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史不凡:《焦裕禄之歌》给年轻人讲一个柔软亲切的焦裕禄

作者:红星新闻

曲罢剧终,演员谢幕,台上台下灯光亮起,观众席上,雷鸣般的掌声经久不息。此时,导演史不凡长舒一口气。

4月27日,由中原出版传媒集团打造的“不朽的丰碑”系列书本剧之——《焦裕禄之歌》成功首演,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特别感谢中原出版传媒集团,尤其是集团所属的河南创新实践教育有限公司的创作团队,如果没有这些编辑老师的专业策划和全方位主导,如果没有中原出版传媒集团对融合出版持之以恒的探索决心,就不可能有这部剧以及前面的两部剧,也不可能有未来的其他剧。”演出结束后,史不凡感慨道。

书本剧《焦裕禄之歌》是如何出炉的?惊艳了观众的舞台设计背后有怎样的故事?近日,记者专访史不凡,请他讲述本剧创作背后的故事。

史不凡:《焦裕禄之歌》给年轻人讲一个柔软亲切的焦裕禄

导演史不凡

声光电全息技术再现“焦裕禄”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 ”

演出现场,伴随着台上演员的集体诵读,舞台前的纱幕缓缓落下,当焦裕禄的影像通过全息投影技术出现在纱幕上时,在场观众纷纷泪奔。逝世60年,焦裕禄再次以这种舞台艺术形式“活”了过来。

书本剧《焦裕禄之歌》是在河南省委宣传部、河南省教育厅指导下,由中原出版传媒集团打造的“不朽的丰碑”系列剧目之一,是继《山河传》《红旗渠水到俺村》后又一经典力作。

史不凡:《焦裕禄之歌》给年轻人讲一个柔软亲切的焦裕禄

该剧以中原出版传媒集团所属出版社出版的有关焦裕禄的系列图书为基础,以焦裕禄在兰考的多个经典事件为切入口,以《你听》《你看》等五首原创歌曲为串联,以沉浸式音乐剧的形式,为观众展现了一个柔软亲切的人民公仆形象。

这是一次舞台的创新:落幕那一刻,灯光透过纱幕打向舞台中央的一只“大碗”,焦裕禄的影像在灯光中显现,从观众到演员,从纱幕到舞台中央,光影层叠的空间让观众和演员融为一体,分不清是在台上还是台下。

“这只’大碗’很关键,舞台上,它既是我们的‘大屏’,上面又开了一道门,好几场戏演员要从这个门上下场。为什么设计成‘碗’?民以食为天,曾经兰考的人民要端着碗逃荒要饭,现在它是一个聚宝盆,装着兰考人民的幸福生活。”提到该剧的创作,史不凡首先介绍立在舞台C位的“大碗”。

有前两部剧《山河传》《红旗渠水到俺村》珠玉在前,《焦裕禄之歌》该如何创新表达?

史不凡笑言:“艺术创新就是要打破常规,我们这次希望从艺术形式上去找创新。”

在河南创新实践教育有限公司创作团队的主导下,《焦裕禄之歌》采用了全息投影、沉浸式视频内容等表达方式,以高低错落的分舞台、氛围式纱幔等虚实结合的场景设置、视听体验的全新尝试,让观众仿佛身临其境。

创作一部属于年轻人的剧

现实中,从电影到电视剧,从河南豫剧到文学作品,关于焦裕禄的艺术创作有很多,如何为观众呈现一个不一样的“焦裕禄”? 河南创新实践教育有限公司和史不凡给出了共同的答案,聚焦年轻人。

如何呈现出一个让年轻人感到亲切的焦裕禄?这是让编创团队最费神的地方。

曾在第四届CCTV相声大赛中获非职业组一等奖的史不凡,对艺术创作有自己的一套“方法论”:“创作其实是相通的,观察是一切创作的基础。”

为了全新还原焦裕禄的故事、为了走进焦裕禄的精神世界,史不凡和河南创新实践教育有限公司的主创团队找来中原出版集团所属出版社出版的有关焦裕禄的图书,一头扎了进去。

中原出版传媒集团在红色主题出版上有着丰硕的成果。从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焦裕禄故事—永葆初心》《焦裕禄精神》,到河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焦裕禄家风》《焦裕禄之歌》,再到文心出版社出版的《五洲颂唱焦裕禄》、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的《焦裕禄在兰考的470天》……史不凡说,他们用了三个多月时间来阅读这些豫版图书,再系统地梳理,从中筛选合适的故事。

一部书本剧时长只有40分钟左右,如何从海量资料中 找到合适的内容?

史不凡的思路是,要把目光锁定新的故事,这些故事同时要适合在舞台上呈现。

“比如第三幕,讲修桥的故事,这个故事很小,在之前的艺术创作中没看到过,但我看完特别有感触。”史不凡举例说,这个故事讲的是焦书记不忍心看村民踩着冰块蹚着水过河去干农活,现场用树枝和土搭了一座桥,“我觉得这个点我们把它演好了、说清了,党和群众之间的这座连心桥也修起来了,焦裕禄的形象在这部剧里也就‘活’了。”

于是,在《焦裕禄之歌》书本剧中,焦书记坐在肖大爷的炕头上、坐在河边的土地上,与乡亲们说说笑笑、促膝而谈,甚至还开玩笑,“在我们的剧里,焦书记就是一个柔软的、亲切的、活生生的形象。”史不凡说。

用5首“情歌”,表达对焦书记的思念

有了内容,还要有好的形式。

“我们一直在思考年轻人喜欢什么,尤其是当下这种碎片化的传播环境,怎样才能让大家完整看完一部剧?后来就想到,歌曲更容易传播,用歌曲来带着剧情往前推进,最后呈现出来这样一部沉浸式音乐书本剧。”

选择歌曲,也要有突破。

在史不凡看来,只有一首首“情歌”,才能“表达老百姓对焦书记的思念”。

在酝酿许久之后,史不凡花两个半小时,一口气创作出《你听》《你看》《你说》《如果》《我想》五组歌词,又请来著名青年作曲家、郑州市“杜甫奖”文艺名家获得者宋清安作曲,他们希望呈现一种倾诉、思念的情愫。

在本剧的最后一幕,当全息投影上的焦桐开始摇曳,歌曲《我想》缓缓响起:

“我想,像松柏一样,永不凋谢陪在你身旁。在寒冬里绽放绿色,跟着雪花一起歌唱……”

这是史不凡从焦裕禄日记中得到的灵感,他把焦书记对人民的那种真挚情感,用更贴近普通人的方式表达出来,让不少现场观众再次潸然泪下。

执导《焦裕禄之歌》,史不凡觉得自己也对焦裕禄精神有了更加深刻的认知。 “焦裕禄不会种桐树,不会种刺槐,但是他用各种正向的方法发动村民们动起来。”史不凡说,深入群众、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学会了这一点,很多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史不凡觉得自己是幸福的。在中原出版传媒集团的统筹策划下,从事红色IP书本剧创作,参与融合出版的探索,能为红色精神传播贡献自己的力量,他说这是“一件很好的事情”。

来源 河南青年时报·东风新闻

记者 蔡琳 许度寒/文 赵墨波/图

编辑 张磊

校对 黎川红

审核 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