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秦始皇焚书是烧尽了天下典籍?其实并不是,焚的书是有针对性的

作者:陈词a

世人皆知秦始皇"焚书坑儒",但你可知焚书并非尽数烧毁典籍?所谓坑儒,其实也未真伤及儒生?抛开后世臆想的色彩,秦始皇的做法未尽如此残暴。那么,焚书的真实面目是怎样的?坑儒的对象又是谁?让我们一一拨开历史的迷雾,看清事实的本来面目。

秦始皇焚书是烧尽了天下典籍?其实并不是,焚的书是有针对性的

春秋战国百家争鸣

说起春秋战国时期,这正值中华文明发展的重要转折点。公元前770年至前476年,是春秋时代;公元前475年至前221年,是战国时代。这漫长的几百年间,周天子的王权日渐衰微,各诸侯国则纷纷崛起,展开了你争我夺的激烈角逐。

秦始皇焚书是烧尽了天下典籍?其实并不是,焚的书是有针对性的

当时的中原地区,可谓是烽烟四起、腥风血雨。齐桓公、晋文公等诸侯国的领袖,都在疆场上厮杀,争夺着更大的疆土和权力。在这种动荡环境下,各国不得不加强国力,以求自保。于是,一批批思想家和理论家应运而生,他们提出了各种各样的主张和学说,试图为国家出谋划策。

儒家的孔子、孟子,道家的老子、庄子,法家的商鞅、韩非子,名家的荀子,阴阳家、兵家、纵横家等等,纷纷在这一时期崭露头角,形成了空前绝后的"百家争鸣"局面。他们的学说,对后世中华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中,孔子是儒家的奠基人,他提出"仁、义、礼、智、信"的核心理念,主张"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孟子则进一步发展了儒家思想,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将民本思想推向了极致。

老子则是道家的创始人,他在《道德经》中阐述了"道"的哲理,提出"无为而治"、"反者道之动"等主张,对后世影响深远。庄子则将道家思想发展到了极致境界,主张"逍遥自在"、"内圣外王"。

与之相对的,法家代表人物商鞅、韩非子则主张"重赏罚""法治国家",提出了"法家"的核心理念。他们的学说,为秦国的兴盛做出了重大贡献。

除此之外,名家的荀子提出"性恶论",阴阳家探讨阴阳变化规律,兵家研究战争策略,纵横家则专注于世故权谋,等等,在这一时期都展现出了灿烂的思想火花。

秦始皇焚书是烧尽了天下典籍?其实并不是,焚的书是有针对性的

正是在这种百家争鸣的氛围下,中华文明才得以在动荡年代绽放出灿烂的光芒。各家各派的学说,就如同锦上添花的点点繁星,增添了中华文化的光彩夺目。这种思想的激烈碰撞和交锋,推动了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智慧结晶。

法家思想在秦国兴起

在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时期,法家思想如同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在秦国这片热土上绽放出夺目的光芒。

法家思想的兴起,缘于当时秦国的特殊国情。作为西北边陲的小国,秦国自古以来就地处偏僻,民风彪悍,国力孱弱。可是到了战国后期,秦国却渐渐崛起,最终一统天下,成就了史无前例的大一统局面,这背后功不可没的就是法家思想的影响。

公元前359年,商鞅出任秦国宰相,开创了变法的先河。商鞅深谙时务,他认为秦国要想强盛,就必须彻底革新陈旧的封建制度。于是,他在秦国大刀阔斧地推行了一系列变革措施。

秦始皇焚书是烧尽了天下典籍?其实并不是,焚的书是有针对性的

首先,商鞅废除了世袭制,推行了"贵贱有等级,勇武有阶级"的爵禄制度,打破了旧有的等级藩篱。只要有功绩,就可以获得相应的爵位,激发了人们的斗志和干劲。

其次,商鞅又大力发展农业生产,鼓励人们开垦荒地,并规定了严格的田制,使农业生产有了长足的进步。

再次,商鞅还重视发展手工业,大兴工商业,使秦国的经济实力得到极大的提高。

除此之外,商鞅还推行了严酷的法律,对犯罪分毫不馀地严惩不贷。他的做法虽然严厉,但确实有效地维护了社会秩序,为秦国的腾飞奠定了基础。

商鞅的变法,充分体现了法家思想的核心主张。法家主张"重赏罚""法治国家",反对儒家的"仁政"理念。他们认为,国家的统治应该依靠严酷的法律,而非儒家所说的"德治"。只有如此,才能有效维护社会秩序,增强国力。

商鞅的变法,使秦国国力日益强盛。到了秦始皇时期,秦国已经成为当时最强大的国家。秦始皇继承了法家思想,大力推行法治,最终一统天下,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

秦始皇焚书是烧尽了天下典籍?其实并不是,焚的书是有针对性的

在秦朝,法家思想达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秦始皇为了巩固法家的统治思想,不得不采取了"焚书坑儒"的极端手段,试图铲除其他思想的影响。

可以说,如果没有法家思想的指导,秦国很难在短时间内走向强盛,更不可能一统天下。法家思想为秦国的兴盛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它的影响力延续到了秦朝时期,成为秦朝的国策所依归。

焚书的针对性和局限性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在丞相李斯的建议下,下令在全国范围内焚烧民间典籍。这一举措,给中国古代文化知识造成了巨大损失,被后世视为"焚书坑儒"的暴行。然而,当我们深入探究历史真相,就会发现秦始皇焚书并非尽数烧毁典籍,而是有着明确的针对性和局限性。

秦始皇焚书是烧尽了天下典籍?其实并不是,焚的书是有针对性的

焚书虽然给古代文化知识带来了重创,但并非是彻底抹杀了中华文明。据史书记载,秦始皇并未将所有典籍尽数焚毁,而是留有备份。

当时,丞相李斯曾上书秦始皇,建议留存部分重要典籍,以备将来查阅参考之需。秦始皇采纳了这一建议,命令在咸阳宫中保留了一批珍贵的典籍。

这些典籍主要包括一些医药、农业、历史、天文等实用性知识,供朝廷将来查考之用。可见,秦始皇并非是要彻底抹杀文化知识,而是出于政治目的,有选择性地焚毁了部分典籍。

在焚书的过程中,秦始皇并非是对所有典籍都一视同仁。相反,他的焚书行为是有针对性的,主要针对的是儒家的经典著作。

当时,秦朝奉行法家思想为国策,而儒家的仁政学说则与之存在根本冲突。为了巩固法家在思想领域的统治地位,秦始皇决定焚毁儒家经典,如《诗经》、《尚书》等,以防这些著作影响法家的执政合法性。

秦始皇焚书是烧尽了天下典籍?其实并不是,焚的书是有针对性的

但与此同时,一些实用性的技术类书籍,如医药、农业、天文历算等,则未被焚毁。这些书籍对于国家建设和民生有着重要作用,因此得以幸免于难。

可见,秦始皇焚书并非是为了彻底抹杀文化知识,而是出于政治目的,有选择性地焚毁了与法家思想存在冲突的儒家经典。

在后世的描述中,秦始皇焚书常被渲染成是一场持续了很长时间的大规模文化浩劫。但实际上,这场焚书运动的时间是非常有限的。

根据史书记载,秦始皇下令焚书的时间只持续了短短一个月。在这一个月的时间里,朝廷命令各地方官员,收缴并焚毁民间藏书。

虽然一个月的时间足以造成一定程度的文化损失,但也决非是彻底抹杀中华文明的"浩劫"。毕竟,在这之前的几千年间,中国古代文化已经发展到了相当高的水平,绝非是一个月的焚书就能将其全部抹杀。

秦始皇焚书是烧尽了天下典籍?其实并不是,焚的书是有针对性的

更何况,如前所述,秦始皇并未焚毁所有典籍,还保留了部分重要的书籍。因此,虽然焚书给古代文化带来了一定冲击,但其影响也是有限的,并未达到"文化浩劫"的地步。

总的来说,秦始皇焚书并非是盲目地焚烧天下典籍,而是有着明确的针对性和局限性。他保留了部分典籍,主要焚毁的是与法家思想存在冲突的儒家经典,时间也仅持续一个月。这种做法虽然手段残酷,但出于当时的政治考量也可以理解。我们不应将其简单等同于"暴政"。

坑儒的真相

除了焚书之外,秦始皇另一个被人们广为诟病的做法,就是"坑儒"。后世常将"焚书"与"坑儒"并列在一起,视为秦始皇暴政的铁证。然而,当我们追根溯源,就会发现"坑儒"的真相并非后世所想的那般简单。

所谓"坑儒",指的是秦始皇下令捕杀了几十人的术士。这些被处死的术士,并非真正的儒生,而是一些游手好闲、行骗术数的江湖术士。

秦始皇焚书是烧尽了天下典籍?其实并不是,焚的书是有针对性的

当时,秦朝奉行法家思想为国策,崇尚法治,认为这些术士的行为有损国家法纪。于是,秦始皇下令严惩不法,将他们处以极刑。

然而,这一做法在后世却被曲解为"坑儒",与焚书合为一谈,被视为秦始皇暴虐的罪证。究其原因,主要是出于后世儒家学者为了贬低法家思想、抹黑秦始皇的需要。

在秦朝之后,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主流,儒家学者为了极力贬低法家和秦始皇,故意混淆了"坑儒"的本来面目,将其与焚书合为一谈,造成了"坑儒"的误传。

事实上,真正的儒生与秦朝的法家思想截然不同,秦始皇没有理由要大规模杀害儒生。所谓"坑儒"完全是后世文人为了形容秦始皇残暴而虚构的说法。

我们不妨来看一个生动的例子。据史书记载,当时有一位名叫丘佳的术士,曾在秦始皇面前表演过"移山"的把戏。秦始皇见状大怒,认为这是在愚弄君王,于是将丘佳处以极刑。

这个例子充分说明,秦始皇所坑的并非儒生,而是一些行骗为生的江湖术士。他们的行为有违法纪,因此受到了严惩,这在当时的法治环境下是可以理解的。

秦始皇焚书是烧尽了天下典籍?其实并不是,焚的书是有针对性的

另一方面,秦始皇对儒生并无杀伐,儒家学者在秦朝时期依然可以生存。据记载,当时有一位名叫孙叔敖的儒生,曾在秦始皇面前直言进谏,但并未受到何等惩罚。

这些历史事实充分说明,将"坑儒"与焚书等同,是对秦始皇的不公评价。秦始皇所坑的,只是一些行骗为生的江湖术士,而非真正的儒生。这与焚书也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事件,后世将两者混为一谈,是出于对法家思想的贬低和对秦始皇的抹黑需要。

结尾

总之,所谓"坑儒"的说法,并非是秦始皇大规模杀害儒生,而只是惩治了一些违法的江湖术士。我们不应将其与焚书等同视之,也不应因此而对秦始皇有所非议。事实远比后世的描述要复杂得多,我们需要客观公正地看待历史。

继续阅读