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嘉庆帝操劳了一生,为何却沦为清朝由盛转衰的见证者?

作者:苦行僧225
嘉庆帝操劳了一生,为何却沦为清朝由盛转衰的见证者?

清高宗乾隆帝死后,刚刚亲政的清仁宗嘉庆帝,很有雄心壮志,甚至盼着自己能像唐太宗一样,干出一番直追“贞观之治”的大业来。

一亲政,他便立刻下诏,准备广开言路,自上而下来一番新政。

只可惜,大清朝这气象一新的“进谏”风,“新政”风,热闹了没两年,又消停了。

这是怎么回事呢?今天我们继续聊聊这个话题。

1

万众期待的“嘉庆新政”为何突然熄火?最直接的导火索是言官洪亮吉上的一道奏章把嘉庆帝气得直跺脚,结果洪亮吉被直接下了大狱,后来又被发配边疆。

俗话说,枪打出头鸟,既然洪亮吉这个“出头鸟”都中枪倒下了,谁敢再胡说八道?那么洪亮吉上了一道什么奏章,竟把一向性格平和的嘉庆都给惹翻儿了?

这洪亮吉在乾隆时期,就以大胆敢言而闻名,在嘉庆广开言路的鼓励下,他上了一个言辞激烈的奏折。

在奏折的开头,洪亮吉便语出惊人。

他说,大清王朝如今出现的种种弊端,根子就在乾隆时期。今天的大清王朝不仅早已从盛世的顶端滑落,甚至开始滑向悬崖边缘,天下大乱,指日可待!

好家伙,这话说得够狠的。

洪亮吉认为,皇帝的“新政”,过于“仁柔”,惩贪表面上轰轰烈烈,但查处的都是撞到枪口上的倒楣蛋:“国法之宽,及诸臣之不守国法,未有如今日之甚者”。

因此,洪亮吉提出乱世需用重典。他甚至建议,如今的行政官员,绝大部分都要淘汰,需要大批启用新人进入官场。只有这样,大清才有复兴的希望。

这封奏折犹如突然刮来的十二级台风,让坐在龙椅上的嘉庆帝摇摇欲坠。

也许在内心深处,嘉庆觉得洪亮吉的不少认识都切中时弊。可是,皇帝坚决不能同意洪亮吉对大清政局的整体判断。

在皇帝看来,大清社会现在确实是面临了许多严重的问题,但这些问题毕竟是局部的,暂时的,可以克服的。洪亮吉这个奏折的最大错误,是宣称大清的官员十之八九都是贪官,所有祖制旧法都要推翻,不但彻底地否定了自己,也彻底地否定了父皇乾隆,甚至还变相地否定大清的列祖列宗。

嘉庆认为,这是一个极其错误同时也极其危险的信号,如果听之任之,或者完全采纳,势必是洪亮吉这样的“全盘否定派”得势,大清王朝必然走上一条“邪路”。

对此,嘉庆当然不能放任不管。他大笔一挥,将洪亮吉的奏折定性为“危言耸听”乃至“居心不良”,是在“带节奏”。他先把洪亮吉下了刑部大狱,后来又将他发配充军。

洪亮吉一案的发生,实际上标志着“嘉庆新政”的终结。加上朝廷上下各种利益盘根错节,谁敢触动?万一“说错话”,皇帝即便不深究,遭到利益集团的打击报复可怎么办?于是经过几次的凉水浇头后,就连“专业进谏”的科道官员,也主动选择了“失声”。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局面,我认为根源在于嘉庆帝的个性,一旦触及到皇室宗亲的切身利益时,他最终都是选择妥协,而牵涉到贪官污吏时,又害怕牵一发而动全身,以致于影响朝局。

2

在专制社会,制度和法治不能起作用的情况下,只能依靠人治,在这方面,皇帝的品性和能力尤为关键。

嘉庆的品性没有问题,甚至还是个仁慈勤勉的好皇帝,这个我们之前聊过,但能力却是问题,嘉庆该出手时不出手,该大刀阔斧的时候畏手畏脚,该刮骨疗毒的时候却采用保守疗法,结果他的仁慈被人看做是软弱,宽厚也只能沦为放纵,至于杀和珅,相当于老实人偶尔干出的一件“出格事儿”。

当然,影响一个王朝政治走向的,除了皇帝的个性和能力,也跟他的执政方针息息相关。

嘉庆的执政方针又是什么呢?

嘉庆十年九月,嘉庆帝率领宗室及重臣,经过艰苦跋涉,来到满族的龙兴之地盛京,他先后祭奠了福陵 (清太祖努尔哈赤之陵)和昭陵(清太宗皇太极之陵)。

在他的政治布局中,这次东巡意义十分重大。经过对帝国整体形势的评估和对“新政”的深刻反思,他终于确定了大清未来的行政方针,那就是“守成”和“法祖”。

这次东巡的主要目的,在于向全国臣民正式宣传他的这一方针。甚至直接否定了自己当初采取的一些改革举措。

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也许,对于从小熟读经史的嘉庆来说,在中国的文化背景下,改革是一项风险极大、很难成功的选择。

北宋的王安石变法、明朝后期的张居正改革不仅没有解决好问题,反而使矛盾进一步激化,加快了王朝的垮台。中国历史上那些伟大的改革家,从商鞅、王安石到张居正,最终的下场无一不是身败名裂。

拆掉祖先建起来的百年老屋,全盘重新建造,这绝对不是他的行事风格。不但大规模的改革不是他所敢于承担的,甚至连小规模的“新政”都已经让他惶恐不安。

在“新政”后期,他已经开始禁止人们使用“新政”这个词。他生怕人们认为他的“新政”是刻意翻父亲的案。“不孝”这个罪名是这个品质“端淳”的人万万承担不起的。

皇帝宣布说,父皇乾隆晚年虽然做了些糊涂事,但总结他的一生,错误和成绩至少应该可以二八开,父皇晚年的错误,正是因为他背离了自己早年的正确方针。所以,自己的政策,本质上是回归父皇的正确方针,而不是和父皇唱反调。

在外人看来,嘉庆励精图治,每天早起晚睡,忙于政事,一刻不得闲,然而,此时嘉庆的思维已经僵化了,到了晚年,他彻底把“法祖”和“守城”树立为执政信条,每天按照祖宗的典章制度办事,固守自封。

3

嘉庆操劳了一生,却始终毫无作为,甚至成为清朝由盛转衰的见证者。归根结底,我认为,嘉庆失败的原因,正是他始终以“法祖”为信条,却违背了“法祖”最根本的核心。

想当初,努尔哈赤和多尔衮之所以能将满人从白山黑水带到中原大地,完全是他们的思维不受传统的束缚,一切本着现实的角度出发,活学活用,这才奠定了满清数百年基业。

从康熙到乾隆,也正是因为受到现实精神的指引,这才出现了持续百年的盛世。

在此期间,政策不拘于形势,时刻创新,这种生机勃勃的进取精神,使得大清王朝百尺竿头,蒸蒸日上。康熙与乾隆都曾高举“法祖”的大旗,可他们“法”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祖先们的现实主义精神和敢于拼搏的勇气。

嘉庆效仿先人,高呼“法祖”的口号,然而,他却并没有完全领悟到“法祖”的内核,而是畏惧失败,这样便彻底失去了祖先们敢于拼搏的精神。一个不敢经历失败,不敢大刀阔斧开拓进取的皇帝,注定是一个庸人,无法成就大业。

所以有人这样来评价嘉庆帝:他最大的优点就是他没什么缺点;最大的缺点就是他没什么优点…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