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史不凡:《焦裕祿之歌》給年輕人講一個柔軟親切的焦裕祿

作者:紅星新聞

曲罷劇終,演員謝幕,台上台下燈光亮起,觀衆席上,雷鳴般的掌聲經久不息。此時,導演史不凡長舒一口氣。

4月27日,由中原出版傳媒集團打造的“不朽的豐碑”系列書本劇之——《焦裕祿之歌》成功首演,引起社會廣泛關注。

“特别感謝中原出版傳媒集團,尤其是集團所屬的河南創新實踐教育有限公司的創作團隊,如果沒有這些編輯老師的專業策劃和全方位主導,如果沒有中原出版傳媒集團對融合出版持之以恒的探索決心,就不可能有這部劇以及前面的兩部劇,也不可能有未來的其他劇。”演出結束後,史不凡感慨道。

書本劇《焦裕祿之歌》是如何出爐的?驚豔了觀衆的舞台設計背後有怎樣的故事?近日,記者專訪史不凡,請他講述本劇創作背後的故事。

史不凡:《焦裕祿之歌》給年輕人講一個柔軟親切的焦裕祿

導演史不凡

聲光電全息技術再現“焦裕祿”

“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綠我涓滴,會它千頃澄碧。 ”

演出現場,伴随着台上演員的集體誦讀,舞台前的紗幕緩緩落下,當焦裕祿的影像通過全息投影技術出現在紗幕上時,在場觀衆紛紛淚奔。逝世60年,焦裕祿再次以這種舞台藝術形式“活”了過來。

書本劇《焦裕祿之歌》是在河南省委宣傳部、河南省教育廳指導下,由中原出版傳媒集團打造的“不朽的豐碑”系列劇目之一,是繼《山河傳》《紅旗渠水到俺村》後又一經典力作。

史不凡:《焦裕祿之歌》給年輕人講一個柔軟親切的焦裕祿

該劇以中原出版傳媒集團所屬出版社出版的有關焦裕祿的系列圖書為基礎,以焦裕祿在蘭考的多個經典事件為切入口,以《你聽》《你看》等五首原創歌曲為串聯,以沉浸式音樂劇的形式,為觀衆展現了一個柔軟親切的人民公仆形象。

這是一次舞台的創新:落幕那一刻,燈光透過紗幕打向舞台中央的一隻“大碗”,焦裕祿的影像在燈光中顯現,從觀衆到演員,從紗幕到舞台中央,光影層疊的空間讓觀衆和演員融為一體,分不清是在台上還是台下。

“這隻’大碗’很關鍵,舞台上,它既是我們的‘大屏’,上面又開了一道門,好幾場戲演員要從這個門上下場。為什麼設計成‘碗’?民以食為天,曾經蘭考的人民要端着碗逃荒要飯,現在它是一個聚寶盆,裝着蘭考人民的幸福生活。”提到該劇的創作,史不凡首先介紹立在舞台C位的“大碗”。

有前兩部劇《山河傳》《紅旗渠水到俺村》珠玉在前,《焦裕祿之歌》該如何創新表達?

史不凡笑言:“藝術創新就是要打破正常,我們這次希望從藝術形式上去找創新。”

在河南創新實踐教育有限公司創作團隊的主導下,《焦裕祿之歌》采用了全息投影、沉浸式視訊内容等表達方式,以高低錯落的分舞台、氛圍式紗幔等虛實結合的場景設定、視聽體驗的全新嘗試,讓觀衆仿佛身臨其境。

創作一部屬于年輕人的劇

現實中,從電影到電視劇,從河南豫劇到文學作品,關于焦裕祿的藝術創作有很多,如何為觀衆呈現一個不一樣的“焦裕祿”? 河南創新實踐教育有限公司和史不凡給出了共同的答案,聚焦年輕人。

如何呈現出一個讓年輕人感到親切的焦裕祿?這是讓編創團隊最費神的地方。

曾在第四屆CCTV相聲大賽中獲非職業組一等獎的史不凡,對藝術創作有自己的一套“方法論”:“創作其實是相通的,觀察是一切創作的基礎。”

為了全新還原焦裕祿的故事、為了走進焦裕祿的精神世界,史不凡和河南創新實踐教育有限公司的主創團隊找來中原出版集團所屬出版社出版的有關焦裕祿的圖書,一頭紮了進去。

中原出版傳媒集團在紅色主題出版上有着豐碩的成果。從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焦裕祿故事—永葆初心》《焦裕祿精神》,到河南文藝出版社出版的《焦裕祿家風》《焦裕祿之歌》,再到文心出版社出版的《五洲頌唱焦裕祿》、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的《焦裕祿在蘭考的470天》……史不凡說,他們用了三個多月時間來閱讀這些豫版圖書,再系統地梳理,從中篩選合适的故事。

一部書本劇時長隻有40分鐘左右,如何從海量資料中 找到合适的内容?

史不凡的思路是,要把目光鎖定新的故事,這些故事同時要适合在舞台上呈現。

“比如第三幕,講修橋的故事,這個故事很小,在之前的藝術創作中沒看到過,但我看完特别有感觸。”史不凡舉例說,這個故事講的是焦書記不忍心看村民踩着冰塊蹚着水過河去幹農活,現場用樹枝和土搭了一座橋,“我覺得這個點我們把它演好了、說清了,黨和群衆之間的這座連心橋也修起來了,焦裕祿的形象在這部劇裡也就‘活’了。”

于是,在《焦裕祿之歌》書本劇中,焦書記坐在肖大爺的炕頭上、坐在河邊的土地上,與鄉親們說說笑笑、促膝而談,甚至還開玩笑,“在我們的劇裡,焦書記就是一個柔軟的、親切的、活生生的形象。”史不凡說。

用5首“情歌”,表達對焦書記的思念

有了内容,還要有好的形式。

“我們一直在思考年輕人喜歡什麼,尤其是當下這種碎片化的傳播環境,怎樣才能讓大家完整看完一部劇?後來就想到,歌曲更容易傳播,用歌曲來帶着劇情往前推進,最後呈現出來這樣一部沉浸式音樂書本劇。”

選擇歌曲,也要有突破。

在史不凡看來,隻有一首首“情歌”,才能“表達老百姓對焦書記的思念”。

在醞釀許久之後,史不凡花兩個半小時,一口氣創作出《你聽》《你看》《你說》《如果》《我想》五組歌詞,又請來著名青年作曲家、鄭州市“杜甫獎”文藝名家獲得者宋清安作曲,他們希望呈現一種傾訴、思念的情愫。

在本劇的最後一幕,當全息投影上的焦桐開始搖曳,歌曲《我想》緩緩響起:

“我想,像松柏一樣,永不凋謝陪在你身旁。在寒冬裡綻放綠色,跟着雪花一起歌唱……”

這是史不凡從焦裕祿日記中得到的靈感,他把焦書記對人民的那種真摯情感,用更貼近普通人的方式表達出來,讓不少現場觀衆再次潸然淚下。

執導《焦裕祿之歌》,史不凡覺得自己也對焦裕祿精神有了更加深刻的認知。 “焦裕祿不會種桐樹,不會種刺槐,但是他用各種正向的方法發動村民們動起來。”史不凡說,深入群衆、發動群衆、依靠群衆,學會了這一點,很多問題就能迎刃而解。

史不凡覺得自己是幸福的。在中原出版傳媒集團的統籌策劃下,從事紅色IP書本劇創作,參與融合出版的探索,能為紅色精神傳播貢獻自己的力量,他說這是“一件很好的事情”。

來源 河南青年時報·東風新聞

記者 蔡琳 許度寒/文 趙墨波/圖

編輯 張磊

校對 黎川紅

稽核 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