一勺开水,立刻下绿叶菜,全程开大火保持温度不下降。

等菜炒熟塌秧后出菜,过个密漏把水过出去,只留下菜就行了。

这个方法,适合那种特别好熟的绿叶菜,炒出来以后水嫩翠绿,还带着葱蒜香味。

学厨后才发现,这3个“烹饪坏习惯”,让我做菜越来越难吃

坏习惯三:不爱焯水

焯水这事儿,算两个工作的交叉:食材清洁和预成熟。

像肉类食材,内部血水只靠常温浸泡的话,效率非常低。

冷水焯水,温度慢慢升高的同时,内部血水会加速渗出,达到去腥的目的。

很多素菜,也会存在草酸,有毒物质,或者异味因子这类不招人待见的东西。

尤其是豆制品那种豆腥味儿,直接下锅炒有时候是去不掉的,所以焯水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这一点仍旧是清洁阶段的工作,算是内部清洁吧。

学厨后才发现,这3个“烹饪坏习惯”,让我做菜越来越难吃

再说预成熟的好处,食材的预成熟会缩短正式烹饪的时间,节约时间是一方面。

从味道角度来说,缩短了高温烹饪时间,能降低香味的损耗。

温度越高,激发的香味越多,同时跑了的也越多。

尤其是平时在家炒菜,葱蒜炝锅,下锅的时候挺香的,等炒熟了以后,基本上是吃不出也闻不到了。

因为家里灶头热功率低,烹饪时间被拉长,香味儿几乎都跑完了。

如果食材预处理以后,炒的时间缩短,留住的香味也就越多。

学厨后才发现,这3个“烹饪坏习惯”,让我做菜越来越难吃

我以前总是瞎焯水,只要是肉,别管是冻肉还是鲜肉,甚至于肉丝肉片还要焯下水。

这就造成了很大程度上的营养损失,新鲜的肉类,腥味凝聚并不多,高温爆炒就成。

尤其是切好的肉丝肉片,因为体积小面积大,即便是冻肉也已经给腥味儿打开了出走的通道,直接下锅炒就能去腥。

除非是冷冻的大块肉,需要大块炖煮的时候,最好焯水,否则并无必要。

其实我最想说的是,很多素菜,是有必要焯水的,或者说过水。

绿叶菜们,含水量大,直接下锅炒细胞失活后保水能力降低,会释放出大量的水。

炒锅里水太多,就会造成味道的脱节,最后的结果就是菜是菜,汤是汤。

菜没啥味儿,汤齁齁咸。

学厨后才发现,这3个“烹饪坏习惯”,让我做菜越来越难吃

锅里多加点水,也别忘了放盐。大水面滚开后,把菜下锅,等再开起来就起锅。

这一步能让素菜吐了异味儿,吐了水,还顺带进点儿咸味儿。

再下锅炒的时候,一来缩短时间,留住香味,还是多留住些叶绿素。

二来水分没那么多,且有了点底味儿,能让调味儿更容易,还能让味道挂在食材上。

得嘞,文章总有结尾,创作还会继续。

诸君,且听下回分解……

点击展开剩余 88%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